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旗設計者是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是曾聯松,他從《東方紅》的歌詞「他是人民大救星」中獲得靈感,設計五星紅旗的形象,象徵著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根國旗桿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22米高。改建後的國旗桿高32.6米,基座共分為三層。1991年5月1日我國重新修建了國旗旗桿,高度達32.6米。這一高度代表的含義是:這一高度正好與周圍建築物的高度匹配,視覺正好合適。當時國旗周圍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為了與之相襯,將旗桿改建成了32.6米。
內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
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岩帶,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
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徵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而國旗飄揚的高度就是28.3米,這個也是嚴格規定的,不能高,更不能低。這是因為我們黨是在1921年7月成立的,而新中國正式成立的時間是1949年的10月,也正是這兩者相差的時間剛好為28年三個月。
2. 開國大典上,設計自動升旗的人是誰
林治遠
3. 五星紅旗是誰設計的,根據什麼設計的,意義是什麼
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是根據當時列出了國旗圖案的注意事項來設計的,即要符合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符合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庄嚴簡潔為主;國旗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五星紅旗的紅色象徵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
(3)1949年開國大典電動升旗裝置誰設計的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的國旗製法說明製作。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第十六條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桿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桿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再降下。
4.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5. 我和我的祖國主要人物是誰
《我和我的祖國》主要人物有林治遠、高遠、方敏、陳冬冬、朱濤、蓮姐、張北京、沃德樂、哈扎布等。
1、林治遠
演員 黃渤
貧困的流浪少年,沃德樂的弟弟,涉世未深的他和哥哥曾在青春年少時期做過荒唐錯事,而被扶貧工作者老李收留。為了怕哥哥被抓走,怕哥哥自此無法回頭,他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天真想替哥哥背鍋頂罪。而神舟十一號的降落,改變了他和哥哥的生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讓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6. 《前夜》對應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前夜》對應歷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前夜,天安門廣場旗桿的設計師林治遠(黃渤飾),要保證五星紅旗電動升旗萬無一失。
為了完美地達到這一標准,林治遠爭分奪秒進行實驗。然而,當一切准備就緒時,旗桿頂端的阻斷球,卻因常年銹蝕而爆裂!
最後,一位老教授獻出實驗室的最後一塊鎳,解決了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燃眉之急。
簡評:
以開國大典為背景的《前夜》,是最富有歷史感的一個。
《前夜》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描繪了開國大典前夜設計師林致遠緊張檢查調整電動升旗裝置,確保萬無一失的場景。片中有關旗桿裝置原理的講述,運用了快速的場景切換,使得整個風格變得明快活潑,頗有些趣味。
開頭採用了小的插敘,將林致遠被訓斥和他調試模擬旗桿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大典前夜裝置仍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的情形,渲染出時間緊任務重的氛圍,為後面的緊張情緒做鋪墊。
7. 林治遠為什麼爬旗桿
為了更貼近人物,親自完成攀爬旗桿。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天安門廣場做最後一次試驗時意外發生了。負責阻斷電流的裝置——阻斷球不穩定,升降裝置不能保證自動斷電。此時距開國大典僅剩六個小時。怎麼辦?林治遠不加思索來到天安門廣場,克服恐高的心理,冒死爬上二十二米高的旗桿,完成阻斷裝置的焊接。
經過連夜的搶修,國旗電動升降裝置恢復正常。
角色介紹:
林治遠演員黃渤,身為負責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中電動升旗桿的設計者,他卻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因為這同樣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是他自主研發設計、還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驗檢測。他不斷的克服重重困難,向來恐高的他最終克服心理障礙。
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桿,解決了技術問題。
老方演員耿樂,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備用升旗手,只有林治遠電動升旗失敗,他才有可能直接參與啟動人工升旗的工作。作為順利升旗的最後一道堅實保障,他把保障順利升旗這件事看得比個人的榮譽甚至生死更重要。
8. 我和我的祖國他沖上屋頂扶起什麼
我和我的祖國他沖上屋頂扶起了信號天線。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在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
而與此同時的上海石庫門弄堂,黑白電視機擺在弄堂中間,前排馬扎、中間椅子、後面踮起腳尖,鄰居們層層疊疊聚在一起觀看那場振奮人心的比賽,房頂的天線時不時需要有人手動尋找信號,每當中國隊得分,歡呼聲彷彿能穿破天際。
我和我的祖國其他情況簡介。
我和我的祖國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聯合執導,(按出場順序)黃渤、張譯、吳京、杜江、葛優、劉昊然、陳飛宇、宋佳領銜主演的劇情片。
導演徐崢拍攝《奪冠》的過程中,將兒時對上海的記憶情景再現,而美術指導郜昂和他的美術團隊並沒有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上海生活,但為了還原歷史風貌,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當時的生活細節,還從老弄堂里回收鍋碗瓢盆、布衣、窗簾等時代舊物,盡量不在視覺信息層面出現問題,從衣食住行和弄堂形態層面,還原一個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弄堂風情。
9.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第一個故事《前夜》,是在開國大典前夕,作為升旗設計師的林治遠(黃渤),如何克服困難,最終保障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順利升起的故事。黃渤演技確實一流,把那種作為普通技術人員的使命感,演得很到位。當他在旗桿頂上,把阻斷球焊好時,觀眾都長舒了一口氣。代入感真的挺強的。
第二個故事《相遇》,是以我國每一顆原子彈研究為背景的,講了一個叫高遠(張譯)的科研人員,為完成保密任務,突然從女友面前消失,最終為國捐軀的故事。多年之後,當已結婚的女友在電視上看到高遠的照片時,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想必,那一刻,她也終究原諒了他的不辭而別吧。
第三個故事《奪冠》,講的是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背景,而最動人的是兩個小學生的友誼。男生冬冬熱愛打乒乓,女生要出國了。
可是電視正在直播女排的比賽,為了保證鄰居們看電視,男生錯過了跟女生最後的告別。女生把乒乓球留在窗檯上。多年之後,冬冬成了乒乓球世界冠軍,女生成了歸國物理學家,他們在女排再次奪冠時相逢……
第四個故事《回歸》,講的是香港回歸前夕,外交官為准時升起國旗與英方不屈不撓的談判,而升旗手也為此反復練習,警隊也為此校正時間換帽徽……匯集到一起,就是要在那一刻,讓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晚一秒都不行。
第五個故事《北京你好》,講的是2008年的奧運。一個貧嘴的計程車司機張北京(葛優),婚姻破裂,跟兒子關系也不好。但運氣好抽到一張開幕式的門票,原本想送給兒子作為生日禮物,沒想到半道被一個從四川汶川來的孩子「強買」了。
原來那孩子的父母曾是參與修建鳥巢的農民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難,孩子想看看爸爸安裝的欄桿。張北京最終把票送給他……
第六個故事《白晝流星》,就是講的是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事。草原的兩個孩子,沒了父母,成天游手好閑,老支書決定帶著他們走上正軌。在飛船著陸的時候,兩個孩子看到了傳說中的《白晝流星》,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第七個故事《護航》,講的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的女飛行員。飛行員呂瀟然(宋佳),因素質過硬,為了保證閱兵的萬無一失,被安排能處理各種應急突發情況的「備份」成員。據說呂瀟然的原型,就是女飛行員陶佳莉……
角色介紹
1、林治遠演員黃渤
身為負責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中電動升旗桿的設計者,他卻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因為這同樣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是他自主研發設計、還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驗檢測。他不斷的克服重重困難,向來恐高的他最終克服心理障礙,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桿,解決了技術問題。
2、老方演員耿樂
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備用升旗手,只有林治遠電動升旗失敗,他才有可能直接參與啟動人工升旗的工作。作為順利升旗的最後一道堅實保障,他把保障順利升旗這件事看得比個人的榮譽甚至生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