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每個車都會有備胎嗎
一般來說,除了極個別的車型(比如7座版本的大眾途安、寶馬大部分車型)以外,每輛汽車都是有備胎的。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眾多車型的備胎都是比原車輪胎型號會小上一點,而且也會窄些。如此設計是因為換上備胎後,提醒你不要開得過快,因為速度過快會有抖動的感覺,車身也不是很平穩,因此需要去盡快更換輪調或者將原來的舊胎修補。
為什麼寶馬車沒有備胎:
寶馬車上沒有備胎,那是因為目前大部分寶馬車採用的是防爆輪胎。防爆輪胎也叫泄氣保用輪胎,就是在輪胎漏氣時還可以繼續行駛,就算是零胎壓還可以行駛至少80公里,前提是要以低於80的時速行駛。所以寶馬的車就沒有配備備胎。
防爆輪胎的結構比較特殊,它的輪胎胎壁比較厚,而且輪胎的側面採用的是鋼絲簾線,輪轂也是採用特殊結構,當輪胎爆胎時,特殊的輪轂結構能保證輪胎不會脫落,而且它的電子系統,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性,讓它在車輛爆胎時不至於突然失控,引起嚴重的交通事故。
⑵ 是不是每輛車都有備用胎
不是。
備胎是安裝在汽車上的備用輪胎。當汽車輪胎出現問題時,備胎就會起到關鍵作用,取代故障輪胎,讓汽車繼續安全行駛。新車通常都會配有備胎和相配套的工具。備胎一般在汽車的後備箱裡面且只有一個,當汽車的輪胎爆胎時,可以用相對應的工具來進行更換。
不過,並不是所有汽車都有備胎,有部分品牌的汽車是沒有的。例如寶馬和賓士,寶馬車的全系和賓士車的大部分款式都沒有備胎。它們都使用的是防爆胎,防爆胎在爆胎後,汽車仍能夠以80km/小時最多行駛80公里左右,足夠去到最近的維修店或者加油站去更換輪胎,所以寶馬及賓士是不配有備胎的。同時這些車因為沒有備胎,車子減重,從而提高車輛的操控性。
而且,防爆胎不僅在失壓之後可以繼續行駛,還可以保障安全。防爆胎在爆胎之後,並不會一下子就趴下去,因為其胎壁特別厚,具有強大的支撐力,可以防止車輛發生側翻的情況。此外,具有防爆胎的車沒有備胎,在爆胎後仍可以繼續行駛,不用更換輪胎,便利性好,而且還增加了後備箱的空間。
⑶ 有備胎需要防暴胎嗎
防爆胎和備胎完全是兩個作用。備胎是備用輪胎,用來更換的;防版爆胎是增強行駛權安全性的,因為一般輪胎爆胎的話會癟,如果高速行駛就可能拐到別的方向造成事故,而防爆胎爆掉後不怎麼癟,那麼行駛方向就不變了,就比較安全。
⑷ 有了防爆輪胎就可以不要備胎嗎
防爆輪胎只是不配備傳統意義上的備胎,事實上是隱藏在了每條輪胎之上。
零壓內輪胎:零容壓輪胎又被稱為安全輪胎(run-flat tire),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防爆輪胎」,業界直譯為「缺氣保用輪胎」。與普通輪胎相比,零壓輪胎在遭到刺扎後,不會漏氣或者漏氣非常緩慢,能夠保持行駛輪廓,胎圈也能一直固定在輪輞上,從而保證汽車能夠長時間或者暫時穩定行駛至維修站。因此,裝有這種輪胎的汽車也就不再需要攜帶備用輪胎,從而將備胎以另一種方式無形的隱藏在4條輪胎上。
⑸ 防爆胎換成普通胎可以的嗎
防爆胎的一大抄優點是安全,爆胎之後襲不會突然失去方向,能夠很好的控制。不過防爆胎的缺點也很明顯,價格高,扎胎後難修補,輪胎硬,噪音大,舒適性差。如果防爆胎換成普通胎,那麼各項性能的確提升了,但也沒有了高速爆胎時的安全性,平時要經常檢查輪胎。除了尺寸相同外,還要再准備一條備胎,因為使用防爆胎的車很多沒有備胎,如果不準備備胎,一旦扎胎或爆胎,只能等待拖車救援。
⑹ 安裝防爆胎還需要帶備胎嗎
一般是不需要的。首先不會買一條RFT輪胎做備胎。如果是普通輪胎做回備胎,當輪胎出答現問題時,你把普通的換上,花紋不同,抓地力也不同。
RFT輪胎拆裝極其麻煩。本人曾執導零售店拆裝RFT.快點的也要拆15-20分鍾一條輪胎。極易損傷胎口和內存氣密層。
⑺ 「防爆胎」快速普及之後,備胎正面臨「生存危機」
汽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盡管「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但一些常見的配置卻存在消失的可能,尤其在「防爆胎」逐漸獲得認可之後,備胎或將成為歷史。
相信通過科技的發展,輪胎這個作為汽車唯一和地面接觸的重要部件,會迎來更多技術上的突破。也許真的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備胎」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⑻ 高速爆胎可以自己更換備胎嗎為何在應急車道換備胎被扣了6分
以前的汽車幾乎百分百會安裝備胎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如今隨著防爆胎的出現,類似於賓士寶馬奧迪這些一線的豪華品牌都給新車安裝了防爆胎,即使發生爆胎也足夠開到最近的維修點。但是沒有安裝防爆胎的車輛似乎只有叫救援這一條路了,也不乏有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小夥伴會選擇自己動手更換備胎,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在高速上發生爆胎可以在應急車道自行更換備胎嗎?先說結論,不可以。根據相關規定,高速上嚴禁更換輪胎,如果違反會被處以200元扣6分的處罰。
老生常談,如果在高速上發生爆胎,千萬不可以自行更換備胎,要按照正確操作處理並撥打道路救援,一定不能為了省錢把駕乘人員置於危險之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