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據工作原理,試解釋平帶,v帶傳動主要依靠什麼來傳遞運動和動力
帶傳動是利用張緊在帶輪上的柔性帶進行運動或動力傳遞的一種機械傳動。版根據傳動原權理的不同,有靠帶與帶輪間的摩擦力傳動的摩擦型帶傳動,也有靠帶與帶輪上的齒相互嚙合傳動的同步帶傳動。
1、平帶傳動
有開口傳動、交叉傳動和半交叉傳動等,分別適應主動軸與從動軸不同相對位置和不同旋轉方向的需要。平型帶傳動結構簡單,但容易打滑,通常用於傳動比為3左右的傳動。
2、V帶
V帶是斷面為梯形的環形傳動帶的統稱,分特種帶芯V帶和普通V帶兩大類。與平型傳動帶相比,具有安裝容易、佔地面積小、傳動效率高和噪音小等優點,在整個傳動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應用於電動機和內燃機驅動的機械設備的動力傳動。
(1)傳動裝置的帶壽命和什麼有關擴展閱讀
(1)優點:傳動平穩、緩沖吸振、結構簡單、成本低、使用維護方便、 有良好的撓性和彈性、過載打滑。
(2) 缺點:傳動比不準確、帶壽命低、軸上載荷較大、傳動裝置外部尺寸大、效率低。
因此,帶傳動常適用於大中心距、中小功率、帶速v =5~25m/s,i≤7的情況。
㈡ 帶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些帶傳動的設計准則是什麼
帶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帶的疲勞損壞和打滑,如脫層、撕裂以及斷裂等。
帶傳動的設計准則是確保帶傳動在不打滑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疲勞強度和壽命。
帶傳動的失效原因:
1、輸送帶捲入滾筒時會彎曲,彎曲次數達到其疲勞極限時,會發生彎曲破壞,初期會出現小裂紋,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紋擴大或撕裂,最終導致輸送帶斷裂,造成帶傳動的失效。
2、由於滾筒自身加工誤差,其表面粘上物料或磨損不均造成直徑變化,輸送帶的牽引力產生向滾筒直徑大側的移動分力,在移動分力的作用下,輸送帶產生向滾筒直徑較大方向的跑偏,輸送帶會向上部跑偏,造成帶傳動的失效。
(2)傳動裝置的帶壽命和什麼有關擴展閱讀
一、帶傳動的設計要點
1、傳動系統應滿足機器的功能要求,而且性能優良,傳動效率高。
2、結構簡單緊湊,佔用空間小,便於操作,安全可靠。
3、可製造型好,加工成本,維修便利。
4、不污染環境。
二 、帶傳動的特點
1、傳動准確,工作時無滑動,具有恆定的傳動比。
2、傳動平穩,具有緩沖、減振能力,雜訊低。
3、維護保養方便,不需潤滑,維護費用低。
㈢ 齒輪傳動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齒輪傳動的原理:即一對相同模數(齒的形體)的齒輪相來互嚙合將動力由甲軸版傳送給乙軸,以完成權動力傳遞。
齒輪傳動是指由齒輪副傳遞運動和動力的裝置,它是現代各種設備中應源用最廣泛的一種機械傳動方式。齒輪傳動是靠齒與齒的嚙合進行工作的,輪齒是齒輪直接參與工作的部分,所以齒輪的失效主要發生在輪齒上。百主要的失效形式有輪齒折斷、齒面點蝕、齒面磨損、齒面膠合以及塑性變形等。
(3)傳動裝置的帶壽命和什麼有關擴展閱讀
齒輪傳動的特點
1、傳動精度高。度現代常用的漸開線齒輪的傳動比准確、恆定不變。這不但對精密機械與儀器是關鍵要求,也是高速重載下減輕動載荷、實現平穩傳動的重問要條件。
2、適用范圍寬。齒輪傳動傳遞的功率范圍極寬,可以從0.001W到60000kW;圓周速度可以很低,也可高達150m/s,帶傳動、鏈傳動均難以比擬。
3、可以實現平行軸、相交軸、交錯軸等空間任意兩軸間的傳動,這也是帶傳動、鏈傳動做不到的。
4、使用壽命長,傳動效率較高。
5、對環境條件要求較嚴,除少數低速答、低精度的情況以外,一般需要安置在箱罩中防塵防垢,還需要重視潤滑。
㈣ 2018-08-24 帶傳動和鏈傳動
13.1 帶傳動的類型和應用
13.1.1 帶傳動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帶傳動由主動輪、從動輪和張緊在兩輪上的傳動帶組成。利用帶與帶輪之間的摩擦或者嚙合實現運動和動力的傳遞。其特點是具有良好的彈性、傳動平滑、雜訊小並有吸振和緩沖作用;過載時帶與帶輪間會出現打滑,可保護其他零件;結構簡單,製造、安裝及維護都較方便;適用於中心距較大的傳動;由於存在相對滑動,不能保證准確的傳動比;傳動的外廓尺寸大,效率低;有較大的壓軸力,壽命短。
13.1.2 傳動帶的類型和應用
帶傳動分為摩擦性和嚙合型兩大類。摩擦性傳動帶按截面形狀分為平帶,V帶,圓帶,多楔帶。而同步齒形帶屬於嚙合型傳動帶。
平帶的工作表面是內周表面,V帶是兩側面,在壓緊力Q相同的情況下,平帶與V帶傳動能力不同。對於平帶,帶與輪緣表面間的摩擦力Ff = fN = fQ;而對於V帶,其摩擦力為 Ff = 2fN = fQ/sin (φ/2) = f'Q 。其中,φ為V帶輪槽的槽角;f為帶與帶輪間的摩擦系數;f' = f/sin(φ/2)是當量摩擦系數。顯然,f' > f,故在相同條件下,V帶能傳遞較大的功率,在傳遞相同功率時,V帶傳動的結構較緊湊。圓帶的牽引力小,常用於儀器和家用機械中。多楔帶是平帶和V帶的組合結構,其楔形部分嵌入帶輪上的楔形槽內,靠楔面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工作。兼有平帶和V帶的優點,柔性好,摩擦力大,常用於結構要求緊湊、傳遞功率大的場合。
同步帶傳動是通過帶齒與輪齒的嚙合傳遞運動和動力,帶與輪齒間無相對滑動,能保證准確的傳動比;傳動效率高;帶薄而輕,強力層強度高,結構緊湊,可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缺點是對製造安裝精度要求高,帶和帶輪的製造工藝復雜,中心距的要求較為嚴格。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V帶傳動。帶速v為5~25m/s,傳動比i ≤ 7(不超過10),傳動效率η≈0.94~0.97。
13.1.3 V帶的規格
V帶由外包層、頂膠層、抗拉層和底膠層構成,其界面呈梯形結構,外包層由塗膠布製成,頂膠層和底膠層由橡膠製成。抗拉層是V帶的骨架層,分為簾布結構和線繩結構。簾布結構抗拉強度高,製造方便;線繩結構柔韌性好、抗彎強度高、壽命長,可用在轉速高、直徑小的傳動中。V帶已標准化。普通V帶應用最廣泛,分為Y,Z,A,B,C,D,E七種型號。
V帶受彎時,長度保持不變的周線稱為節線,由節線組成的面稱為節面。帶的節面寬度稱為節寬bp,在V帶輪上,與節寬bp相對應的帶輪直徑稱為基準直徑d,V帶的節線長度稱為基準長度Ld。
13.2 帶傳動的基本理論
13.2.1 尺寸計算
小帶輪的包角 α₁=180°-[(d₂-d₁)/a]·57.3° 。其中,d₁,d₂是小帶輪、大帶輪的基準直徑,a是中心距。
帶的基準長度 Ld=2a+(d₂+d₁)·Π/2+(d₂-d₁)²/4a 。
已知帶長時,中心距 a≈(2Ld-Π(d₂+d₁)+{[2Ld-Π(d₂+d₁)]²-8(d₂-d₁)²}½)/8 。
13.2.2 受力分析
F₁ = Feⁿ/(eⁿ-1)
F₂ = F/(eⁿ-1)
F = F₁-F₂ = F₁(1-1/eⁿ)
其中,n=fα;e是自然對數的底(e=2.718...);f是帶與輪面間的摩擦系數(V帶用當量摩擦系數f');α是帶輪的包角;F₁是帶在即將打滑時緊邊拉力;F₂是帶在即將打滑時的松邊拉力;F是作用在微帶上的有效拉力。
由此可知,增大包角、摩擦系數和初拉力,都可提高帶傳動所能傳遞的有效圓周力。
13.2.3 應力分析
傳動時,帶中應力由三部分組成。
拉力產生的拉應力。緊邊拉應力,σ₁ = F₁/A MPa;送邊拉應力, σ₂ = F₂/A MPa 。A是帶的橫截面積,單位為mm²。
離心力產生的拉應力。帶做圓周運動時,產生的離心力使帶受到拉力的大小為Fc = qv²,則 σc = qv²/A 。其中,q是每米帶長的質量,v是帶速。
彎曲應力。帶繞過帶輪時,因彎曲而產生彎曲應力,彎曲應力應為σb≈Eh/d。其中,E是帶材料的彈性模量;h是帶的高度;d是帶輪的基準直徑。
在運轉過程中,帶受交變應力的作用。最大應力發生在緊邊進入小帶輪處,其值為 σmax = σ₁+σb₁+σc 。
13.2.4 運動分析
彈性滑動。彈性滑動會引起從動輪的圓周速率下降,傳動比不準確,降低傳動效率和增加帶的磨損。將從動輪圓周速度的相對降低率稱為滑動率: ε=(v₁-v₂)/v₁=(Πd₁n₁-Πd₂n₂)/Πd₁n₁ ,得傳動比i=n₁/n₂=d₂/(1-ε)。一般滑動率ε為1%~2%,在一般工業傳動中可略去不計。
打滑現象。當帶傳動的載荷增大時,有效圓周力F也相應增大,當F超過極限摩擦力時,帶與帶輪間發生全面滑動,這種現象稱為打滑。因帶在小帶輪上的包角小,故打滑多發生在小帶輪上。打滑會造成帶的嚴重磨損並使從動輪轉速急劇下降,致使傳動失效,因此應避免打滑。
13.3 普通V帶傳動的設計
13.3.1帶傳動的失效形式和設計准則
帶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是打滑和帶的疲勞破壞。因此,設計准則是在保證不打滑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疲勞強度和壽命。
疲勞強度條件。 σmax = σ₁ + σc + σb₁ ≤ [σ] 。
不打滑條件。 F ≤ F₁(1-1/eⁿ) = σ₁A(1-1/eⁿ) 。
由以上兩式,可得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單根普通V帶能傳遞的額定功率P,即 P = Fv/1000 = ([σ]-σb₁-σc)(1-1/eⁿ)(Av/1000) kw 。其中,n = f'α。
若實際工作條件與上述特定工作條件不同時,應對P值修正。經修正的單根普通V帶的許用功率為 [P] = (P+∆P)KαKl kw 。其中,∆P是單根普通V帶額定功率的增表,Kα是包角系數,Kl是帶長系數。
13.3.2 設計計算步驟和參數選擇
設計V帶傳動的依據是傳動用途、工作情況、帶輪轉速(或傳動比)、傳遞的功率、外廓尺寸和空間位置條件等。需要確定的是V帶的型號、長度和根數、中心距、帶輪結構尺寸及壓軸力等。
確定計算功率Pc。 Pc = KaP 。其中,P是傳遞的額定功率;Ka是工況系數。
選擇帶型。根據計算功率和小帶輪轉速n₁,選帶的型號。
選取帶輪基準直徑d₁和d₂,驗算帶速v。小帶輪基準直徑小,則帶傳動外廓尺寸小,但如果過小,彎曲應力會過大,所以要限制小帶輪基準直徑,大於最小值。略去彈性滑動的影響,大帶輪基準直徑 d₂ = n₁d₁(1-ε)/n₂ ,取ε=0.015。帶速高,則離心力大,從而降低傳動能力,帶速底,要求有效圓周力大,使帶的根數過多。一般v應在5~25m/s范圍內,否則應重新選取d₁。有 v=Πd₁n₁/60x1000 。
確定中心距a和V帶的基準長度L0。先按 0.7(d₁+d₂)≤a0≤2(d₁+d₂) ,初定中心距a0,然後計算基準長度L0, L0 = 2a0 + (d₁+d₂)Π/2 + (d₂-d₁)²/4a0 。選取接近的標准長度L0,最後按下式近似確定中心距。 a≈a0+(Ld-L0)/2 。
驗算小帶輪包角α₁。為了保證傳動能力,一般應使α₁≥ 120°。 α₁ = 180°-[(d₂-d₁)/a]x57.3° 。
確定V帶的根數z。V帶根數按下式計算, z=Pc/[P0]=KaP/(P0+∆P0)KαKl 。z值應取整數,為使各帶受力均勻,通常V帶的根數z<10。
確定初拉力F0。初拉力是保證傳動正常工作的重要條件。初拉力不足,會出現打滑,初拉力過大,又使帶的壽命降低,軸和軸承所受的壓力增大。單根普通V帶合適的初拉力可按下式計算: F0 = (500Pc/vz)(2.5/Kα-1) + qv² ,式中各符號意義同前。
計算壓軸力Fq。為計算軸和軸承,必須確定作用在軸上的壓力Fq,若忽略了兩邊的拉力差,可近似的按下式計算,即 Fq = 2zF0·sinα₂/2 。
13.3.3 帶輪設計
帶輪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輪緣(安裝傳動帶)、輪轂(與軸連接部分)、輪輻(中間部分)。帶輪的材料主要用鑄鐵HT150或HT200。
v > 25m/s時,宜採用鑄鋼;小功率時,可採用鑄鋁或塑料。帶輪的結構形式有實心式,用於尺寸較小的齒輪,腹板式,用於中等尺寸的齒輪;輪輻式,用於尺寸較大的齒輪。
普通V帶楔角為40°,但輪槽角小於40°,其原因是繞過帶輪時產生橫向變形,使楔角變小,且帶輪直徑越小,楔角越小。為使帶的側面與輪槽側面接觸良好,輪槽角總是小於V帶楔角。
13.3.4 V帶傳動的張緊裝置
因傳動帶的材料不是完全的彈性體,因此常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會伸長而鬆弛,使初拉力下降,為保證正常工作,應設置張緊裝置。常見的張緊裝置有以下幾種。
定期張緊裝置。它是利用定期改變中心距的方法來調節帶的初拉力,使其重新張緊。在水平或傾斜不大的傳動中,可採用滑道式機構。電動機裝在滑軌上,通過旋轉調節螺釘改變電動機位置。在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傳動中,可採用擺架式結構,電動機固定在搖擺架上,旋動螺釘使機座繞固定軸旋轉。
張緊輪張緊裝置。當中心距不能調節時,可採用張緊輪把帶張緊。張緊輪一般應放在松邊內側,盡量靠近大帶輪,以減少對包角的影響。
13.4 鏈傳動概述
13.4.1 鏈傳動的特點、類型及應用
鏈傳動由裝在平行軸上的鏈輪1、鏈輪2和鏈條3組成,鏈條為中間撓性件,通過鏈節與鏈輪齒的嚙合傳遞運動和動力。
與帶傳動相比,鏈傳動的優點是沒有彈性滑動和打滑,能保持准確的傳動比;傳動比效率為0.95~0.98,高於帶傳動,壓軸力較小,傳遞功率大,可在、低速、重載、惡劣環境和較高溫度下工作。與齒輪傳動相比,鏈傳動的優點是製造和安裝精度較低,中心距較大時其傳動結構簡單,過載能力強。缺點是瞬時鏈速和瞬時傳動比不是常數,工作中有一定動載荷和沖擊,雜訊較大,不能用於高速。
按用途不同,鏈可分為傳動鏈、輸送鏈和起重鏈。傳動鏈主要用於傳遞運動和動力,應用很廣,工作速度v≤15m/s,傳遞功率P≤100kw,最大速比i≤8。起重鏈和輸送鏈用於起重機械和運輸機械中。
13.4.2 傳動鏈和鏈輪
傳動鏈。傳動鏈按結構不同分為滾子鏈和齒形鏈。
滾子鏈由滾子、套筒、銷軸、內鏈板和外鏈板組成,其中內鏈板與套筒、外鏈板與銷軸分別用過盈配合固聯在一起,銷軸和套筒之間為間隙配合,構成鉸鏈,套筒與滾子之間也為間隙配合。當傳遞較大動力時,可採用多排鏈,承載能力大,但較難保證鏈的製造和裝配精度,容易受載不均。滾子鏈已標准化,分為A,B兩種系列,其中A系列常用。相鄰兩滾子中心的距離p稱為節距,它是鏈的主要參數。當鏈節數為偶數時,接頭處用開口銷或彈簧夾鎖緊,當鏈節數為奇數時,可用過渡鏈節,過渡鏈節的鏈板受拉時將受到附加彎曲應力,其強度較低,故最好取為偶數。
齒形鏈由兩組外形相同的鏈板交錯排列,用鉸鏈連接而成,鏈板兩側工作面為直邊,夾角為60°、鉸鏈可做成滑動回轉副或滾動回轉副。由於齒形鏈的齒形特點,使傳動較平穩,沖擊小,雜訊低(又稱無聲鏈),主要用於高速鏈傳動(鏈速可達40m/s)或對運動精度要求較高的傳動。但齒形結構較復雜,價格較貴,目前應用較少。
鏈輪。小直徑鏈輪可做成整體式;中等尺寸的鏈輪可做成孔板式;尺寸較大的鏈輪可採用裝配式,齒圈與輪轂可用焊接或螺栓連接。鏈輪輪轂的部分尺寸可參考帶輪。鏈輪輪齒的齒形應保證鏈節能自由的進入和退出嚙合,嚙合時應保證接觸良好,且齒形要便於加工。鏈輪上被鏈條節距等分的圓稱為分度圓,其直徑用d表示。已知節距p和齒數z,鏈輪主要尺寸的計算公式為 分度圓直徑 d = p/sin (180°/z) ,齒頂圓直徑 dzmax = d+1.25p-d₁,dzmax = d+(1-1.6/z)p-d₁ ,齒根圓直徑 df = d-d₁ (d₁為滾子直徑)。da的值應在damax與damin之間,如選用「三圓弧一直線」齒形,則 da = p[0.54+cot(180°/z)] 。
13.5 鏈傳動的運動特性和受力分析
13.5.1 鏈傳動的運動特性
鏈由很多剛性鏈節組成,鏈條繞上鏈輪後呈多邊形狀。傳動時,鏈輪每回轉一周,將帶動鏈條移動正多邊形周長zp的距離,故鏈的平均速度及平均傳動比為 v=n₁z₁p/60x1000 = n₂z₂p/60x1000,i = n₁/n₂ = z₂/z₁ 。式中,p是鏈節距;z₁,z₂是主、從動輪的齒數;n₁,n₂是主、從動輪的轉速。實際上,瞬時鏈速和瞬時傳動比都不是定值。主動輪以ω₁等角速度轉動時,分度圓周速度為 v₁ = R₁ω₁ ,則鏈條的前進速度為 vx = v₁cos β = R₁ωcos β 。β是圓周速度與水平線的夾角,其變化范圍在±φ₁/2之間,φ₁=360°/z₁。當β=±φ₁/2時,鏈速最小,v=R₁ω₁cos φ₁/2,當β = 0時,鏈速最大,v=R₁ω₁。同樣,設從動鏈輪的角速度為ω₂,圓周速度為v₂, v₂=v₁cos β/cos γ=R₂ω₂ ,則瞬時傳動比為 i' = ω₁/ω₂ = R₂cos γ/R₁ cos β 。由於β、γ隨鏈輪轉動而變化,雖然ω₁是定值,ω₂卻隨β和γ的變化而變化,瞬時傳動比隨之變化,同時鏈在垂直方向的分速度Vy也在做周期性變化。
13.5.2 鏈傳動的受力分析
安裝鏈傳動時,只需不大的緊張力,主要是使鏈松邊的垂度不致過大,否則會產生顯著振動、跳齒和脫鏈。若不考慮傳動中的動載荷,鏈的緊邊拉力為F₁=F+Fv+Fy,松邊拉力為F₂ = Fc+Fy。其中,Fc是離心拉力,Fy是懸垂拉力,F是有效拉力。圍繞在鏈輪上的鏈節運動中產生的離心拉力為 Fc = qv² 。其中,q是鏈的單位長度質量;v是鏈速。懸垂拉力可利用求懸索拉力的方法近似求得。 Fy = Ky·qga ,其中,a是鏈傳動的中心距;g是重力加速度;Ky是下垂量y=0.02a時的垂度洗漱,其值與中心連線和水平線的夾角β有關。垂直布置時,Ky=1,水平時,Ky=6,傾斜布置時,Ky = 1.2(β=75°),2.8(β=60°),5(β=30°)。鏈作用在鏈輪軸上的壓力Fq可近似取為Fq = (1.2~1.3)F。
13.6 鏈傳動的設計
13.6.1 鏈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
鉸鏈磨損。鏈條在工作中,銷軸與套筒間由相對滑動,使鉸鏈產生磨損,從而使鏈節變長,鏈與鏈輪的嚙合點外移,這將引起跳齒和脫鏈,從而使傳動失效。是開式鏈傳動的主要失效形式。
鏈的疲勞破壞。鏈在運動過程中所受的載荷不斷變化,因而鏈在變應力狀態下工作,經過一定的循環次數後,鏈板會產生疲勞斷裂,或者套筒、滾子表面產生沖擊疲勞破壞。在潤滑條件良好和設計安裝正確的情況下,疲勞強度是決定鏈傳動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膠合。當轉速很高或潤滑不良時,潤滑油膜難以形成,使銷軸和套筒的工作表面在很高的溫度和壓力下直接接觸,從而導致膠合。膠合限制了鏈傳動的極限轉速。
過載拉斷。在低速、重載的傳動中或者尖峰載荷過大時,鏈會被拉斷,其承載能力受到鏈元件靜拉力強度的限制。
13.6.2 功率曲線圖
實驗條件:小鏈輪齒數z₁=19,鏈長L=100p,單排鏈,載荷平穩,工作壽命為15000h,鏈條因磨損而引起的相對伸長量不超過3%。鏈傳動計算功率 Pc = KaP ≤ KzKlKpP0 。式中,Ka是工況系數;Kz,Kl,Kp是小鏈輪齒數z₁、鏈長L和鏈的排數不符合實驗條件時的修正系數;P是傳遞的功率。
若潤滑不良,P0值應降低。當鏈速v≤1.5m/s時,降到50%;當1.5m/s≤v≤7m/s時,降到25%;當v>7m/s時,鏈傳動必須採用充分良好的潤滑。
當v< 0.6m/s時,鏈傳動可能因強度不足而拉斷,需進行靜強度校核 S=Q/KaF₁≥4~8 ,式中,Q是鏈的極限拉伸載荷;F₁是鏈的緊邊拉力;Ka是工況系數。
13.6.3 主要參數的選擇
鏈輪齒數。小鏈輪齒數不宜過少或過多,過少會使運動不勻性加劇,過多則會因磨損引起的節距增長而發生跳齒和脫鏈,縮短鏈的使用壽命。大鏈輪齒數 z₂=iz₁ 。
若鏈條的鉸鏈發生磨損,將使鏈條節距變長、鏈輪節圓d'向齒頂移動。節距增長量∆p與節圓外移量∆d'的關系,可由式導出 ∆d'=∆p/sin(180°/z) 。由此可知,∆p一定時,齒數越多節圓外移量越大,越容易發生跳齒和脫鏈現象。所以大鏈輪齒數不宜過大,一般應使z₂≤120。一般鏈條節數為偶數,而鏈輪齒數最好為奇數,這樣可使磨損較均勻。
鏈節距。鏈的節距越大,其承載能力越高。但是當鏈接以一定的相對速度與鏈輪齒嚙合的瞬間,將產生沖擊和動載荷。節距越大,鏈輪轉速越高,沖擊越大。因此,設計時盡可能選用小節距鏈,高速重載時可選用小節距多排鏈。
中心距和鏈節數。鏈傳動中心距過小,則小鏈輪上的包角也小,同時嚙合的齒輪數減少,中心距過大,則易使鏈條抖動。一般取中心距 a=(30~50)p ,最大中心距amax≤80p。鏈條長度用鏈節數Lp表示,可由帶傳動中帶長的計算公式導出 Lp=2q/p+(z₁+z₂)/2+p/a·[(z₂-z₁)/2Π]² 。計算出的鏈節數須圓整為整數,最好取為偶數。利用上式,可解出中心距a, a=p/4·([Lp-(z₁+z₂)/2]+{[Lp-(z₁+z₂)/2]²-8[(z₂-z₁)/2Π]²}½) 。為使松邊有合適的垂度,實際中心距應比計算出的中心距小∆a,∆a=(0.002~0.004)a,中心距可調時取大值。
13.6.4 鏈傳動的布置和潤滑
鏈傳動的布置應遵守以下原則:兩鏈輪的回轉平面應在同一鉛垂平面內,盡量採用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布置,盡量使緊邊在上。
潤滑對鏈傳動的工作能力和使用壽命有很大影響。良好的潤滑劑有利於減少磨損、降低摩擦損失、緩和沖擊。設計時應注意潤滑劑和
潤滑方式的選擇。
㈤ 帶傳動有什麼特點
(1)優點:
①具有良好的彈性,能起吸振緩沖作用,因而傳動平穩,雜訊小,無專需潤滑;
②過載時,帶與帶輪會出現屬打滑,可防止其他零件損壞;
③結構簡單,成本低,加工和維護方便;
④適用於兩軸中心距較大的傳動
(2)缺點:
①外廓尺寸較大,結構不夠緊湊;
②由於帶的彈性滑動,不能保證准確的傳動比;
③帶的使用壽命較短,一般為2000~3000h;
④摩擦損失較大,傳動效率較低
帶傳動根據其傳動原理分為摩擦型和嚙合型兩大類,在汽車上被廣泛應用
圖3-13a)所示為摩擦型帶傳動其工作原理是:傳動帶緊套在兩個帶輪上,帶與帶輪之間存在正壓力,當主動輪旋轉時,靠摩擦力使帶運行,從動輪也受到帶的摩擦力的作用該摩擦力使從動輪繞輪心轉動
圖3-13b)所示為嚙合型帶傳動,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齒形傳動帶將主動輪的轉動傳遞給從動輪,具有傳動比准確的優點,故也稱為同步齒形帶,常用於轎車發動機正時傳動機構
圖3-13
㈥ 皮帶傳動的皮帶使用壽命與哪些相關
不正確的設備保養維護:40%
沒有再次進行張緊力調整
沒有及時更換磨損的帶輪
沒有干凈整潔的防護裝置
缺乏牢固的支架和堅固的傳動部件
沒有檢查對齊
環境因素:20%
灰塵
碎片
水、潮濕環境
油及油脂
高溫、低溫環境
生銹
不正確的帶輪及皮帶安裝:20%
翻轉及撬動皮帶
未對齊
不正確的張緊力
錯誤的皮帶配組和帶及帶輪匹配
惰輪提供張緊力的方式不正確
防護裝置的干涉
不當的傳動系統設計:10%
低於最小帶輪要求標准
低於系統設計要求的實際驅動
超出系統設計要求的實際驅動
皮帶線速度過快
不正確的皮帶選型
不當的皮帶儲存和操作:5%
溫度
高濕度
儲存時間過長
太靠近臭氧發生裝置
陽光照射
驅動部件的缺陷:5%
帶輪的磨損
支架本身的剛性不足、有裂紋
支架的安裝緊固牢靠
皮帶本身的質量缺陷
惰輪的運轉不良
防護裝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