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材分析它的一般方法試什麼
教材分析分為課時教材分析和單元教材分析,(也有整本書的教材分析)寫的方法專有因對象不屬一樣而有所不同,單元教材分析主要分析教學內容,比較籠統,主要寫出對教材處理的要求以及課時分配。而課時教材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1)本節的教學內容
(2)本節的作用
(3)編寫者的目的與意圖
(4)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5)重難點及形成原因
(6)新舊教材對比分析
這幾點不一定要都寫,只寫出你認為的亮點即可。
切記教材分析和教案不一樣,教材分析是教案的第一部分。
Ⅱ 如何寫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對教材地位的介紹、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對教材作用的分析三個部分。
1.對教材地位的介紹
教材在本學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介紹,這要依據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原則和要求,在整體把握教材知識體系和編寫意圖的前提下,通過分析教材內容特點,確定其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
2.對教材內容的分析
指在明確教材地位之後,具體分析教材的內容,包括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能准確精練地寫出教材的知識結構方框圖)、教材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點、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並確定課時安排。
3.對教材作用的分析
指在明確地位和主要內容之後,根據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主要內容,通過分析新舊知識的聯系,確定其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
(2)機械制圖教材分析怎麼寫擴展閱讀
整套教材的教學目標,是按照三個維度設置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本冊教材側重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閱讀議論文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一)文學作品
1.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小說等文學樣式。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議論文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三)文言文
1.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誦讀和背誦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Ⅲ 教材分析怎麼寫
新老師?跟教案差不多,重點、難點、關鍵點,這節課在本章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及其理論依據;本節課有哪些重點題型,最好與高考接軌。也沒有具體的格式,多上網找找看。
Ⅳ 說課稿 教材分析理論依據怎麼寫 教學程序理論依據怎麼寫
你的教材在哪來的,這就是你的依據,教學程序本來就有那幾種,那你用了幾種就把他寫上去就行了,你不是師范生嗎?!
Ⅳ 《機械制圖》教材
(教材)機械制圖
作者:楊新文,武曉麗主編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2月
本教材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我們多年來對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和建設的成果及經驗編寫而成。教材由機械制圖和計算機繪圖兩部分組成。
機械制圖部分有機件的表達方法,零件構型設計,零件圖,連接,常用件畫法,部件裝配圖,機械產品的設計過程,展開圖等共8章;AutoCAD繪圖部分有AutoCAD基礎操作,繪制和編輯二維圖形,圖層、塊、圖案填充,文字、表格與尺寸標注,創建與編輯三維模型,三維模型轉換為多面投影圖,設計中心、數據查詢及列印圖形等共7章。全書共計15章,書後還附有附錄部分,便於學生查詢。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機械類各專業機械制圖教材,也可供自學者和其他專業的師生參考。第一篇機械制圖
第一章 機件的各種表達方法
第一節 視 圖
第二節剖視圖
第三節 斷面圖
第四節 局部放大圖和簡化畫法
第五節 機件的各種表達方法綜合舉例
第六節 第三角畫法簡介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機械零件構型設計基礎
第一節 機械零件的合理構型
第二節 與零件構型分析有關的幾個問題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零件圖
第一節 零件的表達
Ⅵ 如何進行教材分析
教師講好一堂課的關鍵在於備課,只有備好課,才能保證教學質量,而教材分析則是備好課的前提。有的人可能會說,課本對教學內容都作了詳盡的闡述,教師按課本講就是了,對教材還有什麼可分析的呢?我們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一種貯存狀態的知識,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把這種貯存狀態的知識首先轉化為傳輸狀態的知識,然後通過學生的學習再把傳輸狀態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貯存形式。而這兩種知識形式的轉化過程與方法,由於受多種形式的制約,課本上是很難把它們全都寫出來的。因此,不經過對教材的分析與研究,就難於把握和完成知識形式的這兩次轉化。 教材中所講的知識,要放在知識整體中去認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內容,認識它在整個教材結構中的地位,認識與其它知識之間的聯系。而這一點對提高教學質量十分重要。有些青年教師,講課只照本宣科,書本上怎麼寫的,就原原本本的怎麼講,對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規律的本質及它們間的聯系,抓不住教材的重點。這是造成教學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過程,而且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培養能力需要認識和比較各種知識的能力價值。而知識的能力價值具有隱蔽性,表現為不思則無,深思則遠,遠思則寬。只有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沒有寫出來的知識的能力價值,以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確定不是隨意的,它既受教學思想的指導,又受教學內容的制約。進行教材分析,同時也是在醞釀設計教學過程和選擇教學方法。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廣程度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教材分析是進行教學工作的一項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這一壞節,並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Ⅶ 教材分析報告應該怎麼寫需要包括哪些內容
假設英語教材的內容為莎士比亞劇本《哈莫雷特》(節選)
一、莎劇《哈莫雷特》的原創精神與思想內容
二、主人公哈莫雷特人物的主要特徵
三、《哈莫雷特》的悲劇意義
四、《哈莫雷特》在中國舞台的影響
Ⅷ 怎麼寫教學設計分析
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行為條件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行為動詞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行為條件),能夠背寫出(行為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了解(行為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 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根據《標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南京市溧水縣教研室的周紅英老師把《中華文化的勃興
(二)》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能力: 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學說及其對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學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辯證法思想;學生能了解「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 B. 通過學習,學生能列表歸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形成利用圖表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解釋歷史現象,並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編講歷史故事或編演歷史短劇,再現歷史情景,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
(六)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准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准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准備和探究的方案。(二)導入新課部分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三)師生互動部分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准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四)課堂總結部分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五)課後作業部分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10道單項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1道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道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教學後記部分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反思的主要內容有①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②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症結在哪裡? ⑤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Ⅸ 機械制圖教學計劃中的基礎知識怎麼寫
機械制圖
教學計劃中的
基礎知識,很重要
Ⅹ 教材解讀怎麼寫與教材分析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教材分析是在上課前應做的准備工作,是通過學習教材,對課程的思路進行整理和剖析,以有助於更好的上好一門課。解讀是閱讀解釋教材,研究教材內容,再加上一些個人的看法。
2、復雜度不同
教材解讀對教材的理解解析較為淺顯和粗略,教材分析相對深度要求要深刻,比如教材的本質要說明清楚,之間的內部聯系是什麼。
(10)機械制圖教材分析怎麼寫擴展閱讀
教師做好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驟:
1、分析全冊教材總體要求及基本內容
分析教材時,教師一定要站在課程綱要與學科課程標準的高度,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只有充分領
會了教材的總體要求和內容結構,才能為制定科學的學期教學計劃、把握各單元、各單課的教學奠
定基礎。
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之前,教師必須對全冊教材有較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教
材,增強制定教學計劃的針對性,提高設計教學預案的實效性。
2、分析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分析了全冊教材的總體要求及基本內容後,接下來就是要進行單元教材的分析。分析的是單元的教
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了解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在全冊教材總體要求下的編排、結構思路。
分析了解了單元教材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是准確領悟各單課教材、科學設計預案及實施有
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條件。
3、分析單課教材的具體目標及內容結構
具體分析單課教材具體目標、重難點及內容結構,是分析教材的第三步,也是整個教材分析的主體
部分。一般來講,有以下四個環節:
(1)分析單課教材在整個學科和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分析單課內容在單元教材中的前後聯系。
(2)分析單課教材的具體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3)分析單課教材在教學目標下的內容結構。
(4)分析對單課教材的處理及教學設想。
當然,教材分析除了上面三大步驟外,還應該對本班學生對學習本課教材的認知基礎及基本學情作
些基本的分析,包括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思維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