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震波属于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地震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次声波,但是地震过程,会产生几乎所有频率的声波。只是高频信号在传播过程都衰减了。
㈡ 最先感觉到的地震波是什么波
纵波。
地震纵波为由地震震源向四处纵向传播的振动,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假设一弹性体,如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
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
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2)地震波是什么超声波扩展阅读
从震源首先到达某地的第一波是“推和拉”的P波。它们一般以陡倾角出射地面,因此造成铅垂方向的地面运动,垂直摇动一般比水平摇晃容易经受住,因此一般它们不是最具破坏性的波。因为S波的传播速度约为P波的一半,相对强的S波稍晚才到达。
它包括SH和SV波动:前者在水平平面上,后者在垂直平面上振动。S波比P波持续时间长些。地震主要通过P波的作用使建筑物上下摇动,通过S波的作用侧向晃动。
㈢ 地震时发生的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地震时会伴有_次声波_,它的频率低于_20_Hz,因而人耳听不到。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声波产生。
㈣ 地震波属于什么波
地震波属于弹性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其中,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㈤ 地震波属于什么波 超声波次声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
㈥ 地震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地震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地震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地震的产生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常常还伴随着火山喷发,一些地方常发地震,目前人类对于地震的探究还并未完全,下面看看地震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地震是次声波。地震前的地声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发现,这些声音是由于震源区岩石破裂而发出的。
所发出声音的频率不仅有20到2万赫兹的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也有2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和20赫兹以下的次声波。人耳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作用是毫无反应的,但有些动物对它们的反应相当灵敏。例如鱼类对1-20赫兹的次声就能感觉到。
地震的分类
按震级大小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
世界地震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为啥会有地震?
那人们一直都在好奇,为啥会有地震的发生呢?相对来说,绝大多数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引发的,因为刚硬无比巨大的岩石,在地壳之中运动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力的作用,所以会导致岩石发生变形或者是碎裂,所以会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地表之上产生地震。
虽然对于地壳运动之中,地壳的推动力从哪来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争议,并且对于地震的由来,还有着其他的猜测,但是地震是由于地壳之中的岩石产生碎裂而发生的地震,对于这个诊断是毫无疑问的'。
而且大多数的地震发生之时,都是地震发生之地的地下,有新的岩石发生了新的断裂,也就是里面的岩层或者石头裂开,从而使得原本就存在岩石之中的裂缝,再一次的因为新的裂缝而受到影响,所以也会跟着发生错动,而且大部分很强的地震,多数都是来自于地下原本就有裂缝的地方
一般在地震开始发生的地方,我们通常会称之为震源,在震源的地表之上,被我们称为震中,在地震中破坏性严重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极震区,相对来说,极震区也是所谓的震中所在之地。
地震我们又称它为地动,或者是地振动,是在地壳的岩石运动中释放能量而造成的振动,而后在这期间造成产生地震波的一种现象,地下岩石的碎裂和板块之间的挤压,是我们常见地震中主要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而且每次伴随着地震的发生,都会造成很多的财产损失,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也会因此引起火灾等这些情况。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㈦ 地震是超声波还是低声波
是低声波!因为“地震”它是由火山爆发之前而产生的,
只要地震刚完,肯定又有海啸发生!所以我说是低声波!
㈧ 地震是发出的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次声波.地震前的地声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发现,这些声音是由于震源区岩石破裂而发出的。所发出声音的频率不仅有20到2万赫兹的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也有2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和20赫兹以下的次声波。人耳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作用是毫无反应的,但有些动物对它们的反应相当灵敏。例如鱼类对1—20赫兹的次声就能感觉到。而在地震前,金鱼惊慌不安,发出尖叫声,甚至跳出鱼缸,可能都与震源发出的次声波或超声波有关。
地光也是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地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它对动物很可能是有刺激的。鸟类的视神经特别发达,善于远视,而且它们对从未见过的色彩特别恐惧。鸟类的异常反应,在震前是很普遍的,很可能与地光有关。
另外:
动物在地震前主要有哪些异常反应?
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大震前动物异常表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
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根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
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
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 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蜒等。
2.动物的反常表现类型:
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
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3.不同类型动物的异常特点:
穴居动物:指生活在洞穴里的动物,如老鼠、蛇、蚯蚓等。震前异常行为主要有:冬眠期间大量出洞;活动规律反常,成群结队,四处窜逃,惊叫,惊慌或呆痴等。像鼠类,在震前成群出洞,四处窜逃,不怕人和猫等。
水栖动物:指江河池塘中的鱼类以及蛙类等。震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浮头昏迷、打旋翻肚、翻腾跳跃等。
地面动物:指的是牛、马等大牲畜和狗、猪、羊、兔等家畜。震前这些动物一般出现的异常现象是焦躁不安、嘶叫乱跑、萎糜不振、不进食、不进窝。而狗则更多地表现为漫无目标地狂跑狂吠,向墙脚刨洞。
飞行动物:指的是家禽及常见鸟类和昆虫。它们的异常行为主要有不符合常规的成群惊飞惊叫,不进窝巢栖息、呆滞无神、不思寻食等。如鸡往高处惊飞栖息,鹅鸭赶不下水或下水后惊飞上岸等现象。
4.动物震前异常反应有哪些主要特征?
震前动物的异常多数集中在震前1-3天,短的仅仅只有几分钟。一般来说,愈接近地震发生的时刻,动物异常的种类愈来愈多,异常现象愈集中。越靠近震中,动物的异常越明显,异常行为越强烈。
(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
(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
(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以便分析处理,不得根据不确凿的依据误传地震。
㈨ 地震是超声波还是次生波
次声波。
地震是一种振动。包括了横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和纵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而纵波先到达地面。所以呵呵,你感觉是向上下震在左右震。(死定了~~)
而这两种波的频率是相差不大的,一般(注意是一般)不超过20hz,显然是次声波。
但是次声波我们是听不到的我们怎么会生到巨大的响声呢?那时物体碰撞的声音,次声波是听不到的!
㈩ 地震波属于什么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