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儀器儀表的精確度,靈敏度,響應時間
精確度、靈敏度、響應時間是衡量儀器儀表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儀器儀表的精確度常用精確度等級來表示,例如0.1級、0.2級、0.5級、1.0級、1.5級等。0.1級表示儀表總的誤差不超過±1.0%范圍。精確度等級數小,說明儀表的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都小,也就是這種儀表精密。靈敏度表示當被測的量有一個很小的增量時與些增量引起儀表示值增量之比,它反應儀表能夠測量的最小被測量。響應時間是指儀表輸入一個階躍量時,其輸出由初始值第一次到達最終穩定值的時間間隔,一般規定以到達穩定值的95%時的時間為准。
⑵ 靈敏度怎麼計算
靈敏度:在數值上等於輸出一輸入特性曲線的斜率。
靈敏度(Sensitivity)是指某方法對單位濃度或單位量待測物質變化所致的響應量變化程度,它可以用儀器的響應量或其他指示量與對應的待測物質的濃度或量之比來描述。
靈敏度指示器的相對於被測量變化的位移率,靈敏度是衡量物理儀器的一個標志,特別是電學儀器注重儀器靈敏度的提高。通過靈敏度的研究可加深對儀表的構造和原理的理解。
相關信息:
靈敏度分析是研究與分析一個系統的狀態或輸出變化對系統參數或周圍條件變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最優化方法中經常利用靈敏度分析來研究原始數據不準確或發生變化時最優解的穩定性。通過靈敏度分析還可以決定哪些參數對系統或模型有較大的影響。
因此,靈敏度分析幾乎在所有的運籌學方法以及在對各種方案進行評價時都是很重要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熱傳遞問題中,一般要考慮熱輻射、熱傳導以及熱對流對溫度場的影響。
⑶ 關於儀表靈敏度的問題
5樓正解,再詳述一下:靈敏度是儀表對被測參數變化的靈敏程度,常以在被測參數改變時,經過足夠時間儀表指示值達到穩定狀態後,儀表輸出變化量Δ Y與引起此變化的輸入變化量Δ U 之比表示
由靈敏度的定義可知,靈敏度實質上等同於儀表的放大倍數。只是由於U
和Y都有具體量綱,所以靈敏度也有量綱,且由U和Y確定;而放大倍數沒有量綱。所以靈敏度的含義比放大倍數要廣泛得多。
常容易與儀表靈敏度混淆的是儀表解析度。它是儀表輸出能響應和分辨的最小輸入量,又稱儀表靈敏限。解析度是靈敏度的一種反映,一般說儀表的靈敏度高,則其解析度同樣也高。因此實際中主要希望提高儀表的靈敏度,從而保證其解析度較好。
在由多個儀表組成的測量或控制系統中,靈敏度具有可傳遞性。例如首尾串聯的儀表系統(即前一個儀表的輸出是後一個儀表的輸入),其總靈敏度是各儀表靈敏度的乘積。
⑷ 儀表的靈敏度
靈敏度是指儀表對被測參數變化的靈敏程度,或者說是對被測的量變化的反應能力,是在穩態下,輸出變化增量對輸入變化增量的比值:
靈敏度有時也稱「放大比」,也是儀表靜特性貼切線上各點的斜率。增加放大倍數可以提高儀表靈敏度,單純加大靈敏度並不改變儀表的基本性能,即儀表精度並沒有提高,相反有時會出現振盪現象,造成輸出不穩定。儀表靈敏度應保持適當的量。
然而對於儀表用戶,諸如化工企業儀表工來講,儀表精度固然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在實際使用中,往往更強調儀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因為化工企業檢測與過程式控制制儀表用於計量的為數不多,而大量的是用於檢測。另外,使用在過程式控制制系統中的檢測儀表其穩定性、可靠性比精度更為重要。
⑸ 什麼是儀表的靈敏度和解析度兩者存在什麼關系
感測器的靈敏度是指感測器在穩態工作情況下輸出量變化△y對輸入量變化△x的比值。它是輸出一輸入特性曲線的斜率。如果感測器的輸出和輸入之間顯線性關系,則靈敏度S是一個常數。否則,它將隨輸入量的變化而變化。靈敏度的量綱是輸出、輸入量的量綱之比。例如,某位移感測器,在位移變化1mm時,輸出電壓變化為200mV,則其靈敏度應表示為200mV/mm。當感測器的輸出、輸入量的量綱相同時,靈敏度可理解為放大倍數。提高靈敏度,可得到較高的測量精度。但靈敏度愈高,測量范圍愈窄,穩定性也往往愈差。
感測器的是指感測器可感受到的被測量的最小變化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輸入量從某一非零值緩慢地變化。當輸入變化值未超過某一數值時,感測器的輸出不會發生變化,即感測器對此輸入量的變化是分辨不出來的。只有當輸入量的變化超過解析度時,其輸出才會發生變化。通常感測器在滿量程范圍內各點的解析度並不相同,因此常用滿量程中能使輸出量產生階躍變化的輸入量中的最大變化值作為衡量解析度的指標。上述指標若用滿量程的百分比表示,則稱為解析度。解析度與感測器的穩定性有負相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