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乙兩個同學共同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①兩位同學用砝碼盤(連同砝碼)的重力
①「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為使繩子拉力為小車受到的合力,應先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將長木板的一端適當墊高,在不掛砝碼盤的情況下,小車能夠自由地做勻速直線運動,另外為使繩子拉力等於砝碼盤(連同砝碼)的質量,必須滿足滿足砝碼盤(連同砝碼)的質量m遠小於小車的質量M的條件.
②由勻變速運動的推論△x=aT2得,將計數點0到4分成0到2和2到4兩部分,其中t=2×(5×0.02s)=0.2s,△x=(17.47-8.05)-8.05cm=1.37cm,代入上式解得a=0.343m/s2
③乙同學通過給小車增加砝碼來改變小車的質量M,故小車的質量應為M+m,作圖時應作出a-
1 |
M+m |
② 在做「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某班學生使用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1)通過實驗發現:水沸騰時吸熱溫度
(1)水沸騰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水不斷吸收熱量時,水的內能不斷增加.所以該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
(2)甲乙同學進行實驗時,水從開始到沸騰加熱時間不同,即Q不同,如圖,水的初溫和末溫都相同,水的溫度變化率相同,水的比熱是一定是,水的質量不同會導致加熱時間不同.
(3)水沸騰時,內能不斷增加,要使水內能增加,可以給水加熱,也可以對水做功.
(4)如圖,熱水和環境溫差越大,熱水降溫越快,所以當熱奶茶和環境溫度差越大時先冷卻,然後再放入適量冷牛奶.
故答案為:(1)錯誤;(2)水的質量不同;(3)做功;(4)A.
③ (2014泰州二模)如圖是某同學常溫下在教室內用甲乙裝置分別探究「冰和燭蠟熔化的特點」的實驗.甲裝置
讀圖可知,甲圖中沒有酒精燈,但因為冰的熔點為0℃,可以在常溫下進行熔化,因此是可行的;
乙圖中將試管放在水中進行加熱,這種方法稱為水浴法,採用這種加熱方式的優點是受熱均勻.
故答案為:可行;受熱均勻.
④ (2013寶應縣一模)如圖是某同學常溫下在教室內用甲乙裝置分別探究「冰和蠟燭熔化的特點」的實驗.甲裝
由於室溫高於冰的熔點,所以缺少酒精燈加熱是可行的;
乙圖用水浴法加熱,這樣受熱比較均勻;
熱只能自發的由酒精燈的火焰傳遞給水,卻不會反過來傳遞,說明能量的轉移具有方向性.
故答案為:可行;受熱均勻;方向.
⑤ 甲、乙兩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探究硝酸與鐵反應的產物. 文獻記載:I.在濃硝酸和活潑金屬反應
(1)常溫時,鐵和濃硝酸反應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鐵和濃硝酸進一步反應,即產生鈍化現象,所以滴入濃硝酸加熱前沒有明顯現象, 故答案為:常溫時,鐵遇濃硝酸形成緻密氧化膜,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 (2)生成-3價氮的化合物是氨氣,氨氣極易溶於水生成氨水,氨水電離生成銨根離子,檢驗銨根離子的方法是:取少量反應後A中溶液於試管中,向其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若試紙變藍,則A中生成NH 4 + ,故答案為:取少量反應後A中溶液於試管中,向其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若試紙變藍,則A中生成NH 4 + ; (3)取少量B中溶液,加熱,棕色溶於變淺,有無色氣體逸出,且該氣體在空氣中變為紅棕色,應為可逆反應FeSO 4 +NO?Fe(NO)SO 4 (棕色)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Fe(NO)SO 4 (棕色)降低,所以溶液顏色變淺,故答案為:棕色溶液變淺(或綠),無色氣體逸出,且在空氣中變為紅棕色;FeSO 4 +NO?Fe(NO)SO 4 (棕色)△H<0正反應放熱,加熱後,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4)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的一氧化氮能使硫酸亞鐵溶液變成棕色,所以不能證明鐵和濃硝酸反應過程中NO生成,為排除生成的NO干擾,把濃硝酸換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銅反應生成無色的一氧化氮,沒有二氧化氮生成,則A中氣體是無色的,且B中溶液變為棕色,則說明生成的一氧化氮和硫酸亞鐵反應生成棕色,從而說明A中無色氣體是一氧化氮, 故答案為:濃硝酸換成稀硝酸;A中沒有紅棕色氣體生成,B中溶液變為棕色; (5)亞鐵離子的特徵反應是:亞鐵離子和鐵氰化鉀溶液反應生成藍色沉澱,鐵離子的特徵反應是:鐵離子和無色的硫氰化鉀溶液反應血紅色溶液,故選cd. |
⑥ 某班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完成了「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以後,進行了小組交流,下表是甲乙兩小
甲、乙兩個小組的動滑輪重相同,提起的鉤碼重也相同,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不同,測出的滑輪機械效率卻不同,可能的原因是:
測拉力時沒有使測力計勻速上升,造成測量的力不準確;或滑輪和輪與軸間的摩擦力大小不同等.
⑦ 如圖為甲乙兩同學為證明植物蒸騰作用而設計的實驗裝置,試分析:(1)甲同學的裝置是否合理______原因
(1)甲同學的裝置的燒杯只包裹了植物的地上部分,可以驗證燒杯壁上的水珠就是通專過葉片蒸發出來屬的.
(2)乙同學的裝置用塑料袋將植物連同盆土一同罩住,這樣塑料袋內壁的水珠是否來自葉片的蒸騰作用就不能確定,因為把花盆中的土壤也扎在裡面,水蒸氣有可能來自土壤中的水分.
故答案為:(1)合理;燒杯壁上的水珠就是通過葉片蒸發出來的
(2)不合理;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也可能是花盆土壤表面蒸發出來的
⑧ 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用如下三套實驗裝置及化學葯品(其中鹼石灰為固體氫氧化鈉和生石灰的混合物)製取氨氣
(1)實驗室用氫氧化鈣和氯化銨在加熱條件下制備氨氣,反應方程式為內2NH4Cl+Ca(O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