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同學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請回答下列有關此實驗的問題:(1)該同學在實驗前准備了
(1)在實驗中,打點計時器可以測量時間,所以不需要秒錶.上述器材中不必內要的為C.
(2)B點的速度等於AC段的容平均速度,則有:vB===0.680m/s,
根據△x=aT2得:a===1.61m/s2,
(3)由圖象可知小車的拉力為0時,小車的加速度大於0,說明合外力大於0,說明平衡摩擦力過度,即木板與水平面的夾角太大,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該實驗中當小車的質量遠大於鉤碼質量時,才能近似認為細線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於砝碼盤和砝碼的總重力大小,隨著F的增大,即隨著鉤碼質量增大,逐漸的鉤碼質量不再比小車質量小的多,因此會出現較大誤差,圖象會產生偏折現象,故BCD錯誤,A正確.
故選:A.
故答案為:(1)C;(2)0.680;1.61;(3)C;A
⑵ (1)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在下面所列舉的該實驗的幾個操作步驟中你認為沒有必要
(1)應將打點計時來器直接接220V的交自流電的輸出端上,故B錯誤;
因為我們是比較mgh、
mv
2的大小關系,故m可約去比較,不需要用天平.故C沒有必要;
開始記錄時,應先給打點計時器通電打點,然後再釋放重錘,讓它帶著紙帶一同落下,如果先放開紙帶讓重物下落,再接通打點計時時器的電源,由於重物運動較快,不利於數據的採集和處理,會對實驗產生較大的誤差,故D錯誤.
故選:BCD.
(2)①滑動變阻器採用分壓限流法均可以,待測電阻小於1Ω,因此電流表應採用外接法,同時由於待測電線電阻較小,為保證電路安全,待測電阻應串聯一個保護電阻,電路圖如圖所示.

U |
I |
-
R0)D24L |
.
⑶ 用如圖1(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必須進行平衡摩擦力.(1)
(1)小車由靜止下滑,說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於摩擦力,因此平衡過度回,所以該同學的操作答不正確,正確的操作應該為逐漸調節木板不帶定滑輪的一端,給小車一個初速度,小車能夠帶動紙帶勻速下滑.
(2)如果這位同學先如(1)中的操作,導致平衡摩擦力過度,因此當小車上還沒有掛砂和砂桶時,小車應該就已經有加速度了,故圖象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3)由題意可知兩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4T,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有:
s3?s1=2a1△T2
s4?s2=2a2△T2
則a==,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得:
vB===0.19m/s
故答案為:(1)該同學的操作不正確.
應該這樣操作:逐漸調節木板不帶定滑輪的一端,直到給小車一定的初速度,小車能沿木板作勻速直線運動;
(2)C;
(3);0.19m/s.
⑷ 用如圖1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
(1)由於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所以相鄰的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根據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點5的瞬時速度:v5=
m/s=2.4m/s.
(2)在0~5過程中系統動能的增量△EK=(m1+m2)v52=×0.2×2.42J=0.576 J.
系統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為(m2-m1)gx=0.1×9.8×(0.384+0.216)J=0.588 J.
(3)本題中根據機械能守恆可知,mgh=mv2,
即有:v2=gh,所以v2-h圖象中圖象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
由圖可知,斜率k=9.7,故當地的實際重力加速度g=9.7m/s2.
故答案為:(1)2.4
(2)0.576;0.588
(3)9.7
⑸ (1)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①在平衡摩擦力時,先取下砂桶,將木板不帶滑輪的一端墊
(1)①在平衡摩擦力時,先取下砂桶,將木板不帶滑輪的一端墊高,讓打點專計時器接交流電源,然後屬 輕輕推動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如果打出的紙帶如圖1右所示,則應減小木板的傾角,反復調節,直到紙帶上打出的點跡間隔均勻,平衡摩擦力才算完成.
②由圖可知,五點對應的刻度分別是1.00cm、3.00 cm、5.20 cm、7.60 cm、10.20cm,
根據運動學公式得:△x=at2,
a=
=5.00m/s2.
(2)①該同學選擇×100倍率,用正確的操作步驟測量時,發現指針偏轉角度太大,為了減小誤差,重新選×10檔測量
測量結果是12×10=120Ω.
②由於待測電阻與電流表的內阻接近,所以選擇電流表外接法.故選乙圖.
電源電動勢是3V,為了讀數減小誤差,電壓表應選A,電流表應選C,
滑動變阻器(10Ω,0.2A)不能滿足實驗,所以滑動變阻器應選F.
故答案為:(1)①交流電源,輕輕推動,減小,間隔均勻(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
②5.00
(2)①重新選×10檔測量,120,
②乙,A,C,F.
⑹ 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必須平衡摩擦力.(1)某同學平衡
(1)小車由靜止下滑,說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於摩擦力,因此平衡過度,所以內該同學的容操作錯誤,
正確的操作應該為給小車一個初速度,小車能夠帶動紙帶勻速下滑.
(2)如果這位同學先如(1)中的操作,導致平衡摩擦力過度,因此當小車上還沒有掛砂和砂桶時,小車應該就已經有加速度了,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3)根據△x=aT2,運用逐差法得,a=
,
因為斜率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代入解得a=.
代入數據解得a=(2.41+3.03?1.21?1.83)×10?2×502 |
100 |
≈0.60m/s2.
故答案為:(1)錯誤,(2)C,(3),0.60.
⑺ 用如圖1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物體m1用一輕繩繞過定滑輪與m2相連.現將m2從高處由靜
(1)根據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大小等於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可知打版第5個點時權的速度為:
v5=
=2.4m/s
(2)物體的初速度為零,所以動能的增加量為:△Ek=mv | 2
⑻ 利用圖1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實驗,為驗證機械能是否守恆
小題1:9.30 60.00(答案在59.96~60.04之間的,也給分)小題2: 小題3: 或分析:解決實驗問題首先要掌握該實驗原理,了解實驗的儀器、操作步驟和數據處理以及注意事項.不同的尺有不同的精確度,注意單位問題.光電門測量瞬時速度是實驗中常用的方法.由於光電門的寬度l很小,所以我們用很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時速度.紙帶法實驗中,若紙帶勻變速直線運動,測得紙帶上的點間距,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可計算出打出某點時紙帶運動的瞬時速度和加速度,從而求出動能.根據功能關系得重力勢能減小量等於重力做功的數值.(1)l=9mm+0.05mm×6=9.30mms=80.00cm-20.00cm=60.00cm(2)①由於擋光條寬度很小,因此將擋光條通過光電門時的平均速度當作瞬時速度.v1=,v2=②根據動能的定義式得:通過光電門1,系統(包括滑塊、擋光條、托盤和砝碼)的總動能為E k1=通過光電門2,系統(包括滑塊、擋光條、托盤和砝碼)的總動能為E k2=③系統勢能的減少△EP=mgh=mgs(3)如果△EP=△E k=Ek2-Ek1 即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等於動能的增加量,則可認為驗證了機械能守恆定律.故答案為:(1)②9.30 ③0.6000(2)①, ②,③mgs (3)Ek2-Ek1點評:對常見的幾種測量長度工具要熟悉運用,並能正確讀數.光電門測量瞬時速度是實驗中常用的方法.由於光電門的寬度d很小,所以我們用很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時速度.
⑼ 某同學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按照正確的操作選得紙帶如圖2所示.其中O是起始點,A、
(1)這三個數據中OC段的讀數15.7cm,從另外兩個數上可以看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是內mm,顯然不符合有效容數字讀數的要求.所以不符合有效數字讀數的要求的是OC段,正確的讀數應為:15.70cm. (2)O到B下降的高度為h=0.1242m,則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為: △Ep=mgh=m×9.8×0.1242J=1.22mJ B點的瞬時速度為:vB==m/s=1.55m/s, 則動能的增加量:△Ek=mv | 2
⑽ 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圖中A為砂桶和砂,B為定滑輪,C為小車及上面添加的砝碼,D為
(1)A:平衡摩擦力時,不能將砂桶和砂連在小車上,所以A錯誤; B:為保證小車速度繩版子的拉力等於受到的權合力,應滿足砂桶和砂的質量要遠小於小車的總質量,所以B正確; C:實驗時,平衡摩擦力後木板的位置不能移動,否則「平衡摩擦力」步驟被破壞,所以C正確; D:為保證打點計時器頻率穩定,應先接通電源再釋放紙帶,所以D正確. 故選BCD. (2):根據實驗原理可知,圖中的三處錯誤是: ①B接滑塊的細線應水平(或與導軌平行) ②C小車離計時器太遠 ③E電火花計時器用的是220V交流電,不能接直流電 (3):由a-F圖象可知,當拉力F為某一值時小車的加速度仍是零,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不足. (4):應用「二分法」,根據△x= at | 2
與用圖1實驗裝置驗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閥門用什麼黃銅
發布:2025-09-19 15:13:39
瀏覽:54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