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從用機器到造機器
一則好消息從佛山市民營企業家大會傳來:佛山正式獲批成為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作為中國製造業重鎮及民營經濟大市的佛山,獲批國家試點後無疑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擔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國家試點,佛山承載著怎樣的使命?為「中國製造2025」率先探路,佛山需要解答哪些核心命題?
今日,南方日報正式推出《創·新——2015珠三角競爭力報告》。其中,重點就佛山作出了一次發問:中國製造業大市,如何從用機器轉向造機器?
當前,佛山正聚焦發力裝備製造業,引領產業體系創新升級。機器的變革,是製造業的變革之源;從昔日的造產品、買設備、用機器,到今日的造機器、造生產線、造智能工廠,一場發生在佛山製造業車間內部的深刻變革正在發生。回答好「造機器之問」,是佛山落實國家試點工作的重要組成。 ●南方日報記者 劉嘉麟
製造之變
再造產業「新紅利」
1991年,格蘭仕集團引進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東芝微波爐生產線,在半年內建成投產,被全國家電業界高呼「狼來了」。
3年之後,格蘭仕微波爐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5.1%,成為全國第一。7年之後,格蘭仕國內市場佔有率升至67.1%。快速增長的銷售額,也催生了格蘭仕對一線生產員工的大量需求。過去最經典的場景便是,每年春節後,格蘭仕甚至跑到汽車站與火車站招收員工。
格蘭仕的壯舉引發了眾多企業的效仿。家電、陶瓷、傢具這些佛山傳統製造業紛紛以引進各種「全國第一條生產線」為傲。但同時,與格蘭仕一樣,先進生產線,讓招工難成為佛山企業的常態。
時間演進到2015年,走進格蘭仕最新落成的車間,「1秒鍾就能生產1台微波爐,我們是用造汽車的裝備來生產微波爐。」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游麗敏說。
2014年3月,格蘭仕宣布斥資30億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實現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而統計顯示,新工廠的單線人均效率比傳統生產線提升了62%。
創造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是機械裝備給佛山製造帶來的「新紅利」。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時,越來越智能化的設備也進一步降低了對人工的依賴,減少了工資成本支出。
筆者走訪發現,從大中企業到小微企業,從家電製造到各種傳統製造,處於轉型升級中的佛山企業正催生一個機械裝備應用新浪潮。
不僅是佛山,近兩三年來,中國多地出現了一股布局發展裝備製造業的熱潮。在泉州,歷經20餘年發展,其豐富的門類、精密的產品、不斷的創新,讓泉州機械裝備製造業能夠提供價格低廉且不亞於國內外頂尖技術水平的裝備。從泉州出發放眼全國,武漢、成都、沈陽再到佛山,機械裝備製造業「火」了。中國製造正在走向比拼「機器」的時代。
創新之思
作為廣東製造集聚區,裝備製造業已成為佛山第一大產業,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已近4200億元。省委、省政府對珠江東西兩岸產業定位的總體部署,在當前以佛山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西岸,這一場密集流向製造業的技術大遷徙,每天都在發生。
「我們先和德國的西門子合作,學習德國技術生產真空泵。後來掌握技術後對原先產品進行改良,開始自主生產製造。」廣東肯富來泵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規模靠前的企業,該公司進出口部部長助理任雪芸說,國內生產真空泵的企業很少,掌握核心技術的很少,他們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高端的產品如真空泵,已可以自主品牌出口。
廣東肯富來泵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這一漂亮轉身的背後,是在佛山市政府布局下,全球各地技術在佛山裝備製造業中發生密集流動的一個縮影。
在引導這場技術遷徙盛宴在企業中發生的同時,2015年5月28日,廣東省、佛山市和順德區共建的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在順德揭牌成立,著眼於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關鍵技術突破及行業應用推廣。而在此前,省科技廳、佛山市和南海區及廣東工業大學已聯合成立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
這些政府主導的公共技術平台,也將推動著來自國內的先進技術密集流入佛山。
除了技術,佛山也不忘為機械裝備製造業注入金融「活水」。2014年2月,佛山市政府出台了《關於促進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構建科技金融、民間金融和政策金融「三位一體」的金融服務模式。經省政府同意,佛山分別在南海區和順德區建設廣東省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產業金融改革試驗區,引來眾多金融企業,嘗試以有限的政府投入引導、撬動資金和資本流動,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當佛山製造業的重心從「用機器」到「造機器」,從科技到金融,一個與「造機器」相應的創新驅動型城市體系正在構建當中。
「造機器」的體系在哪裡?
供給之爭
「與外國機器賽跑」
新工業革命的到來,讓全球發出了「與機器賽跑」的吶喊。而對佛山製造來說,與機器賽跑「實際上是「與外國機器賽跑」。
在佛山家電龍頭企業格蘭仕,在宣布30億元引入國外先進自動化生產線的同時,格蘭仕一直在吸取經驗,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生產線。
「目前生產產品只是我們的副產物,主要產出是為格蘭仕輸出先進生產方式。」格蘭仕電器配件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釗華說,在他們的車間里,整個自動化的生產,除了一些通用的機器,比如注塑機、沖床等購買外,其他都是他們自己生產。這樣格蘭仕就獲取了整個企業的最大競爭力。因為格蘭仕的設備競爭對手沒有。
黃釗華說,希望在不久之後實現無人化車間,最終打造一個黑燈車間,而全部自動化設備都將是姓「格蘭仕」。
但黃釗華的願望實現仍待時日。如今,佛山工業產值超2萬億元,其中核心裝備製造業產值達600億元,機器人的現有規模僅290億元,本地企業多為系統應用集成服務企業。格蘭仕等佛山企業仍需採用國外生產的機器人。廣東科凱達智能機器人公司正在努力製造中國自己的機器人,希望打破巨頭的壟斷。該公司首席科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吳功平介紹,該公司主要專注於高壓輸電線路巡檢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推廣,在機器人的智能化應用和導線跨越等多項技術上填補了國內外的技術空白。預計未來3—5年來將達10億—15億元的產值。
在全球技術如潮水般湧入佛山與產業發生碰撞的時間軸上,在「供給側改革」的全新視野下,佛山在完善「機器供給」這個命題中,也正在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延伸
「九城之問」問什麼
今日,南方日報推出大型年度特刊《創·新――2015年度珠三角競爭力報告》,由40餘名記者組成的調研團隊走進珠三角創新一線現場,歷時三個月進行深入調研,對話上百名專家、企業家,探尋珠三角創新的最新動向、趨勢。
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體,面對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挑戰,廣東率先邁出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步伐,把創新驅動作為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重新構建新一輪發展的領先優勢。
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現代產業體系和較完善的配套體系,以佔全國0.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9.08%的GDP;而且其研發經費支出約1500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6%,已經步入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南方日報記者深入生產與研發第一現場,圍繞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以九大課題問策珠三角創新。
在調研中,記者捕捉到珠三角正在發生的變革:機器人進車間,教授「入市」搞研發,「世界工廠」向「智造矽谷」轉身,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自貿片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驅動發展釋放出更強大的動能。
事實上,這些變革也是佛山息息相關的,他們或許正在發生、或許即將發生、或許未來會發生的故事,這份報告值得佛山去學習借鑒。
尤其是調研團隊對珠三角九座城市發出的「九城九問」:廣州,當世界經濟進入創新競爭的階段,廣州如何重構面向未來城市體系的動力機制?曾經輝煌一時的傳統工業城市,如何在新經濟的浪頭弄潮?如何避免底特律式的衰敗?
深圳,創新驅動「領頭羊」深圳能否秉承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創新驅動上為中國「殺出第二條血路」、為更多國內城市提供借鑒經驗?
珠海,如何以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深程度的開放,全面對接國際,集聚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力,搶占創新高點,成為珠江西岸創新的策源地與服務者?
佛山,如何發展好裝備製造業為中國產業轉型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更快推進中國製造由快向好的產業轉型提供示範?
惠州,如何創新,讓產業大發展的同時綠意不褪色,避免發展中經濟與環境可能出現此長彼消的「兩難」悖論?
東莞,背負傳統製造業包袱的產業格局如何找到最佳的創新結合點?區域創新走廊如何帶動周邊鎮街的協同發展?在享受廣深兩地創新資源外溢的同時如何避免重走「加工貿易」的老路?地處中間的城市坐標如何串聯起整個珠江口東岸的粵港創新共同體?
中山,如何推動專業鎮實現「二次創業」,讓專業鎮再度扛起「創新大旗」?
江門,如何探尋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加快發展、爭先進位?
調研團隊精心准備的「大餐」或將為佛山對自身轉型發展之路查遺補缺、對未來發展之路如何走得更好提供新的經驗。
㈡ 探究水泵製作流程是怎麼樣的
水泵製作主要流程(以離心泵為例):
技術確定出圖-->原料入庫-->模具准備專-->鑄造成型屬-->機械加工-->零部件實驗-->裝配-->性能實驗-->噴漆包裝-->入庫。
下面介紹幾個關鍵步驟:
1)技術確定出圖
主要是設計人員的工作。一般根據水泵的參數(流量、揚程、汽蝕餘量、效率等)來確定水泵的比轉數、葉輪形式、葉輪大小、葉輪材質、泵體、泵軸等的尺寸。其中最重要的是畫葉輪木模圖。
2)模具准備
主要是由模具工人根據水泵的葉輪木模圖製作模型。
3)鑄造成型
在模具基礎上製作澆注型砂,鑄造成型。
4)機械加工
水泵零件的加工,因其具有水力流道,在考慮定位裝夾基準時必須找正流道的正確位置。避免裝配後造成壓水室與葉輪流道偏斜、錯位、間隙不均甚至碰擦,影響產品質量。為了保證零件製造精度,需要設計相應的工裝,並合理安排工藝流程式控制制工藝因素。
㈢ 泵閥類需要哪些生產設備
一般來說泵是機械類當中要求比較低的產品,看你生產什麼泵了,如果是普通的市政專或者通用泵普通機屬床就好,大部分是鑄件,可以外協,如果是要求高的工業泵,就要精度高的加工中心之類的了,價格很高的,不能簡單的就概括的。
㈣ 水泵主軸生產廠家怎樣
您好,鈦浩機械,水泵主軸生產廠家,有接觸過,還可以。
㈤ 工藝流程圖中怎樣表示泵
工藝流程圖中表示泵:
(5)機械泵如何生產擴展閱讀
在農業生產中,泵是主要的排灌機械。我國農村幅員廣闊,每年農村都需要大量的泵,一般來說農用泵占泵總產量一半以上。
在礦業和冶金工業中,泵也是使用最多的設備。礦井需要用泵排水,在選礦、冶煉和軋制過程中,需用泵來供水等。
在電力部門,核電站需要核主泵、二級泵、三級泵、熱電廠需要大量的鍋爐給水泵、冷凝水泵、油氣混輸泵、循環水泵和灰渣泵等。
在國防建設中,飛機襟翼、尾舵和起落架的調節、軍艦和坦克炮塔的轉動、潛艇的沉浮等都需要用泵。高壓和有放射性的液體,有的還要求泵無任何泄漏等。
總之,無論是飛機、火箭、坦克、潛艇、還是鑽井、采礦、火車、船舶,或者是日常的生活,到處都需要用泵,到處都有泵在運行。正是這樣,所以把泵列為通用機械,它是機械工業中的一類主要產品。
㈥ 潛水泵生產工藝流程
tssouling你好!來
回答你的問題:
一、葉輪、源泵殼、端蓋製造:
鑄造——機械加工(車削加工、銑床加工、磨床加工、鉗工劃線、鑽孔攻絲)——表面處理——半成品入庫
二、電機訂購
三、總裝
葉輪就是轉動的輪子,是將水打上來的主要零件,泵殼就是外表不轉動的部分,也就是你說的「定子」泵是由你說的四大部分所組成的。
希望以上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㈦ 馬鈞是怎樣製造機械的
馬鈞,是三國時代的一位紡織機械革新家、發明家。字德衡,曹魏扶風(今陝西興平)人。從小口吃,不善言談。出身貧苦,少年時沒有太多的機會讀書,常要為生活奔波,因此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他注意實踐,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構造,而且勤於動手,對一些機械原理,進行刻苦鑽研,努力創造革新,取得了不少成就,在魏明帝(226—239)時,被譽為「天下之名巧」。
織綾機的創新
我國是著名的絲綢之國,是生產絲織業最早的國家。西漢時,有一種織綾的提花機,是120綜,120躡的(一綜是一根經線,一根經線安裝一個踏板叫躡),效率很低,兩個月才能織一匹綾。到三國時,雖然多次經過簡化,改進到60綜、60躡和50綜、50躡,但仍十分笨拙。
馬鈞看到大家使用這種綾機,操作起來很是費時費力,為了提高大家的生產效率,節約勞動時間,於是,馬鈞就下定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他深入到織綾生產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了桄運動機件(即開口運動機件)他把原來的60躡、50躡減為12躡,用12根躡控制60餘片綜,經過這樣改進,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織綾機的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四五倍。特別是他發明了兩躡合控一綜的「組合提綜法」,用這種方法織出的花綾,花紋圖案奇特,配置變化多樣,織物表面具有立體感,景物生動逼真,光澤明暗相間,層次變化無窮,馬鈞的創造使當時魏國所產絲織物能與成都的蜀錦媲美。經改造的新織綾機,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這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它大大加快了我國古代絲織衛業的發展速度,也為我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
龍骨水車的發明
水車的應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在東漢時期,翻車就出現了,翻車又叫龍骨水車。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製造過翻車,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
到了三國時期,有一回馬鈞在魏國做一個小官,住在京城洛陽,當時在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老百姓很想把這塊土地開辟成菜園,可惜因無法引水澆地,一直空閑著。機械發明家馬鈞看到後,就下決心要解決灌溉上的困難,於是他又在機械上動腦筋。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終於創造出一種翻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實現了老百姓的多年願望。馬鈞發明創造的這種新式翻車,叫做龍骨水車,龍骨水車應用齒輪的原理使其汲水,用時極其輕便,連小孩也能轉動。它不但能提水,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候向外排水。在近代水泵發明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
水轉「百戲圖」
馬鈞真不愧為「巧思絕世,變化百端」的發明家,水轉「百戲圖」的創制更是印證了這一美名。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曹睿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擺在那裡,不能活動,明帝覺得很是遺憾。於是明帝就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沒有多久,馬鈞就設計製造出了「平地實之,潛以水發」的「百戲圖」。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這樣,上層的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簫,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在繩上倒立,還有百宮行署,真是變化無窮,千姿百態。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復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水轉「百戲圖」,被時人稱為「巧變百端」的三異之一。
㈧ 真空泵的製造
一、 結構說明
2XZ—8B型旋片式真空泵系雙級直聯旋片式真空泵(以下簡稱泵),其抽氣原理是由偏心地安裝在泵腔內的轉子及轉子槽內的兩旋片,轉子帶動旋轉時,旋片借離心力和旋片彈力緊貼泵壁,把進排氣口分隔開來,並使進氣腔積周期性地擴大而吸氣,排氣腔容積則周期性地縮小而壓縮氣體,借壓縮氣體壓力和油推開排氣閥排氣,從而獲得真空。
該型泵帶有氣鎮閥,氣鎮閥經特殊設計,有油箱內高溫氣體和油箱外室溫氣體均可滲氣兩種功能,使之抽除水蒸汽能力大大地提高,氣鎮的作用是向排氣腔充入一定量氣體,降低排氣壓力中的蒸汽分壓強,當低於泵溫下的飽和蒸汽壓時,即可隨充入空氣排出泵外,從而避免凝積在泵油中,具有延長泵油使用時間和防止泵油混水的作用,該氣鎮閥打開時,仍保持較高的極限真空。
該型泵較2X型皮帶旋片式真空泵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噪音低、啟動方便等優點,尤其是雜訊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指標。此外,還有防止返油機構可靠,停泵永不返油,這樣,用戶可以避免安裝電磁充氣閥,該型泵所有密封均採用氟橡膠,保證不漏油,油箱頂部均採用「O」形圈密封,經長時間運轉後,油箱頂部不摻滲油,不污染環境。
二、用途和使用范圍
1、該型泵是用來對密封容器抽除氣體綿基本設備之一,它可單獨使用也可作為增壓泵、擴散泵、分子泵等的前級泵,維護泵、鈦泵的預抽泵用,可用於電真空器件製造,如電子管、電視顯像管等,醫療分析儀器,尤其是溴化鋰、空調、冰箱等製冷行業。
2、泵在環境溫度5℃—40℃范圍內,該型泵進氣口壓強為1.33×103Pa的條件下,允許長期連續運轉,被抽氣體相對溫度大於90%或被抽容器含有較多水蒸氣和水份時,應開氣鎮閥。
3、泵不適用於抽除對金屬有腐蝕的,對泵油起化學反應的,含有顆粒塵埃的氣體以及含氧過高的,有爆炸性的,有毒氣體。
㈨ 誰知道水泵的原理及製作
水泵原理詳細介紹
借動力設備和傳動裝置或利用自然能源將水由低處升至高處的水力機械。廣泛應用於農田灌溉、排水以及農牧業、工礦企業、城鎮供水、排水等方面。用於農田排灌、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的水泵稱農用水泵,是農田排灌機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類型
根據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為容積水泵、葉片泵等類型。容積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積的變化來傳遞能量,主要有活塞泵、柱塞泵、齒輪泵、隔膜泵、螺桿泵等類型。葉片泵是利用回轉葉片與水的相互作用來傳遞能量,有離心泵、軸流泵和混流泵等類型。潛水電泵的泵體部分是葉片泵。其他類型的水泵有射流泵、水錘泵、內燃水泵等,分別利用射流水錘和燃料爆燃的原理進行工作。水輪泵則是水輪機與葉片泵的結合。上述各類水泵中以下列各式較具代表性。
離心泵是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增加水體壓力並使之流動的一種泵。由泵殼、葉輪、 轉軸等組成。動力機帶動轉軸,轉軸帶動葉輪在泵殼內高速旋轉,泵內水體被迫隨葉輪轉動而產生離心力。離心力迫使液體自葉輪周邊拋出,匯成高速高壓水流經泵殼排出泵外,葉輪中心處形成低壓,從而吸入新的水流,構成不斷的水流輸送作用。葉輪具有逆旋轉方向彎曲的葉片,其結構型式有封閉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3種,農用的多為封閉式葉輪,葉片兩側由圓盤封閉。泵體沿出水管方向逐漸擴張成蝸殼形。水流自葉輪一面吸入的稱單吸離心泵,自葉輪兩面吸入稱雙吸離心泵。為增加揚程,可將多個葉輪裝在同一軸上成為多級離心泵。由前一葉輪排出的水進入後一葉輪的進水口,增壓後再從後一葉輪排出,因而葉輪數愈多,壓力愈高。有的離心泵帶有能自動排除吸水管和泵體內空氣的裝置,在起動前無需向泵體灌水,稱自吸離心泵,但其效率常低於一般離心泵。
離心泵在農田排灌和農牧業供水中應用最廣。多用於揚程高而流量小的場合。單級離心泵的揚程為5~125米,排出的流量均勻,一般為6.3~400米3/小時,效率約可達86~94%。
軸流泵
由泵殼、葉輪和轉軸等機件構成。也稱螺槳泵。葉輪上有螺旋槳狀的葉片若干,當葉輪隨轉軸一起被動力機械驅動旋轉時,各葉片將水推向一端,同時又在另一端從水源吸取水,使水產生沿著平行於轉軸方向的連續流動,達到不斷輸送水流的目的。水流壓力因葉輪轉動作用而提高。由葉輪出來的旋轉水流通過固定導葉後,消除了旋轉分速度,並由於擴散作用而使其部分動能轉換成壓力能,推動泵殼內的水流沿軸向上升,由出水管流出。軸流泵多用於揚程低而流量大的場合,揚程范圍1~25米左右;流量2.7~60.0米3/秒,效率可達85~90.5%。安裝方式有立式、卧式和斜式3種,其中以立式軸流泵應用較多(圖2)。 大型軸流泵葉輪輪轂上的旋槳葉片的安裝角度可以調節,或借液壓傳動的轉軸在運行中隨時間調節,以適應揚程及流量變化的要求,獲得較高的生產率,故稱可調式軸流泵。
貫流泵是卧式軸流泵的一種。由電動機、減速裝置和水泵組成一整體,裝設在水下堤壩內部的機坑內,其進出水流道位於一條直線上,近似直圓筒形,水力損失少,提水效率高,且結構緊湊,安裝、檢修方便,泵站工程簡單。圬工泵是一種低揚程軸流泵,除葉輪及其外圍的泵殼用金屬材料製成以外,進水流道和出水流道均採用磚石或混凝土結構,其揚程在2米以下,流量大、結構簡單、造價低、效率高。適用於低窪地區的排澇和灌溉。
混流泵
構造和工作原理兼有離心泵和軸流泵兩種類型的特點的一種水泵。葉輪被動力機械帶動旋轉時,葉片一方面推動著水體,同時又驅使水體旋轉產生離心作用。水體在葉片的推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下產生流動和提高壓力。水流由軸向流入葉輪後沿葉片斜向流出,常用於輸送排量較大而壓力中等的場合。通常有蝸殼式和導葉式兩種類型。蝸殼式混流泵的結構同離心泵相似,利用蝸殼形流道將水流通過葉輪後獲得的動能轉換為壓力能,一般中、小型混流泵多採用蝸殼式結構。導葉式混流泵也稱斜流泵,其結構與軸流泵相似,具有徑向尺寸較小,結構簡單輕便等特點。大型混流泵以導葉式居多,其葉片的安裝角度一般也能調節。混流泵的揚程范圍一般為 3~10.5米,起動功率較低,能適應水位的變化,流量為0.1~50米3/秒;效率可達64~86%。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型混流泵的發展速度較快,在許多場合有取代大型軸流泵的趨勢。
長軸深井泵
多數是一個立式單吸離心泵,其葉輪裝在井中動水位以下,動力機設置在井上,通過傳動長軸驅動葉輪在導流殼內旋轉,水流沿導流殼與葉輪之間的流道,經輸水管向上提升到地面。揚程高時可採用多個葉輪串聯的多級離心泵。由於傳動長軸的製造和安裝精度要求較高,效率隨井深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因而一般只用於不超過100米的深井。
潛水電泵
泵體葉輪和驅動葉輪的電機都潛入水中工作的一種水泵,有深井用和作業面用兩種。深井用潛水電泵通過伸入井中的電纜向電機供電,免去了傳動長軸,因而結構緊湊,重量輕,安裝、使用和轉移方便,在有電源地區有取代長軸深井泵的趨勢,但對含沙量大的水井和無電源地區不適用。潛水電泵用的電動機有乾式(電機全部密封)、半乾式(電機的定子密封,而轉子在水中運轉)、充油式(電機內部充油以防水分侵入繞組)和濕式(電機內部充水,定子和轉子都在水中運轉)等類型。前3種都需要密封且製造安裝精度要求較高,因而農用深井潛水電泵通常採用濕式電動機,其定子繞組採用耐水絕緣導線或在定子繞組端部及槽內澆注合成樹脂,水進入電機內部影響不大,密封結構可大大簡化,只要求防砂。有的深井潛水電泵揚程高達1400米,最大流量達1.4米3/秒。
射流式深井泵
通常是由射流泵和離心泵配以相應套管組成。用於從30米以內的深井中提水。射流泵的工作原理是使壓力通過噴嘴噴射到喉管的入口處,由於射流的橫向紊動擴散作用,帶走吸水管內的空氣,使管內形成真空,井水被吸入並與射流水在喉管內混合,進行能量交換。在喉管的出口處二者的流速趨近一致,再通過擴散管將大部分動能轉換為壓力能,使水壓進一步提高,最後從排水管排出。
射流式深井泵有兩種組合類型:①將射流泵同離心泵並聯,離心泵通過管路將壓力水送入射流泵,射流泵將這部分水與被吸水一同向上提升,從而使小流量的高壓水轉換成大流量的低壓水,主要用於地面灌溉和渠道清淤等;②將射流泵和離心泵串並聯,使射流泵給離心泵加壓,提高其吸程,而將離心泵的出水量分出一部分提供給射流泵,其餘部分送入壓水池或壓力管路,其出水壓力較高,主要用於噴灌設備和農牧業供水。同潛水電泵和長軸深井泵相比,射流式深井泵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可靠、製造方便、成本低等特點;但效率較低,相同工況下的電耗較高。
螺桿泵
依靠螺桿轉動時泵腔容積的變化吸入和輸送水體的一種容積泵。有單螺桿、雙螺桿和多螺桿等類型。在農業中使用的是單螺桿泵,其泵腔由鋼制螺桿和固定安裝在泵殼內的橡膠套管組成。具有單螺距的螺桿在具有雙螺距內螺旋的套管內轉動,兩者間形成的空腔由吸入端移動到出口端,從而形成連續的水流。由於其結構簡單、體積小、拆裝容易、工作可靠,自吸性能好,多用於移動式噴灌系統。
手動隔膜泵
用於低揚程、小流量的提水作業,由泵體、 進出水管、進出水閥門、 隔膜和推拉桿等組成。泵體可由一個或兩個泵腔組成。具有兩個泵腔的隔膜泵,其隔膜設置在泵體的中央,或兩個隔膜分別裝在分隔的兩個泵腔外側。工作時由兩人用手操縱與隔膜相連的推拉桿,推動隔膜作壓進和張開的往復運動,使兩個泵腔的容積交替擴大和縮小。當泵腔擴大時,壓力減小,進水閥開啟出水閥關閉,水從進水管流入泵腔;當泵腔縮小時,壓力加大,進水閥關閉,出水閥開啟,泵腔內的水從排水管流出,兩個泵腔交替吸水和排水,每小時可提水10~20噸。
拉桿式活塞泵
由畜力原動機、風力機或內燃機等驅動,常在放牧場上從井中提水時使用。由泵缸、活塞、進出水管、進出水閥門、拉桿和傳動裝置等組成。活塞靠連接在它上面的拉桿帶動,在泵缸內作上下往復運動。當活塞向上運動時,進水閥開啟,進水管中的水進入泵缸,同時出水閥關閉,活塞上面的水被帶動向上提升;當活塞向下運動時,進水閥關閉,出水閥開啟,泵缸內的水由出水閥升到活塞上面,如此反復進水和提升,使水不斷從排水管排出。
性能參數
衡量水泵性能的技術參數有流量、吸程、揚程、軸功率、水功率、效率等;對葉片式水泵來說,還有轉速和比轉數。 ①吸程。即水泵的吸水高度。指由泵體中心至水源水平面的垂直距離,利用泵體內真空度抽吸水流時,容許吸程一般不大於7.5米。 ②揚程。即水泵的提水高度。指單位重量的水通過水泵後,能量增加的數值。一般將抽水站進、出水池水面的高度差稱為實際揚程; 加上抽水站管路及其附件(如底閥、彎頭、閘閥等)的水頭損失稱為總揚程。水泵銘牌上所標的揚程,是指水泵在一定轉速條件下效率最高時的揚程,是實際揚程和損失揚程之和。 ③流量。指水泵在單位時間內輸水的數量,也稱輸水量。常用的流量單位有升/秒、米3/秒、米3/小時、千克/秒、噸/小時等幾種。 ④軸功率。指動力機械輸送給水泵軸的功率,即水泵的輸入功率。 ⑤水功率。又稱有效功率。指單位時間內水泵用於輸水的實際功率,即水泵的輸出功率。 ⑥效率。水功率與軸功率的比值即為水泵效率,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它是用來衡量動力機械傳送給水泵的能量利用情況的指標,反映出水泵效能的優劣。 ⑦比轉數。表示水泵特性的綜合性參數。通常用nS來表示。nS=3.65nQ1/2H-3/4。式中n為轉速(轉/分),Q為流量(米3/秒),對雙吸式水泵應以Q/2代入式內;H為揚程(米)。水泵的比轉數與水泵的各項參數密切相關。一般離心泵的比轉數較小,因其葉輪直徑大,出口寬度窄,揚程高而流量小;而軸流泵的比轉數較大,因而揚程低而流量大;混流泵則介於兩者之間。常用離心泵的比轉數為30~300,混流泵為300~600,軸流泵為500~1800。兩台幾何相似的葉片泵,其比轉數必然相等。因而可以利用幾何相似模型的試驗數據來預測大型泵的性能參數。
水泵的配套功率
水泵與動力的合理配套對保證水泵的正常運行,以獲得高效率和低能耗具有重要的意義。配套動力機的功率根據水泵的揚程H(米)和流量Q(米3/秒)按下式計算:(千瓦)。揚程H 由幾何揚程Hj和管路損失HS兩項組成,在初步選型時可按HS=(0.1~0.2)Hj估算。 管路確定後根據管道和接頭的類型或尺寸按流體力學方法計算或查表求得。式中K 為功率儲備系數,常用K=1.05~1.3,功率大時取小值;η1為傳動效率,當動力機與水泵直接聯結時η1=1;η2為水泵效率,根據泵型和工況確定。
進出水管與水池
水泵配套的進出水管道直徑D根據下式選用 = 1.13Q1/2V-1/2(米),式中V 為管內流速,一般進水管V ≤2米/秒,出水管V ≤3米/秒。如採用直徑變化的漸變管時,其漸變部分的長度應大於平均直徑的5~7 倍。離心泵和軸流泵的進水管口設在進水池水面以下距離h1處,h1=(1.4~1.6)D1,D1為進水管直徑。軸流泵的葉輪中心線設在進水池水面以下距離h3處,h2≥(0.75~D)D0,D0為葉輪直徑。進水管口離池底的高度h0=(0.5~1)D0。單台水泵的進水池寬度為(2~3)D1。安裝多台水泵的進水池中,相鄰進水管的間距為(3~3.5)D1。進水管至進水池後壁的距離為(1~1.5)D1。為避免浪費揚程,通常將出水管裝在出水池水面以下。中小型水泵出水管下緣至池底的距離約為10~20厘米;出水管上緣至水面的垂直距離為(1~2)V娤/2g,v2為出水流速(米/秒);出水池長度為(6~12)D2。D2為出水管直徑;出水管與池壁的距離為0.2~0.5米。
發展趨勢
對發展農用水泵的要求是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用一台大泵代替多台小泵可提高機組效率、節約材料、降低能耗和工程造價,且便於實現自動化管理。因此,各種大型軸流泵和混流泵發展較快,最大葉輪直徑分別達到4.6米和6.2米,配套功率最高達1.25萬千瓦,混流泵有取代部分高揚程軸流泵和低揚程離心泵的趨勢。在深井提水方面主要發展潛水電泵,其最大口徑已達1米,有的採用6000伏高壓電機,最大功率達2500千瓦。水輪泵、風力拉桿泵、螺桿泵、各種人畜力驅動的隔膜泵、活塞泵和專用於同噴灌設備配套的水泵等,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 轉載請註明出自水泵技術論壇——水泵人網上技術交流專業平台。
㈩ 水泵生產過程與自動化
雖然全自動化的生產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但人們對製造業自動化的追求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從把人類從機械勞動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或是從追求資本最大效益的角度來看,電子製造業的自動化趨勢都是必然的。不過明智的管理者必須看到在機器、人和信息交互的製造環境中仍然存在著相互制約:先進的設備和信息管理系統如果落入缺乏訓練、甚至還生活在「史前年代」的人手中也只是廢鐵一堆。
國際生產設備自動化潮流也正面臨著關鍵時刻:推廣並實施在設備和設備之間,以及從設計到製造的整個工業流程中的統一語言——生產製造數據標准交換格式的努力已經展開。一些廠商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而IPC這樣的標准組織則在努力推動全球范圍內的設備製造商都來響應新的標准。
PCB生產商對可以跨越不同設備的工程軟體需求正在增長">
人們希望,新標准將不僅可以把不同設備供應商的不同機器有機地連成一體,而且有助於生產線自動化和工廠管理系統自動化的整合。在中國大陸,PCB生產和管理自動化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供應鏈和其它外部環境對自動化時代的降臨似乎還沒有做好足夠的准備。
全自動化PCB生產製造不可企及
PCB製造工廠的自動化主要分為兩大不同但又相互影響的領域:生產線以及單個製造設備的自動化和工廠管理系統的自動化。IPC負責技術標准和國際合作的副總裁David W. Bergman試圖對生產線上製造設備的自動化等級給出一個定量描述。他說:「從使用自動化設備或機器的角度來看,自動化可以被分為幾種類型:半手工、機器輔助、人工輔助、半自動化和全自動化。整體上,PCB生產製造的自動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個人的觀點是,生產自動化最多的類型會歸於『人工輔助』一類。」
Bergman關設備自動化程度的論述來自他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他認為有一些工藝步驟機器可能永遠無法取代人工。他說:「有一種說法叫做『自動化的孤島』,已經在在業內流傳了將近20年。是指諸如電鍍、鑽孔、布線這類自動化很高的生產步驟被其他大量的手工或半手工的生產步驟所包圍。個別公司擁有先進的物流傳輸設備可以輔助物流輸送,但多層板的壓制和光學檢測以後的驗證仍然需要可觀的人工干預。」
一些人士對目前和未來生產線自動化程度的估計沒有Bergman那樣保守,設備供應商安必昂亞太區業務總監李林炎以異型元件裝配這一傳統上必須依賴手工的工藝為例,說明更多的手工操作終將被機器取代。他估計,未來在生產線上,手工承擔的工作比例會被限制在5%以內。李林炎解釋說:「異型器件傳統上都是依靠人工插裝或貼裝的,盡管目前自動異型器件插裝或貼裝的初期投資比較大,但我相信人工操作在這一領域也終將成為歷史。其更本原因是製造商對效率和可靠性的不斷追求,而與此同時,異型器件的供應商也在使異型器件本身變成更為「標准」的、適合於生產自動化的產品。」
不過按照Bergman的定義,生產線100%的自動化,或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他說:「自動化生產設備有時候非常昂貴,人們必須對它帶來的好處、成本以及它對工藝流程的影響等進行仔細權衡。無疑,大規模生產本質上更傾向於採用自動化設備,但PCB終究是一種客戶定製的產品,其中涉及大量與此相關的生產步驟。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要達到經濟上劃算的全自動化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