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揭陽哪裡有賣佛具用品
由進賢門出發,到公證處附近(如圖所示的終點),在那裡附近有一家!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Ⅱ 廣東揭陽有什麼特產
1、神泉魚丸
魚丸,又稱「魚圓」、「魚腐」、「魚脯」,是用魚肉斬茸,加蛋清、澱粉攪拌上勁,擠成小丸子,入微沸水中煮熟而成。口味清爽不油膩,有魚味而不見魚,做湯菜只見碗中如繁星點點;做盤菜,魚丸堆在中間如珍珠顆顆,配上菜心圍邊,青白分明,使人精神為之一爽,不禁食指大動。揭陽市著名魚港——惠來神泉,捕獲甚豐,魚產品加工也很有特色,而以鰻魚、淡甲、馬鮫等魚加工製成的魚丸最出名,民間誇神泉魚丸彈性之大,掉下地可彈回桌上。
神泉魚丸爽脆、鮮甜味香,備受潮民歡迎,食市上每每供不應求。
2、洪陽酥糖
洪陽酥糖為洪陽「利合齋」所制,迄今80多年,現衍傳6戶。制時選用優質豬油、花生、白糖為原料。每鼎白糖9斤,加熱至168℃,再加脫膜熟花生仁、豬油、蔥,拌勻,取起上架,抽拔加工,使吸收空氣形成微孔,然後切成條塊,即為產品。該酥糖口嘗,鬆脆有香味,點火能燃,下水即浮,馳名海內外。
3、陽夏冬瓜
4、五房菠蘿
5、新亨菜脯
新亨菜脯的腌制加工,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菜脯有獨特的風味:色澤純一,皮薄光滑,濃香撲鼻,入口響聲,酥脆無粕,淡香清甜,餘味芬芳,潤喉開胃,確是難得的名菜。
把新亨菜脯裝入陶缸密封,貯藏十年八載,變得黑油油的老菜脯,既是佳品,又可葯用。若小兒疳積,不思飲食,用老菜脯泡粥食之,則食慾增加。大人食積,吃用老菜脯,祛風散氣,平時飲食,油膩過多,配吃菜脯,更覺爽口。若吃過量荔枝和龍眼,引起胃腸不良,用老菜脯煎湯,服之無恙。新亨菜脯是傳統產品,早在一百二十年前便暢銷國內外。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新亨菜脯除保持原有傳統品牌外,還加工腌制五香菜脯粒、酸甜菜脯條、清甜菜脯粒等產品。
6、陽西芥菜
7、流沙花豬
8、普寧紅糖
紅糖,營養豐富,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氨基酸和其它有機及無機物質,且具有甘蔗芳香等特殊風味,是人民生活的常用品。
普寧縣是紅糖主產地,製糖歷史悠久。解放前,糖寮遍布全縣各地,凡有種甘蔗地方便建有土糖寮,而以南徑、麒麟最多,且高產、優質、產糖率高。如1964—1965年榨季,南徑社有紅糖寮82個,共榨蔗38900噸,紅糖總產量4714.5噸,產糖率12.12%。
普寧縣所產紅糖,歷來以質優、色美、耐儲存、便運輸而譽滿省內外。普寧紅糖為金黃色,鮮艷純一,乾爽鬆散,雜質少,具有獨到香味。解放前有名牌產品「上提青」,遠銷上海、天津等地,深受人民歡迎。
本縣擁有一批煮糖技術能手,經常被聘請到省內外指導煮制紅糖,如1964—1965年榨季,僅南徑公社就派出50多名煮糖師傅到海南、湛江、惠陽等地傳授煮糖技術。
9、西社酒餅
西社酒餅,為普寧縣西社口寨村黃文金於清道光年間生產,已有100餘年的歷史。
西社酒餅的主要原料為大米、酒餅黴菌和少量中葯。製作方法是取大米浸水一夜後磨成精粉,配上酒餅黴菌,再加適量中葯末,如丁香、八角、桂皮、白只等,加上清水揉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的扁圓形酒餅粒,放置於底上鋪有稻草的竹篩上,再拿進溫度保持30℃左右的保溫室里讓其發酵,經24小時後便可拿出曬干,即成酒餅。
西社酒餅呈菜花黃色,表面曲皺多紋,用其釀酒,出酒率高,酒味香醇,富有獨特風味;民間用其發酵蒸麵包,質量上乘,深受用戶歡迎,一時聞名遐邇,生意十分興隆。產品不僅稱譽毗鄰各縣,還銷香港、台灣及東南亞一帶。20世紀20至50年代為生產最興盛時期,每天產量為0.5萬公斤。為適應各地市場需要,該村還先後派出技術員到越南和汕頭、潮安、揭陽、潮陽、惠來、饒平等地製作酒餅,並在上述各地立業開鋪定居。
目前,用酒餅發酵已為現代科學新工藝所代替,西社酒餅至今僅存1戶生產,但其聲譽猶存。
10、橋柱柚皮糖
橋柱柚皮糖為橋柱東畔王「泰合」號所創,取優質柚皮,刨去表皮,漂以清水,用白糖反復多次熬制,表面覆以白糖羔而成。產品清甘,膠而不粘牙,兼有清風開胃之效,國內外享有盛名。
Ⅲ 揭陽過年的習俗
生活習俗有:冬節(也稱過小年)食湯丸、酬神(對年初許下願的神或請到家中供奉祈平安的神進行答謝)、祭灶(農歷12月24日,送灶神等神明上天過年)、除夕迎春(大年夜圍爐)、春節、迎神(正月初四)、年稼開、人日(正月初七食七樣菜)、行彩橋、破門樓鄭翁仔燈、元宵節、踏青(正月十六)等。
祭拜習俗有:游神賽會、走老爺、舉王爺、跳火堆、擺灶、賽豬羊、送香船祈平安、城隍廟會等。
游藝習有:煙花火龍表演、鑼鼓標旗遊行、舞英歌、舞九鱷、舞鶴、金獅參拜、燈謎會猜、詩聯征對等。
1.破門樓鄭翁仔燈:破門樓鄭翁仔燈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明朝隆慶年間開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翁仔燈」是用泥捏成的小人物繪上五彩服飾,放到通花雕木櫥里,組成歷史、戲劇人物故事的屏燈。當地有民諺:看「翁仔燈」抱「白弟」,有祈求新年財丁興旺之意。
5.鑼鼓標旗巡遊:鑼鼓標旗巡遊的隊伍規模頗大,遊行人數少時三四百人,多則以千人計。其組成也頗為繁復,遊行隊伍由俊美少女扛著堆金織錦的橫帔走在最前面,隨後是馬頭鑼、大小五鋒旗隊、儀仗隊、腰鼓隊、兒童火龍火把隊、娘傘隊、戲出隊(也稱「擺塗景」)、大小年標隊、潮州大鑼鼓隊、箴擔,觀看整支遊行隊伍,使人眼花繚亂、回味無窮。
Ⅳ 潮汕地區揭陽喬林鄉的民俗活動燒龍是怎樣的
燒龍也是揭陽喬林鄉的一項歷史頗為久遠的民俗活動,也是揭陽最隆重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
按其傳統習俗,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起,開始游龍迎春,至初十晚燒龍。彩龍身上裝滿煙火,由一群青壯男子托舉,點火燒龍時,伴隨鑼鼓聲,爆竹聲,彩龍騰躍飛舞,口吐火球,身噴煙火,五彩奪目,極為壯觀。
另外,燒龍時天氣尚寒,而舞龍者僅身著短褲,身塗植物油,煙火映照之下,全身紅光發亮,成燒龍時又一奇景。
燒龍活動是祈禱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據資料記載,明代,喬林鄉就已有舞龍、燒龍的習俗。每年,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初十,舞龍活動分幾個階段。初一舞龍拜年:拜年時,由「龍珠」引路,青年壯漢高擎布龍,後面配以鑼鼓八音,笙歌弦樂。一路上,擎龍者左右騰躍蟠旋,來回擺動環繞,每到一處,喜炮轟鳴,長老迎接,大吉待客。
正月初四夜間游龍燈,是用粗竹篾紮成骨架,能靈活轉動的彩龍。各節點上燈燭,龍身通體透明,色彩鮮艷奪目。游龍在前面游動,龍後鑼鼓、弦樂隊伴奏,穿街過巷,樂曲悠揚。
路上,爆竹噼啪,鑼鼓鏗鏘,嗩吶聲喧,笛音悅耳。每當停下來時,便奏賀春樂曲,誠心的婦女就到龍前上香,恭請龍頭燭回家添丁發財。這晚,好幾條龍燈游遍全鄉,場面壯觀,到處喜氣洋洋。
正月初十:經過煙花工匠「武裝」後的彩龍,顯得氣宇軒昂,英姿風發,充滿生機。20多位體格魁梧強壯青年的舞龍隊,很早就把巨龍抬到曠場上。按傳統習俗,擎龍的壯漢,當晚須齋戒沐浴,以視崇敬。
擎龍者還須赤膊上陣,只穿短褲,頭戴無葉小竹笠。短褲和小竹笠也必須經過長時間浸透了水,這樣,才不易引燃煙火。龍頭還配一名既強壯又有經驗者,手執三股鋼叉托住龍頸,於燒龍時助龍頭活動。
夜幕降臨,燒龍埕場四周人山人海,男女老少,艷裝麗服,肅靜屏氣。忽聽一陣禮炮響起,燒龍開始了!穿長衫的鄉中長老點燃火線,每節龍身一人,同時點火。煙火噴發了。
彩龍徐徐繞場三周,場邊鞭炮齊鳴鼓勁助威。健兒們高擎神龍,在龍珠的招引下,繞場旋轉奔跑,邊跑邊模擬游龍騰躍的動作。
人越跑越快,煙火越燒越旺。於是,彩龍口吐五光十色的金珠,龍身四周噴射出五彩繽紛、光芒萬丈的星火;龍尾一擺,只見「火箭」沖天,「明墜」閃爍,「火斗」旋轉騰飛盤旋。場面火樹銀花,光怪陸離,美不勝收。
Ⅳ 揭陽的文化
婚嫁
揭陽舊時婚俗,要經問名、納吉、納彩、請期、納征、迎親等六道程序,謂之「六禮」;有些地方有女兒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傳此俗源自昔年一後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遺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後發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們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兒出嫁當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禮品同往男家,稱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歡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種儀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戲劇中賓相一樣的老婦女,唱四句「祝頌語」來主持,四句有約定俗成的,亦有現場自編的,大都押韻,詼諧。揭邑另有一俗,為其他地區少見,即將要結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喪(一般指長輩),則必在百日內成婚,否則要三年後方可行嫁娶之禮。
這些舊俗一些地方尚有留傳,而大多數地區已是婚事新辦,簡辦,就連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時尚也漸成風氣。
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溪澗交錯環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格較為統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後進行訓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後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四虎並驅」,或「二龍相鬥」,翻騰穿插18套式。後棚人數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於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泥溝英歌隊應邀參加深圳荔枝節表演,9月又應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簽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潮劇流布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台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唱腔是曲牌聯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著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凈等七角,至當代發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凈,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新中國成立後,潮劇藝術及演出活動發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並獲獎,市境內許多潮劇團也先後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外文化交流。
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為形現,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慣仍稱為紙影戲。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後,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紙影戲表演時,台內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端於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鑒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於潮汕工夫茶。」 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飪極具嶺南飲食文化特點: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味、美俱全。揭陽菜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鮮類如: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皆以新鮮海族為原料,清鮮甜美;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純鮮美、原汁原味。甜菜類如: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甜膩相宜甘香可口,還有素菜名品如後菇芥菜、護國菜等,素菜葷做、香爛軟滑、素而不齋,是廣東素菜類的代表。揭陽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賞心悅目外,還很講究調味,每菜必配相應醬料佐食。此外,民間點心、小食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鄉土風味濃厚,屬全國點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
民間藝術方面,則有石雕、潮州木雕、剪紙、嵌瓷、潮劇、潮州音樂和舞獅最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滿目。 揭陽廣播電視台
揭陽廣播電視台全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揭陽廣播電視台」,於2004年3月23日正式掛牌成立。對外呼號廣播是「揭陽廣播電台」和「揭陽電視台」。
揭陽日報社
《揭陽日報》是中共揭陽市委機關報,創刊於1992年4月1日。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揭陽市。不久,揭陽市委批准成立揭陽報社,出版《揭陽報》作為揭陽市委的機關報。1992年4月3日,第1期《揭陽報》出版。其時,新創辦的《揭陽報》以每周兩大報的形式出版。
揭陽新聞網,為市委、市政府機關網,由市委宣傳部主管,揭陽日報社主辦,是我市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又一大型綜合新聞媒體,揭陽第一新聞門戶網站。 泰國南邦市,泰國北部城市,南邦府首府,位於汪河左岸,清邁東南部,人口4.23萬(1980年)。
泰國北柳市,泰國東部的一個府,又名彩瓊騷府。距離曼谷80公里,面積為5351平方公里。
美國安大略市,安大略(Ontario)是一座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聖伯那迪諾縣的城市。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這個城市共有人口163,924人。
鶴崗市,鶴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向三江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區,東南部為三江平原西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東南臨松花江與佳木斯接壤,西屏小興安嶺與伊春為鄰。
鐵嶺市,鐵嶺市地處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是遼寧省14個省轄地級市之一,沈陽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鐵嶺市南與沈陽、撫順毗鄰,北與吉林省四平相連,東與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吉林省遼源市接壤,西與沈陽市法庫縣、康平縣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為鄰。
Ⅵ 揭陽女孩子出嫁要准備什麼東西呀,要詳細一點哦
一、訂婚(也叫拿定)
訂婚是在晚上,也沒辦什麼程序,就公婆跟老公來女方家提親,談好後就算訂婚了,由男方拿了只金戒指
給女方。這樣就算訂婚了。至於稱呼方面沒改,還是叫叔叔,阿姨。
二、下聘(也叫過銀)
民政局登記,先去那裡登記表格——然後去銀行交了9塊錢——跑去指定地點復印證件——回民政局交銀行回折單跟送上復印件——宣誓——蓋印。吉時到了,下聘禮開始,男方從他家出發,帶著禮金,四件金首飾,給父母,爺爺奶奶,妹妹吃甜的紅包,喜餅喜糖錢,大吉來到女方家,一進門就叫女方爸媽做爸媽,然後把帶來東西放到桌上面的「湖底」然後一家人去到飯廳吃了一碗甜粥,這碗甜粥是不能吃光的,還要剩點底,吃好了回到客廳,男方就把禮金跟四件金都交到女方手上,把父母,公瑪,妹妹的紅包也送到他們手上。最後女方媽回了一對大吉,還有一點喜餅給男方帶回家,女方也跟著回婆家。去到婆家進門時,婆婆說不能踩到門第,大大步跨過去,這時婆婆端來了兩碗紅糖水煮雞蛋給兩人吃,一個一碗,一碗一粒,吃的時候只能咬一半,不能全吃光。吃好雞蛋就吃晚餐,晚餐很豐富,還有一道甜湯叫做「蓮子百合」說一定得吃一點,取為「連生貴子,百年好合」之意。吃完飯後接著回到客廳,本來想幫忙收飯桌的,這天不能進廚房。男方母親拿了只戒指給女方賞臉。婆婆幫女方帶上了戒指,女方敬杯茶,等到吉時快過了,就反回娘家。
三、婚前准備
婚前要准備什麼呢?多著呢。女方要買面盆底,被子,衣服,枕頭……男方要准備買幾打紅包,雙喜字貼,對聯,「安床大吉,進門大吉,麒麟得子」三種標條,請客名單,提前定好酒樓,菜單等等。
新娘衣服方面:陪嫁衣服要雙數(包結婚當天穿的上轎衣服算在內)鞋子要6雙或8雙,其中一雙要平底紅色的叫做上轎鞋,出嫁穿的。一套上轎衣服(紅色運動服)一套小鳳仙或是一套禮服到時擺酒可以穿。父母,親姐妹兄弟的衣服,公婆的衣服,老公的衣服,老公未結婚的親兄弟姐妹的衣服。
生活用品方面:幾打毛巾(要拿去婆家送給親戚回禮跟老輩拿錢賞臉給的回禮),一對枕頭,買好枕頭要叫老公拿枕頭套來裝,然後等結婚那天嫁過去。一對枕頭套,一條被子(拉舍爾或是棉被),兩條毛巾被,(其中一條陪嫁,一條壓在娘家的湖底)。肚腰跟對衫各一個(用拉舍爾折成的,以後生小孩給孩子蓋)。面盆底清單:面盆一個,口壺兩支,尺一支,梳二支,骨梳一支,頭巾一條,剪刀鏡子一套(用紅紙包),紅針線一捆。百合粉二盒,精帶一塊(樹尼),香皂盒兩盒,腰布一條,種子一包(放肚腰裡面),六禮包一套(6個:對衫,肚腰,喜鞋,壽儀,六禮俱全,雞頭旦仔這6個大紅包,這六個裡面都要裝錢,對衫的紅包就兩個硬幣,肚腰的紅包裝我們要嫁的錢,喜鞋的紅包就裝60或是80隨便裝,那是給婆婆買鞋的,壽儀的紅包就裝給明年給公婆生日的紅包,六禮俱全的紅包就得看新郎家拿來的六禮包包了多少錢,我們女方要裝比男方少,雞頭旦仔的紅包就是包生小孩的月內費),剪帶尾一份(放肚腰裡面),貼壁燈跟油壺各一支,如意兩支,兩條毛巾,兩條浴巾,沐浴露兩瓶,洗發露兩瓶,牙膏兩只,牙刷兩支。
迎親階段
女方要提前准備女婿包,16個,到時嫁包子12個,留下兩個蓋雙喜的包子放娘家。還要准備紅花,成,竹各一大支,到時要放對羅的最上面。新娘出嫁前還要跟家裡父母親戚,伴娘門吃一餐便飯,意思就是送嫁。男方家要在吉時趕去女方家接新娘,男方需要拿紅傘,帶6禮包,帶喜糖豆幾,都要裝在羅筐裡面,裡面也要放兩個雙喜下去,帶著伴郎,人數要雙,包新郎在內要雙數,來到女方家,女方要事先把門打開,等新郎直接進去,新郎來門新娘大門口就要說「來接新娘」然後直接進大門走到新娘的房門口,敲門,等伴娘開門。這個時候有的伴娘會出難題
攔住新郎,比如提問題,答對就放過。當新娘接過新郎的捧花時,表示新娘已經接受了新郎。兩人要一起走出房門,到客廳來,新娘的爸爸要用骨梳幫女兒梳三下頭發,新娘的媽媽要幫女兒插上如意夾,仙草。這時新郎帶來的伴郎就要去吃甜糯米粥,這時有的習俗新郎新娘還要去吃飯跟菜,魚,肉。有的習俗就新娘新郎一起吃甜粥就好。無論是誰,甜粥都不能吃完,一定得吃剩個底。吃完後,新郎新娘就要端茶給父母喝,答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完畢後就准備啟程了,新娘的父母就要分紅包給伴郎吃甜……伴郎會幫提新娘子的所有嫁妝走最後面,新郎新娘走最
前面,一出門口,新郎就要打開娘傘,因為新娘不能見天,所以要打傘。隨在後面的就是伴娘,青娘,伴郎。伴娘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沒出嫁的女孩子。何謂青娘,就是老女人,生育過孩子的女人,一般找青娘陪嫁就找生過兒子的,意思就說以後新娘可以粘上她們的喜氣會生子。當新郎新娘走出娘家門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不能踩到門第,二兩人不能說話,一直到婆家的房間內兩人才可以開口說話。
到了男方家,新郎要把新娘帶來的「成」「竹」「紅花」都放在衣櫃頂面。伴郎回把新娘的嫁妝放下,這時候,新娘陪嫁的伴娘跟青娘要進新人房幫新娘把嫁妝擺放在新人床上的湖底。擺完後就要幫新娘子換掉上轎衣服跟鞋子,上轎衣服鞋子要藏在衣櫃里或是箱子里不能給公婆看見,而且要藏滿四個月才可以拿出來穿或洗。換好衣服很多人都是換了旗袍或是小鳳仙。換好衣服後,新郎新娘就要一起吃飯配魚,菜,蓮子百合甜湯,粉纖蛋……每一種菜都要吃個意思。吃好後就得去拜神,新娘要先拜,要點頭12下,拜好後新郎在下去拜,也是點頭12下。起身後回客廳跟公婆敬茶,這時婆婆幫新娘插上如意花跟紅花,完
畢後,新郎新娘要立即回門,帶上香蕉,大吉,拉餅……好像有6樣,回娘家門。到了娘家,新娘父母要准備好舔雞蛋,一碗兩個,都不能吃完,要留個底。吃完後就回婆家。到了婆家,婆婆會准備一餐便飯,這個時候就公婆一對新人一起做下去吃個團圓飯。OK了,過門禮就完成了。這個時候就可以休息一會,等中午的婚宴了。
接下來就是酒樓的婚宴了,這個都是有主持人主持的。
婚禮後第三天,新娘子回門,帶上老公回娘家。這里習俗有兩個,一個就是夫妻兩人吃完中午飯就要返回婆家,一個就是吃完中午飯,新郎回婆家,新娘留住娘家兩天,第三天在回婆家。第二次回門後,整個婚禮就全完成了。
左邊的叫如意夾,出嫁前媽媽幫帶上還有仙草,仙草也有人叫做撥草,右邊的叫如意花,去到婆家,婆婆幫帶上,也要帶上紅花。
肚腰,裡面的紅包是用來裝新娘子要嫁的現金或是存摺。
對衫,裡面的紅包就裝兩個硬幣就行。肚腰跟對衫都是用小孩子蓋的垃舍爾折成的,以後留給小孩蓋。至於那兩個紅包,買六禮包裡面有,不用單獨去買。結婚沒過四個月不要拆。
面盆底,想知道清單就看我上面介紹的清單就行。
很多人跟我說新娘子要嫁條被子,我就買了拉舍爾。
上轎鞋,要紅色的。有的人就買運動鞋,上轎鞋跟上轎衣服(運動服)一進新人房就要馬上換掉,壓箱四個月,不能給公婆看見
這是整個過程,東西裡面也有說。 這是網上找的。不過我覺得不太一樣,女方主要准備的應該是衣服、鞋子等等很多東西,我記得是沒剪刀什麼的,像這些東西一般都只有長輩才知道。。。
Ⅶ 中國五金十大名牌有哪些
1. 海蒂詩五金
海蒂詩(Hettich)於1888年在德國黑森林創建,創始人為卡爾.海蒂詩,最開始是一家生產布穀鳥鍾零部件的小公司。1930年,家族的繼任者在德國傢具和廚櫃工業製造的中心威斯特伐利亞東部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從1966年開始,公司總部遷移到Kirchlengern。一直到今天,海蒂詩仍是家族企業。
作為一個國際集團,海蒂詩一直致力於成為以傢具行業為主的多元化集團公司。海蒂詩品牌的特徵就是質量,革新和以客戶為導向。
海蒂詩集團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員工約5500人,每年的銷售額超過7億歐元。公司主要客戶是傢具製造商,工匠生產商和五金配件經銷商以及DIY建材超市和家居裝修用品超市。海蒂詩的生產基地分布在德國、西班牙、捷克、巴西、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銷售公司遍布英國、法國、義大利、斯堪的那維亞、波蘭、斯洛伐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全球有36家分公司。13個生產基地;其中的7家在德國本土,亞洲只有一家在中國珠海。
2. 海福樂五金
海福樂的主要產品分傢具五金、建築五金和電子門禁系統三大類,可以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為傢具生產廠商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包括材料、結構分解和加工工藝,從各種不同的接合方式到 傢具櫥櫃內的選裝件;建築五金以房門門鎖及其配件為基礎衍生出整套的系列產品,可以涵蓋全部室內精裝修的五金材料要求;1997年收購Sphinx公司,推出以非接觸式設頻讀卡技術為平台,傳統機械工藝和現代電子技術完美結合的電子門鎖和門禁管理系統。
目前,海福樂集團在全球共設立了三十餘家子公司及三十多個服務、銷售辦事處、員工總人數超過三千人,產品銷售網路覆蓋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營業額近七億歐元,是世界最大的傢具五金及建築五金生產及供應商之一。
3. 匯泰龍五金
匯泰龍·五金·衛浴產品的開發給裝飾市場帶來了高品質,高品位的享受,產品組合搭配使功能上全方位地滿足了用戶的要求。匯泰龍緊貼時代的潮流,提出更新的產品理念,完全配合空間裝飾的功能與美感,給現代人的裝飾生活增添更高層次的品味。我們對產品開發的人性化研究、在生產上保持國際標準的製造水準、每一件產品的設計與生產都經過嚴格的工序,從圖紙到模具最後制出成品都一絲不苟、通過嚴格的檢測流程把產品推向市場:這是匯泰龍對產品的執著精神和專業態度。匯泰龍公司還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標准認證,這深刻地體現了匯泰龍公司走向全球的強勁實力。
我們追求產品的完美品質,我們也注重"滿意級"的服務水準,全力做好售前、售中、售後服務工作。在不斷成長與完善的各類型銷售終端上,我們投入了巨大的資源,營造了舒適的購物環境,建立了"關懷式"的服務體系,務求每一位顧客「更滿意」。
4. 天奴五金
天奴五金創立於1997年,是國內比較早的五金品牌之一,經過17年的發展,天奴五金擁有3家五金衛浴生產製造基地,年產能幾千萬,1個五金衛浴(國際)研究設計院,1個五金衛浴行業專屬品牌戰略咨詢機構。是集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現代化企業。
天奴五金在全國擁有600多個統一授權、統一形象的專賣店,產品暢銷全國,甚至遠銷全球各地,為全球1000萬家庭輸出並創造了高品質、高品位的家居生活,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天奴五金一直秉持以技術創新為導向,擁有200多項國家技術專利,引領行業技術革命,尤其以全球開創五金家居定製技術,為提升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做出了傑出貢獻。天奴五金產品以耐用和性價比高著稱,售後服務以便捷、細致取勝,在五金行業和消費者口碑中有很高的影響力,是耐用五金的創導者和領導品牌。
天奴五金在發展中,根據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對品牌、模式、產品進行了系統化的創新。在產品不斷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產品線,不同的產品定位為消費者解決各種不同的產品難題,享受到一樣的舒適生活。天奴五金更是發揮創造精神,在傳承了中國傳統祥瑞文化的基礎上創造集聚著滿滿祝福的吉祥鎖,創造性的提出了「中國夢中國鎖」,再次為人們的舒適生活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
5. 頂固五金
2002年12月,中山市頂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於2011年5月,更名為廣東頂固集創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頂固已擁有中山、成都、崑山、北京東燕郊共四大生產製造基地,配備有國際領先的德國板式傢具生產線、進口生態門系列生產線、精密液壓門控系列生產線及成套的五金鎖具、精密模具數控生產線等。公司注重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長期與中山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南京理工學院等多所著名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共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和創新管理技術,並首創4D(精緻設計、精準安裝、精良品質、精心維護)服務新模式。
歷經近十年發展,頂固公司先後推出五金、滑動門、生態門、衣櫃等產品,頂固營銷網路現已覆蓋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台),同時銷往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標准化終端網點突破564家。頂固的發展壯大也得到了各級政府、權威機構的支持與認可。先後榮獲「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一步一個腳印,續寫著頂固發展的光輝歷程。
6. 雅潔五金
經過多年發展,雅潔已經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企業,目前擁有員工一千多人,廠區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有電子、模具、壓鑄、機加、拋光、噴粉、電鍍、包裝、維修等九大現代化車間以及配套齊全的生產、生活設施;擁有各類優質先進機器設備共1000多台,建成自動化的拋光、電泳、電鍍、噴漆和塗裝噴粉等生產線和八條包裝流水線,主要生產智能門鎖、建築門鎖、衛浴五金、門用五金和傢具五金五大類共18個系列產品,年產能2000萬套以上,產銷總額處於全國行業領先地位,是中國建築裝飾五金行業的龍頭企業。
雅潔以其卓越的品質和優質的服務,贏得社會各界良好的口碑,保持著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態勢。雅潔在行業內率先實現全覆蓋的ERP系統管理,為自主創新提供系統性的保障,使公司內部管理更為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同時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率先成為業內實現三證合一運行的企業。
7. 百隆五金
百隆傢具配件(上海)有限公司,五金配件十大品牌,傢具和廚櫃行業世界領導品牌,於1952成立的五金品牌,國際頂級傢具和廚櫃五金生產商,享譽全球的國際頂級傢具和廚櫃五金生產商
百隆是一家為傢具生產商提供配件的全球性企業,百隆使傢具的開合成為了一種情感的體驗,提升了居室尤其是廚房的活動舒適度。在全球范圍內有5000多個員工緻力於實現百隆五金系統帶來完美運動。同時,我們將廚房使用者和他們的需求視為我們工作的重心。
出色的功能、時尚的設計和長久的使用壽命使我們的五金產品廣受客戶青睞。它不僅激發起用戶的興趣,而且切實給廚房裡的操作帶來情感的體驗。
8. 伊可夫
上海伊可夫智能門控有限公司,EKF,五金配件十大品牌,德國著名品牌,德國專業生產門控五金公司,有30年歷史建築五金製品工廠公司,綜合性五金產品集成企業,大型建材超市最大的五金產品供貨商之一。
德國DEMANN GMBH EKF 是一家有30年歷史建築五金製品工廠公司,為了擴展亞太區市場和雷登五金在上海松江高科技園區合資成立上海伊可夫智能門控有限公司,公司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並引進德國先進的設備主要生產產品有智能門控系統,玻璃門控系統,玻璃隔斷系統,門鎖,移門系統,門五金等。其生產的產品全部通過德國總部和德國TUV質量機構認證和監督。
EKF 產品設計中心設於慕尼黑,與德國著名設計師威廉.斯特洛夫主持設計。設計理念一直倡遵「New life」 (新生活)的嶄新理念和全新生活方式。對工業造型完美的不懈追求,對科技的不段發展,使 EKF 家居裝飾五金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散發著人情的溫暖和創造的靈感。EKF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依靠著可靠的質量、創新的設計、優秀的服務、雄厚的實力,迅速的成為了建築五金行業的領導者之一。
9. 史丹利
史丹利東鐵(上海)五金有限公司,GMT,中國十大五金品牌,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名牌,外商投資先進技術企業,質量信得過企業,上海市建材行業名優產品,商用五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GMT與史丹利百得公司合資企業
有著「五金之王」美譽的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公司與國內最大的地彈簧生產和銷售企業GMT公司強強聯手、戰略合作,正式合資成立了史丹利東鐵(上海)五金有限公司。此次雙方的戰略合作對中國五金行業的發展以及對雙方核心主業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加速了中國五金行業集中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提升了國內五金行業的產業能級;二是加強了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力,雙方互補的產品和渠道平台帶來了更多元化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更多的市場機遇。合資公司的目標是成為頂尖的商用五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10. FGV
FCV的口號是「value for many」,它忠於企業文化的同時又恰如其分地向廣大市場喊出了FGV的宗旨及目標。面向所有的五金產品經銷商,傢具製造商,傢具零售商和終端消費者們,FGV要說的是:從我們這里,您獲得的是,品質優良,價格實惠,人人適用的產品!
在如今,無論是低檔或是高檔產品,客戶追求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價值。客戶們花錢的目的是為了賺錢,那麼花的錢值不值就成為客戶最關心的問題,而FGV口號中的「many」,正是說明了這一點:FGV擁有的大規模大批量的生產能力有效地減低了製造成本,合理的價格定位一直是FGV最關心的問題,其目的就在於滿足最廣大客戶群的需求。好-更好-最好,這一直都是FGV全線產品質量的一致表現,同時,無論是低檔或者高檔產品,都透露著同一種訊息:value for many
Ⅷ 揭陽民風民俗
1.揭東龍砂豎燈桿升彩鳳
在潮汕地區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中,有一項獨具特色的活動,它的美麗壯觀令人贊嘆不已,這就是揭東縣龍砂的「豎燈桿、升彩鳳」活動。而它的獨特性還在於是揭東縣港畔村及其周圍江姓村民(舊稱龍砂族)紀念其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的儀式,從元末明初十四世紀中期時開始舉辦,世代相傳。以「豎燈桿、升彩鳳」的民俗形式來紀念先祖,在潮汕地區乃至全國皆屬罕見。2009年,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宋末年,元軍攻南宋王朝,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里帶兵守饒州城,因敵我力量懸殊,饒州失守,胞弟江萬頃被殺,江萬里帶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宋亡後江萬里三弟江萬載和江萬里的次子江鑄、三子江鏜隨文天祥、陸秀夫等扶幼帝入閩,繼續與元軍戰斗。歷經戰火的江萬里子孫先後幾經輾轉,棲身潮州開元街,後來孫子江汝祖帶其子江恬息隱居揭陽龍砂。其時,他們懷念抗元殉國的先祖江萬里,可是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下,又不敢正面紀念,暴露身份。後來想到江萬里生平喜鳳,就用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表示不忘祖輩。從元朝末年開始,居住在龍砂的江氏後裔就用「豎燈桿、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先祖江萬里,這種習俗沿襲至今。
「豎燈桿、升彩鳳」,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尾部留著竹葉,竹尾掛上大紅燈籠,燈籠上方「立」著一隻五色「彩鳳」,彩鳳是用好木料做成鳳頭鳳身,再用鐵片剪成鳳翅及鳳尾形狀,安在鳳身上,而後染上紅、黃等色彩。由硬木、鐵皮和綉花綢緞製作的彩鳳;彩鳳升上竹竿上面時,鳳尾與鳳身都披上綉有金色絲線的紅綢緞,上面寫著「吉祥」、「幸福」字樣,鳳下掛著風鈴,風一吹,「彩鳳」轉動,鈴聲清脆悅耳,富有節奏。白天,遠遠望去,一支支竹竿,一隻只「彩鳳」,一家連一家,彷彿是一片棲滿鳳凰的竹林;夜晚,燈籠和「彩鳳」上安裝的各式閃燈一齊亮起,那是一座色彩斑斕的燈城,煞是好看。彩鳳有較高製作工藝,以木質和薄鋼板為主,再漆上彩色油質顏料,經久耐用,色彩豐富奪目。現在燈籠為竹片糊蠟紙,彩鳳上綴著燈籠,鈴鐺也加入現代聲光電子產品,體現了燈桿彩鳳這一工藝與時俱進。
「豎燈桿、升彩鳳」紀念儀式初始每年舉辦一次,後來江氏族人秉持勤儉節約家風,約定為12年舉辦一次。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8年舉辦過,解放後至文革時期停辦,1983年恢復舉辦,1994年、2005年續辦,下次舉辦則在2016年。
這一紀念儀式一般在當年農歷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歷時一個月。村民以一戶為單位豎一燈桿彩鳳,在這期間,各村還舉辦潮劇演出、潮州弦樂演出、鑼鼓標旗隊巡遊等文娛活動,熱鬧非凡。這一獨特的民俗形式,不僅是村裡的一大文化景觀,成為紀念先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形式,其獨特性、歷史性、象徵性和地域性,對研究中華民俗文化也有著重要價值。
(真的很壯觀)
2. 。揭陽舞獅
舞獅活動,在我國源長流遠,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期時漢人流行「假面戲」,把人扮成獸,模擬野獸的形狀作表演,其中獅子舞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項活動。唐代,舞獅是一種宮廷的娛樂活動,唐人稱舞獅為「五方獅子舞」。
獅子是「百獸之王」,古代人認為獅子能驅魔降邪,屬祥瑞之物,蘊含著「消災除害」、「預報吉祥」的含義。他們把這吉祥瑞獸擬人化,賦予舞蹈動作,並由簡單的跳躍,手舞足蹈,逐步改進,變換動作而演繹成為民間藝術和傳統民俗文化。
我國傳統舞獅,有北獅南獅之分。舞獅講究技巧,是一門融武功、舞蹈、技巧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北獅表演形式,多為雌雄共舞或大小群舞。舞獅人藏於獅內,表演動作輕巧靈活。常以溫順、柔和、輕松、歡樂等氣氛。北獅伴以京鑼、鼓、鈸等輕快節拍樂器,主要象徵吉祥、和平、歡樂,人們稱之為瑞獅。南獅表演時,一般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人扮成手執葵扇的笑面佛或扮成手持綵球的武士。表演時由笑面佛或武士出場引路,獅子後面跟著鑼鼓隊,這時隨著鼓點的輕、重、快、慢,獅子的表演千姿百態,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騰挪跳躍,時而昂首仰視,時而俯首匍匐,並做出搔頭、朝拜、舐毛、酣睡等動作。在表演技巧上有爬桿、過橋、翻身、咬球、采青等動作。動作妙趣橫生,令人捧腹。南獅舞動范圍廣闊,形態勇猛,低跳高躍,靈活多變,配以強壯雄健之士,運用各種腰肢動作,馬步功法,以表現威猛壯烈,勇往直前之意志。舞南獅常伴以大鑼、大鼓、鈸等聲勢雄壯、激越、令人振奮樂器。南獅既表現威武雄渾,又能表現喜、怒、哀、樂、驚等各種情感,故人們稱之為醒獅。
揭陽舞獅源於何時,稽查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19世紀初福建泉州少林傳人陳南枝前來揭陽傳授武功,曾傳授揭陽徒弟們學習舞獅的技巧、動作。 揭陽舞獅,屬於南獅表演藝術。而傳統的南獅舞蹈,又分紅獅、黃獅、黑獅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的獅子,又分別代表三國時代劉、關、張三位著名歷史人物。即:黃色獅子代表劉備風度;紅色獅子代表關雲長風范;黑色獅子代表張飛風格。在我國歷史上,劉、關、張他們的忠、義、仁、勇精神,俠義豪放的性格,英勇善戰的氣魄,歷來備受武林人士所敬仰和崇拜。南獅表演神態的技藝非常精彩,七情表達的動態、靜態發揮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見獵時喜,失望時哀,闖陣時怒,獲獵時樂。既表現出剛勇威武,也表達了細膩的情感變化。
過去,舞獅之後便是武術表演,表演者表演各家武術套路。表演模式是:先由一個人登場,徒手打一套拳路,接著,各人以刀、槌、長矛、三股叉等,各表演一套槍法;最後,是對打,即徒手對刀,刀對槌,槌對長矛,雙鐧對長矛,長矛對三股叉。有的對打是四人對打,也有八人對打的。有時還有帶雜技性質的表演,如鏢刀圈,鑽火圈等。
近年來,揭陽許多舞獅隊致力於提高舞獅藝術技巧,訓練和表演了許多高難度動作。包括踩樁、高低樁跳躍、爬竿、攀梯、摘綉球、掛賀聯等技藝。
做為一種民俗活動,每逢春節、元宵、國慶等傳統節日,新樓落成,公路、橋梁建成通車慶典,主辦單位或個人都要請舞獅隊到來表演助興,既能增加節日氣氛,又能烘托出吉祥之意,相沿成習,舞獅活動遂成為揭陽民間節日慶典的主要文娛活動之一。
(我們住在榕城的,每年中秋,大過年等重大節日村裡都有組織在村內或村外表演,很熱鬧)
3. 揭陽掛紙
揭陽人(或者說整個潮汕的人)家族觀念很強,對於清明節歷來非常重視,不論你在何方,都會往家裡趕,這個節日的重要並不亞於春節。
潮汕人管掃墓叫「上墳」或「掛紙」,形式並不繁雜。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進行祭祀。掛紙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些地方可以只掛紙不祭祀。大概是表示後人沒有忘記,並且做了記號。掛紙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一疊紅、黃、青色的紙用石頭壓在墓穴頂上,或者把色紙撒在墓穴上。有墓碑的,細心的後人會用鐵油把碑文描寫一新,碑文上名字的著色卻是隨便不得,綠色的表示已故,紅色的表示這人還活著。
一年一度的清明過紙,家族成員匯聚一起,先人墓前輕松隨意訴說些過往舊事,祭奠緬懷先人,也增進了彼此理解和感情。
(每年都要去,不過也有的家庭不是在清明節去的,而是在清明前去的,要爬山)
4.揭東喜趣民俗
(1)曬新娘
過去,在曲溪鎮圩埔村正月十七、十八日,鄉里舉行游神賽會,晚上在村裡的大灰埕上演潮劇。就在戲台的前方,約定俗成地站著一排村裡今年結婚的新娘。她們大都由婆婆領著,大概從晚上七時半出來,一直站到晚上十點多。新娘們靜靜地站著,任憑人們看、評、品。大家看看誰家新娘漂亮、評評誰家新娘賢惠、品品誰家新娘高雅。新娘們一起出來曬一曬,這是那些還沒結婚的小夥子最留戀、最起鬨的場合。這樣,那邊的戲台上鑼鼓喧天,這邊小夥子的起鬨聲也一浪高過一浪。整個村子真是熱鬧非凡,真是較為喜趣的民俗。後來,不知何因這個民俗取消了。
(2)貼對聯
貼對聯,是我國一項重要民俗,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更是少不了的事,一般是在大門上貼一副對聯。但在揭東縣地都鎮烏美、楓美村一帶,人們的貼對聯的習俗有些與眾不同。他們一般在結婚、生男孩這些喜事的時候,都習慣買一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特別是在春節,自家大門貼對聯是不用說的,人們還要在每個窗戶貼對聯(大多隻貼橫批);更重要的是要買一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這樣,祠堂的門面就有許多副對聯,這樣紅彤彤的一大片,自是喜氣盈門了。有喜事就到祠堂貼對聯,有一種向族人報喜、展喜的心理;又有向祖先報喜的意願,因為祠堂大多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這種方式,在現實和心理上都皆大歡喜,是較為獨特有趣的民俗。
5.揭陽篾織
篾織,是揭陽特有的一門民間藝術。起源於20世紀初,興盛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揭陽民間藝人將「薄苦竹」抽成柔如絲,薄如紙的小篾條,然後以靈巧之手織成各種工藝品,如花籃、竹扇、籮筐等各種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再在上面織上人物、花卉、書法、圖案等,可謂巧奪天工。
20世紀初,揭陽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藝人,首創篾織工藝。林自幼聰穎過人,詩詞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在此基礎上,又潛心鑽研篾織工藝,他所織的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楷書篆字,端莊秀麗。1936年,林仲仁創作的一幅作品為一大學生帶往南京參加比賽,獲第二名。1943年林仲仁應邀為揭陽「程新合幾鋪」編織屏文8幅,此後又為霖磐東洲老四賢太史第編織屏文8幅,每套均織字1200多個,屏字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點劃織成浮雕狀,清晰醒目,神韻俱佳。林氏還編織過一小蟹籃,其小如指頭,籃紋精細,籃里有數只海蟹,活靈活現。1954年,林仲仁還為潮汕文工團編織毛主席像一幅,屏文10幅。其高超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繼林仲仁後,又涌現了許多篾織工藝的能工巧匠,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陳大綾。陳大綾所織動物花鳥、篆書楷書玲瓏精美,1954年他織成二把竹扇,上面織《八仙過海》人物畫,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工藝十分精緻。他曾獲汕頭地區工藝美術二等獎和優秀獎,其精心製作之梅蘭竹菊畫屏,被選為國家禮品,由中央領導帶往海外贈送國際友人。
6.行彩橋
行彩橋,是元宵節期間潮汕地區所保留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傳承了幾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
行彩橋活動目前在潮汕僅發現兩處,一在榕城,一在洪陽,兩地古時雖不同縣,但現今同屬揭陽市,故稱行彩橋為揭陽所獨有,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頭橋」,正月十五「行二橋」和正月十六「行尾橋」三個完整的階段;洪陽目前僅在正月十五舉行。行彩橋活動雖自古有之,但相關記載極其簡單。有關榕城鬧元宵活動,清版《揭陽縣志》卷七之《歲時》中有載:「上元張燈樹,放煙花,舞獅子,坊間表謎,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賞,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或采青、拾瓶嘴以歸,取義宜男;鄉村架鞦韆為戲,斗畲歌,善者勝;元宵後送燈於晚嗣者,鄉村送鞦韆竹,歡飲徹夜」。古時元宵盛會由此可見一斑,其中有關行彩橋的描述只有「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之句,從句中可知,古時參與行彩橋活動的婦女和兒童在行橋時有投擲塊狀物的活動,此舉被視為替家人消災解厄,祈求吉祥。
對於行彩橋的由來,《揭陽縣志》中並無記載,但民間卻流傳著兩種相關傳說,其中有一則為凡間傳說:相傳古時榕城一貧窮人家育有一對兒女,女為長、子為次。長女出嫁後,因娘家人手不足,發展不快,多被歧視,後常回娘家幫忙,有一年元宵節期間回娘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綵,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今榕城行彩橋時還保留有「回娘家」的習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兒偕同夫婿在行彩橋前或行彩橋後一同回娘家,當晚娘家除要煮甜圓接待之外,還要事先准備一盞新花燈點亮後送給女兒帶回家,因潮語「燈」與「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圓的習俗,「送燈食甜圓」之舉實為娘家祝福女兒家「財丁興旺」!另一則為神話傳說:據傳古時某日,榕城一村民夢見城中將發大水,一位神仙告訴他,發大水時天空中會架下一座彩橋,只要人們行過彩橋且不回頭的話便會平安無事。按照仙人的指點,全城人民果然逃過了這場災難,後來便有了行彩橋的習俗,且行彩橋時不能回頭也不可從原橋返回。這一傳說雖為今人所編造,但也為傳統的行彩橋活動增添幾分神奇色彩。
行彩橋具有較強的傳統性和民俗性,多為民間組織的自發行動。以石獅橋為例,石獅橋自1990年成立彩橋會以來,彩橋活動從未間斷,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在擼伯、楊少波、黃學楷、陳克茂等熱心人士的推動下,年年推陳出新,越辦越精彩,越辦越吸引人。另外,行彩橋往往被賦予「行橋行興行靈精(精神)、行興行財情(興旺)、行興行高升」等良好願望,因而每年「行頭橋」時,自發前往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單人單程計不下十五萬人次,近兩年來更是高達二三十萬人次,參與人群也由原來的榕城居民逐漸延及城郊以至全市各地,近年來更有汕頭、潮州、豐順等周邊城市的民眾前來參與,一些外地客人和外來打工者也漸漸喜歡上這一潮俗活動並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一座寬僅七米、長約二十米的小橋在一夜之間單向通過如此龐大的人流量且年年秩序井然,堪稱世界奇觀。此外,到石獅橋行彩橋還有一項特殊的活動——摸獅。盡管摸獅習俗自古有之,但石獅橋頭的石獅相傳是專為全城鎮守西來之靈氣而安置的,歷來被人們奉為神獅和求之有應的靈獅,因而到這里摸獅就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而顯得與眾不同。如「摸獅耳,生阿弟」、「摸獅鼻,寫雅字」、「摸獅頭,上等賢」、「摸獅肚,娶雅妻」、「摸中間,嫁好安(丈夫)」、「摸獅嘴,大富貴」、「摸獅腳,有錢擔」、「摸獅尾,好結果」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對生活所寄予的良好祝願。但也有民眾認為,過去摸獅是因為橋欄桿上雕有石獅子,作為裝飾品摸摸好彩頭無傷大雅,而石獅橋頭的石獅既然是靈獅和神獅,理應受到尊敬和禮拜,倘若肆意撫摸的話,是對聖獅的褻瀆。無論以何種態度去理解摸獅的含義,實際上石獅橋頭的石獅每年在正月十一都被圍護起來,因而在當晚能摸到獅子的人很少。石獅橋行彩橋活動的第二次高潮在正月十五「行二橋」時掀起,當晚除行橋賞花燈之外,更重要的是欣賞楊錫光舞獅隊的舞獅和武術表演,盡管表演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但前往觀看的民眾仍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至於正月十六「行尾橋」,由於過完元宵節後人們已經開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因而「行尾橋」多為市民所淡漠而顯得冷清。
不管是豐富還是簡單,不管是榕城還是洪陽,兩地的行彩橋活動在流傳了幾百年後仍能為廣大民眾所青睞,足見其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為可喜的是榕城行彩橋活動已於去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藉此加以包裝推介的話,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為揭陽的一張文化名片來助推提高揭陽的知名度。
(這個每年都要去,很多人一起走彩橋,摸石獅,摘神竹,很熱鬧,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一)
7.揭陽賽龍奪錦民俗
賽龍舟民俗在揭陽已歷經400多年,2007年「百龍鬧榕江」更是把這一民俗活動推向了高潮。如今的賽龍舟活動既是一種民俗,又是一項體育活動,新的時代也賦予了它更多的人文精神:拼搏、進取、沖向勝利。而關於揭陽的龍舟形制;賽龍舟形式;龍舟下水、上水儀式;造龍舟的程序都寄予了什麼民俗文化內涵呢?
數千年的中國龍文化,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俗與龍有關,如元宵節的舞龍燈、游龍、燒龍和端午節的賽龍舟等,尤以賽龍舟活動較為普遍,影響較為深廣。賽龍舟是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民間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龍舟活動列為我國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因而賽龍奪錦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和體育盛舉,並且在規模和內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揭陽賽龍舟活動的歷史悠久。龍舟造型生動逼真,五彩繽紛,美不勝收。龍舟從建造到龍舟下水、上水和參加競賽,都要舉行各種儀式,莊重考究。故揭陽賽龍舟活動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清乾隆《揭陽縣志》載:「(端午)自一日起至五日,江滸競渡龍舟,或以花紅賞捷者,官府士夫各設酒饌往觀。」清雍正《惠來縣志》卷十三載:「端午……於溪港池塘集舟競賽,奪取旗標,」可知清初以前,揭陽已有賽龍舟習俗。普寧南溪鎮有一則民間傳說:南溪鎮外有榕江,內有新溪,素稱水鄉。相傳明朝中葉,新溪柳村人口眾多,村中柳員外家資萬貫,其女深居簡出,博覽群書,父視同掌上明珠。其女一夜偶夢龍舟,天亮稟告雙親,請求造龍舟。父聽之,遂造出龍舟並廣征民工於村旁鑿一新河,取名新溪,專為龍舟賽事,至今此溪仍在。磐東棉樹村則有林天穆跨紅龍中舉的傳說。若按這些傳說,則揭陽賽龍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清光緒十九年(1893),福建巡撫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曾邀請潮、普、揭部分龍舟,在榕江南河河段進行比賽,揭陽棉樹村的紅龍獲得第一名,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北溪鄉參賽的藍龍沖過作為終點標志的鐵索時,龍嘴掛住鐵索,但卻因舟速快,沖力大,鐵索竟被沖斷,藍龍牙齒損缺了一個,故有活龍之稱。據說今北溪鄉藍龍出賽時,龍嘴仍缺一齒。這些歷史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2007年揭陽市在榕江北河市政府前河段舉行全市龍舟賽,參加的龍舟有一百艘,稱「百龍鬧榕江」。場面之盛大壯觀,前所未有,其盛況將永載青史。
(不止榕江,揭陽還有很多地方有賽龍舟,南厝就是)
8.德安里·英歌舞
普寧德安里位於普寧市洪陽鎮。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為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德安里又分老寨、中寨,老寨建築布局俗稱百鳥朝鳳,中寨為四馬拖車式。寨內有祠堂、佛堂、客廳、書齋、卧室、樓閣、蓮池、花園、倉庫、刑室等,房屋數百間,面積4萬多平方米。外面修護城河,為廣東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後來,方耀家族還在德安里(中寨)南面不遠處新建了龐大的新德安里。現德安里(老寨、中寨)的一部分作普寧第一中學校舍,部分作為民宅。新德安里為鎮府使用。
德安里,這座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家族的集居寨,幾乎涵蓋了揭陽民間建築的精華。它分老、中、新三寨,老寨為「百鳥朝凰」,中寨與新寨為「駟馬拖車」,三寨相連,規模尤為壯觀。德安里的木雕、石刻、嵌瓷工藝,靜物典雅精美,動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普寧的英歌舞,是一種極富土風味的民間舞蹈。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者扮演的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漢,每個舞者的臉譜和服裝各代表一個梁山英雄,他們手執尺二木棒,在「咚咚鏘……」的鑼鼓聲中騰躍前進,手中木棒有節奏地敲擊旋轉,配合著陣陣的吆喝聲,那聲勢有如在古戰場上沖鋒陷陣、搏鬥格殺。英歌舞由潮汕底層文化發展而來,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它緊緊結合民間的民俗活動,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當普寧的英歌隊來到德安里,當這兩種極富揭陽民俗風情的文化結合在一起,那畫面就成了經典。它幾乎就是揭陽文化的一個縮影——悠久而豐富,拼搏而和美。
(很好看,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看看)
下面送你一個小傳說(是我們揭陽黃岐山的)
黃岐山塔位於黃岐山的頂峰,塔分五層,呈八角形,高約二十米,全部為石結構,中間虛空,每層留有一個通窗。據記載,黃岐山塔始建於明代,原來只有三層,清同治年間被雷擊倒二層,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長謝鶴年重新修建並增至五層,塔尖原來建成一朵蓮花,有一種說法是建成一個銅葫蘆,解放後塔尖再次被雷電擊毀,至今尚未修復。塔前一巨石上刻有謝鶴年修塔時所留下詩文。
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古時,黃岐山後面馬鞍山下,住著一個窮寡婦叫黃嬸娘。黃嬸娘養著一對異姓兒女,兒子名叫馬山英,是她收養來的馬家孤兒;女兒名叫黃山珍,是她自己的親生兒女。黃嬸娘歷盡苦辛把兒女養育成人,馬英山長得英雄俊偉,武藝高強,是個射獵能手;黃山珍則出落得水靈水秀,是個心靈手巧的美姑娘。
黃嬸娘眼看兒女長大成人,心裡頭有了個打算。一天,她把兒女叫到跟前,說要為他們兄妹擇吉成親。山英兄妹聽後,都歡喜得心頭卟卟跳。這對兩小無猜的異姓兄妹,從此更親熱得如膠似漆。每次山英上山射獵,山珍總要跟著同去;山珍下河洗衣,山英也就落河捕魚捉鱉。只等母親秋後擇吉,就可洞房成親。
誰料無端橫禍平地起,這地方有個惡棍叫白崇豹,他姐夫在依帝高王帳下做將軍,便狗仗人勢,橫行霸道,這一帶的百姓恨他入骨,便給他起個惡名叫「白無天」。這天,「白無天」帶著一群狗奴來到黃岐山遊玩,猛見河邊有個美如天仙的姑娘在洗衣,便上去拉拉扯扯,要姑娘跟他回家去享福。這姑娘正是黃山珍。她哥山英正在河邊捕魚,見這狗頭如此可惡,立即沖上去對他捅了一拳,把他捅了個狗啃屎。眾惡奴見主子被打倒,便圍上來夾攻馬山英。馬鞍里的人—見,便拿槌擎棒沖上來打「白無天」。霎時,便把這伙惡棍打得抱頭逃命。
「白無天」被眾人打得鼻青臉腫,氣得咬牙切齒,即時跑馬去向他那位將軍姐夫哭訴,向他借來五百人馬,要把馬鞍山踏成平地。馬鞍山裡的人得知這個凶訊,立即收拾衣物銀錢,攜兒帶女翻過馬鞍山逃難去。山英兄妹眼見眾鄉親為著他們的事而受累,便請母親跟著眾人先走,他們兄妹要在後面為鄉親們作掩護。
眾人剛離開,「白無天」就帶著人馬殺進馬鞍山裡。一看村裡空無一人,便放起火來把個馬鞍里燒為平地。隨後命令眾兵搜山追殺。山英兄妹眼看情勢不好,恐眾人被追上,便手拉著手直往黃歧山上跑,引動惡徒們來追,可讓鄉親們脫險。果然,「白無天」看見了山英兄妹,立即隨後緊追,並命令軍士把黃岐山團團圍住。
山英兄妹剛跑上山頂,猛見四方都已被包圍,而且已快圍到身邊來了。兄妹為恐被擄受辱,便緊緊地摟在—起,縱身一跳,雙雙撞死在山下的大石上。
這時,正巧天上的赤腳大仙雲游經過這里,他在雲端看得一清二楚,便有心把這對善良恩愛的情侶救活。於是念咒作法,口吹仙氣,兄妹倆立即翻了個身,變成一對白天鵝撲打著翅膀飛上了天空。
那「白無天」眼睜睜看著兄妹變成了白天鵝,氣得大喊大叫,喝令眾爪牙把白天鵝射下來,讓他吃頓天鵝肉。這下,可更惹惱了赤腳大仙,他把龍頭拐杖一揮,霎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把眾惡棍颳得統統滾下山去,「白無天」卻變成一隻大蛤蟆,蹲在山頂望著天鵝流口水,他還想吃天鵝肉呢。
赤腳大仙見「白無天」惡性仍不改,使用仙杖把他點成—塊大石頭。人們就把這塊大石頭叫作「蛤蟆石」。可誰知蛤蟆雖已變成石頭,涎水依舊流個不住。赤腳大仙一見,便用腳跟在蛤蟆石前輕輕—踩,下邊立時成了一塊凹形石槽,蓄住「蛤蟆涎」,不讓它遍山流淌。隨後,赤腳大仙恐蛤蟆久後成怪跳走,便將仙杖插在山頭上,再拔下一條頭發,化成魔索捆住蛤蟆,系緊在仙杖上,然後把仙杖化成「鎮魔木塔」。
五百年後,那塊「蛤蟆石」因吸日月精華,漸漸變動起來。有一年春雨時節,蛤蟆果真活動了,無奈被捆魔索縛住,跳走不開。它正在掙扎,即時被霹靂大仙用擊雷金槌擊斃了。「鎮魔木塔」和「捆魔索」也被電花燒毀了。
明朝天啟年間,馮元飆來揭陽任縣令,帶著愛妾黃月容同來任所,那年重陽佳節,夫妻一同登上黃岐山游覽,聽當地人講了這鎮魔塔的故事,很受感動。月容夫人便請丈夫出資,在這木塔基上重建起一個石塔。
一直到現在,石塔邊仍蹲著那塊「蛤蟆石」,石槽里的「蛤蟆涎」依舊終年不幹。
(去過黃岐山的人一定知道,在山頂塔旁有一塊大石裡面的水常年不幹,很神奇)
【揭陽現轄榕城區、揭東、揭西、惠來3縣,代管普寧市(縣級)】
如果你是揭陽人,就好好愛我們的文化;如果你不是揭陽人,那就好好感受我們揭陽的文化
Ⅸ 請問揭陽那邊有什麼禮節的
目前潮汕地區城鎮和鄉村間的婚禮程式大不一樣。聚族而居的鄉村的婚禮,很多保留「原生態」。就「迎娶」這個環節說起:在女方,新娘出嫁前要吃姐妹飯,分贈姐妹錢,全家吃拜別飯,接受母訓、哭別上轎(車)等禮儀。在男方,居室裝扮一新,貼紅雙喜,貼楹聯、貼「麒麟到此」紅紙條,安床、安燈斗,花轎(小汽車)到來,鞭炮迎親;青娘母掀轎門(開車門)、新郎踢轎門(輕踢車門或開車門)、新娘進門跨火盆、拜堂(先拜天地、祖先、司命公,再拜健在翁姑長輩,然後互拜),宴客…
在城市,程式簡省了許多,氣氛活潑輕松,大多數人在酒家定了酒桌,所有禮儀盡在宴會上由司儀小姐或司儀先生操持,內容隨意性很大。司儀小姐或司儀先生的「青娘味」很濃,開口閉口說順口溜,很顯然,這些有韻的語言是他們的職業語言,背得爛熟,有的地方用得很生硬別扭。拜堂改為鞠躬行禮,新娘改稱男方父母為「爸爸」、「媽媽」。唱歌祝賀是「大路節目」,玩弄新婚夫婦則是不可或缺的節目。近日,筆者參加一友人的婚禮,發現該婚禮的程式有一項「點同心燭」的內容:新婚夫婦合執一根火把,將宴會每一桌上的蠟燭都點亮,這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有些難度。首先兩個人要配合得好,才能准確將火把對准燭心,第二,移步要同步,掌握好步速,不然火把會熄滅。小夫妻要同心,才能點燃所有的蠟燭。「點同心燭」,寓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