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T公司人均產值為多少為高速發展
一、前景展望
我國從事計算機工作的專業人員不到100萬人,伴隨經濟結構的調整,科技興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科學、工業、國防和教育事業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計算機專門人才。
(一)IT人才供不應求是世界范圍的現象,許多國家都有20%至30%的缺口。歐洲IT專業人才缺口在3年後將達到170萬人;美國至2006年,將缺少67萬計算機專業人才。發達國家計算機人才短缺,需要從中國、印度等地招聘。德國政府已經決定給予2萬個非歐盟的計算機專家特別工作許可,以彌補德國這方面人員的短缺。
(二)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相應的各類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未來10年至15年將是世界IT發展的重點地區。今後5年,我國將在信息產業方面投資5000億美元,市場規模將比2000年翻一翻,繼續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從2000年的4.5%提高到8%。據有關專家測算,近幾年我國每年應培養20萬名以上的計算機專業人才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三)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關鍵是人才。軟體產業已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伴隨我國軟體產業的研發實力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銷售額遞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目前我國軟體從業人員約40萬,其中專門從事軟體技術工作的軟體人員不到25萬人,在未來的3至5年內,我國軟體企業將產生40萬的人才缺口。
(四)沿海和發達地區人才需求旺盛。北京市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投資跨度15年,投資金額300億美元。上海市將建設「微電子產業基地」,「十五」計劃引進產業投資100億美元。深圳市更被譽為「新經濟公司在全球最理想的5個根據地」之一。沿海和發達地區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為計算機人才提供了廣大的市場和機會。畢業生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的傾向明顯,同時,發達地區計算機人才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我校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01/2002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統計(表一)
就業單位專業 高校 研究生 公司 公務員 部隊 電信 金融 企業 中學 出國 新聞 未就業 合計
97級 人數 10 4 21 6 2 4 1 1 4 53
百分比 5.3 7.5 39 11.3 3.8 7.5 1.8 1.8 7.5 100
98級 人數 17 37 17 11 5 3 1 2 7 3 19 122
百分比 13.9 30.3 13.1 9.0 4.1 2.5 0.8 1.6 5.7 2.5 15.6 100
00專升本 人數 8 20 10 9 4 4 2 4 2 2 65
百分比 12.3 30.8 16.5 13.8 6.2 6.2 3.1 6.2 3.1 3.1 0 100
(表中統計截止日期是當年9月30日,97級4名未就業學生中的3名同學2002年考取研究生,98級19名未就業學生中有11人准備考研,4人申請出國。)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03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統計(表二)
單位性質 高校 公司 政府機關 部隊 金融 企業 中學 其它 合計
單位個數 56 22 6 7 6 30 32 4 163
(統計截止日期是2003年3月20日,僅統計省轄市所在地單位,其中省外單位53家)
四、面臨問題
我國加入WTO,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國際經濟環境的直接影響。在美國和全球經濟下滑及IT業發展受挫的影響下,2002年全國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率比上年下降幅度超過5個百分點,就業形勢明顯不如上年。一是IT公司用人需求量減少,尤其是對本科生需求相對減勢更猛;二是用人單位選人「挑剔」,優中選優;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就業難」初見端倪。
(一)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社會對本科生需求愈來愈向名牌大學集中,地方院校學生一次就業率將會逐年下降。2001年、2002年高校畢業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分別為6.2萬人、9萬人,截止2001年底,在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總數為58.6萬人。2001年、2002年,全國畢業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分別為2790人、4050人,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供求矛盾突出;社會對本科生需求愈來愈向名牌大學集中,重點大學一次就業率超過90%,地方大學一次性就業率為60%到90%;專科生就業形勢嚴峻,一次就業率低於50%。近年來地方院校擴大招生規模,就業受沖擊也最大。以我校計算機專業為例:2001年畢業82人,2002年畢業 239人,2003年畢業312 人,2004年將畢業378人。截至2002年6月底,我校計算機專業一次性就業率為70%。按此就業率推算,到2003年6月我校計算機專業將有近100名同學不能就業,由此可見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二)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對計算機專業大學生來說,要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問題在於很多畢業生的期望值脫離了社會的需求和現實的可能。在一份就業調查中,畢業生首選地點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調查學生的72%以上。我國有6000多家軟體公司,50人以下的企業佔55%,50人至200人的佔42%,而畢業生集中首選大企業,目標過於集中。畢業生要求的月工資底線平均值為2244.6元,其中選擇2000元以上的佔到53%。學生不願到農村就業,計算機專業尤為突出。據統計,我校計算機專業2001、2002年到縣城就業的學生僅佔2.4%。
(三)就業渠道不暢。我國人才和勞動力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低,難以真正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許多單位急需計算機專業大學生,而許多畢業生在從事錄入員等簡單工作,造成計算機人才的嚴重浪費。一份調查顯示,60%學生認為就業最大的困難是信息太少。
五、人才培養
計算機專業是科技含量高、知識更新快、交叉學科多、國際化程度高、應用范圍廣、服務性強的新學科,要求計算機專業學生著眼於拓寬、加深基礎和提高以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主的全面素質,具有廣泛和多層次的適應性。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一些學生只重視操作層面上的技能學習,一些學生只注重考研課程學習,忽視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思維基礎的培養、創新能力的訓練,就會削弱發展的後勁和適應能力。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我校計算機專業應培養學術型、外語型、復合型、應用型四類人才。
(一)學術型學生應有較好的數學素養,較高的外語水平,堅實的專業基礎,培養他們未來從事科學研究與開發的能力,鼓勵他們報考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學習。
(二)培養外語型計算機人才,可以調整課程設置,加強英語教學的力度。英語是學習運用計算機技術的語言工具,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軟體大國,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其英語人力資源。我國軟體產業要參與國際競爭,形成外向出口型產業,必須提高計算機人才的外語水平。外語型計算機人才在沿海地區IT人才競爭中具有明顯優勢。
(三)計算機學科綜合和交叉的發展態勢日趨明顯,計算機專業學生應選修電子、通信、建築、信管、財經、法律、廣告、新聞等專業的相關課程,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拓寬就業渠道,而且也可為我國新型工業輸送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四)培養集學科、技術和產業思維於一體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長期以來,我國計算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論,輕視工程意識培養和工程實踐訓練。由於經費緊張等眾多因素,我校計算機專業學生上機時數太少,實習基地問題至今仍未很好解決。我們要創造條件與國內外高校、科研單位、企業聯合辦學,培養人才。我們要借鑒國內外經驗,把國際流行的IT軟體培訓方案直接引進教學過程,或將著名IT企業的資格認證直接融入選修課教學(鼓勵學生各種IT認證的考取),培養國際化的行業、企業實用人才。我校的計算機專業要在軟體設計、資料庫、電子商務、網路管理等方向培養實用型的IT人才。
② 現在一個機械加工廠一年所有工人工資100萬
這個復跟老闆所從事的機械制加工行業有關系。目前機械行業普遍的人均年產值在30、40萬元左右(一般簡單的機械製造和加工),高的可達到100萬左右(復雜、數控機械製造)。一般工人的年工資約占其人均產值的8—15%左右(產值高百分比低,產值低百分比高),那麼可以得出老闆一年工廠的年產值在670到1200萬左右。而一般的機械行業純利潤在5—10%左右。那麼可以得出老闆賺的利潤在40到100萬左右。上面只是一個籠統的計算方式,具體還要企業所從事的行業特點、工人數量、加工產品的復雜程度才能准確衡量。
③ 人均產值如何計算
為了更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 購買力平價 結合。計算方法是: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總產出 (即 GDP 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 / 總 人口 註: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即「 人均GNP 」,在統計口徑上與 人均GDP 略有不同,在大多數場合可以相互替䠣。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GDP總額,即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3)機械廠人均產值多少合適擴展閱讀
產值
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
表明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反映的是生產總成果,並不說明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濟效益。企業是否增收,主要看利潤總額的增長。利潤總額是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利潤(虧損以「-」號表示)。它集中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各方面的效益,是企業最終的財務成果。
企業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只有把生產的產品提供給社會,才能加速資金的周轉,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如果生產的產品很多,但銷售的很少,不能實現盡產盡銷,甚至根本銷不出去,就很難實現增收。
如果實現了盡產盡銷,但成本費用過高,利潤率很低,甚至虧本銷售,也不能實現增收,甚至造成虧損。因此,企業在報告期內工業總產值增長了,利潤總額不一定增長或不一定同步增長。
④ 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人均產值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多個方面:第一,提高生產效率,首先需要員工有積極回性,不答懈怠,認真對待工作。這就要去企業激勵員工,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思想的。第二,運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在同等條件下能夠提高效率,同時做好機器的保養。第三,做好生產組織,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確保沒有閑人。第四,確保原材料的充分供應,不會斷供,造成生產中斷或者停工休息。
⑤ 一般機械行業,年人均產值達到多少萬元較為合理,我們公司年產值1億元
普通製造業正常水平人均50萬人均年產值,差一點點40萬左右,好的近百萬,就是普通製造業,不包含高科技
⑥ 儀器儀表及文化機械製造業最高人均產值能達多少
DY太專業了,這個還真不知道。
⑦ 機械製造型企業的年人均產值一般是多少
普通製造業正常水平人均50萬人均年產值,差一點點40萬左右,好的近百萬,就是普通製造業,不包含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