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
下列貨物不能使用鐵路通用集裝箱裝運:①易於污染和腐蝕箱體的貨物,如水泥、炭黑、化肥、鹽、油脂、生毛皮、牲骨、沒有樹墊的油漆等。②易於損壞箱體的貨物,如生鐵塊,廢鋼鐵、無包裝的鑄件和金屬塊等,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③鮮活貨物。④危險貨物。(3)托運的集裝箱總重量不得超過該集裝箱的標記總重量。20英尺集裝箱總重量不得超過到站較大起重能力。(4)集裝箱不辦理運輸。或企業辦理集裝箱運輸的,按商運辦理,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運輸使用自備集裝箱的,不再按集裝箱運輸條件辦理。掛式集裝箱適合於裝運服裝類商品的集裝箱。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
集裝箱的作用:1、可長期反復使用。2、不用因為中途移動或者裝卸,有效避免貨物損失3、可以快速裝載和卸載。4、貨物裝滿和卸空很方便。5、空間大,承載貨物多。6、規格標准選擇多,在港口和船上可以層疊擺放,節省大量空間。集裝箱運輸方式是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這種高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上的高效率:由於集裝箱在結構上是高度標准化的,與之配合的裝卸機具、運輸工具船舶、卡車、火車等、也是高度標准化的,因此在各種運輸工具之間換裝與緊固均極迅捷,大 大節省了運輸時間;二是經濟上的高效率:集裝箱運輸可以在多方面節省裝卸搬運費用、包裝費用、理貨費用、保險費用等,並大幅降低貨物破損損失。這些都決定了集裝箱是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站到場:由起運地或裝箱港的集裝箱貨運站至目的地或卸箱港的集裝箱裝卸區堆場。
普通集裝箱,又稱干貨集裝箱(dry container)以裝運件雜貨為主,通常用來裝運文化用品、日用百貨、醫葯、紡織品、工藝品、化工製品、五金交電、電子機械、儀器及機器零件等。這種集裝箱占集裝箱總數的70 ~ 80%。除了冷凍貨、活的動物、植物之外,在尺寸、重量等方面適合集裝箱運輸的貨物,均可使用干貨集裝箱。開頂集裝箱,又稱敞頂集裝箱、開頂櫃(open top container),這種集裝箱沒有箱頂,但有可折式頂梁支撐的帆布、塑料布或塗塑布製成的頂篷,可用起重機從箱頂上面裝卸貨物,開頂箱頂部可開啟或無固定項面的集裝箱,裝運時用防水布覆蓋頂部,其水密要求和干貨箱一樣。適合於裝載玻璃板、鋼製品、機械等重貨。
集裝箱外部「可視化」與「可控化」的實現,即在集裝箱公路運輸中採用物聯網技術對運輸中的集裝箱進行智能的識別和追蹤。利用物聯網的RFID技術可以實現在運輸與堆存狀態下,集裝箱自動識別信息的遠程智能管理。一方面利用區域物資運輸監控系統可以動態記錄運輸中的箱、彈、流的信息,使集裝箱公路運輸過程變得透明,實現「全資產可視化」,幫助後勤指揮人員及時掌控運輸動態;另一方面,系統通過記錄合法及非法開箱的時間和地點等,提高集裝箱公路運輸中各運輸節點的安全系數,實現「全過程可控化」,使集裝箱昀運輸具有可追溯性,防止丟失。集裝箱的裝卸作業適於機械化,其裝卸作業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集裝箱貨物的現場裝箱作業通常有三種方法:即全部用人力裝箱、用叉式裝卸車(鏟車)搬進箱內,再用人力堆裝和全部用機械裝箱,如貨板(托盤)貨用叉式裝卸車在箱內堆裝。任何情況下貨物裝櫃時,箱內所裝貨物重量不能超過集裝箱的較大裝載量,即集裝箱總量減去集裝箱的自重所得。一般情況下,總重和自重都會標在集裝箱的箱門上。每個集裝箱的單位容重是一定的,因此在箱內裝載同種貨物時,只要知道貨物密度,就可以斷定出是重貨還是輕貨。裝載時要使箱底上的負荷平衡,特別要嚴格禁止負荷重心偏在一端的情況。避免產生集中載荷。「如在裝載機械設備等重貨時,箱底應鋪上木板等襯墊材料,盡量分散其負荷。使用人力裝貨時要注意包裝上有無「不可倒置」、「平放」、「豎放」等裝卸指示標志。務必正確使用裝貨工具,捆包貨禁止使用手鉤。裝載貨板貨時,要確切掌握集裝箱內部尺寸和貨物包裝的外部尺寸,以便計算裝載件數,以達到盡量減少棄位、多裝貨物的目的。集裝箱運輸有裝卸、搬運的裝置,便於進行機械裝卸。嘉定區到江西集裝箱運輸哪家便宜
發送作業是指在發站裝運之前各項貨運作業。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
冷凍集裝箱(reefer container)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集裝箱形狀的大冰箱,溫度可在-28℃ ~ +26℃之間調整。運輸過程中可隨意啟動冷凍機,使集裝箱保持指定溫度;這種箱子適合在夏天運輸黃油、巧克力、冷凍魚肉、煉乳、人造奶油等物品。開頂集裝箱(opentop container)這種集裝箱沒有箱頂,可用起重機從箱頂上面裝卸貨物,裝運時用防水布覆蓋頂部,其水密要求和干貨箱一樣。適合於裝載體積高大的物體,如玻璃板,直升機等。私人物品一般不需要這種集裝箱,除非您需要運輸一個巨大的雕像框架集裝箱(flatrack container)沒有箱頂和兩側,其特點是從集裝箱側面進行裝卸。以超重貨物為主要運載對象,比如大型設備,鍋爐之類可以免除外包裝的裸裝貨。牲畜集裝箱(pencontainer)。這種箱子側面採用金屬網,通風條件良好,而且便於餵食。是專為裝運牛、馬等活動物而製造的特殊集裝箱。靜安區到山東集裝箱運輸哪家價格低
上海理諾物流有限公司一直專注於鐵路貨運服務區昆明、貴陽、成都、重慶、鄭州、西安、哈爾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齊齊哈爾等 內陸鐵路集裝箱到達城市。海運集裝箱服務區南方港口:福州、泉州、廈門、汕頭、廣東(珠三角全境)、深圳、中山、珠海、湛江、海口、防城、北海、欽州等周邊港口可到達城市。北方港口:青島、煙台、天津、唐山、大連、丹東、秦皇島、錦州、營口(到達沈陽,長春,吉林,哈爾濱東三省全境)等沿海周邊集裝箱可到達城市 。長江航線:九江、武漢、長沙、宜昌、涪陵、重慶、瀘州、宜賓等各長江流域集裝箱可到達城市。,是一家交通運輸的企業,擁有自己的技術體系。目前我公司在職員工以90後為主,是一個有活力有能力有創新精神的團隊。公司以誠信為本,業務領域涵蓋國內集裝箱海運,國內集裝箱鐵路運輸,國內汽運整車運輸,全國汽運整車運輸,我們本著對客戶負責,對員工負責,更是對公司發展負責的態度,爭取做到讓每位客戶滿意。公司深耕國內集裝箱海運,國內集裝箱鐵路運輸,國內汽運整車運輸,全國汽運整車運輸,正積蓄著更大的能量,向更廣闊的空間、更寬泛的領域拓展。
㈡ 開塑料廠需要什麼設備
車間
㈢ 鋰電池概念股,龍頭股有那些
新能源電池上市公司
(1)002091江蘇國泰:鋰電池電解液。主要控股子公司國泰華榮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產生產鋰電池電解液和硅烷偶聯劑,鋰電池電解液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占上市公司營業利潤的30%,公司有望憑借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大規模應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00839中信國安:鋰電池正極材料。公司子公司——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鋰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和錳酸鋰的生產廠家,同時也是國內唯一大規模生產動力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廠家。奧運期間以盟固利公司錳酸鋰產品作正極材料的動力電池裝配於50輛純電動大客車。 另外,中信國安還是碳酸鋰資源公司。
(3)000973佛塑股份:鋰電池隔膜。生產鋰電池隔膜產品。
(4)600884杉杉股份:生產鋰電池材料,為國內排名第一供應商。
(5)600478科力遠:鎳氫電池,正謀求從豐田HEV鎳氫電池材料供應商向鎳氫動力電池組的成品供應商的轉變。目前科力遠與它們的合作僅處於談判階段。與科力遠有初步合作的僅是日本豐田和南車集團,其中南車集團的純電動客車項目已對科力遠鎳氫電池組方案較為認可。
(6)000049德賽電池:子公司生產鋰電池,目前無汽車鋰電池項目。
(7)600390金瑞科技:公司是國內鎳氫電池電極材料氫氧化鎳的主要供應商之一,產品主要銷售給比亞迪和日本的湯淺,發展前景廣闊。公司還具有定向增發概念,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8)600854春蘭股份:鎳氫電池。春蘭集團研發20-100AH系列的大容量動力型高能鎳氫電池
(9)600846同濟科技:燃料電池。參股上海中科同力化工材料有限公司36.23%的股份。該公司從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部件的研發,包括具有創新化學結構的質子交換樹脂和質子交換膜的研製
(10)600196復星醫葯:燃料電池。參股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36.26%的股權。該公司是專門從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的高科技民營企業,目前開發了5個系列的燃料電池產品,建立了全套的中小功率(0.1kW-30kW)與大功率(30kW-150kW)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及其動力系統、燃料電池發動機集成製造技術及批量生產的能力與設施
(11)600104上海汽車:燃料電池。大股東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是「大連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家致力於燃料電池產業化的股份制企業,「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國家認可,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先生帶領下主要研究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是新源動力的第一大股東,長城電工參股11%,新大洲A參股3.42%
(12)600192長城電工:參股「大連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同上。
(13)000571新大洲A:參股「大連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42%,同上。
(14)600872中炬高新:公司涉及動力電池行業,其與國家高技術綠色材料發展中心共同設立的中炬森萊高技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專門從事鎳氫電池、鎳鎘電池、鋰電電池、動力電池、手機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在十五期間一直承擔國家863項目——動力電池產業化開發項目的研究工作。目前公司已向多家汽車生產廠家提供動力電池樣品,未來在國家政策及汽車企業動力電車實現量產的推動下,該業務有望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15)000762西藏礦業:鋰資源。西藏礦業擁有鋰儲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三大的扎布耶鹽湖20年開采權;除湖岸以及湖底自然沉積的碳酸鋰外,湖水中碳酸鋰的含量保守估計高達200萬噸;公司每年碳酸鋰銷量在2000噸左右;以磷酸鐵鋰、碳酸鋰中鋰的含量並考慮生產過程中的損耗,計算可知每噸磷酸鐵鋰大約需要0.3噸碳酸鋰,預計每輛新型動力汽車需要0.08噸左右的碳酸鋰;因此一旦動力鋰電池實現大規模應用,西藏礦業將成為受益者。
㈣ 半自動霰彈槍和全自動霰彈槍
半自動霰彈槍威力就是大 裝彈速度中等 射擊速度慢
全自動霰彈槍威力較之差 裝彈速度中等 射擊速度快 (帶彈夾的裝彈快)
半自動的沒全自動的實用(兩者射程和精度都不高)
另 軍用霰彈槍目前差不多全是全自動的 使用面也很小
㈤ 燃料電池的現狀
在中國的燃料電池研究始於1958年,原電子工業部天津電源研究所最早開展了MCFC的研究。70年代在航天事業的推動下,中國燃料電池的研究曾呈現出第一次高潮。其間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製成功的兩種類型的鹼性石棉膜型氫氧燃料電池系統(千瓦級AFC)均通過了例行的航天環境模擬試驗。1990年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承擔了中科院PEMFC的研究任務,1993年開始進行直接甲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DMFC)的研究。電力工業部哈爾濱電站成套設備研究所於1991年研製出由7個單電池組成的MCFC原理性電池。「八五」期間,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工冶金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國內十幾個單位進行了與SOFC的有關研究。到90年代中期,由於國家科技部與中科院將燃料電池技術列入"九五"科技攻關計劃的推動,中國進入了燃料電池研究的第二個高潮。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在燃料電池基礎研究和單項技術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由於多年來在燃料電池研究方面投入資金數量很少,就燃料電池技術的總體水平來看,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我國有關部門和專家對燃料電池十分重視,1996年和1998年兩次在香山科學會議上對中國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專題討論,強調了自主研究與開發燃料電池系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幾年中國加強了在PEMFC方面的研究力度。 2000年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已完成30kW車用用燃料電池的全部試驗工作。北京富原公司也宣布,2001年將提供40kW的中巴燃料電池,並接受訂貨。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在EVS16屆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在2000年裝出首台燃料電池電動車。此前參與燃料電池研究的有關概況如下:
1:PEMFC的研究狀況
中國最早開展PEMFC研製工作的是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該所於1990年在中科院扶持下開始研究PEMFC,工作主要集中在催化劑、電極的制備工藝和甲醇外重整器的研製已製造出100WPEMFC樣機。1994年又率先開展直接甲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研究工作。該所與美國CaseWesternReserve大學和俄羅斯氫能與等離子體研究所等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於1993年開展了PEMFC的研究,在電極工藝和電池結構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現已研製成工作面積為140cm2的單體電池,其輸出功率達0.35W/cm2。
復旦大學在90年代初開始研製直接甲醇PEMFC,主要研究聚苯並咪唑膜的制備和電極制備工藝。廈門大學與香港大學和美國的CaseWesternReserve大學合作開展了直接甲醇PEMFC的研究。
1994年,上海大學與北京石油大學合作研究PEMFC(「八五」攻關項目),主要研究催化劑、電極、電極膜集合體的制備工藝。
北京理工大學於1995年在兵器工業部資助下開始了PEMFC的研究,單體電池的電流密度為150mA/cm2。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於1994年開始研究PEMFC,主營使用計算傳熱和計算流體力學方法對各種供氣、增濕、排熱和排水方案進行比較,提出改進的傳熱和傳質方案。
天津電源研究所1997年開始PEMFC的研究,擬從國外引進1.5kW的電池,在解析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開展研究。
1995年北京富原公司與加拿大新能源公司合作進行PEMFC的研製與開發,5kW的PEMFC樣機現已研製成功並開始接受訂貨。
2:MCFC的研究簡況
在中國開展MCFC研究的單位不太多。哈爾濱電源成套設備研究所在80年代後期曾研究過MCFC,90年代初停止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3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的資助下開始了MCFC的研究,自製LiAlO2微粉,用冷滾壓法和帶鑄法制備出MCFC用的隔膜,組裝了單體電池,其性能已達到國際80年代初的水平。
9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也開始了MCFC的研究,在LiAlO2微粉的制備方法研究和利用金屬間化合物作MCFC的陽極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北京科技大學於90年代初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開展了MCFC的研究,主要研究電極材料與電解質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用金屬間化合物作電極材料以降低它的溶解。
3:SOFC的研究簡況
最早開展SOFC研究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他們在1971年就開展了SOFC的研究,主要側重於SOFC電極材料和電解質材料的研究。80年代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又開始了SOFC的研究,系統研究了流延法制備氧化鋯膜材料、陰極和陽極材料、單體SOFC結構等,已初步掌握了濕化學法制備穩定的氧化鋯納米粉和緻密陶瓷的技術。吉林大學於1989年在吉林省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下開始對SOFC的電解質、陽極和陰極材料等進行研究組裝成單體電池,通過了吉林省科委的鑒定。1995年獲吉林省計委和國家計委45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先後研究了電極、電解質、密封和聯結材料等,單體電池開路電壓達1.18V,電流密度400mA/cm2,4個單體電池串聯的電池組能使收音機和錄音機正常工作。
1991年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資助下開展了SOFC的研究,從研製材料著手製成了管式和平板式的單體電池,功率密度達0.09W/cm2~0.12W/cm2,電流密度為150mA/cm2~180mA/cm2,工作電壓為0.60V~0.65V。1994年該所從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電化學研究所引進了20W~30W塊狀疊層式SOFC電池組,電池壽命達1200h。他們在分析俄羅斯疊層式結構、美國Westinghouse的管式結構和德國Siemens板式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了六面體式新型結構,該結構吸收了管式不密封的優點,電池間組合採用金屬氈柔性聯結,並可用常規陶瓷製備工藝製作。
華南理工大學於1992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汕頭大學李嘉誠科研基金、廣東佛山基金共一百多萬元的資助下開始了SOFC的研究,組裝的管狀單體電池,用甲烷直接作燃料,最大輸出功率為4mW/cm2,電流密度為17mA/cm2,連續運轉140h,電池性能無明顯衰減。 發達國家都將大型燃料電池的開發作為重點研究項目,企業界也紛紛斥以巨資,從事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已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使得燃料電池即將取代傳統發電機及內燃機而廣泛應用於發電及汽車上。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重要的新型發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空氣污染及解決電力供應、電網調峰問題,2MW、4.5MW、11MW成套燃料電池發電設備已進入商業化生產,各等級的燃料電池發電廠相繼在一些發達國家建成。燃料電池的發展創新將如百年前內燃機技術突破取代人力造成工業革命,也像電腦的發明普及取代人力的運算繪圖及文書處理的電腦革命,又如網路通訊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習慣的信息革命。燃料電池的高效率、無污染、建設周期短、易維護以及低成本的潛能將引爆21世紀新能源與環保的綠色革命。如今,在北美、日本和歐洲,燃料電池發電正以急起直追的勢頭快步進入工業化規模應用的階段,將成為21世紀繼火電、水電、核電後的第四代發電方式。燃料電池技術在國外的迅猛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它已是能源、電力行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
磷酸型燃料電池(PAFC)
受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美國PAFC研發的影響,日本決定開發各種類型的燃料電池,PAFC作為大型節能發電技術由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NEDO)進行開發。自1981年起,進行了1000kW現場型PAFC發電裝置的研究和開發。1986年又開展了200kW現場性發電裝置的開發,以適用於邊遠地區或商業用的PAFC發電裝置。 富士電機公司是日本最大的PAFC電池堆供應商。截至1992年,該公司已向國內外供應了17套PAFC示範裝置,富士電機在1997年3月完成了分散型5MW設備的運行研究。作為現場用設備已有50kW、100kW及500kW總計88種設備投入使用。下表所示為富士電機公司已交貨的發電裝置運行情況,到1998年止有的已超過了目標壽命4萬小時。
東芝公司從70年代後半期開始,以分散型燃料電池為中心進行開發以後,將分散電源用11MW機以及200kW機形成了系列化。11MW機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料電池發電設備,從1989年開始在東京電力公司五井火電站內建造,1991年3月初發電成功後,直到1996年5月進行了5年多現場試驗,累計運行時間超過2萬小時,在額定運行情況下實現發電效率43.6%。在小型現場燃料電池領域,1990年東芝和美國IFC公司為使現場用燃料電池商業化,成立了ONSI公司,以後開始向全世界銷售現場型200kW設備"PC25"系列。PC25系列燃料電池從1991年末運行,到1998年4月,共向世界銷售了174台。其中安裝在美國某公司的一台機和安裝在日本大阪梅田中心的大阪煤氣公司2號機,累計運行時間相繼突破了4萬小時。從燃料電池的壽命和可靠性方面來看,累計運行時間4萬h是燃料電池的長遠目標。東芝ONSI已完成了正式商用機PC25C型的開發,早已投放市場。PC25C型作為21世紀新能源先鋒獲得日本通商產業大獎。從燃料電池商業化出發,該設備被評價為具有高先進性、可靠性以及優越的環境性設備。它的製造成本是$3000/kW,將推出的商業化PC25D型設備成本會降至$1500/kW,體積比PC25C型減少1/4,質量僅為14t。2001年,在中國就將迎來第一座PC25C型燃料電池電站,它主要由日本的MITI(NEDO)資助的,這將是我國第一座燃料電池發電站。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
著名的加拿大Ballard公司在PEMFC技術上全球領先,它的應用領域從交通工具到固定電站,其子公司BallardGenerationSystem被認為在開發、生產和市場化零排放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BallardGenerationSystem最初產品是250kW燃料電池電站,其基本構件是Ballard燃料電池,利用氫氣(由甲醇、天然氣或石油得到)、氧氣(由空氣得到)不燃燒地發電。Ballard公司正和世界許多著名公司合作以使BallardFuelCell商業化。BallardFuelCell已經用於固定發電廠:由BallardGenerationSystem,GPUInternationalInc.,AlstomSA和EBARA公司共同組建了BallardGenerationSystem,共同開發千瓦級以下的燃料電池發電廠。經過5年的開發,第一座250kW發電廠於1997年8月成功發電,1999年9月送至IndianaCinergy,經過周密測試、評估,並提高了設計的性能、降低了成本,這導致了第二座電廠的誕生,它安裝在柏林,250kW輸出功率,也是在歐洲的第一次測試。很快Ballard公司的第三座250kW電廠也在2000年9月安裝在瑞士進行現場測試,緊接著,在2000年10月通過它的夥伴EBARABallard將第四座燃料電池電廠安裝在日本的NTT公司,向亞洲開拓了市場。在不同地區進行的測試將大大促進燃料電池電站的商業化。第一個早期商業化電廠將在2001年底面市。下圖是安裝在美國Cinergy的Ballard燃料電池裝置,正在測試。
圖是安裝在柏林的250kW PEMFC燃料電池電站:
在美國,PlugPower公司是最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開發公司,他們的目標是開發、製造適合於居民和汽車用經濟型燃料電池系統。1997年,PlugPower模塊第一個成功地將汽油轉變為電力。PlugPower公司開發出它的專利產品PlugPower7000居民家用分散型電源系統。商業產品在2001年初推出。家用燃料電池的推出將使核電站、燃氣發電站面臨挑戰,為了推廣這種產品,1999年2月,PlugPower公司和GEMicroGen成立了合資公司,產品改稱GEHomeGen7000,由GEMicroGen公司負責全球推廣。此產品將提供7kW的持續電力。GE/Plug公司宣稱其2001年初售價為$1500/kW。他們預計5年後,大量生產的燃料電池售價將降至$500/kW。假設有20萬戶家庭各安裝一個7kW的家用燃料電池發電裝置,其總和將接近一個核電機組的容量,這種分散型發電系統可用於尖峰用電的供給,又因分散式系統設計增加了電力的穩定性,即使少數出現了故障,但整個發電系統依然能正常運轉。 在Ballard公司的帶動下,許多汽車製造商參加了燃料電池車輛的研製,例如:Chrysler(克萊斯勒)、Ford(福特)、GM(通用)、Honda(本田)、Nissan(尼桑)、VolkswagenAG(大眾)和Volvo(富豪)等,它們許多正在使用的燃料電池都是由Ballard公司生產的,同時,它們也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燃料電池的研製當中,克萊斯勒公司給Ballard公司注入4億5千萬加元用於開發燃料電池汽車,大大的促進了PEMFC的發展。1997年,Toyota公司就製成了一輛RAV4型帶有甲醇重整器的跑車,它由一個25kW的燃料電池和輔助干電池一起提供了全部50kW的能量,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25km/h,行程可達500km。這些大的汽車公司均有燃料電池開發計劃,雖然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時機還未成熟,但幾家公司已確定了開始批量生產的時間表,Daimler-Benz公司宣布,到2004年將年產40000輛燃料電池汽車。因而未來十年,極有可能達到100000輛燃料電池汽車。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
50年代初,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由於其可以作為大規模民用發電裝置的前景而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重視。在這之後,MCFC發展的非常快,它在電池材料、工藝、結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但電池的工作壽命並不理想。到了80年代,它已被作為第二代燃料電池,而成為實現兆瓦級商品化燃料電池電站的主要研究目標,研製速度日益加快。MCFC的主要研製者集中在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國家。預計2002年將商品化生產。
美國能源部(DOE)2000年已撥給固定式燃料電池電站的研究費用4420萬美元,而其中的2/3將用於MCFC的開發,1/3用於SOFC的開發。美國的MCFC技術開發一直主要由兩大公司承擔,ERC(EnergyResearchCorporation)(現為FuelCellEnergyInc.)和M-CPower公司。他們通過不同的方法建造MCFC堆。兩家公司都到了現場示範階段:ERC1996年已進行了一套設於加州聖克拉拉的2MW的MCFC電站的實證試驗,正在尋找3MW裝置試驗的地點。ERC的MCFC燃料電池在電池內部進行無燃氣的改質,而不需要單獨設置的改質器。根據試驗結果,ERC對電池進行了重新設計,將電池改成250kW單電池堆,而非原來的125kW堆,這樣可將3MW的MCFC安裝在0.1英畝的場地上,從而降低投資費用。ERC預計將以$1200/kW的設備費用提供3MW的裝置。這與小型燃氣渦輪發電裝置設備費用$1000/kW接近。但小型燃氣發電效率僅為30%,並且有廢氣排放和雜訊問題。與此同時,美國M-CPower公司已在加州聖迭戈的海軍航空站進行了250kW裝置的試驗,計劃在同一地點試驗改進75kW裝置。M-CPower公司正在研製500kW模塊,計劃2002年開始生產。
日本對MCFC的研究,自1981年"月光計劃"時開始,1991年後轉為重點,每年在燃料電池上的費用為12-15億美元,1990年政府追加2億美元,專門用於MCFC的研究。電池堆的功率1984年為1kW,1986年為10kW。日本同時研究內部轉化和外部轉化技術,1991年,30kW級間接內部轉化MCFC試運轉。1992年50-100kW級試運轉。1994年,分別由日立和石川島播磨重工完成兩個100kW、電極面積1m2,加壓外重整MCFC。另外由中部電力公司製造的1MW外重整MCFC正在川越火力發電廠安裝,預計以天然氣為燃料時,熱電效率大於45%,運行壽命大於5000h。由三菱電機與美國ERC合作研製的內重整30kWMCFC已運行了10000h。三洋公司也研製了30kW內重整MCFC。石川島播磨重工有世界上最大面積的MCFC燃料電池堆,試驗壽命已達13000h。日本為了促進MCFC的開發研究,於1987年成立了MCFC研究協會,負責燃料電池堆運轉、電廠外圍設備和系統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它已聯合了14個單位成為日本研究開發主力。
歐洲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1個Joule計劃,目標是建立環境污染小、可分散安裝、功率為200MW的"第二代"電廠,包括MCFC、SOFC和PEMFC三種類型,它將任務分配到各國。進行MCFC研究的主要有荷蘭、義大利、德國、丹麥和西班牙。荷蘭對MCFC的研究從1986年已經開始,1989年已研製了1kW級電池堆,1992年對10kW級外部轉化型與1kW級內部轉化型電池堆進行試驗,1995年對煤制氣與天然氣為燃料的2個250kW系統進行試運轉。義大利於1986年開始執行MCFC國家研究計劃,1992-1994年研製50-100kW電池堆,義大利Ansodo與IFC簽定了有關MCFC技術的協議,已安裝一套單電池(面積1m2)自動化生產設備,年生產能力為2-3MW,可擴大到6-9MW。德國MBB公司於1992年完成10kW級外部轉化技術的研究開發,在ERC協助下,於1992年-1994年進行了100kW級與250kW級電池堆的製造與運轉試驗。現在MBB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280kW電池組體。
資料表明,MCFC與其他燃料電池比有著獨特優點:
a.發電效率高比PAFC的發電效率還高;
b.不需要昂貴的白金作催化劑,製造成本低;
c.可以用CO作燃料;
d.由於MCFC工作溫度600-1000℃,排出的氣體可用來取暖,也可與汽輪機聯合發電。若熱電聯產,效率可提高到80%;
e.中小規模經濟性與幾種發電方式比較,當負載指數大於45%時,MCFC發電系統成本最低。與PAFC相比,雖然MCFC起始投資高,但PAFC的燃料費遠比MCFC高。當發電系統為中小規模分散型時,MCFC的經濟性更為突出;
f.MCFC的結構比PAFC簡單。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
SOFC由用氧化釔穩定氧化鋯(YSZ)那樣的陶瓷給氧離子通電的電解質和由多孔質給電子通電的燃料和空氣極構成。空氣中的氧在空氣極/電解質界面被氧化,在空氣燃料之間氧的分差作用下,在電解質中向燃料極側移動,在燃料極電解質界面和燃料中的氫或一氧化碳反應,生成水蒸氣或二氧化碳,放出電子。電子通過外部迴路,再次返回空氣極,此時產生電能。
SOFC的特點如下:
由於是高溫動作(600-1000℃),通過設置底面循環,可以獲得超過60%效率的高效發電。
由於氧離子是在電解質中移動,所以也可以用CO、煤氣化的氣體作為燃料。
由於電池本體的構成材料全部是固體,所以沒有電解質的蒸發、流淌。另外,燃料極空氣極也沒有腐蝕。l動作溫度高,可以進行甲烷等內部改質。
與其他燃料電池比,發電系統簡單,可以期望從容量比較小的設備發展到大規模設備,具有廣泛用途。
在固定電站領域,SOFC明顯比PEMFC有優勢。SOFC很少需要對燃料處理,內部重整、內部熱集成、內部集合管使系統設計更為簡單,而且,SOFC與燃氣輪機及其他設備也很容易進行高效熱電聯產。下圖為西門子-西屋公司開發出的世界第一台SOFC和燃氣輪機混合發電站,它於2000年5月安裝在美國加州大學,功率220kW,發電效率58%。未來的SOFC/燃氣輪機發電效率將達到60-70%。
被稱為第三代燃料電池的SOFC正在積極的研製和開發中,它是正在興起的新型發電方式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SOFC的國家,而美國的西屋電氣公司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現已成為在SOFC研究方面最有權威的機構。 早在1962年,西屋電氣公司就以甲烷為燃料,在SOFC試驗裝置上獲得電流,並指出烴類燃料在SOFC內必須完成燃料的催化轉化與電化學反應兩個基礎過程,為SOFC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10年間,該公司與OCR機構協作,連接400個小圓筒型ZrO2-CaO電解質,試制100W電池,但此形式不便供大規模發電裝置應用。80年代後,為了開辟新能源,緩解石油資源緊缺而帶來的能源危機,SOFC研究得到蓬勃發展。西屋電氣公司將電化學氣相沉積技術應用於SOFC的電解質及電極薄膜制備過程,使電解質層厚度減至微米級,電池性能得到明顯提高,從而揭開了SOFC的研究嶄新的一頁。80年代中後期,它開始向研究大功率SOFC電池堆發展。1986年,400W管式SOFC電池組在田納西州運行成功。
燃料電池
另外,美國的其它一些部門在SOFC方面也有一定的實力。位於匹茲堡的PPMF是SOFC技術商業化的重要生產基地,這里擁有完整的SOFC電池構件加工、電池裝配和電池質量檢測等設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SOFC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990年,該中心為美國DOE製造了20kW級SOFC裝置,該裝置採用管道煤氣為燃料,已連續運行了1700多小時。與此同時,該中心還為日本東京和大阪煤氣公司、關西電力公司提供了兩套25kW級SOFC試驗裝置,其中一套為熱電聯產裝置。另外美國阿爾貢國家實驗室也研究開發了疊層波紋板式SOFC電池堆,並開發出適合於這種結構材料成型的澆注法和壓延法。使電池能量密度得到顯著提高,是比較有前途的SOFC結構。 在日本,SOFC研究是「月光計劃」的一部分。早在1972年,電子綜合技術研究所就開始研究SOFC技術,後來加入"月光計劃"研究與開發行列,1986年研究出500W圓管式SOFC電池堆,並組成1.2kW發電裝置。東京電力公司與三菱重工從1986年12月開始研製圓管式SOFC裝置,獲得了輸出功率為35W的單電池,當電流密度為200mA/cm2時,電池電壓為0.78V,燃料利用率達到58%。1987年7月,電源開發公司與這兩家公司合作,開發出1kW圓管式SOFC電池堆,並連續試運行達1000h,最大輸出功率為1.3kW。關西電力公司、東京煤氣公司與大阪煤氣公司等機構則從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引進3kW及2.5kW圓管式SOFC電池堆進行試驗,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從1989年起,東京煤氣公司還著手開發大面積平板式SOFC裝置,1992年6月完成了100W平板式SOFC裝置,該電池的有效面積達400cm2。現Fuji與Sanyo公司開發的平板式SOFC功率已達到千瓦級。另外,中部電力公司與三菱重工合作,從1990年起對疊層波紋板式SOFC系統進行研究和綜合評價,研製出406W試驗裝置,該裝置的單電池有效面積達到131cm2。
在歐洲早在70年代,聯邦德國海德堡中央研究所就研究出圓管式或半圓管式電解質結構的SOFC發電裝置,單電池運行性能良好。80年代後期,在美國和日本的影響下,歐共體積極推動歐洲的SOFC的商業化發展。德國的Siemens、DomierGmbH及ABB研究公司致力於開發千瓦級平板式SOFC發電裝置。Siemens公司還與荷蘭能源中心(ECN)合作開發開板式SOFC單電池,有效電極面積為67cm2。ABB研究公司於1993年研製出改良型平板式千瓦級SOFC發電裝置,這種電池為金屬雙極性結構,在800℃下進行了實驗,效果良好。現正考慮將其製成25~100kW級SOFC發電系統,供家庭或商業應用。
㈥ 開個小型編織袋廠,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塑料機械的發展現狀與開拓市場的幾點建議
--------------------------------------------------------------------------------
2004-11-08 11:47:46 《工程塑料應用》 1062
塑料機械行業是為塑料製品行業提供加工裝備的,近幾年中國的塑料機械行業發展迅速,其發展速度與所創主要經濟指標在機械工業的194個行業中名列前茅。塑料機械年製造能力約20萬台(套),門類齊全,在世界排名第一。
目前中國的主要塑料機械製造企業近400家,大、中企業200家左右,上規模的骨幹企業有10家。新興塑料機械企業掌握高新技術,具有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一系列特點,已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注目。
中國塑料機械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一帶,其中寧波地區發展勢頭最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年生產量占國內注塑機年總產量1/2以上,佔世界注塑機的1/3。
塑料模具行業的更新換代,技術創新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喜人變化。廣東汕頭地區大部分企業已全套引進德國、法國、義大利及我國台灣省的最新計算機自動化模具加工技術,大大提高了模具技術性能、質量檔次。
中國塑料機械雖然發展很快、生產品種也較多,基本上能供給國內塑料原料加工與塑料製品加工、成型所需的一般技術裝備,個別產品也進入世界前列,但與工業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義大利相比,中國塑料機械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品種少、能耗高、控制水平低、 性能不穩定等方面。
目前中國塑料機械產品主要集中在通用的中小型設備上,技術含量低,20世紀80-90年代的低檔產品供大於求,機械製造能力過剩,企業效益下降。有的品種特別是超精大型高檔產品還是空白,仍需進口。據2001年統計,中國進口塑料機械使用外匯11.2億美元,而出口塑料機械創匯只有1.3億美元,進口遠大於出口。
中國加入世界經貿組織(WTO)後,國外的機械製造業加速對華轉移,世界一些知名的塑料機械企業,如德國德馬克、克虜伯、巴登菲爾,日本住友重工等公司先後「進駐」中國,有的還進一步設立了技術中心。國外塑料機械製造商的進入給中國塑料機械行業帶來了發展活力,同時也使中國塑料機械製造企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
1 塑料機械的發展現狀與水平
1.1開煉機�
開煉機即雙輥筒煉塑機,亦稱開放式煉塑機,是塑料機械中最基本的一種設備。它主要用於塑料的混煉、為壓延機喂料和配合煉機壓片使用。
目前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開煉機的生產早已形成系列,規格、尺寸、外形大致相似。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開煉機的改進主要是提高機械化程度、增加安全操作措施、改善勞動條件和減小佔地面積。
目前,國內一些主要生產廠家對開煉機構做了很多改進,如將減速系統設置在左右支架內,安裝在接料盤下面,在機架上設置了翻料裝置,採用了液壓調輥距和液壓安全裝置,盡量減小設備的自重和佔地面積,努力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等。目前國內的開煉機也已形成完整系列,品種規格齊全,完全可以滿足用戶各方面的要求。如大連冰山橡塑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完成了開煉機的系列化改型開發,開煉機的輥筒及軸承均採用雙列調心滾子軸承,所有傳動齒輪均集中在封閉箱體內,結構緊湊、傳動效率高、潤滑條件好。輥筒調距既可單調也可同時進行雙調,操作方便自如。為減輕機器振動,機體與減速機分別安裝,採用尼龍棒銷萬向聯軸器。這種機器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內外用戶青睞。
1.2密煉機
密煉機亦稱密閉式煉塑機,主要用於塑料的混煉及其它物料的混合等。對上述用途,密煉機完全可以代替開煉機,且生產效率和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勞動條件得以改善。目前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密煉機的生產都已形成系列,基本上有4種類型:
(1)以美國法勒爾-伯明翰公司生產的本伯里式為代表的F系列密煉機;
(2)以德國維爾納•普弗萊特勒公司的產品為代表的GK系列密煉機;
(3)以英國弗蘭西斯•肖公司產品為代表的K系列密煉機;
(4)以日本森山製作所生產的產品為代表的MS系列加壓密煉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4種類型密煉機都在向快速、高壓、大容量和加料與操作程序自動化方向發展,並用微機控制。總體上,前3種系列的密煉機基本結構相近,其主要差別在於轉子的構型及密煉室結構不同。而第4種MS系列的主要結構與前3種系列相比,有較大的變化。 上述幾種密煉機,按時間順序來講後者對前者既有借鑒與繼承,也有改進和創新。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它們之間既有相互吸收,也有自我改進和發展,各具特色。
中國生產的密煉機基本上屬於F系列、GK系列和MS系列,技術參數與主要性能與上述3種系列相當,外形也很相似,但規格不全,尚未形成完整的系列。
國際上中小型塑料廠較多採用加壓式捏煉機。它無下頂栓,採用密煉室翻轉排料,佔地面積小,可以在地面上安裝,節省工程費用。加壓式捏煉機在日本已形成完整系列,最小的密煉室總容積為1L、捏煉室總容積為3L,最大的密煉室總容積為500L,共有27個規格。
1.3注塑機
注塑機是塑料機械的主要品種之一,占塑料機械總產值的38%,有1/3的塑料製品是由注塑機生產的。
目前中國生產注塑機的廠家較多,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60家。注塑機的結構形式有立式和卧式兩種。按生產出的製品可分為普通型和精密型注塑機。一次注射量45-51000g;鎖模力200-36000kN;加工原料有熱固性塑料、熱塑性塑料和橡膠三種。熱塑性塑料包括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尼龍、聚氨酯、聚碳酸酯、有機玻璃、聚碸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從加工出的製品來看,有單色、雙色的一般和精密塑料製品。上述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都有自己的系列,各有自己的特點。如廣東震德塑料機械廠有限公司生產的捷霸CJ系列注塑機每一種規格均有數控和電腦控制兩種形式。又如浙江省寧波海天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HTF80X-HFT3600X型系列注塑機,可用於生產各種高精密的熱性塑料製品,機器採用線型移動感測器控制注射、合模、頂出,採用多重CPU電控系統、大幅面彩色LED顯示、全電腦自動控制。
普通卧式注塑機仍是注塑機發展的主導方向,其基本結構幾乎沒有大的變化,除了繼續提高其控制及自動化水平、降低能耗外,生產廠家根據市場的變化正在向組合系列化方向發展,如同一型號的注塑機配置大、中、小三種注射裝置,組合成標准型和組合型,增加了靈活性,擴大了使用范圍,提高了經濟效益。�
近幾年來,世界上工業發達國家的注塑機生產廠家都在不斷提高普通注塑機的功能、質量、輔助設備的配套能力,以及自動化水平。同時大力開發、發展大型注塑機、專用注塑機、反應注塑機和精密注塑機,以滿足生產塑料合金、磁性塑料、帶嵌件的塑料製品的需求。
注塑機是目前中國塑料機械中發展速度最快、水平與工業發達國家差距較小的塑機品種之一。但主要指普通型注塑機,在特大型、各種特殊、專用、精密注塑機的多數品種方面,有的產品尚屬空白,這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
1.4擠出機及輔機(生產線)
擠出機也是塑料機械的主要品種之一,占塑料機械總產值的31%,用擠出機加工的塑料製品占其總量的1/3左右。
單螺桿擠出機無論作為塑化造粒機械還是成型加工機械都佔有重要地位,近幾年業,單螺桿擠出機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德國生產的大型造粒用單螺桿擠出機,螺桿直徑達700mm,產量為36t/h。
單螺桿擠出機發展的主要標志在於其關鍵零件——螺桿的發展。近幾年以來,人們對螺桿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至今已有近百種螺桿,常見的有分離型、剪切型、屏障型、分流型與波狀型等。
從單螺桿發展來看,盡管近年來單螺桿擠出機已較為完善,但隨著高分子材料和塑料製品不斷的發展,還會涌現出更有特點的新型螺桿和特殊單螺桿擠出機。從總體而言,單螺桿擠出機向著高速、高效、專用化方向發展。
雙螺桿擠出機喂料特性好,適用於粉料加工,且比單螺桿擠出機有更好的混煉、排氣、反應和自潔功能,特點是加工熱穩定性差的塑料和共混料時更顯示出其優越性。近些年來國外雙螺桿擠出機已經有很大的發展,各種形式的雙螺桿擠出機已系列化和商品化,生產的廠商也較多,大致分類如下:
(1)按兩根軸線相對位置,有平行和錐形之分;
(2)按兩根螺桿嚙合程序,有嚙合型和非嚙合型之分;
(3)按兩根螺桿的旋轉方向,有同向和異向之分,在異向中又有向內、向外之分;�
(4)按螺桿旋轉速度,有高速和低速之分;
(5)按螺桿與機筒的結構,有整體和組合之分。
在雙螺桿擠出機的基礎上,為了更容易加工熱穩定性差的共混料,有的廠家又開發出多螺桿
擠出機如行星擠出機等。
中國雙螺桿擠出機產品系列不全,規格較少。中國很多塑料製品企業仍採用進口的雙螺桿擠 出機。20世紀90年代初,華南理工大學發明了電磁動態塑化擠出機,新的理論與概念引人注目。
近幾年中國塑料機械成套性已有很大進展。如塑料造粒機組從主機、供料計量、機頭、造粒和回收系統,到加熱、冷卻、電控、溫控系統都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薄壁管、厚壁管、纏繞管、波紋管(單、雙壁)、復合管等各種管材機組的規格日趨齊全,產品水平、質量不斷提高。為適應多層復合膜的需要,復合共擠技術及其成型機組(吹膜機組)也發展迅速。如青島德意利集團最近研製的中空壁纏繞管生產線,生產的直管管徑可達300mm。又如廣東金明塑膠設備有限公司吸收、引進德國萊芬豪賽公司關鍵技術製造的大型多層共擠復合膜機組,吹制膜單幅寬可達20m。該機組可吹制棚膜、農膜和土工膜,是一機兩用設備,適用於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多種原料。機組中除採用了內冷技術及超聲波監控技術外,還同時採用了機、電、氣動和液壓等多種技術,並有多項技術申請了技術專利。
1.5中空成型機
近幾年中國的中空成型機發展迅速,也已形成了自己的系列。為盛裝不同溶液的需求,可生產單層、多層容器,容積為1-5000L。
目前新開發出的主要機型有:數控多坐標中空成型機、高效雙模注拉吹中空成機、直接調溫式注拉吹中空成型機等。這類機器研製動向概括歸納為「三化一低」,即自動化、高速化、多層化及低噪音。
廣東金明塑膠有限公司研究設計製造的BM系列中空成型機,採用美國Barer Colman公司100點型坯壁厚控制,可滿足各種製品對壁厚控制的要求。機器中的電器、液壓、氣動的控制元件又採用了美國、德國著名企業的名牌產品,確保設備的質量及運行的可靠性。合模裝置為國際先進的無拉桿裝置,鎖模力大且分布均勻,並配備安全光閘,確保安全,且移模快速、平穩,能耗低,裝卸模具方便。該技術已獲國家專利,該產品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2 市場展望�
2.1國內市場
「九五」期間,塑料機械隨著石油化工產品的發展、塑料製品的增加,達到「黃金」時代。此後5-10年,塑料機械仍是「朝陽」產業。國外有人預言21世紀的材料領域是塑料的天下,而中國是21世紀塑料工業(包括塑料機械工業)最大的市場。
目前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產值每年約100億元,而國內市場需求約200億元,還有很大空間。另外,現在人們已公認一個國家或地區塑料的人均年消耗量及塑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地位是反映工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塑料資源豐富,21世紀初主要合成樹脂年產量達1.4萬t,排世界第4位。據預測今後至「十一五」期間,中國合成樹脂的產量還要以5%-10%的速度增長。中國又是塑料消費大國,據統計,其年消耗量佔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中國的人均消費僅為19kg,在世界排名第32位,是工業發達國家的11%-20%,可見中國的塑料工業還要大發展,塑料機械前景廣闊。
(1)農用塑料機械�
中國13億人口,80%在農村,農業是中國的基礎產業。農用塑料機械需求面廣,需求量最大。
現代農業中,暖房、雙層棚頂、排灌管道系統、各類農膜等的生產均需塑料機械工業提供裝備。農業專家認為,具有增溫保墒等性能的農用覆蓋材料,包括棚膜、地膜、青飼膜、遮陽棚、節水灌溉用配套管材和管件等塑料製品將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根據農業部預測,到2005年,我國園藝設施栽培面積將達到2300萬hm2左右,全國地膜覆蓋面積將達1.7億hm2,還有包括氨化膜、青貯膜和纏繞膜的飼草用膜、塑料育苗容器、遮陽網、防蟲網、 捕撈網具、農產品貯藏保鮮材料、泡沫塑料板材等,約需塑料製品300萬t/a。節水灌溉用配套管材和管件將得到廣泛應用。據水利部門初步規劃,到2005年,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將在目前1667萬hm2的基礎上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00萬hm2。預計需要各種塑料節水器材,如各類管材與管件、灌水器、噴頭、防滲用薄膜、土工布等170萬t。
(2)建築用塑料機械
建築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塑料製品需求量將持續上升。
在建築材料工業部門中,塑料機械主要用於下水管,上水管,門窗異型材,防水卷材、線、管等的生產。近年來國內無毒、無害、無污染的塑料建材將成為本世紀市場需求的熱點。由於國家已明令禁止使用鑄鐵管道,代之以塑料管材,預計2010年全國新建住宅室內80%的排水管及50%的城市供水將採用塑料管。同時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塑料門窗,預計至2010年塑料門窗和塑料管的普及率將達到30%-50%,塑料排水管的市場佔有率將超過50%。塑料門窗產量將達到4000萬-4500萬m2,佔全國建築門窗總量的80%以上。目前,塑料管材和異型材在建築用管材及門窗中的使用比例已分別達到30%和15%,今後的需求總數量將達到每年80萬t以上。其它塑料製品如貼牆紙、地板革、地板塊、地毯及防水卷材等也已成為現代建築材料中不可缺少的品種。
(3)汽車與電子工業用塑料機械
汽車的保險杠、方向盤、儀表盤等無一不是注塑件。目前歐美每輛汽車用塑料90-120kg,其中尼龍約為10kg。當今,汽車製造業正朝著減輕車身自重、高速、低耗方向發展。預計汽車用塑料的年增長率為10%-20%。2002年國內汽車生產量為319.8萬輛,預計2005年將增加到500萬輛,屆時汽車製造業需要塑料製品量可達37萬t。塑料機械的品種也應隨之開發與發展。 電子工業中的冰箱、電視機等產品的機殼、配件、傳輸線及插頭插座等的生產,信息載體的各類光碟的生產都由塑料機械業提供裝備。電纜、光纜的絕緣材料和護套材料均已從橡膠、鉛、紙等材料轉為全塑材料,隨著通訊事業的發展,用量還將增長。計算機、洗衣機、電冰箱、電風扇、空調器、吸塵器、電視機等眾多家用電器的普及率日漸增長,使塑料材料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據預測,今後每年僅冰箱、冷櫃、洗衣機、空調及各類小家電產品的工程塑料需求量就將達60萬t左右。
預計「十五」期間家電業每年所需的以塑料模具為主的模具量增長率約為10%。專家們認為,大型、精密(薄壁製品)的注塑模具將在今後受到市場的歡迎。
(4)塑料包裝機械
包裝也是塑料應用的主要領域,在包裝材料中塑料所佔的份額最大。據統計,日本各種包裝材料總消耗量年均增長率為2.8%,其中紙張4.7%,金屬4.9%,玻璃3.3%,塑料7.1%,而玻璃紙和木材均為負增長。美國各種包裝材料增長率為鋁材3.1%,鋼1.8%,玻璃0.9%,紙張2.2%,塑料6.4%。2002年中國塑料包裝材料主要產品產量總計為401萬t,比2001年350萬t增長14.2%,約占包裝材料總產量的1/3,居各種包裝材料之首。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糧食方面,小計量塑料包裝所佔的比例很高,如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商品糧中,小包裝佔80%,大包裝佔20%。而目前中國小包裝剛剛起步。若按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水平,至少需要各種塑料基材110萬t。隨著飲料、葯品、洗滌用品、化妝品、化工產品等包裝技術的發展,對復合膜、包裝膜、容器、周轉箱等包裝用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如飲料的產量基本上是5年翻一番,預測2005年將達到2500萬t左右,其中50%將使用聚酯瓶。另外,方便食品、乳製品、罐頭食品、味精、餅乾等各種包裝,每年需塑料達幾百萬噸。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防靜電膜仍主要由美國、日本進口。
總之,由於我國經濟宏觀與微觀方面形勢趨好,社會需要將出現穩定增長局面,最終將刺激包裝消費增長。而塑料包裝製品的消費旺勢必將推動塑料包裝機械的技術進步與迅速發展。
綜上所述,預測今後5-10年期間,塑料機械將獲得較大的發展,主要品種、類別有塑料壓延機與輔機,單螺桿擠出機與輔機,雙螺桿擠出機(含錐形螺桿與平行螺桿)與輔機,塑料注塑機(包括雙色注塑機、氣輔注塑機、轉盤注塑機、多工位鞋用橡塑注射機),塑料擠出電線、電纜包覆機組,塑料擠出拉絲、紡織機組,塑料擠出型材、管材機組,塑料擠出吹膜機組(含雙層復合與多層復合吹膜機組),柱塞式擠出機,糊狀PTFE擠出機,傳遞模塑成型機,吸塑成型機與相應的模具等。其中吹制地膜、保溫棚膜機組與擠管機組,特別是吹制幅寬16m以上的大棚膜機組和擠制直徑630mm以上大管機組的發展將占重要地位,塑料機械的生產將向經濟規模方向發展。為消除環境污染,塑料回收再生設備也將有一定的發展。
2.2國際市場�
中國加入WTO後,面臨新的挑戰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國的塑料機械行業應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利用好國家相關政策,積極調整戰略,走出國門,開創新局面。
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已被列入「十五」計劃「走出去」計劃戰略中。中國對外投資目標中,到2015年將培育出50家大型跨國企業,躋身世界500強。塑料機械行業的大企業應躋身於其中,在國際大舞台上展開更廣泛深入的合作與競爭。
國際市場對塑料機械要求不一,層次不同,西歐市場對塑料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要求很高,中國目前尚難躋身。日本的貿易保護和技術水平是一種無形堡壘,中國難以打入,即使打入,出口量也不大。港澳地區是中國的傳統市場,但近幾年該地區已形成了自己的塑料工業,具有一定的機械製造能力。美國盡管技術水平很高,但要求是多層次的,在出口高檔次塑料機械的同時,又進口不少自己沒有和不願生產的塑料機械。1996年美國進口塑料機械的金額為4.95億美元。目前中國塑料機械如浙江省寧波海天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的注塑機已打入美國。通過產品質量提高、售後服務的加強,美國的市場一定能隨之擴大。
另外,中東產油國如約旦、伊朗、沙特等國家有較多的外匯收入,他們喜歡以招標方式和承包工程進口成套塑料加工設備。隨著中國設備成套水平的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將越來越大。常州市自動控制系統工程公司的成套編織袋生產線已打入該市場。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是另一個塑料機械傳統市場,預計未來的需求仍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越南對塑料機械的需求量增長很快。過去中國援越的設備經過幾十年使用已達到了必須更新的地步。俄羅斯和東歐市場潛力很大,也是中國的主要市場之一。靠近中國方面的遠東地區的塑料機械幾乎全靠進口,南美、非洲也是中國出口塑料機械的潛在市場。
為了提高產品附加值,佔領市場,必須盡快完成塑料機械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檔次。
注塑機 應全面淘汰繼電器控制,採用數字程序、可編程序的開環控制,對精密注塑機採用半閉環或全閉環控制系統;液壓系統採用雙泵及流量、壓力雙比例閥;主機部分採用雙缸注射及內翻式五鉸雙肘合模機構;對大型注塑機控制部分增加位移感測器、自動上料器、模溫控制器、機械手自動換模,實現微機自動控制;液壓系統採用變數泵、蓄能器;主機結構上採用簡單的直壓式鎖模機構,對大型注塑機可開發雙模板新型結構。
擠出機及輔機 ①加大螺桿長徑比(L/D>30),盡量採用分離型、屏障型、波狀型等新螺桿,提高轉速(最高轉速n>200r/min),採用不停機換過濾網裝置;②採用變頻調速,降低能耗,降低比功率;③採用程式控制式微機,實現溫度、壓力、速度等自動控制;④編織袋生產線中應提高牽伸裝置加熱精度和牽伸速度,研製新的水冷裝置,適應高速生產,提高圓織機轉速和降低能耗與噪音,提高印刷機質量,使成套設備的檔次上一個台階;⑤吹塑薄膜機組(包括多層共擠吹膜)應配備自動上料,設快速不停機換網和自動測厚裝置。
3 市場開拓�
世界上塑料機械正朝著無人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歐美、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塑機製造企業的新產品正向著微型化與大型化、柔性化與靈捷化,自動化與智能化、網路化與虛擬化、個性化與規模經營相輔相成的新趨勢發展。中國要想改變國內塑料機械現狀,在國際上取得與其規模相匹配的發言權,進而打進世界塑機強國,專家們建議要在總結經驗、 找出差距的基礎上,採取如下措施:�
(1)調整企業組織結構�
從整體上看,中國的塑料機械工業實力不斷增強,水平在日益提高,但組織結構不理想,大規模企業極少,中小型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小企業在技術力量、生產設備或管理水平方面都很薄弱,抗風險能力差。因此中國塑料機械行業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應聯合起來,走集團化道路,參與競爭。
(2)加大技術投入
中國國內專門從事塑料機械研究的機構太少,從事塑料機械產品研究設計的力量薄弱,導致塑機產品技術含量低。
在「十五」至「十一五」期間應充實、擴大塑機的研究機構,重點培養、引進使用這方面人才,開拓新技術、創出自己的專利產品,以提高塑機「身價」。
(3)利用國際塑機成果�
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的塑料機械行業起步早,掌握了較多的塑機方面新技術、新產品和技術專利,中國在創新、開拓產品時,應盡量借鑒國際經驗,利用國際上已有塑機成果,不走重復研究、開拓之路,應採取聯合、合資、引進等方式,甚至采購先進成熟的零部件、配件和控制系統,開創、改造中國的塑料機械,使中國的塑料機械產品盡快提高檔次,再上一個新台階。
(4)採用先進工藝裝備
目前中國塑機製造企業的機械加工設備多數採用通用機床加工塑機零部件,效率低,質量不穩定。應當取而代之的是採用專用工具、夾具、量具和專用機床對批量較大的塑機零件進行機械加工。只有用先進的工藝裝備才能提高效率、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
(5)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
目前世界上產業結構在調整,工業發達國家不斷將工業生產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行業 ,勞動密集型產品正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中國應利用這個機遇,發展開煉機、密煉機 、壓延機、塑料回收再生設備及空檔的邊緣設備等,為擴大塑料機械出口創匯和解決勞動力 過剩創造條件。
4 結語�
中國加入WTO後進一步改善了中國塑機行業的國際市場環境。塑機行業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好相關政策,發揮本土(國內市場)勞動力成本低和社會穩定、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的優勢,苦練「內功」,採取有效措施,使生產效益一直走在中國機械行業之首的中國塑料機械行業以更高的年均增長率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