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是用壓強計來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的演示實驗裝置,A為壓強計的金屬盒,B為壓強計的U形管,下述說法中錯
A、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因此把A盒在同一深度向不同方向轉動時,U形管B高度差不變,該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B、A盒上升時,深度減小,壓強減小,所以U形管B高度差減小,該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A盒下降時,深度增大,壓強增大,所以U形管B高度差增加,該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該選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⑵ 如圖所示是演示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實驗裝置,小球從軌道上的E點滾落下來,在圓形軌道上運動了一周,
ABD
A.由於忽略外在因素,所以整個系統機械能守恆,即重力勢能與動能之和保持不變專,而E點高度最屬高,即重力勢能最大,所以動能最小。所以A對
B。由於忽略外在因素,所以整個系統機械能守恆,所以小球機械能始終不變,所以B對
C。F點高度最低,所以重力勢能最小,因為機械能守恆,所以動能最大,所以C錯。
D。因為小球在H點的重力勢能小於在E點的重力勢能,而在H和E點的機械能相同,所以小球在H點的動能大於在E點的動能
望採納
⑶ 探究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實驗裝置圖加解釋
因為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由圖可知,c處水的深度最大,
所以,位置c處水壓最大.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⑷ 初中化學演示實驗如何創新
一、對濃硫酸稀釋的錯誤操作實驗的創新
稀釋濃硫酸的實驗非常重要,但同時,該實驗又很危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化學教材下冊實驗10-5「濃硫酸稀釋的錯誤操作」(如下圖),將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緩慢滴入錐形瓶,觀察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實驗用的濃硫酸量太多,不但浪費葯品和危險,而且如果掌握不好酸液四濺的現象不夠明顯。
在此基礎上,我將該實驗進行了創新改進,並應用於教學中。以下是實驗改進的做法:
1、實驗儀器及試劑:廣口瓶 三孔膠塞膠頭滴管(兩個) 玻璃管 青黴素小瓶(兩個) 濃硫酸 水
2、實驗操作
廣口瓶中的兩個青黴素小瓶一個中盛有濃硫酸一個盛有水,膠塞上對應的膠頭滴管中一個吸有水,一個吸有濃硫酸。另一個孔安裝一個玻璃導管,為了防止濃硫酸溶於水放熱後使瓶內氣壓過大使膠塞頂開。
實驗開始,向濃硫酸中滴加水,為了使現象明顯,將水染成紅色,可以看到滴加的水浮在液面上沸騰,並且有液滴飛濺,並且可以聽得像熱油鍋中滴水的呲呲聲,因為水沸騰,所以滴加水後,手鬆開膠頭的同時,沸騰起來的水被吸入了滴管中。瓶子的上部可以看到水蒸氣冷凝後的液滴,也說明稀釋濃硫酸放出熱量,紅色的水變色說明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和脫水性,這兩個知識點到高中可以學到。另一個小瓶是向水中滴加濃硫酸,可以看到濃硫酸由於密度大而沉到瓶底,沒有其他現象。兩個對比實驗,很明顯的對比出稀釋濃硫酸的正確和錯誤方法。因為該實驗屬於微型實驗,所以在實驗時可以用實物投影放大,效果很明顯,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以改為分組實驗,可以讓學生近距離看清水沸騰和聽到聲音。
3、裝置改進的意義
改進後的實驗優點改進後的實驗與原實驗相比,第一,儀器葯品取材方便,實驗裝置簡便,現象明顯;第二,在教材原實驗上增加了對比,更加直觀;第三,節約葯品,體現微型實驗的優越性;第四,在密閉容器中反應,大大增強了實驗的安全性,即便是讓學生操作也很安全。
4、該裝置的其他用途
(1)、該裝置還可以用於改進探究分子的不斷運動實驗,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50頁活動與探究,用的是一隻大燒杯罩住分別裝有濃氨水和酚酞試液的小燒杯,實驗所需葯品量較大,且濃氨水有揮發性和刺激性氣味,實驗不是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對環境有污染。使用該裝置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首先在玻璃管上綁上一個氣球,保證了裝置的密封性,在其中一支膠頭滴管里吸取濃氨水,另一支吸取酚酞溶液,實驗時同時滴入,很短時間內可以看見酚酞溶液逐漸變紅,實驗裝置簡單,易於操作,實驗現象明顯,節約葯品,保護環境。
(2)除此之外該裝置還可以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實驗,中間玻璃管上綁上氣球,防止二氧化碳氣體溢出瓶外,體現了環保的理念。一個小瓶中盛有碳酸鈣粉末或者碳酸鈉粉末,上面對應的膠頭滴管中吸有稀硫酸,不用稀鹽酸的原因,可以排除鹽酸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使石蕊變紅的干擾。另外一個小瓶中裝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泡製的乾燥的小紙花,上面對應的膠頭滴管中吸有水。實驗開始:1、向碳酸鈣粉末中滴加稀硫酸,有氣泡產生,但是,看不到紫色小花變紅,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2、另一個小瓶中,向小花上滴加水,可以看到,滴水的地方,紫色石蕊變紅了,證明石蕊變紅是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3、然後將變紅的小花取出,稍微在酒精燈上烘烤,小花由紅色變為紫色,證明了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4、再在小花上滴加稀醋酸,小花變紅,由此對比實驗,證明使石蕊變紅的是酸。
(3)、檢驗銨根離子,中間玻璃管上綁上氣球,防止氨氣溢出瓶外污染空氣,也減少了對實驗者的危害。一個小瓶中盛有氯化銨粉末,上面對應的膠頭滴管中吸有氫氧化鈉溶液,另一個小瓶中放有一張乾燥的紅色石蕊試紙,上面的膠頭滴管中盛有水。1、向氯化銨粉末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有氣泡產生。但是看不到石蕊試紙變藍。2、向石蕊試紙上滴加水,看到試紙變藍了,證明氨氣和水生成了氨水,氨水使試紙變藍。
(4)、驗證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的反應,中間玻璃管上綁上氣球,防止二氧化碳溢出,保護環境。其中一個小瓶中盛有碳酸鈉粉末,上面的膠頭滴管中吸有稀鹽酸,另一個小瓶中盛有氫氧化鈉溶液,上面的膠頭滴管中吸有稀鹽酸。1、向碳酸鈉粉末中滴加稀鹽酸,看到有氣泡產生。2、一段時間後,向另一小瓶中的溶液中滴加鹽酸,也有氣泡產生,證明了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3、氫氧化鈉溶液上面的滴管中也可以換成氫氧化鈣溶液或者氯化鈣溶液,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澱生成,證明了氫氧化鈉溶液中生成了碳酸鈉溶液。
(5)、驗證質量守恆定律,中間玻璃管上綁上氣球,保證該裝置的嚴密性。用一個小瓶和膠頭滴管即可,小瓶中盛有碳酸鈉粉末,上面的膠頭滴管中吸有稀鹽酸,稱量整個裝置的質量,滴加稀鹽酸,可以看到有氣泡產生,同時氣球鼓起,再次稱量裝置的質量,質量不變,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然後將氣球拿開,將二氧化碳放出裝置後,再次稱量,質量變小,同樣可以證明了質量守恆定律。
⑸ 請你根據學過的知識設計1-2個探究液體壓強大小的演示實驗,說明步驟、現象、結論等。
一、液體壓強大小的演示實驗1:
【裝置說明】裝置如下圖1所示。將粗玻璃管一端封上橡皮膜,一端塞上帶玻璃支管的橡膠塞,中間用軟橡膠管相連接,最末端與普通玻璃漏斗相接。
【操作】
(1)向裝置內分次加水,不斷地排除氣泡;
(2)直到水到達漏斗的1/3處;
(3)用手握住玻璃漏斗下端,上、下移動,觀察橡皮膜的變化。
[注意]此實驗是保持裝置內水的總量(體積或質量)不變,增大(或減小)水面高度,觀察橡皮膜的變化情況的實驗。
【實驗現象】增大水面高度,橡皮膜更加向下凸起;減小水面高度,橡皮膜收縮。
【實驗結論】
在液體密度一定的情況下(或在液體種類確定的情況下,或利用同種液體),液體壓強的大小取決於液體的深度的大小,與液體質量(重力)、容器底面積、容器形狀等無關。
二、液體壓強大小的演示實驗2:(裝置如圖所示)
【實驗裝置】裝置如下圖2所示。
【實驗說明】瓶中水從小孔A、B、C處皆可流出,說明液體對容器側壁各處都有壓強,從C孔射出的水噴得最急,說明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說明]其它內容(略)。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附圖如下:
⑹ Ⅰ:老師課上用如下圖1、圖2所示實驗裝置探究燃燒的條件.(1)圖1所示的演示實驗,你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
(1)因為銅片上的白磷與氧氣接觸且著火點只有40℃,所以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產生白煙;而銅片上的紅磷著火點很高,所以紅磷不能燃燒;水中白磷溫度雖達到著火點,但不與氧氣接觸,所以水中白磷也不會燃燒.
故答案為: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產生白煙.
(2)向圖2水下白磷通氧氣後,水下的白磷也能燃燒,說明白磷燃燒需要氧氣.
故答案為:證明白磷燃燒需要氧氣.
(3)由上述兩個實驗對比可知可燃物燃燒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並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
故答案為: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並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
(4)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