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蝙蝠飞行是靠超声波来“看路”的,那它还长眼睛干嘛
首先,蝙蝠的眼睛当然是用来看东西的,这点不用怀疑喔^^。我们知道蝙蝠主要利用回声定位来辨别方向,但实际上别认为蝙蝠就因此是盲的,因为所有的蝙蝠都有能起作用的眼睛,而且对视力都有一些利用。而且一般来说蝙蝠的视力还和种类有绝对的关系。
一般我们常见的蝙蝠多半是住在屋檐下、墙壁缝隙和天花板隔层内的家蝠。除了北极和一部分的南极以外,全世界几乎都有家蝠,家蝠属於小蝙蝠类。一般来说,蝙蝠按照体型可略分为大蝙蝠和小蝙蝠类,而且体型相差很多,很好辨认。家蝠属於较小,洞穴是它们重要的栖息环境,它们或单独、或群居在一个洞穴中。不过, 同一洞穴里面倒不见得都是同一种蝙蝠的族群,有时候七、八种不同的蝙蝠聚在一起也不足为奇。小蝙蝠 多半以昆虫或小动物为生。它们眼睛很小,耳朵却很大。由於在夜间活动,所以眼睛的确用处不大,不过,学生物的人大概都知道它们能够发出超音波,利用回声判别外在的世界,而接受回声就得靠那双大耳朵了。蝙蝠在日落时开始离开巢穴,一直到日出前才回家。一整晚它们都在外面忙著填饱肚子。蝙蝠视力虽差,但是光靠超音波的辅助就已达到12只小虫/每分钟 这样的惊人速率了。真是厉害的捕虫高手!据说在婆罗洲加玛顿洞穴里住了数百万只的蝙蝠, 其中一个洞穴里堆积的蝙蝠粪就有三十公尺高,它们一晚起码捕捉了几公吨的蚊子和其他昆虫。
另一方面,大蝙蝠类的视力则占了它们日常活动极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们没有发出超音波的本领。这一类的蝙蝠眼睛很大,在白天活动,大蝙蝠中最有名的便是狐蝠了,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不过在中国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偶而可以看到它们。从名字就知道它们的脸部长得很像狐狸,有点像是会飞的狐狸。狐蝠专门以花粉、花蜜和水果为生。它们的体型巨大,整个翅膀张开有一五十公分。由於真的很大,所以别以为看到「鸟」
了。
不过之前我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中曾经看到一篇2003年的研究,当中指出一种以花蜜为食的叶鼻蝠(小蝙蝠类)是色盲,但却能看到波长小到约310纳米的紫外线。我们知道哺乳动物具有紫外线视力的很少,只有少数啮齿动物和有袋动物具有这种视力。所以科学家当时相当讶异,因为该种蝙蝠已经具有回声定位的能力了,为何还需要紫外线视力呢?。后来科学家认为那是因为一些花朵能够强烈反射紫外线,所以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当光谱偏向较短的波长时,利用紫外线视力可能是寻找能够提供花蜜的花朵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样的情形有点像是一些吸花蜜的昆虫所具有接收紫外线的视觉一般。
B.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的吗
不是。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超过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既超过人类听觉的声波为超声波,同理还有低于的为次声波。常见的动物中蝙蝠和海豚这两种特殊的哺乳类动物是经常用超声波去定位的。
飞蛾是昆虫纲鳞翅目昆虫,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夜晚飞蛾主要靠月光、星光和气味进行活动。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如熠_、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是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其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成虫利用物种特有的闪光信号来定位并吸引异性,借此完成求偶交配及繁殖的使命,少数萤火虫成虫利用闪光信号进行捕食,还有一种作用是作为警戒信号,即当萤火虫受到刺激时会发出亮光。同样,萤火虫也是靠着月光、星光、和气味等进行活动。但其主要是靠光信号来定位和活动的。
猫头鹰是_形目动物,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食物以鼠类为主,其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猫头鹰的视觉敏锐,瞳孔大,使光线易于入眼,视网膜能辨明暗的能力非常丰富,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但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因为其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所以无法辨认色彩。
所以飞蛾、萤火虫和猫头鹰的夜间活动都不是靠超声波的。
C. 猫头鹰在夜间活动完全靠超声波吗
4、无声的飞行
猫头鹰的羽毛大多为褐色,其间还散布着细小的斑状花纹,在夜间形成保护色,不易被发现。猫头鹰的羽毛稠密而松软,具有“消音”的作用。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远远低于一般小动物的分辨力范围,这使猫头鹰能够在夜间悄无声息地飞行。
5、锐利的捕捉利器
猫头鹰具有短而强壮、先端钩曲的喙,还有强有力的腿和弯钩状的鹰爪,有利于抓捕和撕裂猎物。猫头鹰借助敏锐的听力和视觉,能准确判断出猎物的方位,对猎物实施悄无声息的“闪电攻击”,还能随时调整对猎物的定位,因此,猫头鹰对猎物的攻击往往能够“一击奏效”。
D. 在我们熟悉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超声波来分辨方向的
海豚和蝙蝠都是依靠超声波来辨别方向的!不仅如此它们还给我们中国科研增加了许多灵感,我国有很多高科技设备的设计灵感都是来源于动物的身上!比如说雷达探测器等!
海豚是依靠着天然的收纳系统发出高频的回声定位信号,声波在水中传播遇到物体会反弹,用词来了解周边的情况,海豚可以根据不同的回应作出判断,可以判断周围是否存在敌人或者是否存在食物、同伴等,相对于来说这种生物是比较聪明的,有的人曾测试过海豚的智商相当于一名四岁左右的儿童!
E.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声波吗
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萤火虫:发光器的闪光信号和飞蛾差不多,也是靠光信号来进行定位和活动的。
猫头鹰:目光如炬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猫头鹰瞳孔很大,使光线易于入眼,视网膜能辨明暗的能力非常丰富,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另外,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于眼面上下移动清洁眼面。不同于其他鸟类,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因此分辨距离。同时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认色彩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彩感觉。
拓展资料
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_、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飞蛾,昆虫纲鳞翅目昆虫,多在夜间活动,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植物提供多种蛾类幼时的食物来源,蛾类的幼虫及成虫也是鸟类、爬虫类、两栖类等食虫性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形成自然界重要的食物链。蛾类可以根据其触角加以区分,没有棒状的端部,而呈丝状或羽毛状。大多数蛾类在夜间活动,色彩较暗淡。蛾是一种与蝴蝶有亲近关系的昆虫的总称,两者均属于鳞翅目,静止时多数将翅膀摊开在身体两侧, 翅膀上具有可以吓阻敌人的似眼花纹。飞蛾体小至大形。飞蛾体小至大形。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_形,口器咀嚼式,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以5对者居多,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蛹为被蛹。卵多为圆形、半球形或扁圆形等。
F. 飞,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不是的,飞蛾、萤火虫都是靠光,也是和猫头鹰一样靠眼睛再夜间活动
G. 有没有动物也像蝙蝠一样靠超声波在夜里飞行
目前为止只知道蝙蝠是靠超声脉冲在夜里飞行的。
蝙蝠的回声定位:
蝙蝠的视觉较差,而听觉则异常发达,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它们能够自由地飞翔和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最基本的手段是能够利用回声定位。
实验证明,多数蝙蝠是利用从喉头发出的超声脉冲来定位的。但也不尽相同,某些大型的食果蝠如棕果蝠,其回声定位的能力比较特殊,它们是利用咂舌的发声作为声音定位依据的。
多数蝙蝠叫声的频率在20~60千赫之间。频率低于20千赫的声波波长大于多数昆虫声波的波长,因此会穿过昆虫而不会反射回来;频率高于60千赫时在空气中衰减得很快,这就限制了其可使用的范围,因此多数蝙蝠叫声的频率不会高于60千赫。
(7)什么动物夜晚飞行要用超声波扩展阅读:
声波是物体机械振动状态(或能量)的传播形式。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以上的,其每秒的振动次数(频率)甚高,超出了人耳听觉的一般上限(20000Hz),人们将这种听不见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超声和可闻声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机械振动模式,通常以纵波的方式在弹性介质内会传播,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其不同点是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在一定距离内沿直线传播具有良好的束射性和方向性,1MHz=10^6Hz,即每秒振动100万次,可闻声的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超声波在媒质中的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传播规律,与可听声波的规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超声波的波长很短,只有几厘米,甚至千分之几毫米。超声波具有:传播特性、功率特性。
H. 蝙蝠晚上捕食靠的是超声波,人能发出超声波吗
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类似语言因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I.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什么
夜间,蝙蝠靠声波探路和捕食。它们发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当这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像回声一样返回来,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这个物体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离它有多远。
蝙蝠的喉咙在飞行中不断地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然后通过嘴和鼻子发出去,这种超声波信号碰到任何物体时,都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到它的超常大耳廓的耳朵里。
(9)什么动物夜晚飞行要用超声波扩展阅读:
蝙蝠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蝙蝠善于飞行,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但它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到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所以,蝙蝠的飞行和鸟类的飞行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