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電動工具能搞篆刻嗎
在我看來,用手工刻與電動工具刻是一樣的!從原理上講,篆刻最重要的功夫在於設計字形、字的布局等,這些工作完成之後,在石頭上描筆畫,然後就是挖掉多於的部分,僅此而已,這玩意沒什麼技術含量!
② 怎樣消除篆刻痕跡
我之前也有這有 的情況。我用了一個方法,不知道你覺得好不好?
前提是你的印泥必須要好,也就是有硃砂的那種。把印章在印泥上使勁的按,知道印面所有的地方都被印泥覆蓋,然後用紙巾之類的擦掉,然後再塗印泥,再擦掉。兩三次左右,你的印面基本就紅了,這時候用白水再加一點洗潔靈之類的,用牙刷把印面的紅刷掉,不要太使勁,等刷完以後,你的印面應該是紅白相間的,其實要的就是這樣的感覺,也就基本看不到你所謂的刀痕了。還有,如果是你的印邊有那種毛玻璃的感覺,可以用地板蠟塗上去,再用羊毛輪進行打磨,立刻感覺就不一樣了,地板蠟很便宜,十塊錢一大桶,夠你用一年的,羊毛輪兩塊錢一個,用半年沒有問題,一般的賣電動工具的地方,比如賣角磨機的地方,都會有羊毛輪的。
以前的古人是用水稻的秸稈來進行印章的打磨的,不過現在這些東西在城市很難找,而且很辛苦。如果你打算長期來學習篆刻,或者很愛好把印章製作的精美的話,我建議你自己買一個角磨機,100-200元而已,以後對印章的拋光會有很多的幫助。
最後一點,不要太在意你的印章刻完以後會留下刀痕,因為那是手工製作之後的最有力的證據,古人講究的就是自然,渾然天成。如果非要把它做的好像澆鑄的一樣,那為什麼不去找電腦刻章呢???
③ 請問這是人工篆刻,還是機器刻的呢
人工用電動工具雕刻的,說白了就是人拿著電動的工具刻出來的,不是電腦布圖純機器製作
④ 篆刻刀法的執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刀柄側斜,以刀角入石。指實掌虛,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順逆的沖刻。其中橫沖是以刀外向傾斜,刀鋒右角插入石中。運刀時.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豎沖則以中指撥刀,上下向運刀沖刻。逆沖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後抵,卧刀柄於掌側「虎口」,自下向前推沖。運用沖刀法時無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沖刀法適宜刻白文印,沖刀要用力適度、均勻,用力過猛或入刀太深,會感到運刀艱澀難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過小或不均,入刀淺:則刻出的線痕會飄浮、纖弱。沖刀法便於表現印文圓潤流動的筆勢,線條遒勁挺拔。 在印文筆畫兩側施刀,用兩刀或兩刀以上把印文筆畫的實線刻出。朱文印是沿筆畫兩側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將筆畫之外的印底剔鏟掉,使印文筆畫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暢貫氣、線條均勻。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鰍背狀,產生書法中鋒用筆所具有的力透紙背、渾厚飽滿的藝術效果。
用雙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筆畫內側兩面施刀,把筆畫實線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筆畫線條。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勻利索,印文輪廓線清晰、光潔。 雙刀法每一筆畫都要兩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運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運刀方向,轉動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線條右側施刀.最後用切刀將線條起止遺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指印文筆畫用單線刀跡完成,用於刻細白文。在印文筆畫實處用刀。單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採用重刀復刻。不過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顯出復刀的刀跡。單刀刻法要求運刀隱健、肯定,構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飾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藝術形式美的表現手段。具有熟練的刀法技巧,能夠操刀自如盡隨筆意,達到起止凝重、達刀流暢、轉折靈動,能肯定,准確地表現印文線條的的韻律美和造型美.同時刀法運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產生出的流動、毛澀、斑駁、冶鑄痕等金石韻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見筆意,筆中寓刀韻,刀筆互不相害.韻吐雋永、和諧統一。
總結:
正入正刀法:正鋒入石,刀干與石面略有角度。
單入正刀法:側鋒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劃。
雙入正刀法:側鋒入石,兩刀成一劃,方向相反。
復刀法:側鋒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劃時,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沖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向前推進。
切刀法:側鋒入石,向下壓切。稍具前推之勢。
澀刀法:側鋒入石,磨擦前進。
遲刀法:側鋒入石,用力重,稍退即進,行動緩慢。
舞刀法:側鋒入石,一左一右,回盪前進。
輕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力輕淺刻。
埋刀法:正鋒入石,刀鋒壓低,貼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貼石面,鏟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無刀可言,只用於轉折處之虛筆。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經解釋後,即知實在沒有多少玄奧之處,而只是切沖兩式刀法的活用,正鋒與側鋒的不同而已。
修整和擊殘刀法
在刻印過程中,有不稱意的地方,可以用復刀或補刀方法修飾整理。復刀是在原刻不盡如意時迫加用刀以彌補,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滿。復刀應注意後加刀與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顯出復刀的痕跡。補刀是在作品完成時,對表現不夠充分,或技巧發揮不夠理想的地方加以調整修飾。補刀的刀法可區別與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諸法。復刀和補刀是為了精益求精,避免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反傷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韻味。
擊殘是借鑒古璽印流傳久遠形成的斑駁殘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種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塊面較整,顯得呆板時,可用刀角戳殘,鈴印後即可顯現透氣的感覺;朱文印的筆畫繁復擁擠處,可將某線條敲斷或減弱,以求疏鬆靈動;或將過於方正嚴實的外框、印角擊殘,增加自然生動的趣味。「擊殘」應是出於構圖和印面藝術效果通盤規劃的藝術處理,看似隨意的擊敲,如無駕馭材質機理和用力適度的能力反而會功虧一簣,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無把握時濫用。
⑤ 篆刻磨石有沒有專用電動工具
有的,電動刻磨筆(電動機器手柄還是比較粗的)如果你身邊有空壓機,建議你用氣動刻磨筆(氣動的機身小,操作方便靈活)希望能給幫到你
⑥ 篆刻技巧:怎樣蓋印章
鈴印是刻印最後的重要程序,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技巧性很強,鈴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印章的藝術效果,不可等閑視之。韓天衡《豆廬印話》中說:「鈴印自有學問,蘸泥太重則污,蘸泥太輕則漏。鈴印太重則死,鈴印太輕則浮。輕重虛實得體,再現作者本意,也需多實踐方始可以悟得。」因此鈴印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墊物一般用紙並放置於玻璃板、石板、硬木板等平整材質上。稍大的印章墊紙可略厚,較小的印章墊紙則要薄一些。如果印泥質量極佳,甚至不必墊紙。
2.蘸泥首先蘸印泥要均勻。印章蘸取印泥時,動作宜輕,切勿用力猛德或者亂換方向,這樣會把印泥中的艾絨纖維打斷,久之容易使泥質受損起毛,並鑽附印面,影響印蛻質量。正確蘸取印泥的方法是,左手固定印泥盒,右手拿印輕快蘸取,邊蘸邊轉,略帶擦勢,要反復多次,務必使印面的每個部分都要受泥均勻。蘸泥次數,根據天氣冷熱、印泥的新舊不同而有所差異,熱天或新泥,蘸泥次數相對少些;冷天或舊泥,蘸泥次數則相對多些。再則,蘸泥要適量,太多,泥會外溢,使白文線條變細而朱文線條變粗;太少,印蛻則不清晰。
5.鈴蓋在鈴蓋印章時,必須在印章四周均勻用力,心手相應,似重而實輕,切戒性急。小印、細朱文印向下用力不能太大,要用虛勁,大印、白文印,用力可稍大,但不得使印章移位,否則,印面空處之印泥沽於紙上,粗白文印轉細,細朱文轉粗,印文失真,面目全非。來源書法屋,書法屋是一個書法學習基地。而後,徐徐揭印起,不可急躁,印愈小,愈宜細心。
為了使印章鈴蓋清晰,過大之印章,蘸好印泥,壓在紙上後,可將印石與紙全部翻轉,視印面受泥情況,用拇指蓋在紙上輕輕按擦,直至達到預期效果為止(有人用印泥盒或其他硬物按擦,不可取,因其無彈性,效果不佳)。
給書畫作品上蓋印,要使印章端正,方形的容易做到,圓形或橢形印,貝lJ要小心,認真鈴蓋,為了確保准確端正,可先蓋於另紙上,墊於要蓋處下面,放正,然後根據透過來的印形鈴蓋則萬無一失。
在冊頁和裝裱好的書畫作品上鈴印,難度較大,因宜紙一經裝裱紙面便發硬,應先用濕毛巾在蓋印處稍微潤一下,用印泥蓋來回按擦,使其平整,然後鈴印,效果貝lJ佳。
常常見一些不懂篆刻的書畫家揮毫完畢,在書畫作品上鈴蓋印章時,太不講究,拿起印面鑽糊糊的印章在印泥盒裡胡舌L猛德幾下,便在置於毛氈上的書畫作品上直接狠狠一按了事,動作「瀟灑」,效果模糊,管什麼細朱文滿白文,作為印人,頓生寶劍沒有贈與英雄之慨,此種蓋印之法萬不可取。
⑦ 用電動工具能搞篆刻嗎
可以的,用微型雕刻機:
⑧ 纂刻的方法,十分鍾內給答案
1)篆刻技法——邊款知識和鈐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稱陰文為「款」,陽文為「識」內容是署作者名號、年齡、刻制日期、地點,也有註明該印師法的來源,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附刻詩文,甚至配以圖案等等,文字各體兼備,形式極為豐富,是印章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刻款如逢橋鈕,瓦鈕以孔之間兩面為左右,獸鈕則刻者面對獸尾,刻款位置以左側為主,刻不下可順序向前、右、胸前續刻,也有隻刻於頂端的。
鈐印前必先刷凈石屑,蘸勻印泥,使內勁均勻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輕輕揭紙即可。印章用後宜用軟布搓凈,軟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簽挑剔,不可用金屬利器刻制。
怎樣臨刻邊款
邊款有雙刀刻,單刀刻。白文大都是單刀,朱文用雙刀,練習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側先寫後刻,刻完拍墨檢查效果,熟練後不妨先將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鋒角一按即成「點」,從右向左刻去即成「橫」(微見右高左低),從上向下刻即成「豎」,在一豎結束時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鉤」,上鋒向左斜刻成「撇」,下鋒角向上按即成「捺」。各種字體的刻法均須多琢磨實踐,自能觸類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譜中名家所刻邊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學習借鑒。初學者如文句組織困難,以只署單款(作者名字)為宜。
怎樣拓邊款
1、將皂水洗凈刻款一側,均勻地塗上清水或極稀的白芨水。覆以連史紙或薄宣紙,務使紙面平整。
2、紙面壓上它紙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貝紙覆蓋,隔紙輕刷每個部位,並不斷更換拓紙緊貼印石,力求款識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濕紙,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層濃度合宜的墨(先在廢紙上拍去第一層濃墨),在拓紙(緊貼石面的第一層紙)上逐層輕捷拍打,從無字處折至有字處,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勻凈為止(墨色濃淡,厚薄可以靈活掌握)。
5、待拓紙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時揭下則起皺。
附:如拓紙與石游離,則說明石上油污未洗凈,如局部脫起,可用唾沫輕塗脫處吸乾後再反覆補刷。
2篆刻中的做印法
所謂篆刻中的做印法,是指並列於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從古代的印章製作到明清以來的篆刻創作中都普遍用之,但未能進行理論上的梳理。刀法觀念是明代印人建立的,其核心內容是「傳筆法」。而為製造印面特殊的金石效果採用的其他技法手段就是做印法。做印法與刀法只是概念上的區別,在具體技法、具體作品中有時是相互滲透而存在的。出於不同的審美思想,歷來印人們對於做印法有兩種態度,一種持否定態度如趙之謙、黃士陵、齊白石等,另一派從文彭到吳昌碩等印人則在技法中廣泛使用。當代篆刻創作發生著巨大變化,傳統的刀法程式,單純傳達筆意的刀法觀已滿足不了對印面新形式追求的需要,印人們不擇手段地採用各種篆刻技巧,做印法在當代篆刻創作中顯示出重要作用。篆刻技法的變化與篆刻審美乃至整個時代審美的傾向有著密切的聯系。
所謂篆刻中的做印法者,是指並列於篆刻中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並非這篇小文中所獨創,而是在篆刻創作實踐中早已有之,只是未曾有人把這做印法堂而皇之作為一法提出來罷了。簡而言之,做印法是指除刀法之外為製造印面效果而採用的各種特殊技巧。
古印章的製造,是一種工藝,通過工藝製作表現出了篆刻美。工藝製作中的「做」是其技術手段,古銅印的製造,從先製作模型始,再依模製范、熔金澆鑄、清砂修整等一套工序,這一工藝流程有可能是由多人按流水作業完成。即便是鑿印,按一般工藝去忖度,也非每一個線條由一刀鑿成,並且鑿完後對翻出印面的毛邊還應銼平修整。玉印也非用刀刻成,而是反復碾磨而成。古印的製作是經過特殊的工藝完成的,其中並沒有今人所謂的刀法。刀法概念的提出是較晚的,元代吾丘衍所著《三十五舉》中尚未論及篆刻用刀問題,極有可能當時篆刻作品的完成是由吾丘衍篆印後交工人刻鍥完成,吾氏沒有刻印的體驗,自然無從談起刀法。到了明代,周應願《印說》中提出關於篆刻用刀的重要作用。刀法概念的產生,來源於文人親自動手刻印,來源於與書法中筆法的比較,《印說》中就將書與印、刀與筆比較而論:
作書執筆如印印泥,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如折釵股,雖論真體,實通篆法,惟運刀亦然。而印印泥語於篆,更親切……錐畫沙與刀畫石,其法一耳。
刀法觀的建立,來源於文人對篆刻的審美觀,明清印人認為篆刻藝術是「鐵筆」所為,要通過刀意表現筆意,通過印面方寸表現書法的意蘊。明人金光先在《印章論》中首先使用「刀法」一語:「夫刀法貴明筆意,蓋運刃如運筆。」刀法與筆法、運刀與運筆是密切相關、並列而存的。朱簡說:「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直接說明了刀法的本質特點。
明清印人雖然強調使刀如使筆,以刀法傳筆法,然而也深知書法中的筆法不能替代、等同於篆刻中的刀法,朱簡在《印經》中引用王世貞的印論:
論印不於刀而於書,猶論字不以鋒而以骨。刀非無妙,然必胸中先有書法,乃能迎刃而解。
他強調刀鋒與筆鋒同樣重要,書法失去筆鋒而論骨力與篆刻失去刀鋒而論筆意同樣是荒謬的,胸中之書法必須由手中之刀法表現出來。篆刻中的「書法」是在創作者的意會之中,表現在印面上的,應是起止分明的爽爽刀意,通過具體的刀意傳達出審美感覺上的筆意。朱簡在《印經》中進一步論及刀與筆的關系:
吾所謂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逸品也。有刀鋒而似鋸牙燕尾,外道也。無刀鋒而似墨豬鐵線,庸工也。
刀法是篆刻的表現,書法意味是其內涵。重刀法技巧表現者,朱簡謂之能品,而重內涵輕表現者,謂之妙品,只有刀筆渾融無跡可尋者,方為神品,而誇張刀法成病態者是破壞筆法的外道,單純追求縷刻技術者是喪失筆法的庸工。
刀法,具體言之是用刀的方法,當然這種用刀之法是具有一定書法屬性的,不是單純工藝性的,在長期篆刻用刀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刀法程式,並由這不同程式的刀法創造出不同藝術效果的印面線條,傳達出不同特點的「筆意」。篆刻創作是用以刀刻石的方式完成的,印章刻制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工藝製作性,所以篆刻刀法與篆刻做印法之間是相互交織不可絕對化區分的。古人對刀法與做印法的區別在於「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那麼不具有筆法節律感的用刀或非用刀在印面產生的效果,既可視為做印法。然而筆法或謂之筆意不是單純的和形質非常具體的,而是豐富的,可意會而難以言狀的,印面所求的筆意不是對書法筆意的機械模擬,而是通過運刀產生與書法筆意相通的一種藝術節律感。明人程遠《印旨》中說:「筆有意,善用意者,馳騁合度;刀有鋒,善用鋒者,裁頓為法。」這馳騁合度與裁頓為法,就是刀法與筆法相通的那種藝術節律感。
為表現這豐富的並且難以具體形狀的筆意,就相應產生了豐富的刀法,清人陳《印說》中有一段論刀法的話:
用刀之法,一刀去,又一刀去,謂之復刀;刀放平若貼地,謂之覆刀,又名平刀;一刀去一刀來,謂之反刀;疾送若飛鳥謂之飛刀,又名沖刀;不疾不徐,欲拋還住,將放更留,謂之澀刀,又名挫刀;鋒向兩邊相摩盪,如負芒刺,謂之刺刀,又名舞刀;刀直切下去,謂之切刀;接頭轉接處,意到筆不到,留一刀,謂之留刀;刀頭埋入印文內,謂之埋刀;既印之後復加修補,謂之補刀。又有單入刀、雙入刀、輕刀、緩刀。各種刀名,雖不可不知,然總要下刀有輕重、有頓挫、有筋力,多用中鋒,少用側鋒,時時存古人寫字之法。若信筆為之,或過於修飾,則呆板軟弱之病多矣。
個中敘述各種刀法的具體操作技巧,其中有很多「做印法」的成分,刻與做分焉不清,其區分在於「時時有古人寫字之法」,即是刻出的線條具有筆意便是刀法,否則就是非刀法。
又如張在辛《篆印心法》中的一段:
宜鋒利者,用快刀挑剔之;宜渾成者,用鈍刀滑溜之。要括利而不得精彩者,可於石上少磨,以見鋒棱。其圓熟者,或用紙擦,或用布擦,又或用土擦,或用鹽擦,或用稻草絨擦,相其骨格,斟酌為之。
為求得篆刻線條不同的審美質感,而採用不同的技巧,其中刀法與做印法常常是糅合在一起的。「快刀挑剔」、「鈍刀滑溜」,可以歸入刀法之中,但在石上磨,以各種異物擦印面的特技,分明做印法無疑。刀法與做印法只是概念區分,在篆刻創作的具體操作中,常常是相互滲透交織,其區分是模糊的。
篆法、章法、刀法三者構成了篆刻藝術的三要素,而對於採用做印法,歷來頗有爭議,篆刻家各依自己的審美態度而選定自己的創作技法。從傳統的文人審美觀出發,有許多印人反對篆刻刀法之外的做印法。
⑨ 挑選篆刻刀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我之前在永字牌來的代理商那裡自買過一支篆刻刀,老闆教了我一些挑選篆刻刀的小技巧,現在分享給你。挑選篆刻刀一要看材質,硬質合金的篆刻刀硬度高、耐磨性好,所以是所有材質中最好的。二要看是否容易生銹,容易生銹的刻刀需要經常磨,這樣就很容易磨損,縮短使用壽命。三看售後,篆刻刀最好選擇品牌大的,這樣售後才有保障。
⑩ 篆刻刀單刀法怎麼刻的呢
單刀是一種刀法,跟篆刻刀沒有關系
你需要了解刀法的話去金石印坊網站學習
很多篆刻刀以及篆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