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现在威力最大的核弹爆炸后产生的电磁脉冲会让多大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失效
当时原子弹是低空空爆,已证明低空核爆的电磁脉冲会被大气阻挡,范围十分有限,不如专为EMP设计的高空空爆范围大,爆炸时飞机已经飞出范围之外,所以当时两架飞机均未受到EMP影响。
60年代的核试验中有观测飞机的电子设备受到影响,但是当时飞机电子设备甚为简单,影响不大,所以均成功返航,更不用说40年代的飞机。
旧式电子设备采用电子管(真空管)的老式元件较多,对于电磁脉冲抗性强,不像今日的半导体元件那么容易烧毁。
⑵ 有个高科技的东西,他可以让所有电子设备全部不能用,这东西是什么了求答!
是不是第三代核武器EMP炸弹一种电磁辐射增强核弹
⑶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性的毁坏电子武器
目前的电磁波武器就能做到这一点!
电磁武器
电磁波是指迅速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人类从形成之日起便生活在电磁波的汪洋大海之中。电磁波辐射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特别是会破坏电子设备,这是已被科学所证实的,一些国家正在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威力巨大的电磁波武器。
电磁波通常可分为射频(无线电频谱)和光频两种。
中文名 电磁武器
外文名 Electromagnetic weapons
分类 按波长,按武器类别
影响 系统破坏,人体伤害
分类
按波长分
电磁波武器通常主要是指射频段的武器。由于电磁波武器发射的是电磁波,它具有发射速度快(30万千米/秒,而导弹最快的飞行速度也超不过3万千米/小时)、全天候能力强、穿透性好等独特的优点,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按武器类别分
正在研制的电磁波武器有微波波束武器和电磁脉冲武器(又称微波炸弹或电磁脉冲弹)两类。
原理
微波波束武器是指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来杀伤破坏目标的一类武器。由于这类武器的技术复杂,截至21世纪初,还没达到实用阶段。微波波束武器可攻击的目标非常之多,可以杀伤人员,可以攻击任何装备了现代化电子设备的武器系统,特别是能够攻击隐身武器装备。 对人员的杀伤,其杀伤机理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类。非热效应是指当微波照射强度低时,使导弹和雷达的操纵人员、飞机驾驶员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以及心脏功能衰竭等),导致武器系统失灵。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多次抗议前苏联用微波照射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使其工作人员的健康受到损害。热效应是指在高功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肤灼热,眼白内障,皮肤内部组织严重烧伤和致死等。前苏联的研究人员曾把山羊当作“活靶”,进行强微波照射试验,结果1公里以内的山羊顷刻间“饮弹身亡”,2公里以内的山羊顷刻丧失活动功能而瘫痪倒地。
电磁武器
对各种武器系统的破坏,主要是破坏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使其丧失作战效能。当微波功率较小时,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通信、导航设备的正常工作;功率稍大时,可使探测系统、C4I系统和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功率较大时,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天线、导线、电缆和各种开口或缝隙耦合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辆等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使元器件产生状态反转、击穿,出现误码、记忆信息抹掉等;功率极高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目标受高热而破坏,甚至能够提前引爆导弹中的战斗部或炸药。对隐身武器装备的攻击,主要是由于隐身武器为了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采用了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另外还在装备表面涂有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使之达到隐身的目的,但遇到强度比雷达波高出几个数量级的微波波束武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轻者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者会立即化为一缕青烟。而现有的普通武器装备主要由金属材料构成,它们对微波能量吸收较少,故微波波束武器摧毁隐身武器要比摧毁普通武器容易得多。所以说微波武器一旦投入战场,必将成为各种隐身武器装备的“克星”。
电磁武器
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利用核爆炸或其他方法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十个闪电的强电磁脉冲来破坏敌方雷达、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中电子设备等的一类武器。电磁脉冲武器包括核电磁脉冲弹和非核电磁脉冲弹。
电磁脉冲武器爆炸时可以发出能量高达数百万瓦的电磁脉冲,且频域宽,从极低频到超高频,因此可破坏大范围内一切正在使用的军用和民用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摧毁可能被敌人用来发射导弹的电子控制设备,瘫痪敌国重要地区的电力输送网、通信网(包括收音机和手机)、电视网等,破坏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民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美国使用了尚在试验的电磁脉冲武器,使南联盟部分地区的各种通信设施瘫痪了3个多小时。
⑷ 怎么样让所有电子设备失去功能
去拉电闸。。。。呵呵,开玩笑呢, 就是电磁波就可以。
⑸ 什么情况下一个普通人不能使用一切电子设备
死人。就是犯人在监狱还能看电视呢。
⑹ 黑客帝国里面哪种武器(设备发送一种波)可以使电子产品瘫痪
电磁弹 现在已经有部分国家在使用了 电磁弹主要的功能是 摧毁电子芯片 让原有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对身体伤害不大
⑺ 如果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无法使用了,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出差的机票公司已定好,航班信息已发到手机,但没法值机,没法看到飞机的实时信息。早晨起个大早,赶大巴去飞机场,幸好早有准备,两小时路程可以看书,但困意上涌,于是抱着书睡了一路。因为没有值机,只能排长队人工取票,无手机可玩,庆幸空姐质量不错。
⑻ 电子对抗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diàn zǐ ì kàng]
电子对抗
电子对抗(ECM—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就是敌对双方为削弱、破坏对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障己方电子设备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电子措施和行动,又称电子战。
电子对抗分3个方面:电子对抗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
电子对抗按电子设备的类型可分为雷达对抗、无线电通信对抗、导航对抗、制导对抗、光电对抗和水声对抗等;按配置部位又可分为外层空间对抗、空中对抗、地面(包括海面)对抗和水下对抗。
机载电子对抗系统是现代电子对抗的主要手段。随着弹道导弹和卫星的发展,外层空间是一个新的战场,电子对抗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将对战略攻防起到重要作用。
⑼ 什么电子设备可以在EMP炸弹下使用或者说,可以通过某方面的改造,使电子设备可以不受EMP炸弹的影响么
电磁脉冲武器 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使敌方电子设备因为瞬间高压而短路烧毁,电磁本身就有强烈的干扰电磁波的功能美国的科技方面确实很厉害,不过我们国家也有相关的电磁脉冲武器
⑽ 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有
军事和气象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开始,人类历史上利用气象条件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层出不穷。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条件对于战争又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正在研制、在未来可能应用于实战的气象武器,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解放军理工大学罗坚副教授和王伟民副教授。
记者:您怎样理解气象对于战争的作用?您觉得气象对战争到底存在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罗坚:战争与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到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气象与战争如影随形。可以说,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都要受到气象的影响。气象条件是把双刃剑,对作战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看谁能驾御它而不受其影响,如果能合理利用气象条件,气象将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记者:在近期发生的战争中,有哪些利用气象条件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
罗坚:这种例子很多。海湾战争中,海湾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是多国部队战略决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选择对伊作战的时机时,美军气象部门向国防部提供海湾地区的气候报告时指出:对伊作战的时机应选择在12月至次年3月,尽管这一时期阴雨和雾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温、风沙天气,这种影响要小得多。如果把战争拖到3月以后,高温和风沙天气对美军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有很大的影响,会大大降低美军的作战能力。
在选择首次发起空袭的时机时,美军同样也认真考虑了海湾地区的气象条件。西方军事家认为:美军应在某个无月光、无云和少雾的深夜向伊军发起闪电般的进攻。多国部队气象保障部门在仔细研究了各种气象资料后,提出了3个最佳时段: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日~19日。根据气象预报,海湾地区1月16日~20日为理想的无月夜,天气晴朗,多国部队就选定在1月17日凌晨发起空袭。在无月光的晴朗黑夜条件下,多国部队充分利用其夜战能力强的优势,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因而多国部队的第一波攻击,没有遇到伊军防空力量有组织的抵抗,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记者: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过把气象气球放到空中,以获取空中气象条件的画面。在现代战争中,除了这种比较初级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获取气象信息?
罗坚: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是最重要的现代探测手段,它与常规气象观测互为补充。
天气雷达一般用于探测热带气旋,雷暴、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系统,以及实时监测与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位置和移动情况。
气象卫星搭载了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辐射计、电子摄像机等多种遥感仪器,对地球及大气层实施被动式的遥感探测,能获得大范围连续的气象要素。
除上面所讲的探测手段外,人们还在飞机、远洋船舶上搭载气象观测仪器,获得非常规气象资料,弥补以上探测手段的不足。
在战争条件下,敌方会最大限度地封锁气象情报,这时可用气象侦察飞机、无人驾驶的大气探测遥感飞机、下投式探空仪和空投式自动气象站等手段来获取目标区的气象信息,甚至向目标区派遣气象小分队携带野战气象仪收集目标区的气象情报。
记者:对于军事气象预报和普通的面向公众的气象预报有什么区别?您能否针对不同的武器装备,举几个例子?
罗坚:大家对气象预报一定十分熟悉,我们每天都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决定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军事气象保障中的气象预报与我们熟悉的面向公众气象预报相比,从保障对象、预报内容和预报精度都有很大区别。
军事气象预报是军事气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军事行动是海陆空等多军种参加的联合作战,不同的武器装备,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的作战样式,都有它最适合的气象条件,预报的内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军事气象保障工作十分复杂,既要有保障某个军兵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战区各军兵种合同作战的能力。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使用“气象武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和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有什么区别?
王伟民:把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运用到军事上,作为一种战术来使用,造成对敌方不利、对我方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可以称之为气象武器。但是,与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气象武器的概念更大一些,除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外,还包括人工影响环境的手段,比如说:人工臭氧洞、人造酸雨甚至人工影响电离层等。这是更加广义的气象武器的概念。但是,人工改变飓风路径和人工臭氧洞还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还处于实验和探索状态。
记者:媒体上有很多关于人工降雨、人工造雷、人工驱雾之类的报道。您认为,人类是否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希望随意地影响和改变天气?
王伟民:不是这样。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以人工增雨为例,只有当天空中阴云密布的时候,在天空中播撒一定的催化剂,雨才会下得更大。而在晴空万里的时候,你在空中播撒催化剂是毫无效果的。所以,人工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
记者:像人工改变飓风路径这类的设想,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它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伟民:美国曾经尝试过,但是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理论方法上没有更多新的突破,主要的难点是如何在理论和技术上找到一个突破口。目前用催化剂的方法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解决了理论和技术上的难点,人工影响飓风路径就并非是不可能的。
记者:作为军事气象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我们对待气象武器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王伟民:联合国在1977年通过相关协议,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运用与军事领域。这个协议主要是考虑到这种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战争来说,一旦战争爆发,一切的行动都会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燃烧油井、燃烧轮胎制造烟幕以及飞机轰炸都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气象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各国关于人工影响气象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由于在技术上、原理上很多东西我们还不太清楚,所以在影响天气和改变天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超出你原先预想的状况,甚至天气发展的状况和你所希望出现的结果完全相反。天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你希望通过人工增雨的作业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实际的降雨量可能会大大超出你的控制,这样不仅打击了敌人,也给己方带来了一场灾难。所以,在理论研究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应该慎之又慎。
记者:对于内容不同的气象武器实验,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态度?
王伟民: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就像对待武器一样,有的武器是常规的,有的是具有毁灭性的。对于人造酸雨、人工制造臭氧洞等计划,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你无法去控制它,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我觉得是应该非常慎重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决不能轻率地进入实施阶段。(记者 潘婷)
专家简介:
罗坚,男,1965年1月生,现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军事气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热带天气学、气象信息处理和军事气象业务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伟民,男,1963年4月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空间环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空间环境的教学科研工作。
全球最大气象武器
然而,有美国物理学家认为,HAARP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离层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气象战武器,可以人为操控当地天气,破坏其它国家飞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扰乱其它国家的通讯往来。俄罗斯《真理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虽然在联合国禁止研制气象武器条约上签字,但阿拉斯加美军电磁拦截工程明显是利用科学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双重技术为掩护进行军事项目开发。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它就是"2025年全范围控制计划",企图设法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力。美军中还曾有人提议使用原子弹进行气象战:在暴风雨催生系统或者云中引爆原子弹,以形成辐射雨,产生比正常核爆炸还要大的辐射污染区,对敌方造成更大范围的杀伤。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据悉,开发气象武器涉及许多技术,具体来说有六大项。一是洪水技术。即通过飞行器向敌方上空的云层中施放硝酸银颗粒,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形成大雨,从而造成特大洪水。二是严寒技术。在敌方距离地面17千米左右的高空爆炸装有甲烷或二氧化碳气体,造成"遮云蔽日",让敌方阵地的广大地区一片黑暗,温度下降到与史前冰川时代类似程度,使敌方人员或死或伤,武器装备遭到破坏。三是巨热风暴技术,在沙漠地区使用激光将空气加热,形成龙卷风和沙漠风暴,将敌方的人员或设备卷走。四是水柱技术。即在海底30米深处投放威力巨大的炸弹,形成海底地震,造成海啸,掀翻敌水面舰艇,冲垮海岸上的阵地或人员装备。五是浓云技术。利用微波技术,在自己阵地上制造乌云降雾或消雾,使敌方飞机无法进入或失去攻击目标的准确位置。六是"毛毛雨"技术。也是利用微波技术使敌方阵地下起毛毛雨,雨滴虽小,但密度极大,形成一个"雨帘",使敌方雷达找不到目标。
天气成现代战争关键
在现代化作战中,气象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军事行动。事实证明,越是尖端、敏感度极高的武器装备系统,越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伊拉克战争期间,沙尘暴使上百架美军武装直升机不得不提前返航,经查,仅有7架可以继续作战。
对那些精确制导武器来说,气象环境也是致命杀手,如强激光通过1公里厚的沙尘大气,其能量将减弱90%以上,在有雨的情况下,激光传输5公里后,能量仅剩1.8%。一台作用距离为800米的主动红外夜视仪在星光条件下作用距离可达600米,而在乌云密布、多雾、星光暗淡的条件下,其作用距离就降为10米了,简直成了一个"睁眼瞎"。
据报道,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1. 俄媒体揭露俄美等大国正在研究未来8大超级武器[1]
远景计划署是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武器研发部门。这个部门最引人瞻目的任务就是研发未来武器。当然,俄罗斯国防部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国防部也都有类似远景计划署这样的未来超级武器研发机构,只不过,所有的这些研究机构都是国家机密。9月26日,俄罗斯[真理报]披露了美国、俄罗斯等超级大国正在研究的未来超级武器。这些超级武器必然将对整个人类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地震武器欲将敌城夷为平地,气象武器随时制造风暴,太阳能武器把大片土地化为焦土。
人类未来的超级武器还可能有太阳能武器。实际上,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人类就已经使用过太阳能武器了。赫赫有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指挥古希腊军民架起大镜子反射太阳光,最终烧毁了罗马的无敌舰队。当然了,亚里斯多德的这种"超级太阳能武器"致命的弱点就是太受天气的影响,一阴天有云太阳能武器就不灵了。不过,如果这些镜子被搬上太空的话,那么就不怕多云阴天了。这些被送到太空的"镜子"能聚敛太阳光,使镜子中心的温度高达好几千度。如此高温强光当然可能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到地面。如果那个目标被这种"死亡之光"瞄上的话,那么不化也得燃烧起来。当然了,这样的超级武器也有要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就象原子弹一样在摧毁目标的同时,也毁掉了四周所有的物体。因此,对于战胜者们来说,只剩下一片焦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子弹就要强得多,因为它会杀死目标区内所有的动物,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说建筑却丝毫无损。
通过改变大气中的电荷来改变某个特定地区的特定天气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说制造出暴雨,干旱和其它有害天气。这种天气都能给敌人造成致命的破坏。有消息说,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正在奥布宁斯克研制这种超级天气武器。
2. 直面军事变革--技术装备日新月异[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新概念武器会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战争。这些新概念武器具有完全不同的杀伤和破坏机理,它不以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的生命为目标,而是通过使对方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丧失作战功能,或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来达成战争目的[2]。
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大面积破坏与毁伤效果的主要有次声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和气象武器等。次声波武器具有洲际传送能力,并且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作用范围极广。在高空施放的电磁脉冲弹可以在瞬间使大范围的电子设备丧失功能。激光武器可以切割敌对国上空的一块臭氧层,引发大面积的温室效应。气象武器可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地震和火山爆发等。据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专家分析,1999年6月至7月南欧地区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酷热,最高气温达到50度。据认为实际上这是美国借战争试验气象武器造成的。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前景广阔,其大规模运用将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有亚核战争的效果[2]。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为达到军事目的,运用现代化气象科学技术,通过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来改变战争环境,人为制造各种特殊气象,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人的目的。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气象武器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大显身手。目前,气象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人造洪瀑 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敌活动地区的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影响其战场使用,甚至造成洪水泛滥,伤人毁物,冲垮道路桥梁,使敌人交通冲断,补给困难,机动受限。
人造干旱 通过控制上游的天气,给下游 的敌对国和敌配置地区制造长时间的干旱,以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破坏敌人的生存环境。
人工引导台风 向台风云区投入碘化银发烟弹或其他化学催化剂,使台风改变路径并将台风根据需要引向敌对国,以毁伤敌对国的军事设施。
人工消云、消雾 人工消云消雾是指采用加热、加冷或播撒催化剂等方法,消除作战空域中的云层和浓雾,以提高和改变能见度,保证己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着陆和舰艇航行等作战行动的安全。
人工造雾 人工造雾就是通过施放大量的造雾剂,人为地制造漫天大雾,以隐蔽自己的行动,或给敌人的行动造成困难和障碍。
人造寒冷和人造酷热 人造寒冷,就是在敌对国或敌控制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太阳光的物质,使气温急剧下降,制造使人难以忍受的寒冷天气,冻伤敌方的战场人员,损坏敌人的武器装备,摧毁敌人的战斗力;人造酷热,是指在敌国境内或敌作战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使气温骤然升高,产生酷热,直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人造臭氧空洞 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消除大气层中某个范围内的臭氧分子,在大气臭氧层中形成"紫外窗口",让太阳的紫外线直接杀伤敌对国的人员和生物。
人工控制雷电 人工控制雷电,是指通过人工引雷、消雷等方法,使云中电荷转移或提前释放,控制雷电的产生,以确保空中和地面军事活动的安全。人工控制雷电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带电云团播撒冻结核,改变云体的动力学和微物理学过程,以影响雷电放电;二是采用播撒金属箔以增强云中电导率,使云中电场维持在雷电所需临界强度以下抑制雷电;三是人为触发雷电放电,使云体一小部分区域在限定的时间内放电[3]。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令人恐惧,台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于是各种自然灾害成了科学家争相研究和探索的对象,以求趋其利而避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为军事服务,而且可研制和使用气象武器,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4]。
越战期间,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常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亚于大规模轰炸。开始,人们只认为是天公不作美,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军在小道上空投掷碘化银弹的结果。在1971年6月美军进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时期,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内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9000辆减少至900辆,使美国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从那时起,拥有"气象武器"就成了各国军事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美国在50年代就建立了气候实验室,专门从事气象控制技术的研究。俄罗斯也不甘落后,依靠其雄厚的国防工业基础,在气象武器的研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4]。
3. 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的气候突变
美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5]。GBN报告的结论与2003年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
如果跟风派知道有气象战争这个概念,他们就应该更深刻地领会美国防部的意图。利用自然的气象灾害,使用气象武器,扩大敌对国家气象灾害的范围和强度,使敌对国处于极端的战略劣势,这就是气象战争。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居然没有涉及美国国防部的战略意图,中国的跟风派实在幼稚的可爱。难道国家安全的敌人真的就是气候突变?天灾和人祸是并行的,跟风派误国,原因在于听命于人,没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思维[6]。
4. 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都成为气象武器的试验场。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 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跟风派把气候突变定义为国家安全的敌人,实际上,最危险的敌人是利用中国气候突变的气象武器使用者。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2008-2012年台海危机关键时期,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