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幾類檢測儀器要做期間核查
實驗室一般對儀器進行定期檢定或校準,以保證其量值的溯源性,並加以必要的維護和保養,以保證設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大多數實驗室認為,只要對儀器進行了定期檢定或校準,儀器就是可靠的,出具的數據就是有效的,使得儀器的期間核查成為實驗室最易忽視也最不重視的環節。
期間核查如何定義?
期間核查(intermediatechecks)是指為保持對設備校準狀態的可信度,在兩次檢定之間進行的核查,包括設備的期間核查和參考標准器的期間核查,二者合起來本質上相當於ISO/IEC導則25(1990)中的運行檢查。這種核查應按規定的程序進行。通過期間核查可以增強實驗室的信心,保證檢測數據的准確可靠。
為什麼要進行期間核查
實際上,使用頻率高、易損壞、性能不穩定的儀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操作方法,環境條件(電磁干擾、輻射、灰邕、溫度、濕度、供電、聲級),以及移動、震動、樣品和試劑溶液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並不能保證檢定或校準狀態的持續可信度。因此,實驗室應對這些儀器進行期間核查。
幾個例子
1.比如分析天平是實驗室稱取物質質量的常用儀器,使用頻率最高,容易受到被稱量物質的污染,過載、使用不當還會造成刀口損壞,影響天平的靈敏度和准確度。
2.又如,分光光度計對光波長的要求很高,在葉綠素的測定中波長偏差1-2nml~p可造成葉綠素b濃度測定結果10-20%左右的相對誤差。此外,儀器的信噪比、單色光帶寬、雜色光強度和樣品室、比色皿的污染等都可能影響儀器的靈敏度和准確度。
除了在開機前和關機後檢查儀器外,對重要的檢測設備在兩次周期檢定(校準)之間需進行期間核查。最終使其滿足監測工作要求,保證監測結果的質量。
了解儀器的精度、准確度和靈敏度是否有變化,也對從上次檢定到本次核查期間所做的工作作一結論,如以後儀器再發生問題,無需核查本次核查前的結果。
核查原因
期間核查通常在下述情況下進行:
(1)按照年核查次數進行;
(2)儀器設備導出數據異常;
(3)儀器設備故障維修或改裝後;
(4)常期脫離實驗室控制的儀器設備在恢復使用前(如外界);
(5)儀器設備經過運輸和搬遷;
(6)使用在中心控制范圍以外的儀器設備。
核查內容
核查內容一般為:
(1)儀器設備的基本漂移、本底水平、信噪比、零點穩定度檢測;
(2)光學儀器設備的波長重現性和靈敏度檢測;
(3)採用有證標准物質,對儀器設備進行准確度和精密度的檢測;也可將以前做過的工作再做一次(留樣再測)、使用標准樣再測(作質控圖)。
(4)製作測量工作校準曲線,根據線性回歸方程,獲得修正因子,確認儀器設備的檢測范圍和檢出限量。
期間核查的方法分類
開展「期間核查」的方法是多樣的,基本上以等精度核查的方式進行,如儀器間的比對、方法比對、標准物質驗證、加標回收、單點自校等都是可以採用的。更多的期間核查是通過核查標准來實現.所謂核查標準是指用來代表被測對象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儀器、產品或其他物體。它的量限、准確度等級都應接近於被測對象,而它的穩定性要比實際的被測對象好。核查標准本身也應進行校準和確認。
①使用標准物質核查。標准物質包括各種標准樣品、實物標准。使用標准物質核查時應注意所用的標准物質的量值能夠溯源、在有效期內。如pH計、離子計、電導率儀等採用定值溶液進行核查,氣體檢測儀採用標准氣體進行核查,氣體采樣器採用標准流量計等。使用標准物質核查時應注意所用的標准物質的量值能夠溯源,並且有效。
②使用儀器附帶設備核查。有些儀器自帶校準設備,有的還帶有自動校準系統,可以用來核查。如電子天平往往自帶一個校準砝碼。
③參加實驗室間比對。
④與相同准確度等級的另一設備或幾個設備的量值進行比較。
⑤對保留樣品量值重新測量:保留的樣品性能(測試的量值)穩定,也可以用來作為期間核查的核查標准。⑥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採用高等級的儀器設備進行核查。
核查結果
期間檢查情況應記錄並歸檔。期間檢查中發現設備運行有問題時,應停用報修。對運行有問題的設備所涉及檢測結果有效性有影響時,應對檢測項目進行重新檢測。
基本要求:
(1)使用標准物質和標准樣品進行測定,誤差應不超過允許差值的2/3。
(2)對適宜保留的樣品進行再檢驗,比較檢驗結果,偏差應不超過相關檢測方法標准規定的平行允差的1.5倍。
(3)與其它實驗室進行比對實驗。偏差應不超過檢測方法標准規定的平行允差的2倍。
是不是全部儀器都要做?
不是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進行期問核查。通常來講,期間核查的對象主要是新購設備,使用頻次高的和使用環境惡劣的檢測設備;主要或重要檢測設備;不夠穩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頻繁的檢測設備;經常攜帶到現場檢驗、校驗的設備;運行過程中有可疑現象發生的檢驗、校驗設備;選擇對關鍵參量的檢測質量影響較大的檢測設備。
期間核查主要是核查測量儀器、測量標准或標准物質的系統漂移,即其長期穩定性。必須具備相應的核查標准和實施條件的,對無法尋找核查標准(物質)的不進行期間核查。期間核查可以提高監測質量的可靠性,降低出錯的風險,但不能完全排除風險。期間核查的實施以及實施頻次應結合監測機構自身的特點尋求成本和風險的平衡點。
對於採用相對測量方法的儀器,一般不必進行期間核查。包括:可見分光光度計、紅外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色譜類儀器等。
應針對具體的設備或計量標準的各自特點,從經濟性、實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相應的期間方法。使用技術手段進行期間核查的方法。
期間核查重點關注的10類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的期間核查並不是每一個都要做,有些儀器並不需要做期間核查,下面這十類設備需要在做期間核查的時候重點關註:
1.對測量結果有重要影響的(比如在用液相色譜測醛類物質含量,液相色譜需要期間核查);
2.檢定或校準周期較長(比如校準和檢定周期超過兩年的設備);
3.頻繁使用的(比如一把卡尺每天使用的次數非常多);
4.容易損壞的儀器設備;
5.性能不穩定的儀器設備;
6.檢測數據有爭議、易漂移的儀器設備;
7.易老化的儀器設備;
8.經常帶到現場使用的儀器設備;
9.貴重的儀器設備;
10.儀器設備的使用環境較為惡劣,導致了儀器設備的性能可能發生改變的。
實驗室應針對具體的儀器進行分析研究,掌握儀器分析原理和性能特性以及可能影響檢驗結果准確性和穩定性的因素,確定需要進行期間核查的儀器名稱,編制相應的期間核查方法。儀器的期間核查並不等於檢定周期內的再次檢定,而是核查儀器的穩定性、解析度、靈敏度等指標是否持續符合儀器本身的檢測/校準工作的技術要求。針對不同儀器的特性,可使用不同的核查方法,如儀器間比對、方法間比對、標准物質驗證、添加回收標准物質等。條件允許時,也可以按檢定規程進行自校。期間核查的時間間隔一般以在儀器的檢定或校準周期內進行一二次為宜。對於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儀器,應增加核查的次數。
㈡ 醫用電子儀器技術專業學什麼
專業代碼為490211的醫用電子儀器技術專業,是專科(高職)層次,學制是三年,專業類是食品葯品與糧食大類,畢業後不授予學位。學生在校期間會學習《人體結構與功能》、《電子技術應用》、《醫電產品分析與製作》、《單片機技術應用與實踐》、《醫電產品組裝與測試》、《醫用電子儀器分析與維護》、《數字化醫療儀器開發》、《醫用超聲儀器分析及應用》、《醫用電子儀器修理》、《醫療器械監管法規》等課程。
以下是醫用電子儀器技術專業的簡介:
基本修業年限三年
職業面向
面向醫療器械裝配工、醫學設備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醫用電子儀器生產管理、裝配調試、質量管理、維修維護等崗位(群)。
培養目標定位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機械制圖、單片機應用、醫用電子儀器產品生產與管理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具備醫用電子儀器生產管理、裝配調試、質量管理、維修維護、風險分析和防控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養,能夠從事醫用電子儀器的生產管理、裝配調試、質量管理、日常維護和故障排查維修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主要專業能力要求
1.具有識讀、繪制醫用電子儀器機械圖和電路圖的能力;
2.具有醫用電子儀器生產裝配調試能力;
3.具有生產工藝管理及設計能力;
4.具有典型醫用電子儀器基本風險分析能力和防控能力;
5.具有基本的編寫質量管理程序文件,初步分析和評價企業生產質量管理活動是否合規的能力;
6.具有參照相關標准和產品技術說明完成醫用電子儀器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分析檢測的能力;
7.具有醫用電子儀器日常維護、故障排查及維修能力;
8.具有適應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發展新需求的能力;
9.具有探究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與實習實訓
專業基礎課程: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模擬電路、數字電路)、機械制圖、醫用電子線路設計與製作、單片機應用技術、醫學基礎、醫療器械管理與法規。
專業核心課程:醫用電子儀器生產與管理、醫用電子儀器組裝與調試、醫療設備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醫療器械GMP實施與驗證、醫用電子儀器分析與維護、醫用感測器及檢測技術。
實習實訓:對接真實職業場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內外進行醫用電子儀器裝配調試、維修維護、生產管理和醫用電氣安全等實訓。在醫療器械行業的醫用電子儀器生產、經營、技術服務類企業和醫療衛生機構等單位進行崗位實習。
職業類證書舉例
暫無
接續專業舉例
接續高職本科專業舉例:醫療器械工程技術
接續普通本科專業舉例:生物醫學工程、醫學信息工程
開設醫用電子儀器技術專業的院校有:廣東食品葯品職業學院、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瀘州醫療器械職業學院、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山東葯品食品職業學院、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安順職業技術學院、曹妃甸職業技術學院
㈢ 如何識別檢驗檢測機構在檢測檢測過程中的風險
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對於檢驗檢測機構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近年來,政府對檢測行業的開放,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多,但同時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由於在檢驗檢測的整個過程中都具有風險,要進行風險管理,首先需要從各個過程中識別風險。為了能全面地識別這些風險,可以按照過程管理的順序,分別從檢驗檢測開展前、檢驗檢測開展中、檢驗檢測開展後對風險進行識別。
一、檢驗檢測開展前,可以從合同評審、樣本及樣品的管理以及信息保密和安全等方面來識別風險
1.合同評審過程中需要和客戶進行有效溝通,識別樣品信息、檢驗檢測方法、人力資源、設備設施、客戶需求等方面的風險,同時對於合同評審的信息在機構內部要予以有效溝通。
2.聯想到2007年「大白兔奶糖」事件,當時菲律賓FDA公布被檢大白兔奶糖含有甲醛,針對這一事件,冠生園集團公司即刻將產品送往權威檢測機構SGS檢測,結果並未檢出甲醛。同時新加坡、汶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分別對「大白兔」進行了抽檢,結論都是不含甲醛。由此可見,對於檢驗檢測機構而言,在合同評審過程中,機構應有效評估和識別樣品,避免假冒偽劣樣品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應識別樣品標識、樣品存儲等方面的風險,對於存放在其他地點的樣本,需要進行被替換和更改的風險管理。
3.在檢驗檢測開展前,需要注意信息的保密和過程的安全,識別客戶樣品、文件和參考樣及傳遞過程中信息泄露的風險,同時還需要識別客戶樣品本身對機構可能帶來的安全方面的風險。
二、檢驗檢測開展中,可以從資源、樣品、過程式控制制、安全、保密等方面來識別風險
1.從資源上來講,檢驗檢測機構在開展工作時應排除因資源不足帶來的風險。應識別人員、設備和環境設施、消耗品和參考品、運輸工具、監控設備等方面的風險,檢測時,尤其要注意識別樣品前處理過程和儀器分析過程中,因為環境(除溫濕度外還有光、振動、風速)等超出范圍可能帶來的風險。
2.從樣品方面來講,在開展檢驗檢測時需要識別樣品本身、取樣方法、樣品制備、樣品存儲、樣品運輸及樣品代表性等方面的風險,對於檢測活動,尤其需要識別因樣品本身基質復雜帶來的風險。
3.從過程式控制制方面,檢驗檢測機構應該識別現場文件准備、方法、數據處理、現場控制等方面的風險;識別技術文件准備不充分帶來的風險,以及測試方法的不匹配、測試方法執行偏差、數據可靠性、檢驗過程式控制制、外部數據引用、系統數據抓取錯誤、數據處理過程錯誤等帶來的風險;尤其需識別在檢驗現場一些突發事件導致的風險,比如貨櫃比約定時間晚到、貨物未完成、貨物堆放在難以抽取的位置、現場樣品及客戶參考樣被替換、被檢方人員現場不配合等導致的風險。
4.大多數人都對於2003年SARS病毒事件記憶深刻,但是大多數人不清楚的是,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和台灣實驗室又先後出現了實驗室病毒泄漏事故。在台灣和新加坡分別發生SARS實驗室感染事件後,衛生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傳染性SARS病毒毒株、人體標本集中管理,確保病毒實驗室及保管單位生物安全。
因此從安全方面來講,對檢驗檢測工作而言,需要識別不同檢測工作的性質、地點、測試方式導致的健康、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風險,比如微生物、化學品、玻璃器皿、機械、光、電、高低溫、液體、粉塵、雜訊、射線、爆炸等方面的風險。
5.從信息保密方面來講,檢驗檢測機構需要識別在檢驗檢測過程中對於客戶資料(包括進出口商、供應商、產品價格、生產廠家等)、樣品、數據結果等信息泄露的風險。
三、檢驗檢測工作開展後,機構應對樣品處理、報告發布、環境安全等進行控制,需識別樣品存儲和處理、結果處理和報告發布、信息安全和保密、環境安全等方面的風險
1.從樣品存儲和處理方面來講,檢驗檢測機構應確定樣品保存的時間和方式,對於需要銷毀的樣品按客戶認可的方式和法律法規要求安全銷毀,需識別樣品保存不善帶來的樣品實效、丟失以及樣品處理不當帶來的風險,尤其要注意樣品銷毀過程中的保密和安全。
2.從結果處理和報告發布上來講,檢驗檢測機構應妥善處理數據、准確表述結果、有效發布報告。
機構應對識別數據處理和結果表述方面,包括有效復核、篡改數據、可疑數據是否復測、臨界值是否結合不確定度、規范數據修約等方面的風險;對於報告發布,檢驗檢測機構需要有效發布報告,識別檢驗報告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以及報告被修改、報告保密等方面的風險。
3.在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檢驗檢測機構應對整個過程中的數據和信息有效控制,並識別客戶信息、報告和數據、報價、樣品等方面信息未保密帶來的風險。
4.從環境安全方面來講,檢驗檢測機構應識別樣品處理、報告存儲等可能帶來的環境和安全方面的風險。
㈣ 什麼是環境分析方法
環境分析方法是一種用於研究、監測和評估環境質量和環境狀況的技術手段。它通過對環境中的各種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確定環境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來源及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一、定義及重要性
環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到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統計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通過對空氣、水、土壤等環境介質中的污染物進行監測和分析,可以了解環境質量現狀,評估環境風險,預測環境變化趨勢,從而為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二、主要內容
1. 采樣技術:環境分析的第一步是採集具有代表性的環境樣本,這涉及到選擇合適的采樣點、采樣時間和采樣方法。
2. 分析測試方法:採用化學分析法、儀器分析法或生物分析法等,對樣本中的污染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 數據處理與解釋:對測試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結合相關標准和背景信息,評估環境質量狀況,解讀污染物的來源和影響。
三、具體應用與影響
環境分析方法廣泛應用於工業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價等領域。准確的環境分析數據有助於政府決策部門制定環保政策,企業優化生產流程,公眾了解身邊環境質量。此外,環境分析方法還能為環境風險評估和預警提供數據支持,幫助預防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
總之,環境分析方法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環境分析方法將越來越精確、高效,為環境保護事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