『壹』 模型机械手可以活动的铁片称为什么
2.2.1 CPU CPU 部分有两种选择:单片机控制和PLC 控制。 2.2.2 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齿轮传动、齿条传动、丝杆传动、链条传动。 由于一般的电机驱动系统输出的力矩较小,需要通过传动机构来增加力矩,提高 带负载能力。对机械手的传动机构的一般要求有: (1)结构紧凑,即具有相同的传动功率和传动比时体积最小,重量最轻; (2)传动刚度大,即由驱动器的输出轴到连杆关节的转轴在相同的扭矩时角 度变形要小,这样可以提高整机的固有频率,并大大减轻整机的低频振动; (3)回差要小,即由正转到反转时空行程要小,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位置控 制精度; (4)寿命长、价格低。 2.2.3 机械手 1.机械手的组成 机械手一般由执行机构、控制系统、驱动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1)执行机构 1) 手腕 手腕是联接手臂与末端执行器的部件,用以调整末端执行器的方 位和姿态。 2) 手臂 手臂是支承手腕和末端执行器的部件。它由动力关节和连杆组 成,用来改变末端执行器的位置。 3) 机座 机座是机械手的基础部件,并承受相应的载荷,机座分为固定式 和移动式两类。 (2)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用来控制机械手按规定要求动作,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
5 系统。大多数工业机械手采用计算机控制,这类控制系统分为决策级,策略级和 执行级三级:决策级的功能是识别环境、建立模型、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基本动作 序列;策略级将基本动作变为关节坐标协调变化的规律,分配给各关节的伺服系 统;执行级给出各关节伺服系统的具体指令。 (3)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是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将信号放大,驱动执行机构运动的传动 装置。常用的由电气、液压、气动和机械等四种驱动方式。 除此之外,机械手可以配置多种传感器(如位置、力,触觉,视觉等传感器), 用以检测其运动位置和工作状态。 2.机械手的分类 机械手按坐标形式、控制方式、驱动方式和信号输入方式四种分类方法。 (1)按坐标形式分 坐标形式是指执行机构的手臂在运动时所取的参考坐标系的形式。 1) 直角坐标式 直角坐标机械手的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位置的改变式通过三 个互相垂直的轴线移动来实现的,即沿X 轴的纵向移动、沿Y 轴的横向 移动及沿Z 轴的升降。这种机械手位置精度最高,控制无耦合,比较简单, 避障性好,但结构较庞大,动作范围小,灵活性差。 2) 圆柱坐标式 圆柱坐标机械手是通过两个移动和一个转动来实现末端执 行器空间位置的改变,其手臂的运动由在垂直立柱的平面伸缩和沿立柱升 降两个直线运动及手臂绕立柱转动复合而成。这种机械手位置精度较高, 控制简单,避障性好,但结构也较庞大。 3) 极坐标式 极坐标机械手的运动式由一个直线运动和两个转动组成,即沿 手臂方向X 的伸缩,绕Y 轴的俯仰和绕Z 轴的回转。这种机械手占地面 积小,结构紧凑,位置精度尚可,但避障性差,有平衡问题。 4) 关节坐标式 关节坐标机械手主要是由立柱、大臂和小臂组成,立柱绕Z 轴旋转,形成腰关节,立柱和大臂形成肩关节,大臂和小臂形成肘关节, 大臂和小臂作俯仰运动。这种机械手工作范围大,动作灵活,避障性好, 但位置精度低,有平衡问题,控制耦合比较复杂,目前应用越来越多。 (2)按控制方式分 1) 点位控制 采用点位控制的机械手,其运动为空间点到点之间的直线运 动,不涉及两点之间的移动轨迹,只在目标点处控制机械手末端执行器 的位置和姿态。这种控制方式简单,适用于上下料、点焊等作业。 2) 连续轨迹控制 采用连续轨迹控制的机械手,其运动轨迹可以是空间的 任意连续曲线。机器人在空间的整个运动过程都要控制,末端执行器在 空间任何位置都可以控制姿态。 (3)按驱动方式分 1) 电力驱动 电力驱动式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早期多采用步进电机驱 动,后来发展了直流伺服电动机,现在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应用也得到了 迅速发展。这类驱动单元可以直接驱动机构运动,也可以通过谐波减速 器装置减速后驱动机构运动,结构简单紧凑。 2) 液压驱动 液压驱动的机械手具有很大的抓起能力,可抓取质量达上百 公斤的物体,油压可达7MPa,液压传动平稳,动作灵敏,但对密封性 要求较高,不宜在高温或低温现场工作,需配备一套液压系统。 3) 气压驱动 气压驱动的机械手结构简单,动作迅速,价格低廉,由于空
6 气可压缩性,导致工作速度稳定性差,气源压力一般为0.7MPa,因此抓 取力小,只能抓取重量为几公斤到十几公斤的物体。 (4)按信号输入方式分 1) 人操作机械手 是一种由操作人员直接进行操作的具有几个自由度的 机械手。 2) 固定程序操作机械手 按预先规定的顺序、条件和位置,逐步地重复执 行给定的作业任务的机械手。 3) 可变程序操作机械手 它与固定程序机械手基本相同,但其工作次序等 信息易于修改。 4) 程序控制机械手 它的作业指令是由计算机程序向机械手提供的,其控 制方式与数控机床一样。 5) 示教再现机械手 这类机械手能够按照记忆装置存储的信息来复现由 人示教的动作,其示教动作可自动地重复执行。 6) 智能机械手 采用传感器来感知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的变化,并借助其 自身的决策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2.2.4 抓取机构 抓取机构是机械手执行工作的装置,可安装夹持器、工具、传感器等。抓取 机构可分为机械夹紧、真空抽吸、液压夹紧、磁力吸附等。
『贰』 透明液压传动实验台介绍是什么
透明液压传动实验台是液压传动教学仪器。系统采用透明液压元件、组合插式结构、活动油路接头、通用电气线路,利用附配工具资料,可方便地进行各种常用液压传动的控制、实验及测试,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油路及液压元件内部的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
1电气控制面板
电气控制面板如图4-18所示,功能如下:
图4-18电气控制面板
1,7—输出Ⅱ插孔;2,6—输出Ⅱ指示灯;3,21—输出Ⅰ指示灯;4,20—输出Ⅰ插孔;5—电源输入接口(DC24V);8—控制组二;9,17—常开启动;10,18—常闭停止;11,14—换向Ⅱ;12,15—换向Ⅰ;13,16—停止;19—控制组一
(1)额定电压:220V;额定电流:7A;频率:50Hz。
(2)油泵电机与换向Ⅰ、换向Ⅱ具有联锁功能,即油泵电机未启动时,换向Ⅰ、换向Ⅱ控制电路均不能工作。
(3)注意启动油泵电机时,应先将电机调速器的调速旋钮逆时针旋到最慢位置,然后启动按钮,再将调速器旋钮顺时针旋到所需要的转速或油路工作压力。
(4)换向阀电气控制线路,有三种工作状态:停止、换向Ⅰ、换向Ⅱ,它既可控制三位四通电磁阀,也可控制二位四通(二位二通)电磁阀。
(5)换向时由“小三线”插座输出二组之一的220V电压控制电磁铁。
(6)在控制二位四通(二位二通)电磁阀时,换向Ⅰ状态电磁铁得电工作,停止或换向Ⅱ状态电磁铁失电不工作。
(7)换向Ⅰ状态即可由按钮直接控制,也可由常闭停止插孔(常开启动插孔)配合行程开关,压力继电器等进行外部自动控制。
(8)常开启动插孔要求与插孔连接的是常开触点,并当常开触点闭合一次时,“小三线”插座换向Ⅰ组输出220V电压,线路具有自锁功能。常闭停止插孔要求与插孔连接的是常闭触点,并当常闭触点打开一次,“小三线”插座将没有电压输出。
(9)换向Ⅰ、换向Ⅱ控制电路操作与功能完全一样。
2油泵电机及调速电路
由于实验台的各个油路具有回路压力范围大、流量要求不一致等特点,油泵电机采用了小型直流电动机及其调速器。油泵电机调速器如图4-19所示,本直流电机调速器采用了专利技术,它可将220V交流电直接转变为一组220V固定励磁直流电源、一组0~220V可调的电枢直流电源,提供给直流电机。它具有体积小、调速范围宽、过载保护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直流电机技术参数:电机型号Z400-200;额定电流2.5A;额定功率400W;额定电压DC 220V;调速范围0~4000r/min。
3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在液压系统中,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电机)都是能量转换元件。液压泵是将机械能转换为液体的压力能,是动力元件;液压马达是液压泵的逆装置,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并输出运动,是执行元件。液压系统中使用的液压泵和液压马达都是容积式的,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密封容积变化来产生压力能(液压泵),或输出机械能(液压马达)。
齿轮泵是一种常用液压泵,齿轮泵有外啮合、内啮合两种结构方式。它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价格低廉、工作可靠、自吸性好、对油液污染不敏感等优点;缺点是流量和压力脉动大,噪声也较大。
齿轮油泵如图4-20所示,结构上参考了国产CB-10型齿轮油泵,材料上外壳、齿轮采用进口透明有机玻璃,传动轴采用45号中碳钢,滑动轴承采用黄铜,配合其他标准件制造而成,具有透明直观、形象逼真等优点,即可作为教学模型也可作为实验元件。低速运转齿轮油泵时,可观察齿轮油泵的吸油,齿轮旋转带油、啮合、排油等过程,形象直观地了解工作原理。
4液压缸
液压缸是液压系统中的执行元件,是把液体的压力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装置,用来驱动工作机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或往复摆动。液压缸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做直线往复运动时,省去减速机构,且没有传动间隙,传动平稳、反应快,因此在液压系统中被广泛应用。
图4-19油泵电机调速器
1—排油开关;2—出厂编号;3—调速旋钮
图4-31压力表
1—压力表;2—安装底座;3—油接头
『叁』 液压系统可以用什么软件仿真
AMESim比较好。AMESim使得工程师迅速达到建模仿真的最终目标:分析和优化工程师的设计,从而帮助用户降低开发的成本和缩短开发的周期。
(3)液压传动装置模型扩展阅读:
MS Imagine.Lab AMESim拥有一套标准且优化的应用库,拥有4500个多领域的模型。这些库中包含了来自不同物理领域预先定义好并经试验验证的部件。
库中的模型和子模型是基于物理现象的数学解析表达式,可以通过LMS Imagine.Lab AMESim求解器来计算。不同应用库的 完全兼容省去了大量额外的编程。
如流体系统包括液压库、液压元件设计库 液阻库、注油库 气动库、动元件设计库 混合气体库、湿空气等。
电的应用包括基本电子库、电磁库电机及驱动库 功率变换器库 汽车电气库、电化学库等。
发动机系统包括IFP驱动库、IFP发动机库IFP排放库、IFP C3D模块、1D流体动力学库等。
热系统包括热库、热液压库热液压元件设计库热气动库 冷却库、空调库 两相流库等。
机械系统包括1维机械库、平面机械库变速器库、凸轮和从动件库 有限元导入模块车辆动力学库等。
控制系统包括信号及控制库发动机信号发生器库等。
AMESim已经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车辆、船舶、工程机械等多学科领域,成为包括流体、机械、热分析、电气、电磁以及控制等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的优选平台
『肆』 液压控制系统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作者:常同立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学高年级学生的高校专业课程教材; 同时它也是一本专业工程技术书,服务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实用的专业基础和培养设计思想作为成书目标,采用了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工程实践性的撰写方式,内容安排难度定位适中,详略得当。不追求理论阐述深度和公式推导严密、详尽。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贯彻两个基本宗旨: 写一本容易理解的书; 写一本实用性强的书。
本书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总体结构,阐述直白与直观。
依据人类认知规律规划章节,组织章节内容及其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论述深度。多用启发式文字叙述方式,文字叙述直白易懂。多用图示辅助表达,生动直观,提高阅读效率。
2. 注重基础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突出工程实践性。
以液压控制系统理论为主题,向前延伸了基础理论至经典控制理论与系统动力学。强化系统动力学的观念与方法,强调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作用。将系统动力学的思想与观念贯穿全书各个部分。注重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简化系统模型,以便获得简单、深刻的结论。
书中内容取舍与案例选取均强调联系工程实际。将多作动器系统的工程设计思想与方法编入本书,培养读者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3. 选材纳入科技发展新成果,注重新方法和新手段应用。
在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下,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如将直驱阀、容积直驱控制等新内容纳入本书。在系统分析与综合手段和方法方面,采用MATLAB软件作为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平台,在书中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仿真分析等与液压控制相结合。
与Merritt先生的观点一样,阅读和学习液压控制系统需要的主要基础是控制理论。因此为了易于液压控制系统讲述和理解,书中简明综述了经典控制理论的相关内容。若读者在液压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将会对于理解书中内容有所帮助。若是更深入理解液压控制的特性,液压基础则凸显重要性。
作者任企业产品开发设计师多年,前期以机械设计为主,从事车辆机液一体化综合动力传动系统设计开发; 后期以液压设计为主,从事液压传动系统和液压控制系统设计,期间设计与自制了一些专用的液压元件如泵、阀、马达等。长期产品设计工作使作者养成了一些思维和工作习惯,必然会体现在这本书上,因而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与工程技术人员产生共鸣。
后来,作者从企业界转到教育界,从事教学工作,选用过国内一些教材,也用Merritt的英文书作教材为本科生和硕士生授课,并开始写讲义。多年后有了将讲稿变成一本书的计划。但这个计划进展很慢,客观原因是时间不足。一年前,作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这本书稿上,写书的工作快了很多。诚实地说,这本书稿与作者的理想尚有距离,本着共享素材和方便教学工作的目的,将书稿付印,欢迎读者、同仁、学友、师长多多批评指正。另外,本教材配有PPT课件,如需要也可以与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在书中多数非直接引用,多用作启示和指导。它们多反映在书中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属于道同。为了便于读者进行延伸阅读,参考文献按章列出。匆忙之中,想必定会有曾对作者有重要影响的文献资料遗漏了,这里一并对文献作者的贡献表示感谢!
硕士生冯洋、赵云静、刘学哲协助作者勘查了文字录入错误,这里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还要特别感谢师长和同仁们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细致与辛勤的工作。最后,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我才能挪用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写书稿。
常同立
2014年7月 第1章绪论
1.1开环液压控制与闭环液压控制
1.1.1用电磁换向阀构建的液压控制系统
1.1.2用比例电磁阀构建的液压控制系统
1.1.3用电液伺服阀构建的液压控制系统
1.1.4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比较
1.2液压控制系统分类
1.3液压反馈控制的特点
1.3.1液压反馈控制优点
1.3.2液压反馈控制缺点
1.4液压控制发展历程及趋势
1.4.1发展历程
1.4.2发展趋势
1.5液压控制的应用
1.5.1应用分析
1.5.2几个典型液压控制应用案例
1.6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动力学系统及反馈控制
2.1动力学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2.1.1一个简单的动力学系统
2.1.2另一些类型动力学系统
2.2反馈控制原理
2.2.1反馈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2.2.2反馈控制系统构成
2.2.3反馈控制系统分类与性能
2.2.4线性系统的叠加性
2.3控制系统数学建模与模型化简
2.3.1建模方法
2.3.2模型线性化
2.3.3模型化简
2.4控制系统稳定性
2.4.1稳定性概念
2.4.2时域稳定性分析方法
2.4.3频域稳定性分析方法
2.5控制系统准确性
2.5.1系统模型
2.5.2稳态误差
2.5.3动态误差
2.5.4跟踪误差
2.6控制系统快速性
2.6.1时域快速性分析
2.6.2频域快速性分析
2.7控制系统校正
2.7.1串联校正
2.7.2并联校正
2.8连续系统方法设计数字控制器
2.8.1设计问题描述
2.8.2数字控制器设计步骤
2.8.3设计假想的连续系统控制器
2.8.4确定采样周期
2.8.5离散为数字控制器
2.8.6数字控制器算法
2.8.7数字控制器校验
2.9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液压控制系统原理与结构
3.1机械液压伺服系统
3.1.1工作原理
3.1.2机液伺服机构系统结构分析
3.2电液伺服阀控伺服系统
3.2.1工作原理
3.2.2作动器系统结构分析
3.2.3阀控速度伺服系统和力伺服系统
3.2.4阀控系统特点
3.3泵控伺服系统
3.3.1工作原理
3.3.2系统结构分析
3.3.3泵控系统特点
3.4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液压控制元件
4.1概述
4.1.1液压控制元件分类
4.1.2滑阀分类
4.2四通滑阀
4.2.1四通滑阀静态特性分析
4.2.2线性化流量方程及阀系数
4.2.3滑阀的作用力
4.2.4阀控系统的功率及效率
4.3三通滑阀
4.3.1三通滑阀的静态特性
4.3.2线性化流量方程及阀系数
4.4三通滑阀与节流孔组合
4.4.1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4.4.2静态特性分析
4.5双喷嘴挡板阀
4.5.1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4.5.2静态特性分析
4.5.3挡板液流力
4.6射流管阀
4.6.1结构与工作原理
4.6.2静态特性分析
4.7控制用液压泵
4.7.1控制用液压泵排量分析
4.7.2控制用液压泵泄漏与阻力矩
4.7.3控制用定量泵
4.7.4控制用变量泵
4.8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液压动力元件
5.1概述
5.2四通阀控对称缸
5.2.1基本假设
5.2.2数学建模
5.2.3方块图与解表达式
5.2.4模型化简与模型分析
5.3四通阀控液压马达
5.3.1基本假设
5.3.2数学模型
5.3.3四通阀控马达动力元件的特点
5.4三通阀控非对称缸
5.4.1基本假设
5.4.2数学模型
5.4.3三通阀控非对称缸动力元件的特点
5.5四通阀控非对称缸
5.5.1基本假设
5.5.2数学模型
5.5.3四通阀控非对称缸动力元件的特点
5.6变转速泵控对称缸
5.6.1基本假设
5.6.2数学模型
5.6.3变转速泵控对称缸动力元件的特点
5.7变排量泵控液压马达
5.7.1基本假设
5.7.2数学模型
5.7.3变排量泵控液压马达动力元件的特点
5.8液压动力元件驱动能力
5.8.1阀控液压动力元件驱动能力
5.8.2泵控液压马达动力元件驱动能力
5.9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机液伺服控制系统
6.1机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分析
6.1.1反馈比较机构
6.1.2系统分析
6.1.3机液伺服控制系统设计要点
6.2实例分析
6.2.1动力转向机液伺服机构
6.2.2电液伺服阀内机液伺服系统
6.3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电液伺服控制阀
7.1电液伺服阀
7.1.1双喷嘴挡板力反馈电液伺服阀
7.1.2滑阀式直接反馈两级伺服阀
7.1.3射流管力反馈流量电液伺服阀
7.1.4三级流量电液伺服阀
7.2直驱阀
7.2.1结构与原理
7.2.2系统分析
7.2.3直驱阀特点
7.3产品特性描述、选型方法
7.3.1产品性能描述
7.3.2选型方法
7.3.3使用维护常识
7.4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电液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8.1概述
8.1.1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分类
8.1.2模拟电液控制系统
8.1.3数字电液控制系统
8.1.4复杂电液控制系统
8.2位置伺服系统动态设计
8.2.1阀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
8.2.2变转速泵控位置伺服系统
8.2.3位置控制系统校正
8.3速度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8.3.1阀控速度伺服控制系统
8.3.2泵控速度控制系统
8.4力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8.4.1力控制系统
8.4.2液压动力元件
8.4.3力控制系统分析
8.5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9.1一般设计流程
9.2方案设计
9.2.1明确设计任务
9.2.2拟定控制方案,绘制系统原理图
9.3负载分析计算
9.3.1典型负载与负载模型
9.3.2负载折算
9.4阀控系统参数计算
9.4.1阀控系统参数计算
9.4.2确定液压控制阀的参数及选型
9.5泵控系统参数确定
9.5.1泵控系统参数计算
9.5.2控制用液压泵参数及选型
9.6反馈元件和信号放大器等选型与设计
9.6.1确定反馈元件及其放大器
9.6.2电子伺服放大器选型
9.6.3数字控制器及转换器
9.6.4电源
9.7液压源设计
9.7.1液压源的作用
9.7.2液压源类型选择
9.7.3液压源与液压控制系统的匹配
9.7.4工作液污染度控制与过滤
9.7.5工作液加温与冷却
9.8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方块图变换
附录BMATLAB控制系统仿真分析指令
附录CISO4406
附录DNAS1638
附录E术语中英文对照
『伍』 摩擦传动是传送装置中的一个重要模型
机械传动详细讲解,
机械传动可分为:
摩擦传动——依靠构件的接触面的摩擦力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如带传动。
啮合传动——依靠构件间的相互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的,如齿轮传动、蜗杆传动。
推动——螺旋推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
49页内容详细介绍机械传动知识(文末有获取)
1000G机械必备设计资料内容详情
这1000G资料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说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模具、机械加工、材料类、电气行业、各种零件模型和非标等等领域,具体内容有:上千份文档类(各类机械设计手册、液压类手册、自动化类手册等等,所有历史文章的PPT源文件等)、常用的设计工具(一些自动计算表格)以及各类视频教程类,我相信这1000G资料对于提升你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你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这些资料也能提供很好
『陆』 基于PLC控制的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的毕业论文谁有!!最好是免费的,简述也行
1. PLC电镀行车控制系统设计
2. 机械手模型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3. PLC在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 基于PLC控制的纸皮压缩机
5. 基于松下系列PLC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6. 基于PLC的自动门电控部分设计
7. 基于PLC的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8. 基于PLC的细纱机电控部分设计
9. 燃气锅炉温度的PLC控制系统
10. 交流提升系统PLC操作控制台
11. 基于PLC铝带分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2. 高层建筑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13. 转炉气化冷却控制系统
14. 高炉上料卷扬系统
15. 调速配料自动控制系统
16. 基于PLC的砌块成型机的电气系统设计
17. PLC在停车场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应用
18. PLC 在冷冻干燥机的应用
19.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
20. 电器装配线PLC控制系统
21.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22. 基于PLC的伺服电机试验系统设计
23. 陶瓷压砖机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24. 多工位组合机床的PLC控制系统
25. 基于PLC的车床数字化控制系统设计
26. PLC实现自动重合闸装置的设计
27. 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设计
28. 基于PLC控制的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
29. 基于PLC的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30. S7-300 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
31. 模糊算法在线优化PI控制器参数的PLC设计
32. 神经网络在线优化PI参数的PLC及组态设计
33. 模糊算法优化PI参数的PLC实现及组态设计
34. BP算法在线优化PI控制器参数的PLC实现
35. 推钢炉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6. 焦炉电机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37. 基于PLC的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38. 热量计的硬件电路设计
39. 高层建筑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40. 材料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
41. 基于PLC控制的调压调速电梯拖动系统设计
42. 基于PLC的七层交流变频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43. 五层交流双速电梯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4. 四层交流双速电梯的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5. 三层楼交流双速电梯的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6. PLC在恒温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Q.Q,89 ........................................后面接着输入......
36........................................后面接着输入......
28........................................后面接着输入......
136
(4行连着输入就是我的QQ)
47. 变频器在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8. 基于西门子PLC的Z3040型摇臂钻床改造
49. 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柒』 外国模型挖掘机用什么行走马达
挖掘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液压挖掘机主要由发动机、液压系统、工作装置、行走装置和电气控制等部分组成液压系统由液压泵、控制阀、液压缸、液压马达、管路、油箱等组成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监控盘、发动机控制系统、泵控制系统、各类传感器、电磁阀等
液压挖掘机般由工作装置、回转装置和行走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图1)根据其构造和用途区分:履带式、轮胎式、步履式、全液压、半液压、全回转、非全回转、通用型、专用型、铰接式、伸缩臂式等多种类型
工作装置直接完成挖掘任务装置由动臂、斗杆、铲斗等三部分铰接而成动臂起落、斗杆伸缩和铲斗转动都用往复式双作用液压缸控制了适应各种同施工作业需要液压挖掘机配装多种工作装置挖掘、起重、装载、平整、夹钳、推土、冲击锤等多种作业机具(图2)
回转与行走装置液压挖掘机机体转台上部设有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发动机液压挖掘机动力源大多采用柴油要方便场地 也改用电动机
液压传动系统通过液压泵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液压马达、液压缸等执行元件推动工作装置动作从而完成各种作业工地使用较多PV-200型液压挖掘机例该机采用改进型开式心 负荷传感系统(OLSS)该系统用控制斜盘式变量柱塞泵斜盘角度(输出流量)方法减少了发动机功率输出从而减少燃油消耗种节能型系统(见图3)种液压系统特点:定转矩控制能维持液压泵驱动转矩变载断控制减少作业时间卸荷损失;油量控制减少空挡和微调控制时液压泵输出流量减少功率损失
『捌』 液力传动的液力传动装置
液力传动装置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以液体的动能来实现能量传递的装置,常见的有液力耦合器、液力变矩器和液力机械元件。
目前,液力传动元件主要有液力元件和液力机械两大类。液力元件有液力耦合器和液力变矩器;液力机械装置是液力传动装置与机械传动装置组合而成的,因此,它既具有液力传动变矩性能好的特点,又具有机械传动效率高的特征。
液力传动装置主要由三个关键部件组成,即泵轮、涡轮、导轮。
泵轮:能量输入部件,它能接受原动机传来的机械能并将其转换为液体的动能;
涡轮:能量输出部分,它将液体的动能转换为机械能而输出;
导轮:液体导流部件,它对流动的液体导向,使其根据一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向冲击泵轮的叶片。 下图a是液力变矩器的实物模型图,图b是其结构原理简图。它主要由泵轮、涡轮、导轮等构成。泵轮、涡轮分别与主动轴、从动轴连接,导轮则与壳体固定在一起不能转动。当液力变矩器工作时,因导轮D对液体的作用,而使液力变矩器输入力矩与输出力矩不相等。当传动比小时,输出力矩大,输出转速低;反之,输出力矩小而转速高。它可以随着负载的变化自动增大或减小输出力矩与转速。因此,液力变矩器是一个无级力矩变换器。
下面以目前广泛使用的三元件综合式液力变矩器来具体说明其工作原理。
如图4所示,泵轮与变矩器外壳连为一体,是主动元件;涡轮通过花键与输出轴相连,是从动元件;导轮置于泵轮和涡轮之间,通过单向离合器及导轮轴套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
发动机启动后,曲轴通过飞轮带动泵轮旋转,因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泵轮叶片间的工作液沿叶片从内缘向外缘甩出;这部分工作液既具有随泵轮一起转动的园周向的分速度,又有冲向涡轮的轴向分速度。这些工作液冲击涡轮叶片,推动涡轮与泵轮同方向转动。
从涡轮流出工作液的速度可以看为工作液相对于涡轮叶片表面流出的切向速度与随涡轮一起转动的圆周速度的合成。当涡轮转速比较小时,从涡轮流出的工作液是向后的,工作液冲击导轮叶片的前面。因为导轮被单向离合器限定不能向后转动,所以导轮叶片将向后流动的工作液导向向前推动泵轮叶片,促进泵轮旋转,从而使作用于涡轮的转矩增大。
随着涡轮转速的增加,圆周速度变大,当切向速度与圆周速度的合速度开始指向导轮叶片的背面时,变矩器到达临界点。当涡轮转速进一步增加时,工作液将冲击导轮叶片的背面。因为单向离合器允许导轮与泵轮一同向前旋转,所以在工作液的带动下,导轮沿泵轮转动方向自由旋转,工作液顺利地回流到泵轮。当从涡轮流出的工作液正好与导轮叶片出口方向一致时,变矩器不产生增扭作用(这时液力变矩器的工况称为液力偶合工况)。
液力耦合器其实是一种非刚性联轴器,液力变矩器实质上是一种力矩变换器。它们所传递的功率大小与输入轴转速的3次方、与叶轮尺寸的5次方成正比。传动效率在额定工况附近较高:耦合器约为96~98.5%,变矩器约为85~92%。偏离额定工况时效率有较大的下降。根据使用场合的要求,液力传动可以是单独使用的液力变矩器或液力耦合器;也可以与齿轮变速器联合使用,或与具有功率分流的行星齿轮差速器(见行星齿轮传动)联合使用。与行星齿轮差速器联合组成的常称为液力-机械传动。
液力传动装置的整体性能跟它与原动机的匹配情况有关。若匹配不当便不能获得良好的传动性能。因此,应对总体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整个液力传动装置。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液力传动装置,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供油、冷却和操作控制系统。
『玖』 1950年有这么科幻的战机先进到美军都受不了的F7U舰载机
F7U舰载机确实先进到让美军都受不了。
在冷战紧张的军备竞赛当中,美苏营涌现了大批设计,技术先进的武器。美海军为了保持海上的优势,也研发了一款梦幻般的“科幻战机”。虽然这款战机在诞生之处是令人振奋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F-104被称为制造者的话,那么这款“弯刀”的战机则是尉官中的杀手。
由于前起落架太高的原因,重量将其狠狠的折断,机头因为惯性砸了下去,断裂过的起落架插入驾驶舱,触发弹射座椅,上尉在空中飞行61米之后,狠狠的撞到了战机的尾翼,重伤不治。F7U有3个型号:F7U-1和F7U-2以及F7U-3。除此之外,F7U系列的发动机也不是很可靠,经常发生故障,液压传动装置也是这样。
『拾』 求有关液压方面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什么的有大神吗 求帮助
基于纳米TiO<,2>碳热还原氮化制备Ti(C,N)的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客观性问题——量子力学对机械物质观的挑战
传动机械仓库管理系统设计及开发
机械搅拌UASB反应器的研究
高性能丁苯胶乳的研究与开发
面向CAD设计模型的计算多体动力学虚拟原型
基于XML的机械图形标记语言的研究与开发
集装箱码头机械状态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
重型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器控制软件开发及试验研究
A港务公司机械操作部培训系统研究
特种橡胶/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激光陀螺捷联惯组减振系统设计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
机械精度对中心偏测量精度的影响
农业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传动变速规律研究
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
并联机器人及其协调操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
质子交换膜退化机理研究
机动喷射式地下施药机的研制
生物可降解气管内支架的基础研究
领域汉语理解知识库的研究与实现及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过程非核心业务外包战略决策与管理研究
SWFP66X60A型锤式粉碎机锤片尺寸及排列方式优化研究
振荡轮与热沥青混合料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印刷机滚筒疲劳强度分析和寿命估算研究
博山区机械电子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
油田关键往复机械智能诊断方法和技术研究
硅片软磨料砂轮的磨削性能研究
预制桩打桩过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低振动的滚筒洗衣机驱动系统控制研究
平面柔性机械设计方法
堆垛机位置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基于旋量和李群李代数的SCARA工业机器人研究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中订单变更及生产计划技术研究
云杉CTMP纤维漆酶介体体系改性工艺及其机理研究
阻燃镁合金的制备及半固态研究
机械构件动态参数电磁检测技术与系统研究
基于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的住宅通风换气技术的研究
运煤车防冻液喷洒装置液流及机械系统设计
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RS485-光-CAN通信模块设计与开发
华泰重工基于供应链的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机械成孔混凝土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研究
基于虚拟仪器的机械量测试系统
模拟毫针机械刺激诱导成纤维细胞压力信号生物转化作用与针刺效应的研究
熊猫型保偏光纤机械强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轿车车身冲压线机器人物流机械系统及关键设备的研制
市场经济下烟草机械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环模制粒机高效制粒机理与性能分析
用于大型旋转机械转子故障监测的电感测量仪的研制
成年大鼠心房肌细胞牵张激活钾通道的门控机制
基于流形学习的机械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监测
中低端产品用全棉秆化机浆生产工艺及机理研究
基于通用化思想的透平机械热力性能在线评估系统研究
Al-Zn-Mg合金的表面纳米晶化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