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螺旋夹紧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此机构在国内外的手动机床上仍然有所应用,固发展现状不太好找,若是论文需要也可以不写出的,不一定非得找到不可。
『贰』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带式输送机设计系统
国外已有多家工程设计公司致力于带式输送机设计系统的研究,并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设计系统。
美国 CDI 公司主要从事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和咨询工作,在国际输送机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机械设计、水平曲线设计、动态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设备调试及试运行等等。
澳大利亚的 Helix Technologies Pty Ltd 专门从事工程软件开发,已开发出一系列工程管理、投资分析的软件系统,如输送机设计、管道网络分析、泵的选型和 V 型输送带/链的驱动设计等。
二、国内带式输送机技术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我国带式输送机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输送机产品系列不断增多,开发了大倾角、长距离新型带式输送机系列产品,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应用动态分析技术和中间驱动与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成功研制了多种软启动和制动装置及以 PLC 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
目前,国内多所科研机构在进行带式输送机的研究,例如对托辊运行阻力随带速变化进行的实验研究,用于带式输送机设计和动态分析,分析转弯部分的导向力和阻力,得出转弯段输送带运行的阻力计算方法,采用离散模型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开发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系统;以及在带式输送机纵向振动理论与横向振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带式输送机的动态设计方法以及该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决策支持系统。
随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性能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资料,利用新的设计手段研究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带式输送机的技术关键是动态设计与监测,它是制约大型带式输送机发展的核心技术。
『叁』 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比如:目前已经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它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么成果;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
对选题相关文献的认真查阅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进行无效重复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通过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启迪新的研究思维和角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点。
写论文研究现状注意事项
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并要附上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参考文献目录。在写研究现状时,不能单纯列举,应避免繁琐和不得要领。
另外也应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要先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归拢,最后集中到本选题的研究问题上。要对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进行的归纳和整合,客观地阐述研究背景,然后对巳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主观评论。
必须指出国内外文献就相关论题已经提出的观点、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阐述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足,从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确定本选题研究的平台,并指出本选题的研究预期将有哪些突破。
『肆』 空气压缩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老兄,你找错地方了,应该到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或者到google一下也行啊!
『伍』 国内外研究现状
9. 1. 1 GIS 在突水评价方法的现状研究
目前,常用的突水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突水系数法。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焦作、峰峰、淄博矿区就总结出了预测底板突水的经验公式———突水系数法。他们是根据本矿区开采到一定深度时各个矿井底板突水的实际资料总结出来的。该方法物理概念明确、公式简单实用、计算方便且现场易于操作,在预测煤层陷落柱突水和解放受水威胁的煤炭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
( 2) 突水概率指数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为: 根据大量的突水资料分析,找出导致底板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 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分类统计法确定各种因素在底板突水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即确定各种突水因素所占的权重,建立求突水概率指数的数学模型; 将建立的模型运用到已有的突水案例中,求出各个突水案例的突水概率指数; 依据案例的突水概率指数的统计,求出各种情况下的某突水程度发生的概率。此方法综合考虑到了煤层底板突水众多影响因素,利用该方法预测底板突水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 3) 脆弱性指数法: 此方法在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以多源信息复合理论为指导,以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 GIS 为操作平台,在分析确定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处理,建立各主控因素的专题图层; 运用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原理,采用如人工神经神经网络、证据权重法、Logistic 回归、层次分析法等现代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方法,建立煤层突水预测评价模型,最终对煤层突水脆弱性做出科学的分区和预测评价。该评价方法考虑到了煤层突水的多种影响因素及相互复杂作用关系,考虑到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即“权重”) ,且具有多级分区的特点,易于掌握,在煤层突水,尤其是底板突水脆弱评价中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就煤层突水预测的评价方法而言,还有许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煤层陷落柱突水的研究,从而对已有的突水预测评价方法在实用性和易用性方面逐步完善。因此,煤层陷落柱突水预测方法仍需不断地探索。
9. 1. 2 GIS 在突水危险性评价中的现状研究
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煤矿突水危险性评价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GIS 已成为一种熟练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库管理能力和空间分析功能为我们研究煤矿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GIS 已被广泛应用到评价工作的多个环节,例如数据采集、评价指标空间分析、评价计算以及评价结果表达,使我们从传统的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并使危险性评价的空间数据集成更简便、分析更快速、精度更高,从而促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曹中初、孙苏南等人( 1996) 将 GIS 技术引入煤矿水害预测研究,以 ARCINFO 作为操作平台,经过数据采集与处理、专题图层生成、图层配准与编辑、多因素复合叠加处理,建立了以峰峰二矿小青煤为例的突水预测新模式。
江东、王建华等人( 1999) 以山东肥城国家庄煤矿为研究区,以多源信息复合为核心,建立了 GIS 支持下的突水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武强、董东林、陈佩佩等人( 2002) 利用 GIS 与 ANN 耦合技术,在准确描述煤层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对突水事件的影响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多种主控因素综合作用的突水模型,并对华北地区煤层地板突水进行了脆弱性分区。王茂连、孙苏南、江东等利用 GIS 技术,在综合分析矿区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和突水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反映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突水模式,帮助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判断。这一技术在矿井突水预测评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9. 1. 3 贝叶斯网络的应用现状研究
贝叶斯网络( BN) 的发展主要经历了 3 个阶段:
( 1) 第一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 : 主要是建立 BN 基本理论体系和进行不确定性推理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专家知识来构建 BN。
( 2) 第二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 : 主要是根据数据和专家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BN,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经典的 BN 学习算法;
( 3) 第三阶段(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 :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 BN 的应用。目前,BN 已被广泛地用于医疗诊断、工业控制、专家系统、统计决策等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外在近 10 年来,相继出现了大量应用 BN 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文献,BN 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医疗诊断方面有 ALARM 网,常被作为 BN 结构学习算法检验的标准网; Alberola 等把 BN 用于人类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研究; Rodrigues 等将 BN 用于制造过程诊断控制; Gemela 利用 BN 进行金融风险分析; Sillanpaa 等利用 BN 模型进行 DNA 的分析; Brenda 利用 BN 进行系统可靠性分析; Socher 等人利用 BN 进行图像分析和语音识别;Sanguesa 等人利用 BN 学习方法进行工业废水处理。以上是 BN 在国外的一些成功应用。
国内 BN 的应用较国外稍晚一些,不过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关于使用 BN 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李伟生等将 BN 用于规划识别; 清华大学的曹冬明等利用BN 技术进行故障定位通用性较强; 上海大学的李明等将 BN 用于模型诊断串行译码; 上海交通大学的邓勇等将 BN 用于模型诊断; 清华大学的孙亚男等利用 BN 方法进行冠心病中医临床诊断; 戴芹等利用 BN 对遥感数据进行分类; 中南大学的李仪等利用 BN 对移动机器人进行避障等。
『陆』 机械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给你一些参考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八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原机械工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要求用15年时间,到2010年基本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机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超过25%,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可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得到大量采用,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制造重大、精密、成套装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已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十五”期间是机械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整个行业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产出规模增长迅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结构变化喜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的高位运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去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7年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增长形势较好,投资继续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以及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都对机械制造行业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另外,“十一五”将为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涉及到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而每项工程都将率先拿出接近10%的总投资额做设备投资,其中机械设备就是最为重要的设备投资之一。按照五年计划的一般规律,重大工程在2007年、2008年投资将会达到高潮。由于设备投资提前进行,因此机械行业就在固定投资增长高潮到来前提前进入辉煌期,即未来若干年将是传统机械行业高速发展期。两大行业拉动机械产品需求。从行业关联性来看,由于汽车和航天产业是与传统机械保持最为紧密的两大行业,这两大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直接带动传统机械的大幅增长。面对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机械企业应把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抢占先机,制订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国投资咨询网)
『柒』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由Exxon生产研究公司的地质学家们(Van Wagoner等,1988;Posamentier等,1988;Van Wagoner等,1990;Sangree等,1991;Scholz等,1991)提出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50年代的沉积相模式,60年代的沉积体系分析和70年代的地震地层学等发展阶段(Vail等,1977;Mitchum等,1977),至80年代提出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与方法体系,经历了地质学家和勘探工作者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随着高精度地震资料的应用,结合详细的露头资料和钻孔岩芯及测井资料,Van Wag-oner等(1990)和Sangree等(1991)对层序概念及层序构成作了更精辟分析,并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孔和露头资料对地层型式作出综合解释。层序地层学成为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的新方法,其研究实质就是建立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李思田等,1992)。
1.层序地层分析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其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上得到了完善和补充,其突出进展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强制性海退概念的提出,海进和海退分别代表岸线朝陆地和朝海洋移动的方向。岸线移动方向是沉积物注入量与陆架上沉积物所能充填空间(可容纳空间)相平衡的函数。当相对海平面上升时,在沉积物注入量较低的地区表现为海进,在沉积物注入量较高的地区仍可以表现为海退。因此,相对海平面上升与海进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当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海岸线只能发生海退,并不受沉积物注入量变化的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海退响应又被称为强制性海退(Posamentier等,1992)。Posa-mentier等(1999)对经典层序地层划分进行了修正,将具有强制性海退的沉积层序划分为四个体系域,即早期低位体系域、晚期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中早期低位体系域由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组成,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强制海退楔状体(forced re-gressive wedge)、强制海退楔形体系域(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s tract,FRWST)。与高位正常海退进积体系相比,强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体系域有着其特有的一些特征:①形成相对较粗的楔状体,出现向海的一侧,与上一个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之间被一个过水区分隔;②早期低位海岸沉积以近源陡、远源坡度逐渐变缓的滨面沉积为特征;③低位进积楔的顶面由许多小的阶梯状递降序列形成,表现为一个向海倾斜的斜坡;高位正常海退的进积单元顶面或者与下伏地层平行,或者只有一个较平缓的坡度。有了强制海退的概念,一些以前认为是古陆架砂体的沉积现在则可能被重新解释为早期低位海岸沉积。尤其是在缓斜坡地貌背景下,强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状体粒度粗,可作为有利的储集体;垂向上存在相的突变,海侵时期细粒泥岩直接覆盖其上,如果存在好的油源,该体系域则是很好的岩性油气藏类型。
其二是高精度层序地层学(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理论可有效地应用于地下地质的研究,为精细的地层对比、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等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预测工具。Cross T.A.(1994)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代表着该领域的新进展。Cross领导的成因地层组建立了一种重要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基准面进退旋回分析。即:层序的发育是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量及沉积地形、气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制约的基准面(Base Level)的变化控制的。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起伏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它不一定等于海平面、海平面向陆延伸的水平面或河流平衡剖面等,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断随时间而变化。基准面在变化中总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单方向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与下降旋回。基准面的一个上升与下降旋回称为一个基准面旋回。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时间域)保存下来的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为界面,因而是一个时间地层单元。基准面的旋回性变化,改变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导致沉积与侵蚀的发生。当基准面高于地表时,有可容纳空间,以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成为局部和暂时的;当基准面低于地表时无可容纳空间,侵蚀作用占优势,沉积作用成为局部且暂时的;当基准面与地表一致时,既无沉积又不侵蚀,只有沉积物路过。在基准面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中,地表不同地理位置上有四种地质作用状态:沉积、侵蚀、沉积物路过(无沉积)及饥饿沉积(密集段)。
其三是不同构造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样式,特别是构造活动型盆地。构造活动性盆地包括箕状断陷盆地(又称半地堑式盆地)、双断型断陷盆地、下断上坳型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等,这些盆地的共同特点是构造活动作用于盆地形成和充填发育的全过程。目前,对这类盆地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hanley和McCabe(1994)通过对阿根廷白垩纪地层的研究,建立了半地堑盆地的层序地层样式:Use strecher的河流-湖泊环境构造地层层序。近十年来,我国在陆相伸展盆地、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研究中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
在碳酸盐岩中,小尺度沉积旋回长期以来被解释为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气候旋回引起的全球海平面高频变化的结果。而在硅质碎屑岩地层中,过去人们倾向于用自旋回,如三角洲废弃和河流改道,来解释小型的沉积旋回,因此,类似碳酸盐岩中的Mi-lankovitch气候旋回形成的硅质碎屑岩中的高频旋回未被重视和识别。层序地层学概念提出以后,Van Wagoner(1990)和Mitchum等(1991)认为在硅质碎屑岩地层中同样可以识别出代表全球海平面高频变化的小型尺度的沉积旋回,并提出了高频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他们在Exxon全球海平面旋回图的基础上,建立了硅质碎屑岩地层中能够识别出来的全球海平面旋回变化的谱系,其二级到五级的频率变化范围在9~10Ma,1~2Ma,0.1~0.2Ma和0.01~0.02Ma,其中9~10Ma和1~2Ma为Exxon全球海平面旋回图上的二级和三级旋回,由层序组和三级层序所代表。而高频旋回0.1~0.2Ma和0.01~0.02Ma可以在测井、岩心和露头上,或者是一些地区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被识别出来,这些高频旋回处于Milankovitch气候旋回的范围内,是由于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在过去2Ma年中,这种气候旋回与高频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已经被深海钻孔氧同位素研究所证实。
三级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叠加上四级(120k.y.)和五级(50k.y.)海平面旋回产生复合的海平面旋回。这种复合的海平面旋回再叠加上构造沉降就成为一个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Van Wagoner等(1990)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四级旋回(图1-1),分别被命名为“A”和“B”。“A”型四级旋回被定义为从海平面下降到海平面下降。如果有充足的物源供给,这种四级旋回产生四级层序,其边界为陆上不整合。叠加在四级旋回上的五级旋回产生准层序,其边界为海泛面。“B”型四级旋回被定义为从海平面快速上升到海平面快速上升。这种四级旋回只产生不完整层序,其边界为海泛面。在Van Wagoner等(1990)所用的例子中,当构造沉降量较大(15cm/k.y.以上),那么只有三级海平面旋回形成层序,而四级旋回形成准层序。当构造沉降量小于15cm/k.y.时,四级旋回可以形成层序,五级旋回形成准层序。由此可见形成四级层序的条件是: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构造沉降极低和较高的沉积物供给速率。
图1-1 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叠加和高频层序的发育
Mitchum等(1991)进一步明确了四级层序的概念及其构成样式(图1-2),在Exxon层序体系中,三级层序是由沉积体系域构成,而沉积体系域由准层序组构成,Mitchum等(1991)将这种层序称之为基本层序(fundamental sequence)(图1-2A)。如果体系域是由四级层序组、而不是由准层序组构成,这种层序被称之为复合层序(Com-posite Sequence)(图1-2B)。与四级层序类似,三级复合层序代表了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旋回期间的沉积。在南非海域的盆地,三级层序的时限范围是1~3Ma,平均1.3Ma,而四级层序的时限范围在0.1~0.5Ma之间。所以四级层序与基本层序类似,也是由体系域组成,但是时限更短,有时在精度高的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出来。这种层序也被Vail等(1991)称之为简单层序(Simple Sequence),形成于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太低,不能够抵消高频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时,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就可以导致四级层序的发育。
图1-2 复合层序与基本层序构成模式
综上所述,四级层序具有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但是时限更短,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四级层序概念的提出虽然有很长时间,但是其应用涉及地震分辨率。随着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提高,国际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和产业部门开始要求在油气勘探生产中要力求分出四级层序以便更精确地进行储层预测。
高频四级层序最早发现于北美大陆晚宾夕法尼亚世碳酸盐岩地层中,其中共划分出了至少55个旋回。随后,Browm等(1995)在南非Pletomos、Breadasdorp和Orange盆地白垩纪三角洲地层中识别出了时间在0.2~0.5Ma的四级层序,其体系域构成类似于三级层序。Henriksen等(1996)在挪威大陆架下渐新统海岸三角洲中划分出了38个发育良好的四级层序。
3.构造活动型盆地层序样式
相对于稳定被动大陆边缘,许多盆地不仅在形成时期受构造活动的控制,而且在发育过程中,构造仍然表现为强烈的活动性,如控盆或控洼断裂的强烈活动(活动的结果可以形成盆地复杂的古地貌形态),以及盆地充填过程中的基底快速沉降等等都可以是构造活动型盆地的特征,此类型盆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为前陆盆地,也可以表现为伸展断陷盆地;同时也可能是多种构造活动叠加而成的盆地类型,如莺歌海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性质不同的构造活动的叠加。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盆地内构造活动影响和控制着盆地的沉积体系发育以及沉积地层样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Dawers和Underhill(2000)认为北海Statif-jord地区晚侏罗世断层活动以及断层与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同断陷期的层序地层发育,沉积和沉降中心均随断层活动中心变动而迁移。李思田等(1998)研究结果也表明受走滑伸展构造运动的影响,莺歌海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依次向东南方向迁移。Gupta和Cowie(2000)提出,在伸展断陷盆地内,一方面断层活动(包括其形成、生长、消亡等)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另一方面沉积地层响应记录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活动特征。Gawthoper和Leeder(2000)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分别研究了海相和陆相断陷盆地内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特征以及三维演化模式。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构造活动对层序的影响,尤其是层序内部构成、垂向叠加样式、沉积体系分布等发育的控制作用。如Lin等(2001)对二连盆地的层序构成、沉积体系综合研究后,认为不同的构造阶段发育了截然不同的沉积体系,同时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层序,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受控于不同级别的构造活动。Ravnas和Steel(1998)通过断陷盆地沉降速率与沉积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代表构造活动的强与弱)控制了体系域类型的发育以及体系域的内部构成样式。Corfield等(2000)则认为在同一盆地内同一时期不同的构造部位(即构造活动强度不同的地区)沉积地层样式、沉积构成也是不同的,如断层活动性强的部位(分段活动断层之中心),在断层上盘,地层表现为楔形,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断层面附近,而断层活动弱的部位(分段活动断层的末端),地层呈向斜形态,沉积、沉降中心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并且强调这种差异特征不仅在露头上可以识别,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同样可以识别。Young等(2000)则针对Suez裂谷中发育的构造转换带的沉积特征以及层序地层进行了精细研究,认为构造活动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可容纳空间,而且沉积物供给速率也受其影响(或控制);高沉降速率、低沉积物供给,形成以退积和加积特征为主的准层序样式;低沉降速率、高沉积物供给,会形成粗粒的进积型准层序叠加样式。
对于一个应用于构造活动盆地边缘背景的总的层序模式而言,所有的控制层序发育的3个因素(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必须看作为独立的变量。海底的构造运动与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共同确定了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进而,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又确定了沉积物聚集的可容纳空间的大小。Yoon等(2003)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物源供给作为独立的变量考虑,提出了9种可能的层序发育情形(图1-3),均是可容纳空间变化和物源供给变化的函数。一些重复的情形被去除以后,以准层序的叠积样式为依据,可以确定出6种层序的类型。
图1-3 构造活动型盆地层序叠置样式
A型:A型层序由一个单独的SPG准层序组构成,与稳定正常的海退有关,是相对海平面稳定上升和沉积物高速供给并超过了新的可容空间的增加(S'>A'max)的结果(图1-3a)。Emery(1996)先前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层序,由一个单一的体系域构成,命名为“海退体系域”。A型层序可以发育在正断层的上盘,形成于伸展断层的初始发育阶段,并伴有迅速的沉降和断层下盘的快速的沉积物堆积。
B型:B型层序可以形成于相对海平面稳定上升并叠加在中等物源供给的部位。物源的供给速率处于最大和最小可容纳空间之间(A'min<S'>A'max,图1-3b)。该层序与Exxon研究组提出的Ⅱ型层序基本类似,其中有2个SPG准层序组被解释为陆架边缘和高位体系域,夹在中间的RG准层序组被解释为海进体系域。B型层序可以发育在迅速沉降且具有中等物源供给的伸展盆地中。
C型层序:C型层序完全由RG叠置样式组成,与相对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相伴,物源供给低(S'<A'min,图1-3c),这种情形发生在海岸平原,以一系列阶梯退缩为特征,沉积物聚集不足以填充逐渐增加的可容纳空间。
D型层序:由单一的楔形准层序组构成,具有OPG叠置样式,发育在强制性海平面稳定下降的部位(A'<0),是由于海底的迅速上隆超过了海平面的上升(图1-3d-f)。OPG准层序组与Hunt等(1992)的强制性海退体系域相对应。Emery(1996)也介绍了这种类型的层序,该层序由一个单一的中位体系域(midstand)组成,在这种体系域中任何时刻的沉降都不会高过沉积物的供给,从而产生海退。Hunt等(1992)认为强制性海退OPG准层序组由丘形盆底扇/裙组成,但是不一定同时发育在一个单一的海退期间。D型层序发育在低构造沉降或上隆、高沉积物供给的盆地中,活动断层的下盘或者低坡度的前积和陆架边缘发育最好。
E型层序:该类层序由两个交替的准层序组组成,具有SPG或OPG叠置样式,且与波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相伴生,海平面变化具有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而且,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产生的速率(S'>A'max)(图1-3g)。E型层序边界与Ⅰ型层序边界极其类似,因为相对海平面旋回被相对海平面下降阶段所强化。然而,存在的争议是层序边界是放在强制性海退体系域之下,还是之上。在本文的模式中,边界被置于OPG准层序组(强制性海退体系域)之上,因为这是在深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和容易制图的界面。
F型层序:该层序由下到上可以划分出4个准层序组:SPG,RG,SPG,OPG。相对海平面变化具有上升和下降阶段,中等到低的物源供给,并小于最大的可容空间产生的速率(S'<A'max)(图1-3h和i)。这基本上是Exxon研究小组定义的Ⅰ型层序。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早期阶段,最下部的SPG样式的准层序组对应于Exxon研究组的低位域(低位楔),或者是Hunt(1992)的低位进积楔状体。在相对海平面迅速上升时期,沉积体系满足条件S'<A',这是由于相对海平面上升加速的缘故,由此产生了RG准层序组与海进体系域相对应。在这一海侵单元之上,另一个SPG准层序组发育,这是由于可容空间产生较慢并相对地被物源供给超越。这是在强制性海平面上升的晚期形成的高位体系域,最上部的OPG样式的准层序组是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的低位域(盆底扇)上半部分的沉积。
对于应用于构造活动型盆地边缘的层序模式,构造活动和沉积物的输入量是除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之外的主要因素,这个模式提出了6种层序类型,显示了一种准层序组在数量上和叠置样式上的变化。这些准层序组反映了可容纳空间的变化(A')和沉积物(S')供给速率的复合效应(图1-3)。由单一的SPG准层序组构成的A型层序与可容纳空间的稳定产生和沉积物的高速供给(S'>A')相关。B型层序(SPG-RG-SPG)本质上与Exxon研究组的Ⅱ-型层序类似,形成于可容纳空间稳定产生叠置在中等物源供给速率的条件下(A'max>S'>A'min);C型层序(RG)与可容纳空间的稳定产生和低沉积物供给有关(A'max>S');D型层序由具有OPG叠置样式的准层序组构成,由于海底的迅速上隆超过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负增长(A'<0);E型层序由SPG和上覆OPG准层序组构成,它形成于具有形成和消失阶段的、波动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与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产生的最大速率的部位(S'>A'max);F型层序与Exxon研究组的Ⅰ-型层序相对应,从下到上被划分为4个准层序组SPG、RG、SPG和OPG,其与可容纳空间产生、消失的波动变化和中低物源供给小于可容纳空间产生的最高速率的部位相关(S'<A'max)。
位于弧后的Ulleung盆地西南边缘层序研究表明,盆地层序的发育与盆地边缘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Young等,2000)。在弧后盆地扩张晚期阶段(中新世早—中期)迅速的沉降导致了可容纳空间的持续产生和构造控制的盆地边缘的高速和最后的中等速率的物源供给,导致了A、B型层序的发育;在弧后闭合的初期阶段伴有区域性收缩变形(中到晚中新世),较慢沉降速率和来自上隆冲断带沉积物的输入的增加导致了E型层序的发育。在晚中新世,Ulleung盆地的收缩调整是平静的或不活动的,边缘沉降加速,因此上升为主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中-低沉积物供给相配合产生了F型层序,反映了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主体控制机制。
『捌』 机械制图国内外发展现状
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而图样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传递设计信息、交流创新构思的重要工具之一,是现代工业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中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在工程设计、施工、检验、技术交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图样被誉为工程技术界的通用语言。 在工科院校中,机械制图是相关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同时,也是每个从事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必须学习和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学习目的: 1. 学习和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够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 2. 熟悉并贯彻执行《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培养查阅有关标准、手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熟练地掌握 AutoCAD 绘图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在尺规手工绘图和徒手绘图方面的综合能力。 5.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为使人们对图样中涉及到的格式、文字、图线、图形简化和符号含义有一致的理解,后来逐渐制定出统一的规格,并发展成为机械制图标准。各国一般都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国际上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中国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制定于1959年,后在1974年和1984年修订过两次。 在机械制图标准中规定的项目有:图纸幅面及格式、比例、字体和图线等。在图纸幅面及格式中规定了图纸标准幅面的大小和图纸中图框的相应尺寸。比例是指图样中的尺寸长度与机件实际尺寸的比例,除允许用1:1的比例绘图外,只允许用标准中规定的缩小比例和放大比例绘图。 在中国,规定汉字必须按长仿宋体书写,字母和数字按规定的结构书写。图线规定有八种规格,如用于绘制可见轮廓线的粗实线、用于绘制不可见轮廓线的虚线、用于绘制轴线和对称中心线的细点划线、用于绘制尺寸线和剖面线的细实线等。 机械图样主要有零件图和装配图,此外还有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