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服務人的機械裝置

服務人的機械裝置

發布時間:2022-07-17 01:44:01

① 機器人和機械手臂有什麼不同

機械手臂是機械人技術領域中得到最廣泛實際應用的自動化機械裝置,在工業製造、醫學治療、娛樂服務、半導體製造以及太空探索等領域都能見到它的身影。盡管它們的形態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接受指令,精確地定位到三維(或二維)空間上的某一點進行作業。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機器人可以是高級整合控制論、機械電子、計算機、材料和仿生學的產物。目前在工業、醫學等領域中均有重要用途。一般說來,人們都可以接受這種說法,即機器人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

② 工業機器人常用的傳動裝置有哪一些類型

工業機器人常用的傳動裝置:軸承、齒輪、減速器、帶傳動、纜繩
軸承作用:支撐機械旋轉體,用以降低設備在傳動過程中的機械載荷摩擦系數,影響著機器人運轉平穩性,重復定位精度,動作精確度。
直齒輪或斜齒輪作用:為機器人提供了密封的、維護成本低的動力傳遞,它們應用於機器人手腕;
大直徑的轉盤齒輪作用:用於大型機器人的基座關節,用以提供高剛度來傳遞高轉矩;
雙齒輪驅動作用:被用來提供主動的預緊力,常被應用於大型龍門式機器人和軌道機器人;
蝸輪蝸桿作用:被應用於低速機器人或機器人的末端執行器中。
行星齒輪作用:降低轉速增大扭矩和降低負載/電機的轉動慣量比,常應用於伺服電機、步進電機與直流電機等傳動系統;
減速器:減速機是工業機器人三大重要構件之一。
同步帶傳動作用:常用於兩個減速機之間,同步帶傳動的帶輪和傳動帶之間沒有相對滑動,能夠保證嚴格的傳動比。
纜繩作用:使驅動器布置在機器人機座附近,從而提高動力學效率,多用於多關節柔性手爪。

③ 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的機械裝置,它的傳動裝置是什麼

常見的有皮帶傳動,蝸桿傳動,齒輪傳動..

④ 機器人由那幾部分組成,各部分什麼功能

機器人一般由執行機構、驅動裝置、檢測裝置和控制系統和復雜機械等組成。

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

一、執行機構

執行驅動裝置發出的系統指令;

二、驅動裝置

是驅使執行機構運動的機構,按照控制系統發出的指令信號,藉助於動力元件使機器人進行動作。

三、檢測裝置

是實時檢測機器人的運動及工作情況,根據需要反饋給控制系統,與設定信息進行比較後,對執行機構進行調整,以保證機器人的動作符合預定的要求。

四、控制系統

常用於負責系統的管理、通訊、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並向下級微機發送指令信息;

拓展資料

能力評價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准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佔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可靠性、聯用性和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就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實際空間運行工具,可以代替人類完成一些危險或難以進行的勞作、任務等。

按照用途主要可以分為:


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醫用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軍用機器人、 排險救災機器人、 教育教學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

按照功能可以分為:
操作機器人, 移動機器人, 信息 機器人, 人機機器人

按照裝置可以分為:
電力驅動機器人,液壓機器人,氣動機器人

按照受控方式可以分為:
點位控制型機器人,連續控制型機器人

⑤ 服務機器人的主要類型

看到現在世界上有這么多形形色色的機器人,你也許會問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機器人是誰發明的呢?發明第一台機器人的正是享有「機器人之父」美譽的恩格爾伯格先生。
恩格爾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並於1959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他對創建機器人工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83年,就在工業機器人銷售日漸火爆的時候,恩格爾伯格和他的同事們毅然將Unimation公司買給了西屋公司,並創建了TRC公司,開始研製服務機器人。
恩格爾伯格認為,服務機器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將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一旦服務機器人像其它機電產品一樣被人們所接受,走進千家萬戶,其市場將不可限量。
恩格爾伯格創建的TRC公司第一個服務機器人產品是醫院用的「護士助手」機器人,它於1985年開始研製,1990年開始出售,目前已在世界各國幾十家醫院投入使用。「護士助手」除了出售外,還出租。由於「護士助手」的市場前景看好,現已成立了「護士助手」機器人公司,恩格爾伯格任主席。
「護士助手」是自主式機器人,它不需要有線制導,也不需要事先作計劃,一旦編好程序,它隨時可以完成以下各項任務:運送醫療器材和設備,為病人送飯,送病歷、報表及信件,運送葯品,運送試驗樣品及試驗結果,在醫院內部送郵件及包裹。
該機器人由行走部分、行駛控制器及大量的感測器組成。機器人可以在醫院中自由行動,其速度為0.7米/秒左右。機器人中裝有醫院的建築物地圖,在確定目的地後機器人利用航線推演算法自主地沿走廊導航,由結構光視覺感測器及全方位超聲波感測器可以探測靜止或運動物體,並對航線進行修正。它的全方位觸覺感測器保證機器人不會與人和物相碰。車輪上的編碼器測量它行駛過的距離。在走廊中,機器人利用牆角確定自己的位置,而在病房等較大的空間時,它可利用天花板上的反射帶,通過向上觀察的感測器幫助定位。需要時它還可以開門。在多層建築物中,它可以給載人電梯打電話,並進入電梯到所要到的樓層。緊急情況下,例如某一外科醫生及其病人使用電梯時,機器人可以停下來,讓開路,2分鍾後它重新啟動繼續前進。通過「護士助手」上的菜單可以選擇多個目的地,機器人有較大的熒光屏及用戶友好的音響裝置,用戶使用起來迅捷方便。 2000年初春,來自黑龍江某大學的一位學生正平靜地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手術台上。她患有顱咽管瘤,4年前曾做過開顱手術,不幸的是現在腫瘤又復發了,腫瘤壓迫視神經使她雙眼視力下降,左眼視力0.02,右眼只有光感。此刻,醫生們正用先進的腦外科機器人系統為她實施手術定位。只見她的頭部貼有4個標志點,由這4個標志點建立一個空間坐標系,CT機以不同的角度為她掃描,之後,醫生將9張CT圖片輸入計算機,屏幕上便顯示出三維的病灶部位。醫生在屏幕上確定手術的穿刺點和穿刺軌跡,5自由度的機器人對准穿刺點,然後自行鎖定這一位置,為醫生搭建一個穩固的操作平台,醫生根據已標定的穿刺點進針和實施相應手術。整個手術過程20分鍾。手術後,患者自己下床、穿鞋、走出手術室。三天後,患者出院了,雙眼視力均恢復到0.9。
腦外科機器人輔助系統
該腦外科機器人輔助系統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和海軍總院共同研製開發的。1997年5月用該機器人為病人實施了首例開顱手術,到2000年11月已為140多位病人實施了這種手術。2000年11月在北京舉辦「中美醫用機器人臨床應用學術交流會」。15日上午,美國心外科機器人和中國腦外科機器人分別實施臨床手術。消毒、在胸部打三個小孔、機械手伸入胸腔,四樓的手術室里,來自美國的機器人開始對59歲的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種名叫伊索的機械手臂伸入到胸腔內,隨著醫生「上、下、左、右」的指令在0.2至1厘米的范圍內移動,尋找用於搭橋的乳內動脈。美國機械手臂研製公司的副總裁張先生介紹說,傳統手術中取乳內動脈要用45分鍾,而利用機械手臂只要15分鍾左右就可以完成。如果不採用這一手術方式,病人會留下一個20厘米長的切口,由於藉助機械手臂上的內窺鏡,醫生的視野更清晰,可以在手術圖象上直接操作,這次在病人胸部的切口只有5厘米。二樓手術室里,中國機器人正在為61歲的王女士進行腦部的「活檢」。主刀醫師趙先生說,像王女士這樣病灶較深的腦外手術,以前要把四個釘子扎到顱骨上,戴著一個金屬大框架,到處去做CT、核磁掃描。藉助機械手臂,病人就可以拋掉大框架,藉助機械手臂來定位,並為醫生提供手術平台。醫生通過手術台旁邊的計算機屏幕,就可以為手術確定病灶點,原來至少要用半天時間才能完成的手術,現在30分鍾就完成了。9時開始的手術,不到10時,王女士就輕松地走下手術台,「腦裡面鬆快多了」,王女士笑著說。輔助手術機器人的研製者之一,海軍總醫院全軍神經外科中心田增民教授介紹說,現在神經外科手術的發展趨勢是追求安全性、微創性和精確性,使用機器人系統符合了這些要求,並且在微創傷方面獲得了傳統治療方法不可比擬的良好效果。在使用機器人系統之前,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是有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即在患者的顱骨上鑽4個小洞,然後固定一個金屬框架。醫生通過這個框架(也就是一個坐標系)來確定病灶的具體位置,並決定手術的位置。採用機器人系統,不但沒有了固定框架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給醫生帶來的操作不便,而且提高了定位精度和操作的可視性,為患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術創傷。
機器人在醫療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比如用機器人置換髖骨、用機器人做胸部手術等。這主要是因為用機器人做手術精度高、創傷小,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從世界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看,用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牙齒是人類健康的保護神,擁有一口結實、完好的牙齒是身體健康的保證。然而隨著人年齡的增長,牙齒將會出現松動脫落。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很多老人出現了全口牙齒脫落。全口牙齒脫落的患者,稱為無牙頜,需用全口義齒修復。在我國目前有近1200萬無牙頜患者。人工牙列是恢復無牙頜患者咀嚼、語言功能和面部美觀的關鍵,也是製作全口義齒的技術核心和難點。傳統的全口義齒製作方式是由醫生和技師根據患者的頜骨形態靠經驗,用手工製作,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聯合成功研製出口腔修復機器人。
口腔修復機器人
這是一個由計算機和機器人輔助設計、製作全口義齒人工牙列的應用試驗系統。該系統利用圖像、圖形技術來獲取生成無牙頜患者的口腔軟硬組織計算機模型,利用自行研製的非接觸式三維激光掃描測量系統來獲取患者無牙頜骨形態的幾何參數,採用專家系統軟體完成全口義齒人工牙列的計算機輔助統計。另外,發明和製作了單顆塑料人工牙與最終要完成的人工牙列之間的過渡轉換裝置——可調節排牙器。
基於機器人可以實現排牙的任意位置和姿態控制。利用口腔修復機器人相當於快速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高級口腔修復醫療專家和技術員。利用機器人來代替手工排牙,不但比口腔醫療專家更精確地以數字的方式操作,同時還能避免專家因疲勞、情緒、疏忽等原因造成的失誤。這將使全口義齒的設計與製作進入到既能滿足無牙頜患者個體生理功能及美觀需求,又能達到規范化、標准化、自動化、工業化的水平,從而大大提高其製作效率和質量。 在美國洛杉磯市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與會者在投影屏幕上看到了這樣一組鏡頭:字幕:
2005年的某一天,一個由直徑只有30微米的齒輪裝配成的小小機器人,被植入血管里。這個小小機器人像潛水艇一樣在血液的河流中自由自在地游動著。一旦遇到血管中淤積或飄浮的膽固醇、脂肪,它們就毫不留情地撲上去,迅速將其撕爛嚼碎。同凶惡的病毒相遇時,它們也毫不畏懼,挺身而出。
可是,病毒是很狡猾的,它們眼看對方來勢兇猛,往往會裝出一副縮頭縮尾的可憐相,好像已經投降;或者乾脆一下子躺下,一動不動,似乎已經成了一具僵屍。機器人善良大度,它們大踏步地從這些已經放下武器的敵人身邊走過。
但是,受到優待的病毒並沒有就此罷休,等機器人擦肩而過後,它們一躍而起,開始從背後惡狠狠地攻擊機器人,機器人不斷倒下。
您別著急,這些機器人體內有糾錯程序。它們中的許多機器人在吃了一次虧之後,只要不是光榮犧牲,它們便能自動調整行為方式。於是,機器人不再老實可欺。它們見到病毒後,不管它們如何偽裝,非要殺它個片甲不留。
病毒也隨機應變,當它們同機器人相遇時,便拚命膨脹軀體,虛張聲勢,竭力裝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可是,大腦內藏有「超級勇敢」程序的機器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決心以自己的生命來捍衛主人的健康。於是機器人同病毒進行了激烈的大搏殺。最後,病毒被不斷殲滅。病毒的碎塊不斷滲透出血管,流入腎臟,通過尿液排除體外。於是動脈暢通無阻,人體更加健康。
上述有關超微技術的劇情,是根據科學家的設想編造出來的,但這並不是無法實現的夢想,隨著微機電技術的發展,幻想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1988年5月27日,美國加利弗尼亞大學的兩位華裔研製出了只有76微米(3‰英寸)的微馬達。
1991年11月,日本電子公司的科研人員在當時最先進的「電子隧道掃描顯微鏡」下,用「超微針尖」,將硅原子排成金字塔形的「凹棱錐體」,它只有36個原子那樣高,這是人類首次用手工排列原子,在世界原子物理界引起轟動。
1996年7月,美國哈佛大學研製成功了直徑只有7微米的渦輪機。一張郵票上可以放置幾千個這種渦輪機。只有在超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外形和結構。我國也已研製出了1毫米電機。
超微技術現在與老百姓關系還不密切,這主要是因為它們還不實用。對此,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現代超微物理學專家本傑明·金博士作了這樣的描述:「未來人們將研製出高度智能化的人造跳蚤、蜘蛛等動物。它們集超微型電腦、驅動器、傳動裝置、感測器、電源等於一體,成為人類十分獨特、而且非常得力的助手。它們將廣泛應用於醫療、農業、工業、航天、軍事等各個領域。除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注入血管清除毒物的功能外,在外科手術上還可用微馬達來縫合神經、微血管、眼球等;還可用它來深入人體內臟,如腎、心臟等作檢查。將成千上萬個「跳蚤」機器人搬入農田,消滅害蟲,使農業豐收,又防止了因使用農葯造成的環境污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特別是殘疾人愈來愈需要運用現代高新技術來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自由度。因為各種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和種種疾病,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人喪失一種或多種能力(如行走、動手能力等)。因此,對用於幫助殘障人行走的機器人輪椅的研究已逐漸成為熱點,如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也成功研製了一種具有視覺和口令導航功能並能與人進行語音交互的機器人輪椅。
機器人輪椅主要有口令識別與語音合成、機器人自定位、動態隨機避障、多感測器信息融合、實時自適應導航控制等功能。
機器人輪椅關鍵技術是安全導航問題,採用的基本方法是靠超聲波和紅外測距,個別也採用了口令控制。超聲波和紅外導航的主要不足在於可控測范圍有限,視覺導航可以克服這方面的不足。在機器人輪椅中,輪椅的使用者應是整個系統的中心和積極的組成部分。對使用者來說,機器人輪椅應具有與人交互的功能。這種交互功能可以很直觀地通過人機語音對話來實現。盡管個別現有的移動輪椅可用簡單的口令來控制,但真正具有交互功能的移動機器人和輪椅尚不多見。 斜拉橋以其優美的外觀及良好的抗震性越來越得到橋梁設計師的青睞。自從1956年在瑞典建成曹姆松特斜拉橋以來,到1993年全世界已有300餘座斜拉橋。我國自1975年在四川雲陽建成第一座斜拉橋之後,至今共建成40餘座斜拉橋。
斜拉橋的主要受力構件是纜索,但其長期暴露在大氣之中,受到風吹、日曬、雨淋和環境污染的侵蝕,其表面會受到較嚴重的破壞,這會對整座斜拉橋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對纜索的有效維護是十分必要的。斜拉橋以其獨特的構型吸引著眾多的觀光者,為現代化都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人們在驚嘆斜拉橋壯觀的同時,也發現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數斜拉橋的纜索都是黑色,色彩的單調影響了斜拉橋的魅力。所以,近年來彩化斜拉橋成了許多橋梁專家追求的目標。
目前,彩化斜拉橋的方法有三種,即彩色繞包、全材彩化及彩色塗裝,其中彩色塗裝是最經濟且柔性較大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斜拉橋纜索進行彩色塗裝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針對小型斜拉橋使用液壓升降平台進行纜索塗裝,另一種是利用預先裝好的塔頂的定點,用鋼絲托動吊籃搭載工作人員沿纜索進行塗裝。前一種方法的工作范圍十分有限,後一種方法是許多斜拉橋採用的普遍方法,但採用人工方法進行高空塗裝作業不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危險性大,尤其是在風雨天就更加危險。為此,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於1997年與上海黃浦江大橋工程建設處合作研製了一台斜拉橋纜索塗裝維護機器人樣機。
該機器人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機器人本體,一部分是機器人小車。機器人本體可以沿各種傾斜度的纜索爬升,在高空纜索上自動完成檢查、打磨、清洗、去靜電、底塗和面塗及一系列的維護工作。機器人本體上裝有CCD攝像機,可隨時監視工作情況。另一部分地面小車,用於安裝機器人本體並向機器人本體供應水、塗料,同時監控機器人的高空工作情況。
機器人具有以下功能:
沿索爬升功能
機器人可沿任意傾斜度的纜索爬升,可爬升的纜索標高為160米,纜索傾斜度0~90(,可適應的纜索直徑為90~200毫米,機器人爬升速度為8米/秒。
纜索檢測功能
機器人上裝有鋼絲繩檢測系統,可沿纜索檢測鋼絲是否有斷絲,以便及時更換纜索。
纜索清洗功能
在機器人本體上配備有各種形狀的清洗刷和特定的水基清洗液,可完成纜索去塵、脫脂和去聚乙烯表面靜電等工作。
具有一定智能
機器人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功能,在高空可以判斷是否到頂、風力大小等一些環境情況,並實施相應的動作。 隨著城市的現代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為了美觀,也為了得到更好的採光效果,很多寫字樓和賓館都採用了玻璃幕牆,這就帶來了玻璃窗的清洗問題。其實不僅是玻璃窗,其它材料的壁面也需要定期清洗。
長期以來,高樓大廈的外牆壁清洗,都是「一桶水、一根繩、一塊板」的作業方式。洗牆工人腰間系一根繩子,悠盪在高樓之間,不僅效率低,而且易出事故。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狀況已有所改善,目前國內外使用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靠升降平台或吊藍搭載清潔工進行玻璃窗和壁面的人工清洗;另一種是用安裝在樓頂的軌道及索吊系統將擦窗機對准窗戶自動擦洗。採用第二種方式,要求在建築物設計之初就將擦窗系統考慮進去,而且它無法適應階梯狀造型的壁面,這就限制了這種方法的使用。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了快速的發展,高層建築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但由於建築設計配套尚不規范,國內絕大多數高層建築的清洗都採用吊藍人工完成。基於這種情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發揮其技術優勢與鐵道部北京鐵路局科研所為北京西客站合作開發了一台玻璃頂棚(約3000平米)清洗機器人。
該機器人由機器人本體和地面支援機器人小車兩大部分組成。機器人本體是沿著玻璃壁面爬行並完成擦洗動作的主體,重25公斤,它可以根據實際環境情況靈活自如地行走和擦洗,而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地面支援小車屬於配套設備,在機器人工作時,負責為機器人供電、供氣、供水及回收污水,它與機器人之間通過管路連接。
目前我國從事大樓清洗機器人研究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和上海大學等,他們也都有了自己的產品。
大樓清洗機器人是以爬壁機器人為基礎開發出來的,它只是爬壁機器人的用途之一。爬壁機器人有負壓吸附和磁吸附兩種吸附方式,大樓擦窗機器人採用的是負壓吸附方式。磁吸附爬壁機器人也已在我國問世,並已在大慶油田得到了應用。 常言道水火無情,這其中道出了水火對人類的威脅及人們對水火的無奈。提起火災,人們會聯想起一起起悲劇。據有關部門統計,僅1995年一年我國就發生火災38000起,死亡2233人,受傷3770人,直接經濟損失10.8億多元。1997年發生火災14萬余起,死亡2722人,傷4930人,造成財產損失15.4億元。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
面對無情的火災,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消防局共同制定了研製消防機器人的計劃。經過3年的研究,我國第一台消防機器人已經誕生。消防機器人可以行走、爬坡、跨障、噴射滅火,可以進行火場偵察。
近年來,我國石化等基礎工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在生產過程中的易燃易爆和劇毒化學製品急劇增長,由於設備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導致化學危險品和放射性物質泄漏、燃燒爆炸的事故增多。消防機器人作為特種消防設備可代替消防隊員接近火場實施有效的滅火救援、化學檢驗和火場偵察。它的應用將提高消防部隊撲滅特大惡性火災的實戰能力,對減少國家財產損失和滅火救援人員的傷亡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在深圳清水河火爆炸、南京金陵石化火災、北京東方化工廠罐區火災等事件發生後,國內消防部隊要求研製、配備消防機器人的呼聲越來越高。此次消防機器人的研製成功,對我國21世紀的消防裝備的發展以及消防部隊的技戰術的拓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不僅在我國,在世界上消防工作也是一個大難題,各國政府都千方百計地將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1984年11月,在日本東京的一個電纜隧道內發生了一起火災,消防隊員不得不在濃煙和高溫的危險環境下在隧道內滅火。這次火災之後,東京消防部開始對能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的消防機器人進行研究,目前已有五種用途的消防機器人投入使用。
遙控消防機器人
1986年第一次使用了這種機器人。當消防人員難於接近火災現場滅火時,或有爆炸危險時,便可使用這種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裝有履帶,最大行駛速度可達10公里/小時,每分鍾能噴出5噸水或3噸泡沫。
噴射滅火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於1989年研製成功,屬於遙控消防機器人的一種,用於在狹窄的通道和地下區域進行滅火。機器人高45厘米,寬74厘米,長120厘米。它由噴氣式發動機或普通發動機驅動行駛。當機器人到達火災現場時,為了撲滅火焰,噴嘴將水流轉變成高壓水霧噴向火焰。
消防偵察機器人
消防偵察機器人誕生於1991年,用於收集火災現場周圍的各種信息,並在有濃煙或有毒氣體的情況下,支援消防人員。機器人有4條履帶,一隻操作臂和9種採集數據用的採集裝置,包括攝像機、熱分布指示器和氣體濃度測量儀。
攀登營救機器人
攀登營救機器人於1993年第一次使用。當高層建築物的上層突然發生火災時,機器人能夠攀登建築物的外牆壁去調查火情,並進行營救和滅火工作。該機器人能沿著從建築物頂部放下來的鋼絲繩自己用絞車向上提升,然後它可以利用負壓吸盤在建築物上自由移動。這種機器人可以爬70米高的建築物。
救護機器人
救護機器人於1994年第一次投入使用。這種機器人能夠將受傷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機器人長4米,寬1.74米,高1.89米,重3860公斤。它裝有橡膠履帶,最高速度為4公里/小時。它不僅有信息收集裝置,如電視攝像機、易燃氣體檢測儀、超聲波探測器等;還有2隻機械手,最大抓力為90公斤。機械手可將受傷人員舉起送到救護平台上,在那裡可以為他們提供新鮮空氣。
2000年11月,奧地利雪山纜車在隧道中發生火災,死亡160餘人。由於隧道中黑暗、陰冷、濃煙密布,滅火和清理現場工作十分艱難。這再次說明了特種消防設備的重要。

⑥ 機器人的種類有那些它們有什麼作用跪謝!

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慧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築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家務型
能幫助人們打理生活,做簡單的家務活。

操作型
能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多功能,有幾個自由度,可固定或運動,用於相關自動化系統中。

程式控制型
預先要求的順序及條件,依次控制機器人的機械動作。

數控型
不必使機器人動作,通過數值、語言等對機器人進行示教,機器人根據示教後的信息進行作業。

搜救類
在大型災難後,能進入人進入不了的廢墟中,用紅外線掃描廢墟中的景象,把信息傳送給在外面的搜救人員。

示教再現型
通過引導或其它方式,先教會機器人動作,輸入工作程序,機器人則自動重復進行作業。

感覺控制型
利用感測器獲取的信息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適應控制型
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動。

學習控制型
能「體會」工作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學習功能,並將所「學」的經驗用於工作中。

智能
以人工智慧決定其行動的機器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分工越來越明細,尤其是在現代化的大產業中,有的人每天就只管擰一批產品的同一個部位上的一個螺母,有的人整天就是接一個線頭,就像電影《摩登時代》中演示的那樣,人們感到自己在不斷異化,各種職業病逐漸產生,於是人們強烈希望用某種機器代替自己工作,因此人們研製出了機器人,用以代替人們去完成那些單調、枯燥或是危險的工作。由於機器人的問世,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來的工作,於是有人對機器人產生了敵意。「機器人上崗,人將下崗。」不僅在中國,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也有人持這種觀念。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任何先進的機器設備,都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已被人類生產發展史所證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利有弊,只不過利大於弊,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比如汽車的出現,它不僅奪了一部分人力車夫、挑夫的生意,還常常出車禍,給人類生命財產帶來威脅。雖然人們都看到了汽車的這些弊端,但它還是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針對關於工業機器人的這一問題說過這樣一段話:「日本機器人的數量居世界首位,而失業人口最少,英國機器人數量在發達國家中最少,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機器人是不會搶人飯碗的。
美國是機器人的發源地,機器人的擁有量遠遠少於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有些工人不歡迎機器人,從而抑制了機器人的發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為機器人大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當時日本勞動力短缺,政府和企業都希望發展機器人,國民也都歡迎使用機器人。由於使用了機器人,日本也嘗到了甜頭,它的汽車、電子工業迅速崛起,很快佔領了世界市場。從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看,發展機器人是一條必由之路。沒有機器人,人將變為機器;有了機器人,人仍然是主人。

⑦ 家政服務機器人的感知裝置

在家庭居住環境內感知到一項或多項如下信息:拍攝到周圍的人臉、識別出說話的聲音、檢測到周圍的障礙、測量出到指定位置的距離、檢測出室內的溫度、檢測出火災、檢測出易燃氣體、檢測出時間、檢測出是否碰撞到其他物品、檢測出人體體溫、辯識出方向;

⑧ 家用機器人已經很普遍,在未來機器人會有更大的改變嗎

人工智慧機器人

1、人工智慧是什麼?

人工智慧,簡稱AI。簡而言之,它是一種利用機器來模擬人類認知的技術。人工智慧是研究和開發模擬、擴展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系統的一門新興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涉及廣泛的能力,包括感知、學習、預測推理和決策。在我看來,人工智慧的核心能力是學習能力,預測推理能力。

⑨ 服務機器人裝配與維護專業有哪些教學實訓設備

維修電工實訓台,維修電工實訓考核裝置,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實訓裝置,PLC實驗台,工業機器人機床上下料實訓裝置,材料分揀實訓裝置。噴塗機器人實訓設備等。
服務機器人裝調與維護專業是培養服務機器人的生產、安裝、編程、調試、銷售與維護。該專業結合國際國內先進企業技術標准、職業技能標准、深度校企合作的相關內容,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與服務機器人設備製造、安裝、調試、維護與管理等工作緊密結合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准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不僅可以對接高職本科升學,還可以從事智能產品開發應用、智能終端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服務、電子信息工程、智能控制工程、無人機應用等工作。

閱讀全文

與服務人的機械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正給排水管道載入閥門 瀏覽:774
psv工具箱怎麼安裝游戲 瀏覽:175
電梯檢測裝置一般在哪裡 瀏覽:751
南通中華電動工具 瀏覽:333
設備系統如何入賬 瀏覽:676
下料自動校正裝置設計 瀏覽:469
尼爾機械紀元6o戰術刀怎麼獲得 瀏覽:887
溫州地區最大的閥門廠 瀏覽:76
冷庫製冷機電流偏低是什麼原因 瀏覽:985
閥門膜頭是什麼材質 瀏覽:81
踏板車後輪軸承墊片怎麼取下來 瀏覽:213
機床結構示意圖怎麼畫 瀏覽:380
暖氣片閥門兒向左是開向右是開 瀏覽:527
無錫軍青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76
儀表如何隔離 瀏覽:618
對開門冷藏櫃不製冷怎麼辦 瀏覽:282
根據圖1實驗裝置圖回答 瀏覽:349
銅與濃硝酸反應實驗裝置 瀏覽:564
滾子軸承兩個軸怎麼接 瀏覽:129
玉器雕刻用什麼機械設備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