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實驗室制氧氣用到的裝置有哪些
氯酸鉀製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是固體與固體加熱制氣體的裝置(實驗室常用說法:固固加熱型),收集裝置是排水法或排空氣法裝置。
向上排空氣法是指在實驗化學中製取氣體時的一種方法。在氣體的密度明顯大於空氣且不與空氣反應時,用此方法。氣體的密度明顯比空氣大,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化氫,氯氣,氧氣等。密度小的則用向下排空氣法。且該氣體不與空氣中成分發生反應。
(1)氣體驅替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制氧氣選甲裝置:固體與固體加熱制氣體(實驗室常用說法:固固加熱型)
用過氧化氫制氧氣選乙裝置:液體與固體不加熱制氣體(實驗室常用說法:固液常溫型)
氯酸鉀是強氧化劑。如有催化劑等存在,在較低溫度下就能分解而強烈放出氧氣。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氯酸鉀分解放氧是放熱反應。在酸性溶液中有強氧化作用。與碳、磷及有機物或可燃物混合受到撞擊時,都易發生燃燒和爆炸。
❷ 實驗室制氧氣的實驗裝置有哪些
實驗室制氧氣的實驗裝置有:試管、鐵架台、酒精燈、導管、玻片。
分析: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制氧氣選甲裝置:固體與固體加熱制氣體。
化學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加熱)。
反應的注意要點:
1、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試管底部使炸裂試管。
2、葯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先預熱(均勻受熱),之後可以將酒精燈的外焰對准裝有葯品部位定向加熱。
3、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4、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於氣體排出(大約0.5cm)。
5、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並堵塞導管,使所製得氣體無法較好排出。
6、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防止收集氣體不純)。
7、實驗結束時,先導氣管出水,再滅酒精燈:防止冷凝水迴流試管炸裂。
8、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以便把空氣排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實驗室制氧氣
❸ 驅替實驗
(一)實驗簡介
實驗用油為現場脫水原油,黏度為4.19mPa·s。為避免產生水敏,飽和岩心以及水驅油過程均用礦化度為30×104mg/L的NaCl水溶液。實驗溫度為70℃。實驗岩心取自東濮凹陷深層高壓低滲砂岩油藏。實驗方法及實驗裝置採用岩石中兩相相對滲透率測定方法(SY/T 5345-2007)中的非穩態法測定油水相對滲透率及開展水(氣)驅油驅替實驗[153]。按模擬條件,在油藏岩石上進行恆速(水驅)或恆壓(氣驅)驅油實驗。水驅油實驗中,驅替速度分別為0.5,0.8,1.0,1.2mL/min,凈覆壓分別為2,10,20MPa。岩樣出口端記錄每種流體的產量和岩樣兩端壓力差隨時間的變化,整理實驗數據、繪制相對滲透率曲線、計算驅油效率和採收率。實驗過程如下:①將岩心抽真空飽和NaCl水溶液,計算飽和水量及孔隙體積。②用原油驅替含水岩心,不再出水時計量驅出的水量,計算束縛水飽和度和油相滲透率。③水(氮氣)驅油,用NaCl水溶液(氮氣)驅替含油岩心,驅替時以恆速(水驅)或恆壓(氣驅)的方式進行。驅替開始前,在岩樣入口建立一定的壓力(壓差值小於測油相滲透率時的壓差值)。記錄見水(氣)前的油、水量(油、氣量)以及注入壓差和驅替時間,記錄見水(氣)時的累積產油量、累積產液量,岩樣兩端的壓力差及驅替時間。④當不再出油時,測定水相(氣相)滲透率,結束實驗。
氣驅油過程及相對滲透率的計算方法與水驅油類似。相對於水驅油,氣驅中氮氣開始流動的端點意義不同,氣體開始流動前達到的最小飽和度值稱為氣體平衡飽和度,氣體飽和度大於此平衡飽和度時開始流動。氣驅油採用氣驅完畢後的氣體滲透率作為基準滲透率,水驅油採用束縛水狀態下的油相滲透率作為基準滲透率。
(二)實驗結果
選擇低滲、特低滲岩心樣品共5塊,按上述方法進行水(氣)驅油實驗。實驗數據整理如表6-3-1,表6-3-2所示。
表6-3-1 氣驅綜合數據表
表6-3-2 水驅綜合數據表
❹ 製取氨氣的實驗裝置有哪些
制好橋絕取氨氣的實驗裝置:燒瓶,酒精燈,鐵架台,橡膠塞,導管等。
氨氣製法指的是製取氨氣的方法。氨氣是實驗室與生產中的常用氣體。實驗室製取氨氣的方法主要是加熱固體氯化銨與熟石灰的混合物,然後將氣體收集起來。制備氨氣的工藝流程有很多方案,世界各國採用的也不盡相同。
氨氣
氨氣,Ammonia, NH3,無色氣體。友姿有強烈的刺激氣味。易被液化成無色的液體。在常溫下加壓即可使其液化(臨界溫度132.4℃,臨界壓力11.2MPa,即112.2大氣壓)。沸點-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狀固體。熔點-77.75℃。溶於水、乙醇和乙醚。
在高溫時會分解成氮氣和氫氣,有還原作用。有催化劑存在時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於制液氮、氨水、硝酸、銨鹽和胺類等。可由氮和氫直接合成而製得,能灼傷皮膚、眼睛、呼吸器官消吵的粘膜,人吸入過多,能引起肺腫脹,以至死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氨氣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