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开国大典升国旗装置设计者

开国大典升国旗装置设计者

发布时间:2021-02-28 09:24:04

❶ 1949年开国大典的方案提出者是

长期的误传
据笔者所掌握到的资料,长期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大红灯笼是日本人设计的。比较权威的记载开国大典的书籍如于江《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和树军《天安门广场历史档案》均持此说,两书说法大同小异。下面,笔者以《天安门广场历史档案》为例摘要说明这一“长期的误传”:
1.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副主席用毛笔签署了“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担任大会现场布置的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张致祥接到批示后,将天安门的设计工作分配给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 2.舞美队队长苏凡受领任务后,急令毕业于日本美术专科学校、艺术造诣在当时华北军区部队中属一流的两位日本人——40岁上下的肖野和30岁出头的森茂,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最好的布置方案。 3.肖野和森茂决定在天安门城楼的10根红廊柱中间悬挂8盏红色灯笼。一个星期内,他俩用16开白橡皮纸画出了20张灯笼草图。草图呈送周恩来副主席审定,他非常欣赏这8盏太阳般的灯笼。他在20张草图中看中了一幅,执笔删去了金水桥栏上扎满彩球的设计。他说,突出城楼就够了,大会会场一定要喜庆也要严肃。 4.方案确定之后,苏凡便带着肖野、森茂跑遍北京城,购买灯笼。但偌大的北京城,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灯笼。在肖野、森茂协助下,苏凡找到了一位住在西城区丰盛胡同70多岁的扎灯老艺人,他和他的两个弟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手工制作灯笼。整整三天三夜,他们全都吃住在城楼上,“十一”的前一天,八盏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扎成了。
事实的真相
其实,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是由张仃和钟灵二人于1949年9月在中南海瀛台东海岸的三间平房“待月轩”里设计的。不仅如此,中央人民政府的会徽、国徽的第一次彩色图案集、政协第一届全会的会场怀仁堂、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北门、西门、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等设计图纸和彩色效果图都是1949年的夏秋二季,布置科请张仃和钟灵在“待月轩”绘制的。
当时,天安门城楼共9间房,中间一间最大,也是大厅的出入口,二人设计时决定此房间不挂大红灯笼,以便留给在中间位置的重要人物以更开阔的空间:两侧各4个房间,逐渐缩小,每个开间要悬挂一个大红灯笼,共8个。张、钟二人设计好大红灯笼的图纸后,提请周恩来批准。当时一切设计图纸,都呈送周恩来审阅,他在图纸上用铅笔批示“同意”,后面签署了一个“周”字,工作人员这才开始施工、制作。不久,“灯笼”图案又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纪念邮票(新中国第一枚纪念邮票)上,这枚邮票编号为“纪1”,中心图案就是大红灯笼在飘扬。
布置天安门城楼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制作和安装这8个大红灯笼。每个灯笼的直径接近3米,钟灵曾开玩笑地对张仃说,这灯笼做出来,在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正是因为灯笼太大,工期又短,钟灵等人跑遍了北京城,竟没有人敢承担这项工作。军区舞美队的队长苏凡帮忙跑了故宫等几个地方,还是没有人承接。
经过反复探访,钟灵终于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一家“小器作”(即做红木家具和灯笼的作坊)找到领头的工人师傅尹作宾,他看了设计图纸,知道是开国大典用在天安门上的,拍着胸脯说:“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灯笼做成!”
于是商量好,由钟灵备料,他带几个徒弟施工,第二天就开始工作。考虑到灯笼太大,作坊里摆不下,制作完成后运输也困难,尹师傅建议在天安门城楼现场施工,由儿子尹盛喜每天送饭。尹盛喜当时是个很机灵的少年,他除了每天送饭外,有时还打打下手。人们劝阻了师徒几人要义务劳动的好意,仍然坚持付给了适当的报酬。
误传的原因
其实,肖野、森茂设计“灯笼”这种误传,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也是事出有因的。 当时,军区舞美队队长苏凡负责天安门下东西两个三座门以内开国大典会场的设计布置任务。他找到钟灵说,城楼上的设计布置方面如有需要帮忙的,可以找他,他有人、有物,要什么给什么,并说他那里有两位日本美术设计家——肖野和森茂,可以请他们帮忙设计。他还把二人绘制的金水桥、观礼台一带的设计图拿给钟灵看,确实画得很工整。钟灵便把尚未来得及设计的大厅内的大屏风交给二位日本友人设计,他们答应马上动手。
大典前夕,政协筹委会总务处的周子健处长陪同周恩来亲临天安门城楼检查工作,钟灵汇报了会场布置的进展情况。这时,扎制8个大红灯笼的工程已接近尾声。他向周恩来介绍了尹作宾师傅勇于承担大红灯笼的制作任务的情况,周恩来和周子健都和尹师傅握了手,表示赞许和慰问。钟灵也把两位日本朋友设计的屏风(长约5米)图样拿给周恩来看,并说由于日期紧,恐怕要连夜赶制,才能赶得上30日完工。周恩来考虑了一下说,大厅内再放这么大一个屏风,不一定合适,来不及就不要做了。两位日本朋友在屏风上画的图案是二龙戏珠,最后终因时间紧张,未能真正制作。
灯笼的新家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为了庆祝共和国的诞辰,天安门城楼进行装修,城楼上的8盏大红灯笼被折叠式新灯笼所替代。8盏灯笼取下来后,其中6盏分别交天安门管委会和有关博物馆收藏,原挂在东二和西二位置上的两盏灯笼,交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所得款项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宁波金鹰集团出价1380万(钟灵在相关文章中说是1320万,不确——笔者注),成为天安门城楼一对退役灯笼的新主人。
是时,金鹰集团正在北京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一所高级游乐场所——中华百亭鱼乐园。1995年2月26日,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与中华百亭鱼乐园举行了隆重的灯笼交接仪式。事后,两只大红灯笼悬挂在了尚未竣工的门楼上——它们找到了自己的新家。

❷ 升国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陈红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任务。因为开国大典时升旗用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当时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电力公司一位领导把胡其俊叫到一边,说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任务,从明天起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胡其俊听后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又是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的穷苦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五星红旗,由自己来担负升旗任务,怕不能胜任。

第一次升国旗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开国大典以来每年一次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头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晚上根本无法入睡,不时地起身看看闹钟,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刚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展平,然后遥望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

❸ 开国大典上的自动国旗是谁做的

开国大典上的自动国旗是林治远。

❹ 中国开国大典后谁负责升旗

国旗护卫队

❺ 谁知到开国大典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表》中,记载了开国大典的三大项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

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和焰火晚会。

庆典的场地设在天安门。

然而,在此之前,关于庆典场地的选择却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将庆典活动安排在天安门。另一种方案则是在西苑机场,理由是: 3月25日,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在西苑成功地举行过阅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地处郊区,地形开阔,万一遭到国民党空军的袭击也便于疏散和隐蔽。

兼任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周恩来经过再三斟酌后,决定将庆典的场地定在天安门。

针对国民党空军在开国大典那一天可能进行的空袭,周恩来指示:在北平的南苑机场集中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有升空作战能力的战斗机群,在北平的四周布置用于防空的高射炮群。

清理污水坑

在得到中央的同意之后,周恩来立即通知有关部门,迅速修整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

从当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天安门城楼的城墙斑斑驳驳,城楼上散落的是残砖断瓦,梁柱上积满了野鸽子的粪便。当年的广场上除了这些成片的杂草以外,还有成堆的垃圾和与垃圾为伴的苍蝇和老鼠。

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时任市委书记的彭真宣布了整修开国大典主会场--天安门广场和城楼的决议。

1949年9月10日是星期六,这一天天还没亮,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广场集中,到了下午的3点钟,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就达到了6000多名。几天之后,广场上的垃圾、杂草消失了,腐臭味也消散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

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垃圾清理干净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天安门城楼的装修。这包括:在天安门上挂起红灯笼、城墙两边书写巨幅标语、在城门上方悬挂毛泽东的巨幅画像等工作。

刚刚解放的北平城是个破烂的城市,城里遍地都是垃圾。北平解放以后,北平市人民政府向古城的垃圾宣战了。当时,北平军管会有一条硬性规定:无论公车私车,汽车出城的时候,必须捎上垃圾。据统计,在开国大典之前,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0多万吨。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49年底才告一个段落。

受阅部队

当北平人民向垃圾宣战的时候,开国大典的阅兵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1949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副总指挥杨成武等受阅部队负责人的汇报。汇报结束的时候,毛泽东用郑重而诙谐的口气说道:“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无论是军种、兵种,还是规模上,都是最多最大的一次,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16万。

参加受阅的海军代表队由海军学校与华东舰队组成;陆军代表队由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组成;其中战车师包括摩托化步兵团、装甲车团和坦克车团。

参加受阅的步兵方队,则是20兵团67军的199师。

李水清,当时是199师的师长。

李水清:“我们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全体官兵非常高兴,感到很光荣,特别是讲到了,我们是要代表全国解放军,来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所以,特别高兴。”

开国大典的阅兵式盛大而又空前,负责阅兵训练的杨成武不仅查阅国内外有关阅兵的资料,他还找其他的解放军将领虚心求教。

南苑机场

7月,正是北平的盛夏,199师的一万多人马全部集结在北平市郊。按照阅兵指挥部的要求,步兵师在阅兵的时候出12个方队,每个方队由144名指战员组成。

李水清:“一万多人只要两千多人,所以大家拼命地练,都写决心书,要参加受阅,所以我们除了这个两千多人以外,我们又另外组织选了二百多人,做预备的。”

训练前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但是,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已经有22年战史的人民解放军,居然没有一本关于队列训练的条文和规范动作的准则。他们拿什么作参考呢?

李万恒:“这个条例开始是国民党的,以后是苏联的,最后还是按照刘伯承那个操典进行队列训练,在队列训练期间里头,这个齐步正步,这个东西是你这一步迈出去70公分,高度15公分,这是齐步,正步30公分的高度。”

三伏时节的炎炎烈日照在天坛公园,公园围墙外的空地上是整理过的训练场,场地边沿搭着他们宿营的帐篷。199师的官兵们在这里开始了严格的分列式训练。

一转眼,就到了1949年的8月1日。这一天,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代表中央军委给新成立的特种兵部队授旗。特种兵部队属于陆军序列,主要包括礼炮部队、骡马炮兵以和装甲兵。

杨成武

曾经担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的李健,当时是特种兵司令部的参谋长。

李健:“选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党员,另外大部分,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英雄连队,都立过大功,小伙子都比较高,一般都是一米七八、一米八零这样,确实也很标准。”

听说受阅部队的训练非常艰苦,爱兵如子的朱德总司令再也坐不住了,他亲自赶到受阅部队的驻地,去看望正在训练的指战员。回到中南海,他吩咐有关部门给参加受阅的官兵每人每天增加一个鸡蛋。

开国大典的第一个程序就是升国旗、鸣礼炮、奏国歌。特种兵司令部将鸣礼炮的任务交给了战车团参谋长韩怀志。

人和炮调集齐了,韩怀志便一门心思扑在了训练上。却把新婚不久的妻子抛到了脑后。

骑兵代表队,由华北军区骑兵三师组成,指战员多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

战车团把训练场摆在了北平西郊的荒地里。

在战车团加紧训练的同时,住在北平城东单大街西总布胡同里的军乐团也在抓紧时间排练。

参加阅兵的士兵

担负着为开国大典和政协会议演奏重任的军乐团,被人们称为“礼乐之神”。

阅兵指挥部指示:将华北人民文工团的管乐队以及受阅部队军师两级的军乐队合并,组建成联合军乐队,于是,一支200多人的联合军乐队诞生了,由罗浪担任总指挥。

1937年从马来西亚回国的罗浪,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学生。1939年,他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后来,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团长。

有一天,阅兵指挥部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有苏联专家参加的部队负责人会议。会上对采用什么样的曲子作为阅兵典礼乐曲出现了分歧:第一种意见是随便找一个好听的阅兵进行曲就行了;第二种意见则是用苏联的阅兵曲。

罗浪:“我说是不是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现在已经用过的,使用过的一些革命歌曲改编的军乐曲子来作为我们这次阅兵的典礼用曲,来作为我们的阅兵用曲。”

会上对此事激烈的争论起来,鉴于意见一时难以统一,阅兵副总指挥杨成武指示罗浪,写一个阅兵和群众游行的乐曲曲目上报中央。

参加阅兵的坦克

很快,毛泽东就作了 “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的批示。决定采用罗浪所报的《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进行曲》等5首曲目为开国大典乐曲。

阅兵曲目确定下来以后,为了使其达到适合典礼使用的音乐,罗浪挑灯夜战,连夜对乐曲的旋律和配器进行了修改。

时间很快就到了1949年的9月1日,这一天,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传达中央关于开国大典阅兵的指示时说:“中央决定在新中国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队以外,空军也要出动。”

9月上旬的一天,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到南苑机场上,随着巨大的轰鸣声,9架战斗机相继从跑道起飞,很快就在空中调整成品字队形,并两次通过机场上空。

在地面观看飞行表演的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拍手叫好,为飞行员加油鼓劲。当飞行表演结束后,朱德用企盼的口吻说:“能不能再多几架飞机,什么飞机都行”。

林虎:“后来他们走了以后,我们就研究了,又增加两架“蚊式”战斗机,这个飞机是英国造的,它机身什么,都是木头的,实际上就发动机是金属的,有些设备是金属的,但是这个飞机既能做轻型轰炸机,又能做战斗机。”

阅兵式里的乐队

几天以后,又有三架修复的运输机,一架通讯机,两架教练机纳入了受阅飞行队。

军委航空局最后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将有17架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

九月的北平,已经进入初秋,受阅部队的训练也进入了“倒计时”。

九月份的一天夜晚,受阅部队接到了到天安门广场预演的通知。

信心十足的199师师长李水清带领训练了两个多月的部队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当正步通过天安门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训练场上走得还像样的部队这时候乱了方寸:该迈出左脚的时候,有人偏偏踢了右腿。

乐队总指挥罗浪发现,原来是战士们的步伐跟不上乐队的鼓点,他立即对军乐队的节拍做了调整。

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传出以后,报名参加的单位和群众格外踊跃。

长辛店铁路工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来到这里,开展工人运动。毛泽东也曾经两次到过这个工厂。

北平市总工会给了长辛店铁路工人2000个参加大典的名额。

门头沟镇的西辛房村地处北平远郊山区,距离天安门30多公里。

1949年的9月,一百多名村民接到了参加开国大典的通知。焦桐兰和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被批准参加开国大典。为了早一点赶到天安门, 早一些见到毛主席,焦桐兰和小伙伴商量之后,凑钱买了一辆没有刹车,没有铃铛的旧自行车。

1949年的9月30日,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初九。这一天晚上,许多人在兴奋和等待中度过了新中国诞生的前夜。

李水清:“都在那里不睡觉,把钢盔擦的干干净净,擦的亮亮的,好看。”

北平西苑

焦桐兰:“一宿也没睡觉,没睡觉以后就是想到毛主席那儿去,见毛主席怎么样的表达心情呢,见毛主席是什么样的,长得什么样呢。”

这天晚上的10点钟,周恩来到了天安门,对城楼的布置工作做最后一次检查。当看到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下面写有“毛泽东同志” 几个字的时候,他立即派人找来中南海俱乐部主任钟灵。

钟灵:“他说这个不能要,因为开国大典呀,要很严肃呀。”

毛泽东的这幅画像出自周令钊的手笔,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他小心翼翼地用颜料把画像下面的几个字盖住。当周令钊做完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是10月1日的凌晨。

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和它面前的广场,正迎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

❻ 请问开国大典时,站在观礼台上都有哪些重要人物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回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答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潭平山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于10月1日下午二时在勤政殿召开。会议开完,全体领导人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到天安门后下车登楼,下午三时庆典准时开始。

❼ 谁在开国大典上,亲自按动升旗按钮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按动升旗电钮,从此,五星红旗就高高飘扬在。。

❽ 谁发明了自动升旗装置

一种自动升旗装置,它是在蜗轮蜗杆减速器箱体上面垂直地安装固定钢管,版钢管沿其外圆的母线方向权开有长槽条孔,钢管内设置有螺旋钢丝,螺旋钢丝的底部与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轴联结固定在一起,螺旋钢丝上设有丝母,吊挂架经过长槽孔与丝母固定在一起,在钢管的内部上下两端各安装一只形成开关。本发明能有效地克服现有自动升旗装置所存在的

❾ 根据自己学过的滑轮知识,设计一个升国旗仪式的装置草图

旗杆的上下两端各固定一个定滑轮,绳子穿上后将两绳头绑在一起形成绳圈即可

❿ 在开国大典上,是谁亲自按动升旗电钮

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阅读全文

与开国大典升国旗装置设计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制冷保鲜袋子装的是什么 浏览:313
蒸馒头全套设备多少钱 浏览:447
钻井需要哪些仪器 浏览:81
轴承与轴如何运动的 浏览:609
半自动机床钻头下来怎么调上去 浏览:957
雷铭电动工具公司地址 浏览:177
高压柜保护装置作用 浏览:521
面试未来五金机电 浏览:67
机械革命z2商务版有什么区别6 浏览:513
电脑换了机械硬盘怎么装系统 浏览:780
杭州城锋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浏览:883
超声波清洗为什么要真空 浏览:768
仪表盘的背景灯怎么不亮福特 浏览:196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分为 浏览:195
三个仪表代表什么 浏览:608
超声波流量计量怎么设置 浏览:104
有阀门的口罩是什么样的 浏览:86
临床上有什么仪器能治疗失眠 浏览:719
货车变速箱轴承套怎么拆 浏览: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