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火炮的發展
火炮發展簡史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炮」、「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肚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肚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當西方國家火炮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時,西方國家火炮製造上的先進技術也開始傳播到中國。在中國明代時期,火炮發展的規模和作戰效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為前裝炮,這種炮身管短,口徑和彈葯沒有嚴格的標准,射程較近;發射和裝填速度都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開始換成了後裝炮,並且出現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裝了炮架,能裝在特製的炮車上轉戰疆場,有些炮甚至已裝備了較為完善的瞄準裝置。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部分炮彈由實心彈刃發展為爆炸彈,炮彈彈種也呈現多樣化,發煙彈、毒氣彈、燃燒彈和爆炸彈等在作戰中相繼使用。經過改進後,加長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能都明顯提高。明朝時期,明軍在加緊製造大炮的同時,也從西方開始購進火炮。明天啟三年(1623年)購買了26門火炮。因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在聯系購買時誤認為是荷蘭人製造的,故而將西洋炮稱為紅夷炮。其實這26門火炮是英國在16世紀後期經過火炮改造和統一炮製後的一種早期加農火炮。該炮口徑為80~130毫米左右,有準星、照門,便於瞄準,中部增設了炮耳,架炮時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穩,高速射擊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當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種名為佛朗機炮的洋炮也是明軍在與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作戰時繳獲的。葡萄牙的佛朗機同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和性能上更有優越性。佛朗機都安裝有照門和準星等瞄準裝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機的後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將炮安置在架座上,轉動炮耳,可以調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並藉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帶瞄準裝置。到從歐洲引進佛朗機後,才開始安裝瞄準具,從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時期,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葉公神銃、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紅夷炮、虎蹲炮、神飛炮、佛朗機炮等,數量多達幾十種。
到了清朝,火炮裝備經歷了由古炮到洋炮的變化。特別是洋務運動,使中國得以引進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轉變。中國火炮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線膛炮到專用火炮的發展
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線膛炮的採用以及迫擊炮、自行火炮等專用火炮的產生。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群、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紀初歐洲名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在火炮的發展史,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世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20世紀初,隨著一代又一代專家的研製,火炮的品種逐步增加,出現了專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火炮進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發展時期。
❷ 為什麼火炮發射炮彈時會後坐
有炮彈飛出炮口的瞬間,火炮的炮管也同時向後一坐,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有人回答說這是因為後坐力的緣故。為了說明炮身在發射時為什麼會向後運動,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試驗:用兩個材料相同、大小不等的球,在兩球中間放一個彈簧並用手推兩個球把彈簧壓縮起來,然後同時把兩只手放開,結果在彈簧的作用下,大小兩個球各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滾去,而小球要比大球滾得遠得多。設大球的質量為M1,運動的初速度為V1;小球的質量為M2,運動初速度為V2,則存在M1V1=M2V2的關系,物理學管這種現象稱為動量守恆,大球質量M1比小球質量M2要大得多,所以相應的大球V1要比小球V2小得多,才能保持質量與速度的乘積互等。如果大球代表火炮(或炮身),小球代表炮彈,彈簧代表火葯氣體。那麼,火葯在炮膛內燃燒時所產生的氣體壓力同時作用於炮身和炮彈,當炮彈飛離炮口向前運動的同時,炮身也必須向後運動。只是炮身的質量遠比炮彈大得多,所以其運動速度和距離也就比炮彈要小得多,這就是火炮要後坐的原因。現代火炮,在火炮上裝有駐退機和復進機,前者可吸收炮身後坐時的能量,使炮身緩緩向後移動;後者可使炮身後坐完成後自動復位。還有一種火炮,除上述反後坐裝置外,炮口處另裝有一個圓筒狀、四周開有「窗口」的裝置,被稱為炮火制退器,它能利用緊跟在炮彈後邊的火葯氣體,在出炮口時向四周膨脹擴張而沖擊炮口制退器的「窗口」壁,而抵消一部分坐力。還要說明一點,後坐力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某些火炮正是利用後坐力來完成發射後的開閂及拋出葯筒,在裝彈後又自動關閂,以實現連發射擊的。
❸ 反後坐火炮發展歷史
最早的炮架很簡單,用槽形木架支撐炮身。十五世紀後期,炮身上採用了炮耳軸將其安裝在基座上或帶輪的架體上,可使炮口升降以調整射程。這種與炮身通過炮耳軸剛性地連接在一起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發射時全部後坐力作用在炮架上,全炮後坐。火炮十分笨重,發射速度也很低。
十九世紀末,火炮上採用了反後坐裝置(彈性緩沖裝置),通過它將炮架與炮身連接起來,這種炮架為彈性炮架。發射時炮身相對於炮架後坐,全炮不後移。反後坐裝置消耗了大部分後坐能量,炮架受力大減,因而大幅度減輕了全炮質量,同時也提高了發射速度。這是火炮技術上的一次飛躍。現在火炮除迫擊炮和無後坐炮外,幾乎都採用彈性炮架。隨著機械、液壓和電氣技術在炮架上的綜合應用,現代火炮的炮架性能更加完善,種類也較多
火炮反後坐裝置的發明是一個里程碑,它結束了剛性炮架的時代,進入了彈性炮架的時代。通俗的說,火炮的反後坐裝置就是一個「彈簧」,是火炮射擊時一個有特殊功能的緩沖和復位裝置:在火炮射擊時,反後坐裝置通過後坐部分的後坐運動產生一定的後坐力,從而控制後坐部分的後坐運動規律(速度和行程);同時也儲存部分能量,使後坐部分在後坐終止時再能自動返回到射擊前的初始位置。可見,反後坐裝置的最大優點就是它能將火炮射擊時所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巧妙地緩解掉,同時也使得後坐部件正常復進到位以便下次射擊。
整體來看,火炮的反後坐裝置一般由制退機和復進機組成,它們的組成有多種樣式,如各自獨立分置的,有機聯合的,等等。
最早的制退機是用彈簧緩沖的,也就叫彈簧式制退機。它結構簡單、作用可靠,但對火炮而言,它的緩沖能力太小,很快就被淘汰。氣體式的制退機,基本上與彈簧式制退機的原理相同,也被淘汰。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是液壓式制退機。目前,電磁緩沖正處於研究之中。
復進機是火炮後坐部分的復位裝置,它的功能是:平時讓火炮的後坐部分在任何射角時都保持在待射擊的位置;射擊時吸收並儲蓄足夠的後坐能量,以備後坐到位後拉動其復進運動,所以它也是後坐阻力的組成部分。
目前,彈簧式的,液體氣壓式,氣壓式和火葯燃氣式幾種結構形式的復進機都在用。顯然,復進機可以用彈簧和氣體作為彈性元件。彈簧結構簡單、緊湊,工作可靠,不易損壞。氣體式的質量輕,便於調整復進速度。通常情況下,火炮口徑小的用彈簧式,口徑大的用液體氣壓式,射速快的航炮用火葯燃氣式,艦炮用氣體式。
❹ 火炮的原理
火炮 [huǒ pào]
火炮,發明於中國,是指利用機械能、化學能(火葯)、電磁能等能源拋射彈丸,射程超過單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口徑不小於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擊武器。
據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最早的火炮文物。
中文名
火炮
外文名
artillery
屬於
武器
發明時間
1163年(南宋)、1298年(元)
判斷標准
口徑等於或大於20毫米
快速
導航
種類
歷史沿革
未來趨勢
概述
1.3萬次播放03:02
紀錄片戰場上的原始火器:中世紀手持火炮 彈葯釘子石子填充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運動。
種類
結構分類
火炮按照炮膛結構分為線膛炮和滑膛炮。
滑膛炮
滑膛炮,就是炮管內沒有膛線,一般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可以發射炮射式導彈,且造價低。滑膛炮與線膛炮的主要區別在於膛線,而膛線的主要作用在於付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得彈頭在出膛之後, 由於角動量守恆,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線膛炮
線膛炮是在炮管內刻有不同數目的膛線,能有效保證彈丸的穩定性,提高射程.現代大多數炮都是線膛炮.線膛炮 是炮身管內壁有膛線的火炮。發射時彈丸沿炮膛膛線旋轉前進,出炮口後具有一定的轉速,可以保持穩定飛行。
裝填方式分類
火炮按照裝填方式分為後裝炮和前裝炮
火炮用途分類
近現代火炮按用途分為地面壓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機關炮、艦炮、海岸炮和要塞炮。
地面壓制火炮
地面壓制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迫榴炮、步兵炮、戰防炮、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有些國家還包括火箭炮。
反坦克火炮
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戰防炮和無後坐力炮。
高射炮
高射炮分為高射機炮和高射加農炮。
坦克炮
坦克炮分為滑膛式和線膛式,主要在近距離作戰。
航空機炮
現代航炮主要有單管轉膛炮、雙管轉膛炮和多管旋轉炮。
艦炮
曾是海軍艦艇上最重要的主戰兵器。經過了滑膛炮發展時代(14~19世紀)、線膛炮時代(19世紀至今)。
海岸炮
海岸炮可以分為固定炮塔,固定陣地與移動陣地三大類。
❺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性能。
自1979年第一批「梅卡瓦』,坦克——「梅卡瓦」Mkl交付以色列國防軍以來,「梅卡瓦」坦克已 發展了三代:1983年「梅卡瓦」Mk坦克問世;1989年「梅卡瓦」Mk3坦克服役;1995年「梅卡瓦」Mk3B「戰隼」坦克被批准投入生產。如今,第四代「梅卡瓦」主戰坦克——「梅卡瓦」Mk4已完成了1萬公里的行駛試驗,正進入最後設 計階段,預計將於21世紀初裝備部隊。 總體布局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車輛的正面防護水平,「梅卡瓦」坦克採用了非同尋常的總體布 局:發動機艙和駕駛艙布置在車體前部;炮塔和戰斗艙布置在車體中央;後部為載員艙,艙內可載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或4副擔架,但通 常用來裝載彈葯。彈葯基數48發,其中備用彈存放在車體內的防火彈艙內。彈艙為分隔式,每發彈分開放置,這種放置彈葯的方法具有隔熱、防散裂和減少彈葯自居的優點。待發彈存放在戰斗艙底板上的鼓形防火彈艙內,從而降低了由於彈葯爆炸引起火災的可能性。車體後部有3扇門,中間一扇為乘員出入門,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分放下後形成一個踏板,便 於乘員出入和補充彈葯。行動系統兩側各有6個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輔動輪在後。車內乘員4人:車長、炮長、裝填手和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其右側為發動機。車長位於炮塔內右側,炮長位於車長前下方,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左側。動力系統在「梅卡瓦」MKl和MK2坦克上,發動機功率只有 671千瓦,單位功率10.65千瓦/噸;「梅卡瓦」MK3坦克的發動機功率增至895千瓦,單位功率為14.66千瓦/噸;為了使「梅卡瓦」坦克克服戰場機動性較差這一缺陷,「梅卡瓦」Mk4坦克的發動機功率提高到了1100千瓦。行動系統「梅卡瓦」Mk3坦克的行動系統採用了新型螺旋彈簧懸掛裝置,使負重輪的總行程達604毫米,其中動行程300毫米、靜行程304毫米,非常適合在惡劣路面上行駛,也符合以色列國防軍的「在崎嘔山路上以鍘公里/4、時的速度行駛時必須保證乘員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適性」的要求。在「梅卡瓦」Mk4坦克上,這些將予以保留。 防護系統「梅卡瓦」MK3坦克是首輛採用模塊化裝甲的主戰坦克。這種模塊化裝甲是根據坦克各部位的形狀和被擊中的概率設計而成的,安裝時用特殊的裝置將其固定在坦克車體和炮塔的結構裝甲上。其特點是根據需要可迅速更換裝甲,一旦研製出性能更好的裝甲,可以很容易地拆下舊裝甲,換上新型裝甲,作戰時如果某些裝甲模塊被損壞,可在野戰條件下迅速更換;另外這種裝置還可以承受坦克高速運動或中彈時產生的高強度動態載荷。「梅卡瓦」Mk4坦克除採用上述模塊化裝甲以外,還將安裝全方位綜合防護系統。該系統具有自動探測、威脅排序和自動或人工防禦功能,對來自四周和頂部的威脅均具有較高的防護能力。以色列國防部的官員說,「梅卡瓦」Ⅳ的關鍵性能還處於保密階段,包括一種電磁威脅識別告警系統。他們說「梅卡瓦」Ⅳ安裝了模塊式特種裝甲,而且是第一次安裝到炮塔上。車上攜帶的48發炮彈都裝在保護容器內。由於最近剛有兩輛「梅卡瓦」Ⅲ坦克被巴勒斯坦的地雷炸毀,「梅卡瓦」Ⅳ的底部增加了附加裝甲。 「梅卡瓦」Mk4坦克的設計充分考慮了乘員的生存條件。例如,在車輛門窗關閉時,坦克的超壓式集體三防系統在車內乘員不穿防護服和不戴防毒面具的情況下,也能使乘員得到很好的保護;在車輛需要打開艙門作戰時,過濾過的空氣能夠直接進入乘員所穿戴的個人防護裝備和防毒面具。此外,該坦克還裝有先進的空調系統,它能夠使經熱交換以後的循環空氣進人坦克車體和乘員的防護服。主要武器與最初給「梅卡瓦」MK4坦克安裝140毫米滑膛炮的設想相反,該坦克仍保留了「梅卡瓦」Nk3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這種120毫米滑膛炮是由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研製的;其工作原理與德國的「豹」2和美國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所用的火炮相同;也可發射上述兩種坦克的彈葯,但 反後坐裝置已改用壓縮氣體作為儲能元件,而不是以前慣用的螺旋彈簧。這一改進不僅使反後坐裝置的直徑減小了約100毫米,而且允許火炮使用更大的膛壓發射彈丸,使彈丸的速度提高,穿甲能力增大。該炮的另一個特徵是使用了新的一體式熱護套,在維護保養時不拆熱護套就可將抽氣裝置拆下來。熱護套的作用是減小火炮身管因外、界氣溫變化及陽光、動力艙熱輻射而引起的彎曲,據說新型熱護套對此的效率提高了80%。 「梅卡瓦」Mk4坦克還將採用改進型動能彈,以增強其穿甲能 力。火控系統「梅卡瓦」Mk3B坦克的「勇士」MkIII火控系統帶有電視定心跟蹤型自動目標跟蹤系統,依靠電視(晝間通道)/熱成像(夜間和惡劣天氣通道)攝像機輸出的圖像,自動地跟蹤目標,能夠在數公里的距離上精確地鎖定目標。只要炮長瞄準上目標,自動目標跟蹤系統就能自動保持對目標的瞄準,不管坦克本身和目標如何運動,瞄準線總是鎖定目標,即使因 地形變化而使目標在短時間內被遮住,一旦目標再出現,啟動目標跟蹤系統也能立即重新瞄準目標。該自動目標跟蹤系統可使坦克對運動目標的首發命中串提高40%。60%,能顯著提高坦克對直升機和高速行駛的敵坦克等快速運動的目標的攻擊能力。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坦克裝備有這種系統。「梅卡瓦」Mk4坦克的火控系統將使車長在裝甲的保護下具有完全的獵殲能力;其模塊化的設計使它具有非常好的改進能力。炮塔驅動裝置為全電動式,由炮長和車長控制。這種全電式炮塔驅動裝置比原來的液壓式炮塔驅動裝置安全可靠,並且使火炮的方向旋轉和高低俯仰運動迅速而精確,提高了火力轉移速度。由於改進了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梅卡瓦」Mk4坦克將完全能夠滿足以色列國防軍21世紀初的作戰要求
❻ 各國有哪些加農炮
蘇聯2C5式自行加農炮
2C5式加農炮是蘇聯研製的一種152毫米自行加農炮。2C5式加農炮的主要優點是射程遠,機動性強。它的主要缺點是無裝甲防護,戰場生存力較差,無自動裝填彈葯裝置,射速不高。
2C5式加農炮主要由152毫米加農炮與履帶底盤組成。火炮裝在底盤的後部,炮身和反後坐裝置安裝在上架的炮耳軸上,上架與車體連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裝有2個平衡機。炮身上裝有駐退機和復進機。
駕駛員的座位在車體前左側處,炮長的位置在駕駛員之後有觀察孔的炮塔內。車上乘員2~3名。
2C5式加農炮行動部分有6對雙負重輪,4對托帶輪,中間2對托帶輪安裝在中心導桿外側,前後2對托帶輪安裝在中心導桿內側,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車上攜彈彈量很少,主要由隨伴彈葯車供彈。
這種火炮的口徑為152毫米,發射常規榴彈時最大射程為27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時最大射程可達37千米。該炮長約75~73米,寬3米多。
蘇聯2C7式自行加農炮
2C7式加農炮是蘇聯研製的一種203毫米自行加農炮,1977年開始裝備方面軍所屬重炮旅。該炮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大、無裝甲防護,射程遠。大型底盤是專門為該炮設計的。密閉式駕駛員與乘員室在車體前部,面積較大,可容納3~4名乘員。發動機置於乘員室後下方,傳動裝置位於乘員室前下方。行動部分有7對負重輪,主動輪在前而誘導輪在後,另有2對托帶輪。
火炮安裝在車體後部。裝有自動裝填裝置,可在任意射角裝填彈葯。裝葯和裝定引信等彈葯准備工作在火炮後右側進行。車體後部裝有一大型駐鋤,火炮射擊時放下駐鋤以支承火炮的後坐力。車上攜帶少量彈葯,供隨時射擊使用。另有一輛隨伴彈葯車運載炮手和大部分彈葯。
這種火炮的口徑為203毫米,最大射程30千米。高低射界-5°~+60°。全重40噸。全長12800毫米,寬3500毫米,高3500毫米。發動機功率33098千瓦。配用彈葯為榴彈與核彈。
蘇聯M1987式152毫米加農炮
M1987式加農炮是為取代20世紀50年代中期裝備的11~20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而研製的一種新型牽引式加農炮,北約稱為80年代中期裝備。炮口裝有雙室制退器,採用半自動楔式炮閂,反後坐裝置為液壓氣體式。大架為開腳式結構,每個大架只有1個用於開關大架且有利於行軍狀態與戰斗狀態轉換的滾輪。炮架前下部裝有液壓控制的圓形發射座盤。可發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彈和絕大多數現役火炮使用的彈葯。發射殺傷爆破彈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發/分,持續射速2發/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戰斗狀態重7噸。
南非G6式155毫米加農榴彈炮
❼ 為什麼國內大炮發射時炮管顫動
中國現在的火炮水平絕對全球一流,中國有全球一流的陸軍。
火炮都有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那是為了抵消沖擊力的設計。在這一抵消沖擊力和復位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你說的炮管顫動,是正常現象。
❽ 加農炮是什麼
加農炮的身管長度一般達到40~80倍口徑,射角卻很小,一般在40°以下。與其他火炮相比,加農炮具有射程遠、彈道低伸、彈丸飛行速度快的優點,它是各種火炮中射程最遠的一各。加農炮彈道平直,特別適宜於攻擊坦克,飛機等快速機動目標,因此,反坦克炮、坦克炮和高射炮一類對目標進行快速直接瞄準的火炮,都具有加農炮的彈道特徵。
蘇聯2C5式自行加農炮
2C5式加農炮是蘇聯研製的一種152毫米自行加農炮。2C5式加農炮的主要優點是射程遠,機動性強。它的主要缺點是無裝甲防護,戰場生存力較差,無自動裝填彈葯裝置,射速不高。
2C5式加農炮主要由152毫米加農炮與履帶底盤組成。火炮裝在底盤的後部,炮身和反後坐裝置安裝在上架的炮耳軸上,上架與車體連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裝有2個平衡機。炮身上裝有駐退機和復進機。
這種火炮的口徑為152毫米,發射常規榴彈時最大射程為27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時最大射程可達37千米。該炮長約75~73米,寬3米多。
蘇聯2C7式自行加農炮
2C7式加農炮是蘇聯研製的一種203毫米自行加農炮,1977年開始裝備方面軍所屬重炮旅。該炮的主要特點是體積大、無裝甲防護,射程遠。大型底盤是專門為該炮設計的。
這種火炮的口徑為203毫米,最大射程30千米。高低射界-5°~+60°。全重40噸。全長12800毫米,寬3500毫米,高3500毫米。發動機功率33098千瓦。配用彈葯為榴彈與核彈。
蘇聯M1987式152毫米加農炮
M1987式加農炮是為取代20世紀50年代中期裝備的11~20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而研製的一種新型牽引式加農炮,北約稱為80年代中期裝備。炮口裝有雙室制退器,採用半自動楔式炮閂,反後坐裝置為液壓氣體式。大架為開腳式結構,每個大架只有1個用於開關大架且有利於行軍狀態與戰斗狀態轉換的滾輪。炮架前下部裝有液壓控制的圓形發射座盤。可發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彈和絕大多數現役火炮使用的彈葯。發射殺傷爆破彈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發/分,持續射速2發/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戰斗狀態重7噸。
❾ 蘇聯M1987式加農炮是用的哪種反後坐裝置
M1987式加農炮是為取代20世紀50年代中期裝備的11~20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而研製版的一種新型牽引式加農炮權,北約稱為80年代中期裝備。炮口裝有雙室制退器,採用半自動楔式炮閂,反後坐裝置為液壓氣體式。大架為開腳式結構,每個大架只有一個用於開關大架且有利於行軍狀態與戰斗狀態轉換的滾輪。
炮架前下部裝有液壓控制的圓形發射座盤。可發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彈和絕大多數現役火炮使用的彈葯。發射殺傷爆破彈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發/分,持續射速2發/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戰斗狀態重7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