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探究常見能量控制裝置是怎樣工作 實驗記錄
1)實驗通知單 2)學生實驗報告單 3)教師分組實驗報告單 4)教師演示實驗報告單 5)儀器出借單 6)借還登記
B. 怎麼做風動小鼓(六年級的科學)
准備:紙片一張,10厘米長的鐵絲一根,軟木塞一個,50厘米長的木棍1根,4厘米長專的細木棍一根,3厘米長的高亮秸屬稈1段,三角形鐵片2塊,圖釘1個,皮筋1個,直徑為4厘米塑料瓶蓋1個,氣球皮1塊,細線,細鐵絲,剪刀,錐子等。
方法步驟如下:
1. 先做一個紙風車,並將它固定在軟木塞的中心,再將軟木塞的另一端固定在鐵絲上。
2. 將長木棍彎折成方框,在方框的上部對應打兩個小孔。為了製作方便,可直接用注塑框架,再插上一根木棍做把手。
3. 將三角形的鐵片對應固定在秸桿上,再將鐵絲穿過小孔和秸稈。
4. 將氣球皮綳緊到瓶蓋上做個小鼓,用鐵絲將小鼓固定在框架上。
5. 用皮筋將鼓槌固定在框架上,調整小鼓、鼓槌的位置,使得風車轉動時能夠帶動鼓槌敲擊小鼓。
C. 自製的風動小鼓是怎樣工作的風動小鼓工作過程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自製風動小鼓是怎樣工作的?風動小鼓在工作過程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答:
風車在風能的作用下轉動起來,
風車轉動時帶動金屬片撥動鼓槌敲擊小鼓,
使小鼓發出聲音。
風動小鼓的能量轉化過程是:風能→機械能→聲能)
D. 製作氧氣的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1)葯品:氯酸鉀(白色晶體)或高錳酸鉀(紫黑色晶體)
(3)實驗裝置:
a.注意事項:①用酒精燈外焰決定試管的高度。
②鐵夾夾在試管的中上部,便於加熱。
③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以防止濕存水在反應過程中倒流到管底,使試管破裂。
④導管不可伸入試管太長,以利於氧氣排出,防止葯品堵塞導管。
⑤使用高錳酸鉀反應時,需在試管口放一小團棉花,以防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
管。
b.適用范圍:此裝置適用於固體加熱製取氣體的反應。
(4)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為氧氣難溶於水。
b.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導氣管應伸入瓶底,盡量排凈空氣)
(5)驗滿方法: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如復燃,則已收滿。
(6)檢驗方法: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如復燃,證明是氧氣。
(7)集滿放置:充滿氧氣的集氣瓶應蓋上玻片口向上正放。
(8)操作步驟(主要有七步):
①檢----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裝----裝入葯品,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
③夾----用鐵夾把試管固定在鐵架台上,並使管口略向下傾斜,葯品平鋪在試管底部。
④點----點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排出管內空氣。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⑥取----將導管從水槽內取出。
⑦滅----熄滅酒精燈。
注意:最後兩步不可顛倒,否則水槽中的水會沿著導管流入試管,使試管破裂。
E. 製作風動小鼓的視頻過程
電磁起動機。 電磁起重機 電磁起重機,其他的只是用到了磁場,但不是電磁
F. 如何製作小型風力發電機(是小實驗)
目前商用大型風力發電機組一般為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它由風輪、增速齒輪箱、發電機、偏航裝置、控制系統、塔架等部件所組成。風輪的作用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它由氣動性能優異的葉片(目前商業機組一般為2—3個葉片)裝在輪轂上所組成,低速轉動的風輪通過傳動系統由增速齒輪箱增速,將動力傳遞給發電機。上述這些部件都安裝在機艙平面上,整個機艙由高大的搭架舉起,由於風向經常變化,為了有效地利用風能,必須要有迎風裝置,它根據風向感測器測得的風向信號,由控制器控制偏航電機,驅動與塔架上大齒輪咬合的小齒輪轉動,使機艙始終對風 風力發電機的基本原理及部件組成 :大部分風力發電機具有恆定轉速,轉子葉片末的轉速為64米/秒,在軸心部分轉速為零。距軸心四分之一葉片長度處的轉速為16米/秒。圖中的黃色帶子比紅色帶子,被吹得更加指向風力發電機的背部。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葉片末端的轉速是撞擊風力發電機前部的風速的八倍。 為什麼轉子葉片呈螺旋狀? 大型風力發電機的轉子葉片通常呈螺旋狀。從轉子葉片看過去,並向葉片的根部移動,直至到轉子中心,你會發現風從很陡的角度進入(比地面的通常風向陡得多)。如果葉片從特別陡的角度受到撞擊,轉子葉片將停止運轉。因此,轉子葉片需要被設計成螺旋狀,以保證葉片後面的刀口,沿地面上的風向被推離 風力發電機+充電器+數字逆變器。風力發電機由機頭、轉體、尾翼、葉片組成。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為:葉片用來接受風力並通過機頭轉為電能;尾翼使葉片始終對著來風的方向從而獲得最大的風能;轉體能使機頭靈活地轉動以實現尾翼調整方向的功能;機頭的轉子是永磁體,定子繞組切割磁力線產生電能。
G. 科學小實驗過程要詳細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只是沒有注意罷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哪裡也離不開科學,至於生產,勞動,體育,衛生,軍事,更是需要科學.」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生活常識,它們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於是,我們機械地認為這些生活常識理所當然的是正確的和有益的,往往不假思索地照做.久而久之成為習慣,也讓你的生活麻煩不斷,因為這些所謂的」經驗」、」常識」恰恰是與生活常理相違背的,而要相信科學,只有尊重科學,才有可能規避禁忌,少受其麻煩困擾.冬天,天氣寒冷,玻璃瓶蓋往往擰不開,怎麼用力也不能奏效,有經驗的人只要把瓶蓋放在火上烤烤.就能輕而易舉的擰開.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就是熱脹冷縮的道理.天氣寒冷時,瓶蓋收縮,緊緊咬住瓶口,就不容易擰開,烤火受熱膨脹後,瓶蓋就鬆了,於是不費多大的力就能打開了.當老人家穿針費力時,她就把針放在頭發上擦擦,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其實是在潤滑減少摩擦呢.人的頭發里含有油脂,針在擦頭發時就等於加了潤滑油,因此就能減少摩擦,就能很容易的穿針了.午餐肉、豆豉鯪魚、茄汁豆……都是美味的罐頭食物,它們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變壞.這因為罐頭是密封的,細菌便無法進入.人們在製造罐頭食品的時候,把罐頭里的空氣全部抽出,然後把它封口.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即使裡面的食物沾上少許細菌,它們也無法生存或繁殖啊!這就利用了微生物生存的條件中的空氣.有些食物不能用高溫加熱,否則會影響它們的營養和味道.對於這些食物,我們可快速將它們加熱至一定溫度(一般為60℃~85℃),持續15到30分鍾,然後迅速冷卻.這樣既能殺死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又能保持原有的味道.這種加熱法叫做巴斯德消毒法,是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明的,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象,並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每一個小小的疑問都有可能引發科學的發現.牛頓(Lsaac Newton)好奇於蘋果落地而發現了萬有引了定律;瓦特(James Watt)好奇於水沸騰後頂起壺蓋而改進了蒸汽機.只要留心觀察,從探究身邊的問題著手,我們都可以進入科學的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H. 冀教版科學六上《它們是怎樣工作的》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人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第四課《它們是怎樣工作的》。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法、說材料、說教學流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四課,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生活中的能量和植物與能量、動物與能量的知識基礎上,繼續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體會到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能量,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影響,從而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運動與變化,維持著各種物體之間的平衡。能量的轉化和控制促進了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技術的進步又為人類更好地控制、轉化能量提高了條件。《它們是怎樣工作的》圍繞能量轉化設計了兩個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本課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電燈泡、摩托車入手,說明能量裝置的作用,啟發學生發現和提出有關能量轉化的問題。活動1通過分析電吹風機等能量轉化裝置工作時所輸入和輸出的能量,認識幾天的能量轉化裝置是怎樣將能量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通過分析電能的產生和利用,描述能量在物體之間的轉化過程。活動2通過引領學生設計製作風動裝置,從實踐層面上體驗感受將風能轉化成機械能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技術設計與製作能力和創造力,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有關能量轉化的問題。
結合教材的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透過一些裝置的工作過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2.能設計並製作出一個風動小裝置。
3.能分析出自己製作的裝置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對同學的設計、製作成果進行公正的評價,並幫助加以完善和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通過不同的裝置被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從圖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體之間轉化的途徑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轉化。
教學難點:分析怎樣改進風車轉的快。
二、 學生的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基礎的科學知識,有了一定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對於能量的多種形式,學生第一次學習,但是本節內容比較簡單,在教學中,不僅應該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更應該使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或對科學這門課失去信心的同學在課堂上也有表現的機會,這樣有利於樹立他們學習科學的自信心。
三、說教法、說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實驗,認識能量的轉化方式和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通過技術設計和技術製作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這樣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還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
四、說材料
我利用了多媒體,電燈、電吹風、摩托車、電視機、自行車、電熱水器的圖片、風動材料完成本課的教學。
五、 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導入
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麼回事,如通過開燈、放課件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人們在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過一定的裝置來實現能量的轉化。教師通過和學生談話「電燈泡、摩托車都是一些常見的轉化裝置。你知道能量通過這些裝置是怎樣轉化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自學: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首先我安排學生自己思考並試著完成49頁能量的轉化,通過自學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並讓學生對能量的轉化在大腦之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又安排了50頁觀察下圖,分析能量在物體之間是怎樣轉化的,從學生較熟悉生活入手學習,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2.合作探究
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數據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對事物性質的真正了解。因此我採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復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准確描述,「流水能----機械能----電能----熱能、光能、聲能、風能」讓學生體會到能量既不能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一種能量的消失,必然伴隨著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產生,並且任何一種形式的能量在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過程中,其總量都是守恆的。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是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也是整個自然界遵守的普遍規律。這樣就淺入深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恆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
在製作風動小裝置的活動時,我設計讓小組合作製作一個風車。通過學生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讓學生親歷合作研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合作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
3.展示交流
展示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是檢驗和評價學習效果的核心,是解決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高效課堂主張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展示是學習成果的「發表、暴露、提升」。展示是課堂上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重要抓手,是課堂教學中呈現的高效。
我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能量轉化的個人展示,和風車的成果展示,通過展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敢於展示,會展示」。讓他們在展示中學生體會到能量的轉化過程,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幸福,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
4.課堂檢測:
在講解完新的內容後,我留出充分的時間,及時的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設計了填空題,目的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並讓學生再次對能量的轉化有一個新的認識和提高。
三、總結生疑
板書設計:
它們是怎樣工作的
電能→電吹風機→風能、熱能、聲能
能量可以通過某種物體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I. 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模擬風的形成,寫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步驟
模擬實驗:風的形成
實驗目的:理解風的成因,初步學會做空氣流動形成風的模擬實驗。
准備的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蠟燭、剪刀、油性筆、橡皮泥、蚊香片、火柴、鑷子。
實驗過程:
1、取一個大塑料瓶橫放在桌面,用刀把它的底部去掉,並利用剪刀把瓶底修理平整。
2、取一個小塑料瓶,把它的瓶口與大塑料瓶中間外壁相接觸,用油性筆在大塑料瓶身上按小塑料瓶瓶口的大小做個記號。
3、用剪刀沿油性筆的記號在大塑料瓶中間外壁開一個小洞,洞的大小比小塑料瓶口略大一點。
4、把小塑料瓶瓶口卡進大塑料瓶外壁的洞里,周圍用橡皮泥封緊。這樣一個空氣流動裝置就做好了。
5、選擇一支與大塑料瓶中間洞口高度差不多的蠟燭,點燃蠟燭放在平整的桌面,觀察蠟燭的火焰沒有飄動,說明現在沒有風。
6、把剛才做好的空氣流動裝置罩在燃燒的蠟燭上,火焰對著小塑料瓶口。這時發現蠟燭的火焰向另外一個方向飄動,說明現在形成了風。
原因分析:點燃蠟燭後,瓶內空氣受熱變輕上升,從瓶口流出,瓶內空氣因此稀薄,壓力減小。而同時,瓶外溫度沒有升高,空氣沒有變化,壓力較大。由於瓶外壓力大於瓶內壓力,瓶外的冷空氣就順著小塑料瓶口向大瓶內流動,瓶內的空氣受熱不斷上升流出,瓶外的空氣又源源不斷地流進瓶內。這樣,就形成了一股由瓶外向瓶內流動的空氣,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