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顯微鏡構造包括哪些部件各有何作用
顯微復鏡的結構
普通光制學顯微鏡的構造主要分為三部分:光學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
光學部分:目鏡,物鏡
機械部分:機身支架,載物台,調焦系統,物鏡轉換器
照明部分:集光鏡,聚光鏡,光源
深圳隆基儀器常用體式顯微鏡最基本的部件有:目鏡,物鏡,機身支架,載物台(工作台),調焦系統,物鏡轉換器,集光鏡,聚光鏡,光源
等組成。
三目體視電子視頻顯微鏡
B.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1)鏡座:顯微鏡最下面呈馬蹄形或圓形的部分,起穩定和支持鏡身作用。(2)鏡柱:從鏡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連鏡臂,下連鏡座,可以支持鏡臂和載物台。(3)鏡臂:彎曲成馬蹄形的部分,便於手持,下端與鏡柱相連接的地方有一個傾斜關節,可使鏡臂傾斜,便於觀察。(4)載物台:自鏡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標本用的平台,其中央有一個圓孔,叫通光孔。台上有一移動器(老式的左右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以固定和移動標本。(5)鏡筒:和鏡臂上方連接的園筒部分。有的顯微鏡鏡筒內有一抽管,可適當抽長,一般長度是160-170毫米。鏡筒上端裝有目鏡,下端有一個可轉動的圓盤,叫物鏡轉換器(或叫物鏡旋轉盤,固著在鏡筒下端,分兩層,上層固著不動,下層可自由轉動。轉換器上有2~4個圓孔,用來安裝不同倍數的低倍或高倍物鏡)。作用是保護成像的光路與亮度。(6)調節器(也叫調節螺旋):為鏡壁上兩種可轉動的螺旋,一大一小,能使鏡筒上下移動,調節焦距。大的叫粗准焦螺旋,位於鏡臂的上方,可以轉動,以使鏡筒能上下移動,從而調節焦距,升降鏡筒較快,用於低倍鏡對焦;小的叫細准焦螺旋,位於鏡臂的下方,它的移動范圍較粗准焦螺旋小,升降鏡筒較慢,可以細調焦距。(7)載物台:從鏡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屬平台。呈方形或圓形,是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個彈性的金屬壓片夾,用來壓住載玻片。較高級的顯微鏡,在載物台上常具有推進器,它包括夾片夾和推進螺旋,除夾住切片外,還可使切片在載物台上移動。目鏡:裝於鏡筒上方,由兩組透鏡構成,接目鏡的作用是把接物鏡所形成的倒立實像再放大成為一個虛像。接目鏡上刻有5×,8×,10×,15×,25×等符號,表示放大倍數。我們所觀察到的標本的物像,其放大倍數是接物鏡和接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如接物鏡是10×,接目鏡是8×,其物像的放大倍數是10×8=80倍。在接目鏡內兩個透鏡間的光欄上可裝一根剪短的毛發,做為指針,用以指示要觀察的材料。(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物鏡轉換器的孔中,一般的顯微鏡有2~4個接物鏡鏡頭,每個鏡頭都是由一系列的復式透鏡組成的,其上也有放大倍數記號,有4×,10×,40×及100×。4×及10×接物鏡是低倍鏡,40×是高倍鏡,100×是油鏡。低倍鏡常用於搜索觀察對象及觀察標本全貌,高倍鏡則用於觀察標本某部分或較細微的結構,油鏡則常用於觀察微生物或動植物更細微的結構。反光鏡:是顯微鏡觀察時獲得光源的裝置,位於顯微鏡鏡座中央,一面為平面鏡,一面為凹面鏡。轉動反光鏡,可使外面光線通過集光器照射到標本上。使用時,光線強用平面鏡,光線弱用凹面鏡。
C. 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1)顯微鏡的結構:①觀察裝置是______、______.②調焦裝置是______、______.③
(1)顯微鏡的結構:用於觀察物體的裝置是目鏡和物鏡;調焦裝置是細准焦螺旋和粗准焦螺旋;調光裝置是光圈和反光鏡.
(2)①使用顯微鏡觀察時,為防止壓破玻片、損傷鏡頭,在下降鏡筒時眼睛要注視物鏡.
②在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立實像.
③顯微鏡放大的倍數是目鏡倍數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④因為顯微鏡成倒像,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標本就應該往哪移.如物像在視野的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就要將標本向上移動.
⑤顯微鏡視野中出現污點,說明污點只可能出現在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上.方法是先轉動目鏡,如果污點移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如果不移動說明污點不在目鏡上;在移動玻片標本,如果污點移動說明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不移動說明污點不在玻片標本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都不動,就說明污點一定在物鏡上.
故答案為:(1)①目鏡;物鏡.
②粗准焦螺旋;細准焦螺旋.
③光圈;反光鏡.
(2)①為防止壓破玻片、損傷鏡頭;
②放大的倒立實像;
③顯微鏡放大的倍數是目鏡倍數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④因為顯微鏡成倒像,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標本就應該往哪移.如物像在視野的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就要將標本向上移動;
⑤通過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來判斷污點在物鏡上還是在目鏡上.轉動目鏡,污點移動,則在目鏡上;換一個物鏡,污點消失,則在物鏡上;移動裝片,污點移動,則在裝片上.
D. 調焦裝置的作用誰能告訴我
調焦裝置?你指的是哪個調焦?如果是調整焦距的裝置,那就是變焦鏡頭通過調整焦距長短來達到畫面大小的目的。如果是調焦點,那就是通過手動調焦,達到精確對焦的目的。
E. 顯微鏡的使用以及每個部件的作用
一、顯微鏡的構造
顯微鏡是一種復雜的光學儀器。它是醫學實驗常用工具之一,其作用是將觀察的標本放大,以便觀察和分析。
一般光學顯微鏡包括機械裝置和光學系統兩大部分,
(一)機械裝置
1. 鏡座:位於最底部的構造,為整個顯微鏡的基座,用以支持著整個鏡體,起穩固作用。
2. 鏡柱:為垂直於鏡座上的短柱,用以支持鏡臂。
3. 鏡臂:為支持鏡筒和鏡台的呈弓形結構的部分,是取用顯微鏡時握拿的部分。鏡筒直立式光鏡在鏡臂與其下方的鏡柱之間有一傾斜關節,可使鏡筒向後傾斜一定角度以方便觀察,但使用時傾斜角度不應超過45°,否則顯微鏡由於重心偏移容易翻ss倒。
4. 調節器:也稱調焦螺旋,為調節焦距的裝置,位於鏡臂的上端(鏡筒直立式光鏡)或下端(鏡筒傾斜式光鏡),分粗調節器 (大螺旋)和細調節器(小螺旋)兩種。粗調節器可使鏡筒或鏡台作較快或較大幅度的升降,能迅速調節好焦距,適於低倍鏡觀 察時調焦。細調節器可使鏡筒或鏡台緩慢或較小幅度地升降,使用於在低倍鏡下用粗調節器找到物體後,在高倍鏡和油鏡下進行焦距的精細調節,藉以對物體不同層次、深度的結構做細致地觀察。
5. 鏡筒:位於鏡臂的前方,它是一個齒狀脊板與調節器相接的圓筒狀結構,上端裝載目鏡,下端連接物鏡轉換器。根據鏡筒的數目,光鏡可分為單筒式和雙筒式。單筒光鏡又分為直立式和傾斜式兩種,鏡筒直立式光鏡的目鏡與物鏡的光軸在同一直線上,而鏡筒傾斜式光鏡的目鏡與物鏡的中心線互成45°角,在鏡筒中裝有使光線轉折45°的棱鏡;雙筒式光鏡的鏡筒均為傾斜式的。
6. 物鏡轉換器:又稱旋轉盤,位於鏡筒下端的一個可旋轉的凹形圓盤上,一般裝有2~4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接物鏡。旋轉它就可以轉換接物鏡。旋轉盤邊緣有一定卡,當旋至物鏡和鏡筒成直線時,就發出「咔」的響聲,這時方可觀察玻片標本。
7. 鏡台:也稱載物台,是位於鏡臂下面的平台,用以承放玻片標本。載物台中央有一圓形的通光孔,光線可以通過它由下向上反射。
8. 標本推進器:位於鏡台的後方或側面邊緣,連一可動弧形彈簧夾。其上方或下方一側有兩個旋鈕,轉動旋鈕可調節推進器,使玻片標本前後或左右移動。
(二)光學系統
1. 反光鏡:是裝在鏡台下面、鏡柱前方的一面可轉動的圓鏡,它有平凹兩面。平面鏡聚光力弱,適合光線較強時使用。凹面鏡聚光力強,適於光線較弱時使用。轉動反光鏡,可將光源反射到聚光鏡上,再經鏡台中央圓孔照明標本。
2. 聚光鏡:在鏡台下方,是一組透鏡,用以聚集光線增強視野的亮度。鏡台上方有一調節旋鈕,轉動它可升降聚光鏡。往上升時增強反射光,下降時減弱反射光。
3. 可變光欄:是在聚光鏡底部的一個圓環狀結構。它裝有多片半月形的薄金屬片,疊合在中央成圓孔形。在圓環外緣有一突起的小柄,撥動它可使金屬片分開或合攏,用以控制光線的強弱,使物像變得更清晰。
4. 目鏡:裝在鏡筒上端,其上一般刻有放大倍數(如5×,10×)。目鏡內常裝有一指示針,用以指示要觀察的某一部分 。
5. 物鏡:裝在物鏡轉換器上,一般分低倍鏡、高倍鏡和油鏡三種。低倍鏡鏡體較短,放大倍數小;高倍鏡鏡體較長,放大倍數較大;油鏡鏡體最長,放大倍數最大(在鏡體上刻有數字,低倍鏡一般有4×、10×,高倍鏡一般有40×、45×,×表示放大倍數)。
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顯微鏡對實物的放大倍數。
二、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一)低倍鏡的使用
1. 把顯微鏡放在桌面的左側,鏡臂對向胸前,坐下進行操作。用手轉動粗調螺旋,使鏡筒上升,然後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鏡對准鏡台中央圓孔(當轉動到聽見「咔」聲響,或同時亦感到有阻力時立即停止轉動,說明物鏡已與鏡筒成一直線)。
2. 對光:撥動聚光鏡底部圓環的小柄,使光欄完全打開。旋轉聚光鏡升降螺旋,使聚光鏡上升到和鏡台相平。用左眼(兩個眼睛都要睜開)在目鏡上觀察,同時用手調整反光鏡,對好光源。要求視野達到完全均勻明亮。
3. 放置玻片標本:取蛙血玻片標本放在鏡台上,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玻片兩端用移動器夾住,然後轉動螺旋,使玻片上要觀察的標本對准鏡中央圓孔。注意,鏡台上的刻度可以標示玻片的坐標位置。
4. 調節物距:轉動粗調螺旋,使低倍鏡距玻片標本0.5mm左右。注意:必須從顯微鏡側面觀察物鏡與玻片的距離。切勿用眼在目鏡上觀察的同時轉動粗調螺旋,以防鏡頭碰撞玻片造成損壞。用左眼從目鏡上觀察,用手慢慢轉動粗調螺旋下降鏡台,當視野中出現物像時,再調節細調螺旋,直至視野中出現清晰的物像(許多橢圓形的紅細胞)為止。如果物像不在視野中央,可稍微移動玻片位置(注意:移動玻片的方向與觀察物像移動的方向恰好是相反的)。
反復練習上述各操作步驟,做到迅速熟練地找到標本,以及取光合適(即較熟練的應用反光鏡、光欄和聚光鏡)。
(二)高倍鏡的使用
1. 一定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要觀察的標本物像後,並把要放大的部分移至視野正中,同時調節到最清晰程度,才能進行高倍鏡的觀察。
2. 轉動物鏡轉換器,使高倍鏡轉到鏡台中央圓孔處。轉換高倍鏡時速度要慢,要細心,並從側面進行觀察(防止高倍鏡碰撞玻片)。如果高倍鏡碰到玻片,說明低倍鏡的物距沒有調節好,應重新進行操作。
3. 調節物距:轉換好高倍鏡後,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這時物像往往不清楚、或者要觀察的部分不在視野當中,可用細調螺旋慢慢向上或向下轉動(切勿用粗調螺旋)即能清楚看到物像。一般只需轉動半圈或一圈就能達到要求。在高倍鏡下,可見蛙血紅細胞呈橢圓形,外被細胞膜,膜內為淺紅色細胞質,中央有一圓形呈藍紫色的細胞核。
F. 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
結構:顯微鏡一般由載物台、聚光照明系統、物鏡,目鏡和調焦機構組成.
作用:顯微鏡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
..
G. 光學顯微鏡各個重要部位的工作原理
粗准焦螺旋:大范圍上下調動鏡筒。
細准焦螺旋:小范圍上下調動鏡筒。
另外
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光學儀器,已有300多年的發展史。自從有了顯微鏡,人們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許多微小生物和構成生物的基本單元——細胞。目前,不僅有能放大千餘倍的光學顯微鏡,而且有放大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使我們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普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實驗中,大部分要通過顯微鏡來完成,因此,顯微鏡性能的好壞是做好觀察實驗的關鍵。
一、顯微鏡的光學系統
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主要包括物鏡、目鏡、反光鏡和聚光器四個部件。廣義的說也包括照明光源、濾光器、蓋玻片和載玻片等。
(一)、物鏡
物鏡是決定顯微鏡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裝在物鏡轉換器上,接近被觀察的物體,故叫做物鏡或接物鏡。
1、物鏡的分類
物鏡根據使用條件的不同可分為乾燥物鏡和浸液物鏡;其中浸液物鏡又可分為水浸物鏡和油浸物鏡(常用放大倍數為90—100倍)。
根據放大倍數的不同可分為 低倍物鏡(10倍以下)、中倍物鏡(20倍左右)高倍物鏡(40—65倍)。
根據像差矯正情況,分為消色差物鏡(常用,能矯正光譜中兩種色光的色差的物鏡)和復色差物鏡(能矯正光譜中三種色光的色差的物鏡,價格貴,使用少)。
2、物鏡的主要參數:
物鏡主要參數包括:放大倍數、數值孔徑和工作距離。
①、放大倍數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與對應標本大小的比值。它指的是長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積的比值。例:放大倍數為100×,指的是長度是1μm的標本,放大後像的長度是100μm,要是以面積計算,則放大了10,000倍。
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數值孔徑也叫鏡口率,簡寫NA 或A,是物鏡和聚光器的主要參數,與顯微鏡的分辨力成正比。乾燥物鏡的數值孔徑為0.05-0.95,油浸物鏡(香柏油)的數值孔徑為1.25。
③、工作距離是指當所觀察的標本最清楚時物鏡的前端透鏡下面到標本的蓋玻片上面的距離。物鏡的工作距離與物鏡的焦距有關,物鏡的焦距越長,放大倍數越低,其工作距離越長。例:10倍物鏡上標有10/0.25和160/0.17,其中10為物鏡的放大倍數;0.25為數值孔徑;160為鏡筒長度(單位mm);0.17為蓋玻片的標准厚度(單位 mm)。10倍物鏡有效工作距離為6.5mm,40倍物鏡有效工作距離為0.48mm 。
3、物鏡的作用是將標本作第一次放大,它是決定顯微鏡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分辨力的高低。
分辨力也叫解析度或分辨本領。分辨力的大小是用分辨距離(所能分辨開的兩個物點間的最小距離)的數值來表示的。在明視距離(25cm)之處,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相距0.073mm的兩個物點,這個0.073mm的數值,即為正常人眼的分辨距離。顯微鏡的分辨距離越小,即表示它的分辨力越高,也就是表示它的性能越好。
顯微鏡的分辨力的大小由物鏡的分辨力來決定的,而物鏡的分辨力又是由它的數值孔徑和照明光線的波長決定的。
當用普通的中央照明法(使光線均勻地透過標本的明視照明法)時,顯微鏡的分辨距離為d=0.61λ/NA
式中d——物鏡的分辨距離,單位 nm。
λ——照明光線波長,單位 nm。
NA ——物鏡的數值孔徑
例如油浸物鏡的數值孔徑為1.25,可見光波長范圍為400—700nm ,取其平均波長550 nm,則d=270 nm,約等於照明光線波長一半。一般地,用可見光照明的顯微鏡分辨力的極限是0.2μm。
(二)、目鏡
因為它靠近觀察者的眼睛,因此也叫接目鏡。安裝在鏡筒的上端。
1、目鏡的結構
通常目鏡由上下兩組透鏡組成,上面的透鏡叫做接目透鏡,下面的透鏡叫做會聚透鏡或場鏡。上下透鏡之間或場鏡下面裝有一個光闌(它的大小決定了視場的大小),因為標本正好在光闌面上成像,可在這個光闌上粘一小段毛發作為指針,用來指示某個特點的目標。也可在其上面放置目鏡測微尺,用來測量所觀察標本的大小。
目鏡的長度越短,放大倍數越大(因目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焦距成反比)。
2、目鏡的作用
是將已被物鏡放大的,分辨清晰的實像進一步放大,達到人眼能容易分辨清楚的程度。
常用目鏡的放大倍數為5—16倍。
3、目鏡與物鏡的關系
物鏡已經分辨清楚的細微結構,假如沒有經過目鏡的再放大,達不到人眼所能分辨的大小,那就看不清楚;但物鏡所不能分辨的細微結構,雖然經過高倍目鏡的再放大,也還是看不清楚,所以目鏡只能起放大作用,不會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有時雖然物鏡能分辨開兩個靠得很近的物點,但由於這兩個物點的像的距離小於眼睛的分辨距離,還是無法看清。所以,目鏡和物鏡即相互聯系,又彼此制約。
(三)、聚光器
聚光器也叫集光器。位於標本下方的聚光器支架上。它主要由聚光鏡和可變光闌組成。其中,聚光鏡可分為明視場聚光鏡(普通顯微鏡配置)和暗視場聚光鏡。
1、光鏡的主要參數
數值孔徑(NA )是聚光鏡的主要參數,最大數值孔徑一般是1.2—1.4,數值孔徑有一定的可變范圍,通常刻在上方透鏡邊框上的數字是代表最大的數值孔徑,通過調節下部可變光闌的開放程度,可得到此數字以下的各種不同的數值孔徑,以適應不同物鏡的需要。有的聚光鏡由幾組透鏡組成,最上面的一組透鏡可以卸掉或移出光路,使聚光鏡的數值孔徑變小,以適應低倍物鏡觀察時的照明。
2、聚光鏡的作用
聚光鏡的作用相當於凸透鏡,起會聚光線的作用,以增強標本的照明。一般地把聚光鏡的聚光焦點設計在它上端透鏡平面上方約1.25mm處。(聚光焦點正在所要觀察的標本上,載玻片的厚度為1.1mm左右)
3、可變光闌
可變光闌也叫光圈,位於聚光鏡的下方,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中心部分形成圓孔。其作用是調節光強度和使聚光鏡的數值孔徑與物鏡的數值孔徑相適應。可變光闌開得越大,數值孔徑越大(觀察完畢後,應將光圈調至最大)。
在可變光闌下面,還有一個圓形的濾光片托架。
說明:在中學實驗室只有教師用顯微鏡(1600×或1500×)才配有聚光器,學生用顯微鏡(640×或500×)配的是旋轉光欄。緊貼在載物台下,能做圓周轉動的圓盤,旋轉光欄(也稱為遮光器),光欄上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直徑分別為2、3、6、12、16mm,轉動旋轉光欄,光欄上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正通光孔,通過大小不等的光圈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四)反光鏡
反光鏡是一個可以隨意轉動的雙面鏡,直徑為50mm,一面為平面,一面為凹面,其作用是將從任何方向射來的光線經通光孔反射上來。平面鏡反射光線的能力較弱,是在光線較強時使用,凹面鏡反射光線的能力較強,是在光線較弱時使用。
反光鏡通常一面是平面鏡,另一面是凹面鏡,裝在聚光器下面,可以在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上任意旋轉。
反光鏡的作用是使由光源發出的光線或天然光射向聚光器。當用聚光器時一般用平面鏡,不用時用凹面鏡;當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弱時用凹面鏡。
觀察完畢後,應將反光鏡垂直放置。
(五)照明光源
顯微鏡的照明可以用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
1、天然光源
光線來自天空,最好是由白雲反射來的。不可利用直接照來的太陽光。
2、人工光源
①、對人工光源的基本要求:有足夠的發光強度;光源發熱不能過多。
②、常用的人工光源:顯微鏡燈;日光燈
(六)濾光器
安裝在光源和聚光器之間。作用是讓所選擇的某一波段的光線通過,而吸收掉其他的光線,即為了改變光線的光譜成分或削弱光的強度。分為兩大類:濾光片和液體濾光器。
(七)蓋玻片和載玻片
蓋玻片和載玻片的表面應相當平坦,無氣泡,無劃痕。最好選用無色,透明度好的,使用前應洗凈。
蓋玻片的標准厚度是0.17±0.02mm,如不用蓋玻片或蓋玻片厚度不合適,都回影響成像質量。
載玻片的標准厚度是1.1±0.04mm,一般可用范圍是1—1.2mm,若太厚會影響聚光器效能,太薄則容易破裂。
二、顯微鏡的機械裝置
顯微鏡的機械裝置是顯微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固定與調節光學鏡頭,固定與移動標本等。主要有鏡座、鏡臂、載物台、鏡筒、物鏡轉換器、與調焦裝置組成。
(一)、鏡座和鏡臂
1、鏡座 作用是支撐整個顯微鏡,裝有反光鏡,有的還裝有照明光源。
2、鏡臂 作用是支撐鏡筒和載物台。分固定、可傾斜兩種。
(二)、載物台(又稱工作台、鏡台)
載物台作用是安放載玻片,形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其中方形的面積為120mm×110mm。中心有一個通光孔,通光孔後方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安裝壓片夾用的小孔。分為固定式與移動式兩種。有的載物台的縱橫坐標上都裝有游標尺,一般讀數為0.1mm,游標尺可用來測定標本的大小,也可用來對被檢部分做標記。
(三)、鏡筒
鏡筒上端放置目鏡,下端連接物鏡轉換器。分為固定式和可調節式兩種。機械筒長(從目鏡管上緣到物鏡轉換器螺旋口下端的距離稱為鏡筒長度或機械筒長)不能變更的叫做固定式鏡筒,能變更的叫做調節式鏡筒,新式顯微鏡大多採用固定式鏡筒,國產顯微鏡也大多採用固定式鏡筒,國產顯微鏡的機械筒長通常是160mm。
安裝目鏡的鏡筒,有單筒和雙筒兩種。單筒又可分為直立式和傾斜式兩種,雙筒則都是傾斜式的。其中雙筒顯微鏡,兩眼可同時觀察以減輕眼睛的疲勞。雙筒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而且其中有一個目鏡有屈光度調節(即視力調節)裝置,便於兩眼視力不同的觀察者使用。
(四)、物鏡轉換器
物鏡轉換器固定在鏡筒下端,有3—4個物鏡螺旋口,物鏡應按放大倍數高低順序排列。旋轉物鏡轉換器時,應用手指捏住旋轉碟旋轉,不要用手指推動物鏡,因時間長容易使光軸歪斜,使成像質量邊壞。
(五)、調焦裝置
顯微鏡上裝有粗准焦螺旋和細准焦螺旋。有的顯微鏡粗准焦螺旋與裝在同一軸上,大螺旋為粗准焦螺旋,小螺旋為細准焦螺旋;有的則分開安置,位於鏡臂的上端較大的一對螺旋為是粗准焦螺旋,其轉動一周,鏡筒上升或下降10mm。 位於粗准焦螺旋下方較小的一對螺旋為細准焦螺旋,其轉動一周,鏡筒升降值為0.1mm,細准焦螺旋調焦范圍不小於1.8mm。
三、顯微鏡及其部件的使用
1、使用單筒顯微鏡時,要養成用左眼觀察的習慣(因一般用右手畫圖),觀察時要兩眼同時睜開,不要睜一隻閉一隻,因為這樣易於疲勞。為了訓練學生習慣於兩眼同時睜開觀察,可剪一塊長約14cm,寬約6cm的長方形硬紙片,在靠近左端處挖一個直徑比鏡筒上端外徑略小的圓孔,把圓孔套在鏡筒上段,觀察時兩眼同時睜開,利用紙片的右端擋住右眼的視線,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後,就能習慣於兩眼同時睜開,然後把紙片去掉。
2、直筒顯微鏡的鏡臂與鏡座連接處,是一個機械關節,可用於調節鏡筒的傾斜度,便於觀察,鏡臂不能過於後傾,一般不超過40°。但是在使用臨時裝片觀察時,禁止使用傾斜關節(當鏡筒傾斜時,載物台也隨之傾斜,載玻片上的液體易流出),尤其是裝片內含酸性試劑時嚴禁使用,以免污損鏡體。
3、目鏡和物鏡的使用
一般都是用一個放大倍數適中的目鏡(10×)和最低倍的物鏡開始觀察,逐步改用倍數較高的物鏡,從中找到符合實驗要求的放大倍數。
轉換物鏡時,先用低倍鏡觀察,調節到正確的工作距離(成像最清晰)。如果進一步使用高倍物鏡觀察,應在轉換高倍物鏡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至視野中央(將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視野中的物像范圍縮小了很多)。低倍物鏡和高倍物鏡基本齊焦(同高調焦),在用低倍物鏡觀察清晰時,換高倍物鏡應可以見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轉動細准焦螺旋進行調節。
通常認為,使用任何一個物鏡時,有效放大倍數的上限是1,000乘它的數值孔徑,下限是250乘它的數值孔徑。如40×物鏡的數值孔徑是0.65,則上、下限分別為:1000×0.65=650倍和250×0.65≈163倍,超過有效放大倍數上限的叫做無效放大,不能提高觀察效果。低於下限的放大倍數則人眼無法分辨,不利於觀察。一般最實用的放大倍數范圍是500—700乘數值孔徑之間的數字。
4、油浸物鏡的使用
使用油浸物鏡時,一般不要使用同高調焦。同高調焦只適用於每台顯微鏡的原配物鏡,在使用低倍和高倍物鏡時,是一個極有利的方便條件,但在使用油浸物鏡時,則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地說,用油鏡觀察未加蓋玻片的標本片(載玻片)時,利用同高調焦的安全度較大,而對於有蓋玻片的標本片,要小心使用,因為油浸物鏡的工作距離很短,在設計和裝配時所考慮的同高是對標准厚度蓋玻片的。
用油浸物鏡時,只在標本片上滴香柏油。觀察完畢後,要及時進行清潔工作,如不及時進行,香柏油粘上灰塵,擦拭時灰塵粒子可能磨損透鏡,香柏油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長,還會變稠、變干,擦拭很困難,對儀器很不利。擦拭要細心,動作要輕。油浸物鏡前端先用乾的擦鏡紙擦一兩次,把大部分油去掉,再用二甲苯滴濕的擦鏡紙擦兩次,最後再用乾的擦鏡紙擦一次。標本片上的香柏油可用「拉紙法」(即把一小張擦鏡紙蓋在香柏油上,然後在紙上滴一些二甲苯,趁濕把紙往外拉,這樣連續三四次,即可干凈,一般不會損壞未加蓋玻片的塗片標本)擦凈。擦鏡紙也要防塵,一般在使用前,將每頁剪成8小塊,貯存在一個干凈的小培養皿中,用起來既節省又方便。
5、聚光器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聚光器的原因
當放大倍數增加時,一方面由於放大倍數越高,透鏡數目越多,被透鏡吸收的光線也越多;另一方面由於視場(指的是所能看到被檢標本的范圍)的亮度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即放大倍數越高,視場越暗。為了得到足夠的亮度,必須安裝聚光器,把光線集中到所要觀察的標本上。
②、觀察時聚光器應處的高度
觀察時,要保證得到最好的觀察效果,聚光器的聚光焦點應正好落在標本上。要實現這個條件,就必須調節聚光器的高度。當用平行光照明時,聚光器的聚光焦點是在它上端透鏡平面中心上方約1.25mm之處,因此,人們常常要求在觀察時將聚光器上升到它上端透鏡平面僅稍稍低於載物台平面的高度,這樣聚光焦點就可能落到位於標准厚度載玻片上的標本上。當使用比標准厚度薄的載玻片來承放標本時,聚光器的位置要相應地降低一些,而當使用過厚地載玻片時,聚光焦點只能落在標本下方,不利於精細的觀察。
③、聚光器與物鏡的配合
這里所謂的配合,就是使聚光器和物鏡這兩者的數值孔徑取得一致,以更好的進行較為精細的觀察。假如聚光器的數值孔徑低於物鏡,那物鏡的部分數值孔徑就浪費了,從而達不到它的最高分辨力。假如把聚光器的數值孔徑大於物鏡的數值孔徑,則一方面不能提高物鏡的規定分辨力,另一方面反會由於照明光束過寬,使物象的清晰度下降。聚光器與物鏡配合的操作方法是:在完成照明、調焦操作後,取下目鏡直接向鏡筒中看,把聚光器下的可變光闌關到最小,再慢慢地開大。開到它的口徑與所見視場的直徑恰好一樣大,然後按上目鏡,即可進行觀察。每轉換一次物鏡,都要隨著進行依次這樣的配合操作。有的聚光器可變光闌的邊框上刻有表示開啟口徑的尺度,可以根據刻度來進行配合。
歷史上顯微鏡的發明和顯微鏡的每一次創新都給人類的認知帶來了飛躍式的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空前的拓展。在提倡科技創新的今天,顯微鏡的使用已經成為中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掌握結構,科學使用,良好維護,使之成為廣大青少年探索未來世界的一個窗口。
H. 顯微鏡構造中各部分的功能是什麼
物鏡目鏡放大作用、聚光鏡匯聚光線強度、反光鏡提供光源,粗細調焦旋鈕調節對物象粗做細聚焦。物鏡轉換器:轉換不同放大倍數物鏡。載物:台放置標本、聚光器升降機構用於調節不同倍數小五項所需的光亮強度
I. 顯微鏡的14個結構和作用
鏡座、鏡柱、鏡臂、載物台、鏡筒、物鏡轉換器和調焦裝置等。鏡和目鏡回,後者包括反光答鏡(或內置光源)、聚光器。
標本的放大主要由物鏡完成,物鏡放大倍數越大,它的焦距越短。焦距越小,物鏡的透鏡和玻片間距離(工作距離)也小。油鏡的工作距離很短,使用時需格外注意。目鏡只起放大作用,不能提高解析度,標准目鏡的放大倍數是十倍。聚光鏡能使光線照射標本後進入物鏡,形成一個大角度的錐形光柱,因而對提高物鏡解析度是很重要的。聚光鏡可以上下移動,以調節光的明暗,可變光闌可以調節入射光束的大小。
顯微鏡用光源,自然光和燈光都可以,以燈光較好,因光色和強度都容易控制。一般的顯微鏡可用普通的燈光,質量高的顯微鏡要用顯微鏡燈,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有些需要很強照明,如暗視野照明、攝影等,常常使用鹵素燈作為光源。光學顯微鏡是由光學放大系統和機械裝置兩部分組成。光學系統一般包括目鏡、物鏡、聚光器、光源等;機械繫統一般包括鏡筒、物鏡轉換器、鏡台、鏡臂和底座等。
J. 顯微鏡轉換器什麼作用(具體點)有圖最好
物鏡轉換器裝於鏡筒下端,用來安裝和轉換物鏡。按安裝物鏡的孔數不同,可分為版兩孔式、三孔式、四權孔式等幾種。以三、四孔具多。
按定位方式的不同,物鏡轉換器可分為外定位式和內定位式兩種。但無論哪種方式,其基本結構都是由上下兩塊凸面朝下的圓盤組成。上面一塊固定在鏡筒的下端,稱為固定盤。下面一塊可以繞其中心的大頭螺釘旋轉,稱為轉動盤。物鏡就分別安裝在轉動盤的幾個對稱的螺絲口上。外定位式的轉換器,其定位彈簧安裝在外面;內定位式的轉換器,其定位彈簧片安裝在固定盤裡面。
當轉動盤旋轉至某一位置時,定位彈簧片上的凸棱落入定位槽中,發出咔嗒一聲響,便有一個物鏡進入光路。繼續旋轉轉動盤,可將各個物鏡依次調在顯微鏡的光軸位置上。對物鏡轉換器的精度有兩點要求:同軸和齊焦。
所謂同軸,是指每個物鏡被定位即調入光路後,物鏡和目鏡的光軸應在一條直線上。所謂齊焦,是指用低倍物鏡調焦後,從低倍轉換到高倍物鏡,無須使用粗調,即可初見物像(但允許細調)。齊焦又稱為「等高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