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旋耕機的作業有哪些特點
旋耕機具有以下工作特點:
(1)旋耕機旋耕後的土層碎土充分,地面松軟平整,一次旋耕 作業可達到鏵式犁與耙多次作業的碎土效果,提高了拖拉機的使 用效率和使用經濟性,有利於搶住季節、不誤農時。
(2)旋耕機切碎雜草、混合土肥能力強。在有較深雜草的土地 工作時,旋耕機的刀片能將雜草切碎,並使之與土肥混合,可避免 鏵式犁的堵草、拖堆現象。
(3)旋耕機的刀軸由拖拉機的動力輸出軸直接驅動,工作中土 壤對刀片產生一個向前的推力,較好地解決了拖拉機在水田和潮 濕地作業時易打滑、功率不易充分發揮的問題。
(4)旋耕機工作深度較淺,消耗功率較大;對雜草、殘茬的覆蓋 性能不如鏵式犁。
② 農業機械有什麼分類內容
農業機械是指在作物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過程中,以及農、畜產品初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農業機械的內容:
農業機械包括農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業運輸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械、漁業機械和蠶桑、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農業機械屬於相對概念,指用於農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所有機械的總稱,農業機械屬於農機具的范疇。推廣使用農業機械稱為農業機械化。為各種農業機械和農業設施提供動力的機械。農用動力機械主要有內燃機和裝備內燃機的拖拉機,以及電動機、風力機、水輪機和各種小型發電機組等。柴油機有熱效率高、燃料經濟性好、工作可靠和防火安全性好等優點,在農用內燃機中和拖拉機上應用最廣。汽油機的特點是輕巧、低溫起動性能好且運轉平順,大多用於小型農業機械,如水稻插秧機、背負機動式植物保護機械和採茶機等。
根據地區燃料供應的狀況,還可因地制宜地使用以天然氣、石油伴生氣、液化石油氣和發生爐煤氣為燃料的煤氣機。柴油機和汽油機經改裝後也可燃用煤氣等氣體燃料,或改成燃用煤氣而由柴油引燃的雙燃料內燃機,作為農用動力機械。電動機大多用於驅動固定作業或室內作業的各種農業機械,如農產品加工機械和水泵以及溫室、庫房、禽畜舍內各種作業機械等。在擁有水力或風力資源的地區,用風力機和水輪機驅動各種固定作業機械可節約石油燃料,裝備提水裝置的風力機可為草原牧區提供人畜用水。用內燃機、風力機或水輪機與發電機配套組成的小型發電機組,為偏遠地區提供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用電。太陽能和利用農村廢棄物料產生的沼氣,也可通過太陽能發電裝置、沼氣發電機組、沼氣-柴油雙燃料發電機組等提供電能。
農業機械的分類:
農業機械一般按用途分類。其中大部分機械是根據農業的特點和各項作業的特殊要求而專門設計製造的,如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作物收獲機械、畜牧業機械以及農產品加工機械等。另一部分農業機械則與其他行業通用,可以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直接選用,如農用動力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把這些機械設計成農用變型,如農業運輸機械中的農用汽車、掛車和農田建設機械中的土、石方機械等。
農業機械還可按所用動力及其配套方式分類。農業機械應用的動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農業機械的行走或移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提、背負、胸掛和推拉)、畜力牽引、拖拉機牽引和動力自走式等類型;另一部分用於農業機械工作部件的驅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搖、腳踏等)驅動、畜力驅動、機電動力驅動(利用內燃機、風力機、電動機等)和拖拉機驅動等類型。在同一台農業機械上,這兩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動力。按農業機械與拖拉機的配套方式,可分為牽引、懸掛和半懸掛等類型。
按照作業方式,農業機械可分為行走作業和固定作業的兩大類。在行走作業的農業機械中,又有在連續行進過程中作業的連續行走式和行進與作業過程交替進行的間歇行走式兩類。在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中,則有在非作業狀態下可以轉移作業地點的可移動式和作業地點始終固定的不可移動式兩類。按照作業地點,農業機械分為野外作業(田間、牧場和果園等)、場院作業、室內作業(廠房、機房、庫房、溫室和禽畜舍等)、水中或水上作業(河流、渠道、水庫和水井等)、道路作業和航空作業等類型。
③ 農機包括哪些
農業機械是指在作物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過程中,以及農、畜產品初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農業機械的內容:
農業機械包括農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業運輸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械、漁業機械和蠶桑、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農業機械屬於相對概念,指用於農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所有機械的總稱,農業機械屬於農機具的范疇。推廣使用農業機械稱為農業機械化。為各種農業機械和農業設施提供動力的機械。農用動力機械主要有內燃機和裝備內燃機的拖拉機,以及電動機、風力機、水輪機和各種小型發電機組等。柴油機有熱效率高、燃料經濟性好、工作可靠和防火安全性好等優點,在農用內燃機中和拖拉機上應用最廣。汽油機的特點是輕巧、低溫起動性能好且運轉平順,大多用於小型農業機械,如水稻插秧機、背負機動式植物保護機械和採茶機等。
根據地區燃料供應的狀況,還可因地制宜地使用以天然氣、石油伴生氣、液化石油氣和發生爐煤氣為燃料的煤氣機。柴油機和汽油機經改裝後也可燃用煤氣等氣體燃料,或改成燃用煤氣而由柴油引燃的雙燃料內燃機,作為農用動力機械。電動機大多用於驅動固定作業或室內作業的各種農業機械,如農產品加工機械和水泵以及溫室、庫房、禽畜舍內各種作業機械等。在擁有水力或風力資源的地區,用風力機和水輪機驅動各種固定作業機械可節約石油燃料,裝備提水裝置的風力機可為草原牧區提供人畜用水。用內燃機、風力機或水輪機與發電機配套組成的小型發電機組,為偏遠地區提供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用電。太陽能和利用農村廢棄物料產生的沼氣,也可通過太陽能發電裝置、沼氣發電機組、沼氣-柴油雙燃料發電機組等提供電能。
農業機械的分類:
農業機械一般按用途分類。其中大部分機械是根據農業的特點和各項作業的特殊要求而專門設計製造的,如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作物收獲機械、畜牧業機械以及農產品加工機械等。另一部分農業機械則與其他行業通用,可以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直接選用,如農用動力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把這些機械設計成農用變型,如農業運輸機械中的農用汽車、掛車和農田建設機械中的土、石方機械等。
農業機械還可按所用動力及其配套方式分類。農業機械應用的動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農業機械的行走或移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提、背負、胸掛和推拉)、畜力牽引、拖拉機牽引和動力自走式等類型;另一部分用於農業機械工作部件的驅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搖、腳踏等)驅動、畜力驅動、機電動力驅動(利用內燃機、風力機、電動機等)和拖拉機驅動等類型。在同一台農業機械上,這兩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動力。按農業機械與拖拉機的配套方式,可分為牽引、懸掛和半懸掛等類型。
按照作業方式,農業機械可分為行走作業和固定作業的兩大類。在行走作業的農業機械中,又有在連續行進過程中作業的連續行走式和行進與作業過程交替進行的間歇行走式兩類。在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中,則有在非作業狀態下可以轉移作業地點的可移動式和作業地點始終固定的不可移動式兩類。按照作業地點,農業機械分為野外作業(田間、牧場和果園等)、場院作業、室內作業(廠房、機房、庫房、溫室和禽畜舍等)、水中或水上作業(河流、渠道、水庫和水井等)、道路作業和航空作業等類型。
④ 農業機器人有哪些特點
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業人口較少,隨著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多樣化、精確化,勞動力不足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許多作業項目如蔬菜、水果的挑選與採摘,蔬菜的嫁接等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工作,再加上時令的要求,勞動力問題很難解決。正是基於這種情況,農林業機器人應運而生。農業機器人 使用機器人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勞動力的不足;改善農業的生產環境,防止農葯、化肥等對人體的傷害;提高作業質量等。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設施農業、精確農業的出現,一向被視為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也必將乘上現代化的快車,而農業的新發展尤其離不開生物工程與信息化,在這方面,機器人具有得天獨厚的能力。 在農業機器人的研究方面,目前日本居於世界各國之首。但是由於農業機器人所具有的技術和經濟方面的特殊性,還沒有普及。農業機器人有如下的特點: 1)農業機器人一般要求邊作業邊移動; 2)農業領域的行走不是連接出發點和終點的最短距離,而是具有狹窄的范圍,較長的距離及遍及整個田間表面的特點; 3)使用條件變化較大,如氣候影響,道路的不平坦和在傾斜的地面上作業,還須考慮左右搖擺的問題; 4)價格問題,工業機器人所需大量投資由工廠或工業集團支付,而農業機器人以個體經營為主,如果不是低價格,就很難普及; 5)農業機器人的使用者是農民,不是具有機械電子知識的工程師,因此要求農業機器人必須具有高可靠性和操作簡單的特點。 現在已開發出來的農林業機器人有:耕耘機器人、施肥機器人、除草機器人、噴葯機器人、蔬菜嫁接機器人、收割機器人、蔬菜水果採摘機器人、林木修剪機器人、果實分揀機器人等。
⑤ 農業機器人有哪些特點
農業機器人是用於農業生產的特種機器人,是一種新型多功能農業機械。農業機器人的問世,是現代農業機械發展的結果,是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產物。農業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農業勞動方式,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⑥ 我國農業機械化生產具有哪些特點
我農業機械化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穩步提高。
2、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3、農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4、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方向發展。
5、國際間的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得到加強。
⑦ 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1、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地域性②季節性和周期性
2、農業的投入因素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3、農業按生產對象分類農、林、牧、副、漁(混合農業)
4、農業按投入分類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5、農業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6、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氣候(光、熱、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市場(郊區農業)、交通運輸(地域擴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類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種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溫室④修築梯田⑤噴灌
9、市場、交通及技術的發展對農業區位的影響①供求關系②保鮮冷藏技術③區域專業化生產
10、世界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分布地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11、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地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場放牧業的形成條件分析(潘帕斯)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進牧牛業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15、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1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分布地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17、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實例分析(美國)①自然條件②交通運輸③地廣人稀④工業基礎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農業生產方式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漁塘甘蔗、果樹、桑蠶、魚
20、混合農業的分布地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21、混合農業的發展優勢及實例分析(澳大利亞)①生態農業②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活③市場適應性好
⑧ 農業有哪些特點
農業建設項目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具有基礎性、公益性和潛在性。受農產品價格因素制約,農業建設項目本身的投資回報率較低,但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支撐以農業產品為原料的相關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潛在性特點。
(2)效益緩釋性。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也受經濟政策、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業建設項目必須要符合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農業建設項目一般具有建設周期長,見效緩慢的特點。
(3)建設地點分散。受土壤、光熱和水資源等自然條件的制約,農業生產表現出較強的區域性。農業建設項目必需順應農業生產的區域分布規律,統一布局,分散設點,且須面對千家萬戶。這就決定了農業項目具有建設地點分散的特點。
(4)建設內容多樣。農業建設項目涉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民生活和農業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耕地質量建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生物質能源開發、市場信息、農產品產後處理、儲運、產地加工和營銷等。建設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項目的建設方式各有不同,很難採取固定模式。
(5)監管難度大,成本高。農業建設項目實施主體分散,項目數量多,層次多,領域廣,地點散,因此監管難度大,成本高。
⑨ 農業機械在農業四個發展階段中的特點
19世紀前
農業機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國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
19世紀至20世紀初
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8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
20世紀30年代後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⑩ 農機的類型有哪幾種
農業機械一般按用途分類。其中大部分機械是根據農業的特點和各項作業的特殊要求而專門設計製造的,如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作物收獲機械、畜牧業機械以及農產品加工機械等。另一部分農業機械則與其他行業通用,可以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直接選用,如農用動力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據農業的特點和需要把這些機械設計成農用變型,如農業運輸機械中的農用汽車、掛車和農田建設機械中的土、石方機械等。
農業機械還可按所用動力及其配套方式分類。農業機械應用的動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農業機械的行走或移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提、背負、胸掛和推拉)、畜力牽引、拖拉機牽引和動力自走式等類型;另一部分用於農業機械工作部件的驅動,據此可分為人力(手搖、腳踏等)驅動、畜力驅動、機電動力驅動(利用內燃機、風力機、電動機等)和拖拉機驅動等類型。在同一台農業機械上,這兩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動力。按農業機械與拖拉機的配套方式,可分為牽引、懸掛和半懸掛等類型。
按照作業方式,農業機械可分為行走作業和固定作業的兩大類。在行走作業的農業機械中,又有在連續行進過程中作業的連續行走式和行進與作業過程交替進行的間歇行走式兩類。在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中,則有在非作業狀態下可以轉移作業地點的可移動式和作業地點始終固定的不可移動式兩類。
按照作業地點,農業機械分為野外作業(田間、牧場和果園等)、場院作業、室內作業(廠房、機房、庫房、溫室和禽畜舍等)、水中或水上作業(河流、渠道、水庫和水井等)、道路作業和航空作業等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