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DCS系统规范问题
执行的规范和标准
美国防火协会(NFPA)
ANSI/NFPA 70 国家电气规范
ANSI/NFPA 8504 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爆标准
ANSI/NFPA 8502 多燃烧器锅炉炉膛防内爆和外爆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ANSI/IEEE 472 冲击电压承受能力导则(SWC)
ANSI/IEEE 488 可编程仪表的数字接口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
EIA RS-232-C 数据终端设备与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通讯设备之间的接口
EIA RS-485 数据终端设备与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进行数据交换的数据通讯设备之间的接口
美国仪器学会(ISA)
ISA IPTS 68 热电偶换算表
ISA RP55.1 数字处理计算机硬件测试
美国科学仪器制造商协会(SAMA)
SAMA PMS 22.1 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功能图表示法
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
ANSI/NEMA ICS4 工业控制设备和系统的端子排
ANSI/NEMA ICS6 工业控制设备和系统外壳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NSI/ASME TDP-1-1985 电站蒸汽轮机防进水保护措施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
UL 1443 电视用阴极射线管的防内爆
UL 44 橡胶导线、电缆的安全标准
这些的出处就是一些厂家的招标文件里的规范要求
② 怎么对工业设备进行实时的状态、数据监控有什么方法吗
您在工业领域需要对数据进行传输的话,可以看一下计讯的工业网关,可以对工业设备的运行情况、数据做到实时的转发,还具备边缘计算和协议转换功能。
③ 如何进行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科学型管理。
企业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1)设备前期管理办法或制度 (2)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或制度 (3)设备润滑管理办法或制度 (4)设备检修管理办法或制度 (5)设备备件管理办法或制度 (6)设备技术改造管理办法或制度 (7)设备事故管理办法或制度 (8)设备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或制度 (9)设备档案管理办法或制度 (10)设备统计管理办法或制度 (11)设备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管理办法或制度 (12)设备工作考核与奖惩办法或制度。
设备的管理:
一、要注意高温天气对设备的影响,持续高温,设备高效运转,需要注意温度过高的问题,防止设备燃烧和毁坏; 二、要注意雨水对设备的影响,进入雨季,空气潮湿,雨水多而勤,设备的防雨、防潮要提上日程; 三、要注意连续工作对设备的影响。野外工程项目,都在抢时间,争速度、连续作战,设备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设备保养、维护一定要跟上。 四、要注意设备状况,设备高效运转,难免因“疲劳”出现损坏或不在正常状态工作,切不可“萝卜快了不洗泥”。带病作业,必然造成大的损失。 五、要注意对“新手”的培训。生产大忙季节,难免招用一些临时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陆续前来报到,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应当鼓励,但是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的的防护措施,一定要向他们交代清楚,经考核他们确定掌握这些技术后,方可上岗,否则,决不能开绿灯。 六、要注意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学习,设备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经常学习,否则就是老职工也会淡忘,而不按制度规定领用设备,就难以落实设备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造成对设备的损害和对使用者本人的伤害。因此,要经常学习设备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工作。 七、要注意整改设备隐患。“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已知的各种设备隐患,如钻机防护设备不全、机器漏油漏电、开关不灵活、仪表刻度不准等等,要逐一检查核实,校正完善,确保设备完好率。 总之,工作越忙越要注意安全,设备使用率越高,越要加强检修,任何疏忽、侥幸都会酿出不安全的祸端
④ 如何规范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公司内部吊装、运输、电梯、压力容器等危险指数较高、易引起安全事故的设备。而且一旦事故出现,将造成包括丧失生命在内的重大损失。
由于上述特点,安全使用特种设备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公司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的管理制度。
首先,公司内部要成立一个有主要领导参加的特种设备管理领导小组,以保证对特种设备的各项管理措施得以顺利执行;
其次,要编制科学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中一般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1)规范操作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制度中一般要求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2)制度中必须明确对设备的定期检测,多数特种设备由政府部门进行强检,以保证在用特种设备的可靠性。如锅炉必须有技术监督局定期检测。有些附带的工具(如天车的吊装绳)需定期更换,有些设备也要有强制报废制度。
(3)制度中要有对事故隐患的定义和鉴别办法,同时也要明确对发现的隐患的处置程序。
(4)具体规定特种设备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如天车工上岗时必须穿绝缘鞋。
(5)还必须建立安全事故的预案,以便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将生命、财产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三、要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监督制度的执行。任何制度只有得以顺利执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只能永远停留在纸面上。所以专门部门的监督非常必要。
⑤ 一般厂房电气设计需要什么规范啊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2001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3-2002
3、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化 GB 50310-2002
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2003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6-2007
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98
拓展资料:
建筑电气设计中,厂房电气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配电间:门需乙级防火门(双向,弹簧锁),敷设尽量以电缆沟为主,变压器可考虑采用干变(或箱变)低压铜排侧出线,如盘柜较多需双排布置需考虑足够间隔(面对面:2手车+900)
室内电缆敷设:按固定设备的布置情况可考虑延厂房四周设一圈桥架或电缆沟,至设备处采用埋管敷设,重载设备(输送机,水泵,行车等)选用元件及电缆需大一号考虑。
照明:厂房照明以80W防水防尘壁挂等为主(一柱一个),顶棚大灯可考虑400W汞灯,电线以BV-05 2.5/4为主,重要设备可立杆单独照明。
⑥ HGJ229—91工业设备管道防腐检验验收规范
8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8.1综合性施工及验收规范 8.2 管道分类(级) 8.2.1 SH3501-2002管道分级 8.2.2 HG20225-95管道分级 8.2.3 GB50235-97 8.3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8.3.1 SH3501-2002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8.3.2 HG20225-1995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8.3.3 GB50235-97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8.3.4 SH3501、HG 20225、GB50235的比较 8.4 管道的压力及密封试验 8.4.1管道液体试验压力和气体试验压力 8.4.2密封试验 8.5 施工验收规范的适用范围 8施工及验收规范 8.1综合性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3501-2002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G 20225-95 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FJJ211-86 夹套管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84-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SH/T3517-2001 石油化工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GBJ126-89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Y/T0420-97 埋地钢制管道石油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HGJ229-91 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3022-1999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 SH3010-2000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 CCJ28-89 城市供热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81-98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33-89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8.2 管道分类(级) 在施工验收规范中,不同的介质、不同的操作条件的管道其检测要求是不同的。 8.2.1 SH3501-2002管道分级 SH3501将管道分为SHA、SHB、SHC、SHD四个等级。 表8-1 SH3501-2002管道分级 管道级别 适用范围
SHA 1. 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介质管道(苯管道除外) 2. 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介质的丙烯晴、光气、二硫化碳和氟化氢介质管道 3. 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0.0MPa输送有毒、可燃介质管道
SHB 1. 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介质的苯管道 2. 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介质管道(丙烯晴、光气、二硫化碳和氟化氢管道除外) 3. 甲类、乙类可燃气体和甲A类正败液化烃、甲B类、乙A类可燃液体介质管道
SHC 1. 毒性程度为中度、轻度危害介质管道 2. 乙B类、丙类可燃液体介质管道
SHD 设计温度低于-29℃的低温管道
8.2.2 HG20225-95管道分级 HG20225-95将管道分为A、B、C、D四个等级 表8-2 HG20225-95管道分级 管道级别 适用范围
A 输送剧毒介质的管道
B 输送可燃介质或有毒的管道
C 输送非可燃介质、无毒介质的管道
D 输送非可燃介质、无毒介质的管道设计压力P≤1MPa,且设计温度为-29℃~186℃的管道
8.2.3 GB50235-97 取消了管道分类,按照设计温度、举睁颤设计压力和介质类别来区分 1) 设计温度分为:t ≥400℃、 -29≤t<400℃、 t<-29; 2) 设计压力分为:P≥10.0MPa(≤42.0)、P<10.0 MPa、4.0≤P<10.0 MPa、 P<4.0 MPa、 3) 介质: 剧毒、有毒、可燃介质、无毒、非可燃介质(GB5044、) 注:剧毒介质即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I级危害程度的介质; 有毒介质按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早亏级》中II级及以下危害程度的介质; 可燃介质按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分类 8.3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8.3.1 SH3501-2002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表8-3 SH3501-2002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管道级别 输送介质 设计压力P MPa(表) 设计温度℃ 检测% 合格 等级
SHA 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介质(苯除外)和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介质的丙烯晴、光气、二硫化碳和氟化氢 任意压力 任意温度 100 II
所有有毒、可燃介质 P≥10.0 任意温度 100 II
SHB 所有有毒、可燃介质 4.0≤P<10.0 t≥400 100 II
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介质的苯、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介质(丙烯晴、光气、二硫化碳和氟化氢除外)和甲A类液化烃 P<10.0 -29≤t<400 20 II
P<4.0 t≥400 20 II
甲类、乙类可燃气体和甲B类、乙A类可燃液体 P<10.0 -29≤t<400 10 II
P<4.0 t≥400 10 II
SHC 毒性程度为中度、轻度危害介质和乙B类、丙类可燃介质 4.0≤P<10.0 t≥400 100 II
P<10.0 -29≤t<400 5 III
P<4.0 t≥400 5 III
SHD 有毒、可燃介质 任意压力 T<-29 100 II
※SH3501考虑了石油化工的特点,对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做了详细的规定。非可燃、无毒介质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按GB50235要求进行验收。 8.3.2 HG20225-1995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表8-4 HG20225-1995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管道类别 设计压力(P) (MPa)(表) 设计温度(t)℃ 检测比例% 合格等级
A(剧毒) 任意压力 任意 100 II
B (可燃 有毒) B1 P≥10.0 任意 100 II
4.0≤P<10.0 t≥400
B2 4.0≤P<10.0 t<400 20 II
1.0≤P<4.0 t≥400
B3 1.0<P<4.0 t<400 10 II
P≤1.0 t≥400
B4 P≤1.0 T<400 5 III
C (非可燃无毒) C1 P≥10.0 t≥400 100 II
C2 P≥10.0 t<400 20 II
4.0≤P<10.0 t≥400
C3 4.0≤P<10.0 T<400 10 III
1.0≤P<4.0 t≥400
C4 1.0<P<4.0 T<400 5 III
P≤1.0 t≥400
C5 P≤1.0 186<t<400 - -
D(非可燃无毒) P≤1.0 -29≤t≤186 - -
注:(1)当设计温度t<-29℃时,无论哪一级管道,均应100%检验,II级合格; (2)氧气管道按B类管道进行检验。 8.3.3 GB50235-97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表8-5 GB50235-97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要求 序号 输送介质 设计压力 MPa(表) 设计温度℃ 检测% 合格 等级
1 输送剧毒流体的管道 任意压力 任意温度 100 II
2 所有有毒、可燃介质 P≥10.0 任意温度
4.0≤P<10.0 t≥400
3 非可燃流体、无毒流体的管道 P≥10.0 t≥400
4 低温管道 任意压力 T<-29
5 非可燃流体、无毒流体的管道 P≤1.0 t≤400 0
6 其它管道 5 III
8.3.4 SH3501、HG 20225、GB50235的比较 a. 相同点 对以下管道均为100%射线检测; 1) 剧毒介质; 2) 有毒可燃介质 P≥10.0 任意温度 4≤P<10.0, t≥400℃ 3) 非可燃、无毒介质 P≥10.0, t≥400℃ 4) 低温管道 t<-29℃ b. 不同点
SH3501
1) 对可燃高度危害介质按介质分为两种情况: ◆ 苯、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介质(丙烯晴、光气、二硫化碳和氟化氢除外)和甲A类液化烃P<10.0 -29≤t<400℃及P<4.0 t≥400,管道射线检测率为20%; ◆ 甲类、乙类可燃气体和甲B类、乙A类可燃液体 P<10.0 -29≤t<400℃及P<4.0 t≥400,管道射线检测率为10%; 2) 毒性程度为中度、轻度危害介质和乙B类、丙类可燃介质 P<10.0 -29≤t<400℃及P<4.0 t≥400,管道射线检测率为5%; 3)对非可燃、无毒介质管道未作规定
HG20225
对可燃有毒介质按操作条件分为3种 0≤P<10.0 t<400 及 1.0≤P<4.0 t≥400 管道射线检测率为20%; 1.0<P<4.0 t<400 及 P≤1.0 t≥400 管道射线检测率为10%; P≤1.0 t<400 管道射线检测率为5% GB 50235 将管道焊缝的射线照像检验和超声波检验比例分为100%、5%和0%三种。 对t<400及P<4.0可燃有毒介质管道射线检测率为5%。但在压力管道中,要求100%射线检验和“抽检比例不低于5%”的管道比例很大,这样将增加检验要求的不严密性和对检验要求说明的内容。 8.4 管道的压力及密封试验 8.4.1管道液体试验压力和气体试验压力 GB50235规定 a. 液体试验压力 1)承受内压的地上管道及有色金属管道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15倍,埋地钢管道的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且不低于0.4MPa; 2)当管道与设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试验,管道的试验压力等于或小于设备的试验压力时,应按管道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当管道试验压力大于设备的试验压力,且设备的试验压力不低于管道设计压力的1.15倍时,经建设单位同意,可按设备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 3)当管道的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试验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Ps =1.5P[σ]1/[σ]2; 试中 Ps一一试验压力(表压),MPa; P一一设计压力(表压),MPa; [σ]1一一试验温度下管材的许用应力,MPa; [σ]2-设计温度下管材的许用应力,MPa。 当[σ]1/[σ]2大于6.5时,取6.5。 当Ps在试验温度下,产生超过屈服强度的应力时,应将试验压力Ps降至不超过屈服强度时的最大压力; 4)对位差较大的管道应将试验介质的静压计入试验压力中。液体管道的试验压力应以最高点的压力为准,但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管道组成件的承受能力; 5)对承受外压的管道,其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内、外压力之差的1.5倍,且不低于0.2MPa; 6)夹套管内管的试验压力应按内部或外部设计压力的高者确定。夹套管外管的试验应按上述第(1)条的规定。 b.气体试验压力 1)承受内压的钢管及有色金属管的气压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15倍,真空管道的试验压力应为0.2MPa。 2)当管道的设计压力大于0.6MPa时,必须有设计文件规定或经设计单位同意,方可用气压进行压力试验。 SH3501规定 1) 真空管道为0.2MPa; 2) 液体压力试验的压力为设计的1.5倍; 3) 气体压力试验的压力为设计的1.15倍。 4) 管道压力试验时,试验时温度、应力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设计温度高于试验温度时,管道的试验压力应按下列计算: Pt=KP0 [σ]1/ [σ]2 式中Pt一一试验压力,MPa; [σ]1一一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σ]2一一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K――系数,液体压力试验取1.5;气体压力试验取1.15。 液体压力试验时的应力值,不得超过试验温度下材料屈服点的90%; 气体压力试验时的应力值,不得超过试验温度下材料屈服点的80%。 HG20225与GB50235基本相同 CJJ 33-89规定 1) 燃气管道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钢管不得低于0.3MPa;铸铁管不得低于0.05MPa; 2)调压器两端的附属设备及管道的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8.4.2密封试验 c. 应作泄漏性试验的管道范围 GB50235:输送剧毒流体、有毒流体、可燃流体的管道 SH3501: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SHA级管道必须进行,SHB级管道根据介质的性质决定 HG20225:同GB50235 b. 试验介质 GB50235:宜采用空气,当设计文件规定采用其它介质时,按设计规定的介质进行 SH3501:宜采用空气 HG20225:宜采用空气 CJJ 33-89:宜采用空气 c. 试验压力 GB50235:为设计压力 SH3501:为设计压力,真空管道则为0.1MPa HG20225:为设计压力, CJJ 33-89:P设≤5KPa时,P试=20KPa; P设>5KPa时,P试=1.15P设,但不小于100KPa 8.5 施工验收规范的适用范围 GB50235:设计压力不大于42 MPa,设计温度不超过材料允许的使用温度的工业管道;不适用于核能装置、矿井的专用管道、长输管道。 SH3501: 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设计压力400Pa(绝)~42MPa(表),设计温度-196~850℃的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的施工及验收。;不适用于长输管道及城镇公用燃气管道的施工及验收。 HG20225:适用于化工行业金属管道的施工及验收。 CJJ 33: 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城镇燃气输配工程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的施工及验收。不包括液态输送的液化石油气。 ※ GB50028-93(2002年局部修订)将高压燃气管道的最高设计压力由1.6MPa修订为4.0MPa。CJJ33-89还没有修订,当设计压力≤0.8MPa时,按CJJ33-89执行;当设计压力>0.8MPa时按GB50235执行; ※ 《汽车加油加汽站设计规范》修订后其施工验收规范执行SH3501
⑦ 设备该如何管理
要做好设备管理,需要从如下个方面入手:
一、设备管理部门和人员配置
1.设置设备管理部门,人员配置适应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需要,各项工作有人负责, 并保持相对稳定。
2.有厂级领导主管设备工作。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通过岗位培训,有实践工作经验。
3.设备管理部门及与设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对设备管理的职能与职责明确。
4.各级(工厂、车间、班组)设备管理网络健全,活动正常。
5.设备维修组织健全。
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按照国家的法规和行业规定,制定并及时修订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⑴.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管理制度;
⑵.设备前期管理(包括设备采购和招投标管理)制度;
⑶.设备资产管理制度;
⑷.设备使用与维护保养制度;
⑸.设备检修管理制度;
⑹.设备备品配件管理制度等等。
三、设备管理规程与标准确定
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各种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检修规程、工作流程以及技术文件齐全、正确、规范。
四、技术经济数据统计
按时、准确填报设备管理统计报表并进行分析总结。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应达到行业或有关部门规定的要求。技术经济指标(统计办法见附录)包括:
1.设备安全运行:
⑴.特种设备定检率;
⑵.设备事故频率;
⑶.设备事故停机率;
⑷.设备事故统计。
2.设备技术指标:
(1).主要设备完好率、全部设备完好率;
(2).主要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利用率;
(3).设备综合效率;
(4).动、静密封点泄漏率;
(5).设备大修计划完成率;
(6).仪表“三率”:完好率、控制率、开表率;
(7).设备闲置率。
五、设备前期管理
1.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新建项目、扩建工程、自制设备及零星设备购置的规划制定及招标采购工作。
2.设备管理部门应参与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工作。关键设备应参与其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3.设备管理部门应参与自制设备设计方案的研究和审定工作。
4.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或参与设备的选型关工作,并提出对备品配件、润滑油品、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等所需的技术资料等要求。
5.设备管理部门应将新投用设备使用初期发现的质量、功能、效率等存在的缺陷及时向制造单位反馈,促使制造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确保设备质量、功能、效率达标。
6.设备购置时,应掌握制造、销售单位的资质及业绩状况。在特种设备采购时,应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投标单位应具备的相应级别的设计资格、制作资格以及产品出厂时应提供的文件、资料,不得采购非法制作的产品。
7.严禁采购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六、设备技术基础管理
1.设备技术档案齐全、完整。技术资料保管符合有关技术档案管理的规定。
2.设备图纸、技术文件、竣工资料齐全、准确;特种设备所需技术文件、图纸、资料应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收集齐全。
3.设备的备品配件目录齐全,分类清楚;备品配件有采购(制造)计划和储备定额;库存备品配件入库手续清楚,凭证齐全,账、卡、物相符;库房整洁、备品配件无锈蚀损坏,保管良好。
4.制定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知识方面的培训、考核,记录齐全。
5.国家和地方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的有关法规,规程和规定齐全,并经常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宣贯,其操作人员应具备有关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操作证书,持证上岗。
6.特种设备应接受技术监督部门的安全监察,进行注册登记,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预防性试验和在线检验,及时排除隐患,确保特种设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
7.特种设备应有专人管理,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专门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和在线检查,做好记录,确保其正常运转。
8.对设备的安全阀、防爆模(片)、安全连锁装置应建立台账并有专人管理,经常进行在线检查、定期校验。检查、校验记录应存档。
9.设备事故应本着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广大干部与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遵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设备现代化管理
1.设备台账、档案资料、备品配件、设备状况、润滑管理、技术经济指标、报表、信息以及编制大修理计划等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
2.加强设备点检体系建设,采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逐步实行以状态维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方式。
3. 加强信息化管理,及时了解同行业设备状态,在设备制造、改造和维修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设备和装置的出力。
4. 采用科学和先进的方法对各种润滑油(包括液压油)的状态进行监测或采用现场快速分析方法,掌握油质情况,以此作为做好润滑计划的依据。
八、设备经济管理
1.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经济效益。购置新设备和设备重大改造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
2.按规定足额提取折旧,折旧费主要用于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
3.在编制设备检修计划时应同时编制设备检修费用预算计划。修理费用经核算落实后方能进入生产成本。
4.企业财务部门应会同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检修费用进行考核和统计管理,并进行检修成本审查、分析。
5.开展设备运行效能分析,及动能的经济核算,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水平,做好动能控制和节能工作。
6.设备报废、调拨按有关规定,设备调拨转移应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7.设备资产分类、编号符合行业标准,设备台账、原始数据完整正确,账、物相符。
8.设备资产的投用验收、移交、移装、停用、、改造、更新、报废符合制度规定,凭证齐全。
9.设备技术改造后应按规定办理设备增值手续。
10.建立闲置设备台账,做好闲置设备的上报、调剂工作。
九、设备使用和维护、保养
1.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发给岗位操作证书后才能持证上岗。
2.操作人员应掌握“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三会(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多人操作的设备,实行班长负责制。
3.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运行参数要符合规定指标(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等),不得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操作记录清晰、完整、真实。
4.操作人员要坚持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并参与设备点检工作。设备维护保养应达到整齐、清洁、润滑、安全的标准,符合清洁文明生产的要求。
5.对关键和主要生产设备要定人、定机、定职责;执行交接班记录制度,对设备进行正确的使用维护。
6.设备维修人员要实行区域维修负责制,定期巡检、保养,巡检和保养记录清晰、完整、真实。
7.对设备的安全阀、防爆模(片)、安全连锁装置应经常进行维护、在线检查、定期校验,检查、校验有记录,记录真实、完整。
8.备用设备要建立定期试用制度。
9.闲置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定期保养。
十、设备检修、改造与更新
1.设备检修计划编制有依据,调整有手续。设备大、中修计划纳入企业生产计划同时下达,由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按期完成并总结和考核;设备小修或故障检修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由车间自行安排、检查、总结和考核;外修设备按企业规定执行。
2.设备大、中修应下任务书,内容包括修前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安全防范措施、工时、需更换的备品配件、材料和修理费用等内容。
3.特种设备检修时,检修单位要提供相应级别的维修资质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才能进行检修。在检修任务书中必须明确提出对检修单位及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等级要求。
4.特种设备检修必须与该设备的定期检测项目同时进行。检测工作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检修任务书中必须明确规定对检测单位的资质要求。对于检测评定为不合格的,必须停用,并进行更换。
5.检修项目完成后,依据设备检修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并办理验收技术资料和设备的交接手续。
6.对在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要有审批手续,改造和更新技术方案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经公司主要领导会签后明确责任部门后执行。
7.设备技术改造或更新工作完成后要办理竣工验收手续、资产增值手续和被更新设备的报废手续。
十一、做好设备的现场管理
1.车间将设备管理目标分解到班组,目标明确,指标清楚,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2.车间有各类设备台账,对本车间设备的安全、技术、经济指标和维修等均有统计资料和原始记录, 按企业分级管理的要求,做好资料、报表的管理工作。
3生产现场操作室有设备现场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润滑管理制和设备维护保养制等),并能认真贯彻执行。
4.定期开展设备完好及文明生产检查,有检查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设备生产场地清洁、文明,设备检修场地有明显区域标志和安全标志。
5.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无明显的“跑、冒、滴、漏”现象。
6.现场设备运行参数符合规定指标,各种原始操作记录及交接班记录齐全、填写认真、真实、规范。
7.配备专(兼)职润滑管理人员和润滑工,全面落实设备润滑“五定”(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工作,润滑站、润滑点实行油质检测,按时换油,设备润滑记录齐全,润滑状况良好。
8. 各类管线、阀门、管件支架稳固,管线排列整齐、色标符合行业规定,防腐、保温、绝缘良好,无明显“跑、冒、滴、漏”现象。临时接、配管线有审批手续,管线变动后有修改记录。
9.运行中的设备无超过允许的振动、杂音,设备基础及管架稳固,地脚螺栓无松动现象。
10.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证书整洁、有效并妥善保管。
⑧ 工业设备数量如何统计
工业设备数量的统计:
(一)工业设备数量统计
1、工业设备数量的计算单位
由于工业设备的复杂性,同一种类或同一用途的设备,其能力大小往往相差悬殊。因此统计工业设备数量时,现行统计制度要在计算单位后面同时列出某些设备的“能力”。这样,工业设备数量的计算单位有“数量”和“能力”两种。
(1)“数量”单位:工业设备数量单位有自然单位和复合单位。自然单位如用“台”,“座”,“部”。“套”表示。某些大型热力或化学设备仅用单一的实物单位不能确切地反映其数量时,则通常用包括这类设备的容积、面积数等在内的复合单位计算。如高炉用“座/立方米”表示。动力设备的输电线路及供热管道则用“公里”表示。
(2)“能力”单位:通常用双重单位或复合单位表示。生产设备”能力”通常以每年(或每日)能处理的原材料数,每年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以能够表明生产设备效能的某种工作规格来表示。如破碎机的能力以“处理能力:吨/年”,卷烟机的能力以”产品数量:箱/年”表示,热力及化学设备用“产量/昼夜”,车床用“转/每分钟”表示等。动力设备的能力是指单位时间生产或转化的动力数量。由于动力设备的特殊性,不同的动力设备其能力计量单位也不一样。蒸汽锅炉能力的计算单位为“蒸发量(吨/时)”,变压器能力的计算单位为“千伏安(KVA)”,其余动力设备都用“千瓦(KW)”表示。有用“马力”或“千伏安”计算者,应按规定比率折成“千瓦(KW)”。规定折算比率如下:
1马力(公制)=0.746千瓦
1马力(英制)=0.736千瓦
1千伏安=0.9千瓦
2、工业设备数量的基本统计指标有两种,即时点数和平均数。
(1)设备时点数:是指工业企业、地区或部门在报告期内某时点上所拥有的设备数量。一般是指月末,季末、年末一日的设备数量。设备时点数是研究生产设备配备情况的依据。
(2)设备平均数: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拥有设备的平均数,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平均拥有的设备数量。
由于设备在报告期内如新增、报废、租入或租出等原因会发生变动。因此,计算设备平均指标为分析设备利用情况提供依据。
(二)工业设备数量利用统计
1、工业生产设备按接近生产过程程度的分类。为了反映设备数量利用情况,应将其按接近生产过程的程度加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
(1)实有设备:是指工业企业实际拥有的,可供企业调配使用的全部设备。包括企业自有,租用和借用的,已装置及未装置的设备。不包括已批准报废的设备,订购未运抵本企业的设备及租出或借出的设备。
(2)已安装设备:是指已安装完毕,经验收合格可正式投入使用的设备。包括正常开动及备用设备;由于故障不能开动而等待修理或正在修理改装中的设备;封存保管的已按装设备。对于不需要安装在一定基座上,可以使用的设备,如煤炭工业中的刨煤机,森林工业中电锯、运材汽车等,亦应包括在已安装设备内。
(3)完好设备(可用设备):指已安装设备中技术性能完好、配件齐全,不需要修理,随时可以开动的设备。包括正常开动的设备.备用设备、封存设备和因故停开的设备等。
(4)实际使用设备:是指在报告期内曾经使用过的设备,不论使用时间长短,一律应包括在内。
2、工业设备数量利用程度指标。将上述各类设备数量进行对比,计算设备数量利用程度指标,说明工业设备在数量上的利用程度,揭示出未用设备的潜力。
(1)实有设备安装率:是已安装设备占实有设备的比重。它受未安装设备数量多少的影响。
(2)已安装设备完好率:指完好能用的设备占已安装设备的比重。它受已安装设备中由于技术或配件不齐或需要修理等原因而不能使用的设备数量多少的影响。
(3)完好设备利用率:指实际使用设备占完好设备的比重,它受备用设备和因故停开设备多少的影响。
(4)实有设备利用率:指实际使用设备占全部实有设备的比重。它综合反映未安装设备,不能使用设备、备用设备,停开设备等方面的全部设备潜力。上述四个设备数量利用程度指标,有如下关系:
实有设备利用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利用率
设备数量利用情况指标,可以就各种生产设备分别计算,也可以就某一大类设备总数计算。设备数量一般取报告期末的实有数计算。
⑨ 工业产品相关标准及测试种类有哪些
1、需求标准:
产品的基本要素来自于需求,产品应达到普遍性的要求,这也是大部分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如果不考虑到需求性,便册禅会发生设备库存积压和浪费。因为时间与地点的不一样,所需求的也会随着转变。这类变动的市场趋势是制定和升级产品的基本。例如,手表设计方案就考虑了不一样州肢尘层面顾客的要求。
2、信息标准:
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数据信息包含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性数据测试和生产全过程信息内容。设计师应全方位、充足、适度、平稳地把握与方案设计相关的各类信息内容。运用此信息内容正确看待设计产品、方案设计和总体方案设计,逐步完善方案。
3、创新标准:
设计师的科技创新,有益于摆脱僵硬的旧意识和惯例,造就出多种多样基本概念和自主创新构造的器材产品。例如,深圳工业设计的本质应该是开拓精神。
4、系统标准:
每一个机器产品可以被视作一个未确定的技术性系统。设计产品是应用系统理论的方式,得到系统的基本功能构造,并依据剖析、综合性和评估的战略决策,对设备开展最佳的集成化。
5、收敛标准:
为了能够更好地设计一个全新的产品,在设计方案功能原理计划方案时挑选了不一样的念头;为了更好地得到新的产品设计,必须融合各种各样信息,营销推广汇聚逻辑性的观念。总体来说,在发散性思维的基本上拓展收敛性的思维逻辑,会获得较好的实践效果。
6、优化标准:
这归属于基础理论的改善,包含设计方案中最佳方案的选取和应用、设计方案基本参数的完善和整体方案的改善。即高效率、高品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设计方案。
7、继承标准:
消化吸收前辈的成果,破旧立新,这就是继承标准。设计师了解把握承继标准,可以继续努力开展饥差创造力设计方案,可以集中注意力在重要时间解决设计方案设计中的首要问题。
8、效益标准:
在制定中,大家一定要重视效益,不但要考虑到技术性效益,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效益。
9、时间标准:
加速开发设计时间,提早占领市场。与此同时,在设计时,要对同一领域在产品研发阶段很有可能产生的变动开展分析预测和剖析,以保证制定的产品投入市场后不容易落伍。
10、定量标准:
在设计方案中可以选用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方法,产品造型设计、技术美学、产品技术性特点、经济收益等。
⑩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最新版本是GB50238这个是关于什么的标准
GB 50238-2002 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慎春明
和验收规森告范无关
GB 50126-2008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宽告工规范
GB 50404-2007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