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了連續噴射火焰,中國古代人發明了什麼機械裝置
在機械裝置上,中國古代人又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使連續噴射火焰成為可能回。利用雙動式活塞答風箱不斷地抽出容器中的猛火油,就可以連續噴出火焰。火焰噴射器是用當時最好的含銅70%的彈殼黃銅製作的,這是世界上第一具名副其實的火焰噴射器。
Ⅱ 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關於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發展但是其上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
(1) 自動化裝置的出現和應用(18世紀以前)
古代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逐漸利用自然界的動力(水力、風力等)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動裝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雜的腦力勞動和對自然界動力的控制。
(2)自動化技術形成時期(18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社會的需要是自動化技術發展的動力。自動化技術是緊密圍繞著生產﹑軍事設備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業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工業上的應用,是以瓦特的蒸汽機調速器作為正式起點。1788年﹐瓦特為了解決工業生產中提出的蒸汽機的速度控制問題﹐把離心式調速器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調節系統﹐使蒸汽機變為既安全又實用的動力裝置。此時的自動化裝置是機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
(3)局部自動化時期(20世紀40~50年代)
在1943~1946年,美國電氣工程師J.埃克脫(Eckert)核物理學家J.莫奇利(Mauchly)為美國陸軍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基於電子管和數字管的計算機(Electronic Digit Computer)——電子書子積分和自動計數器(ENIAC)。隨後人們對計算機進行了多次改良,使之更加實用。同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在控制系統廣泛應用程序控制和邏輯控制以及應用數字計算機直接控制生產過程,奠定了基礎。目前,小型電子數字計算機或單片機已成為復雜自動控制系統的一組成部分,以實現復雜的控制和演算法。
(4)綜合自動化時期(20世紀50年代起末至今)
在這個時期,經典控制理論已不能滿足復雜工業化的需求,現代控制理論應運而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形成了許多各分支。
Ⅲ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奇妙的「高科技」令人嘆為觀止
Ⅳ 古代日本機械小人.一種古代發明的機械人偶,將瓶子什麼的放到托盤上,人偶會自動返回,然後作往復運動,柯
這種人偶必然 是利用齒輪 凸輪 齒條、發條 之類的的東西,用凸輪 來控制小人進行重復的動作和往復運動 。茶杯可能充當開關之類的機關,發條提供動力。你說的電磁學的內容根本不可能存在於這類機械人偶中。具體的資料 你可以在網上搜一搜。
Ⅳ 古人對自動控制的貢獻有哪些
自動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指在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利用外加的設備或裝置,使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的某個工作狀態或參數自動地按照預定的規律運行。自動控制是相對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
最早的自動化控制要追溯到我國古代的自動化計時器和漏壺指南車,而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則開始於歐洲的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瓦特在發明蒸汽機的同時,應用反饋原理,於1788年發明了離心式調速器。當負載或蒸汽量供給發生變化時,離心式調速器能夠自動調節進氣閥的開度,從而控制蒸汽機的轉速。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眾多領域中,自動控制技術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自動控制是指在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利用外加的設備或裝置(稱控制裝置或控制器),使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統稱被控對象)的某個工作狀態或參數(即被控制量)自動地按照預定的規律運行。
自動控制理論是研究自動控制共同規律的技術科學。它的發展
配電自動化
初期,是以反饋理論為基礎的自動調節原理,主要用於工業控制,二戰期間為了設計和製造飛機及船用自動駕駛儀,火炮定位系統,雷達跟蹤系統以及其他基於反饋原理的軍用設備,進一步促進並完善了自動控制理論的發展。
Ⅵ 舉例說明我國古代的自動裝置
傳說中最早的機器人 諸葛亮的 木牛流馬
在南方河邊常見的利用水力的 水車
。。。。。。
Ⅶ 到底什麼是氣象自動化 要具體說明啊 越詳細越好
自動化
機器或裝置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按規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動進行操作或控制的過程,其目標是「穩,准,快」。自動化技術廣泛用於工業、農業、軍事、科學研究、交通運輸、商業、醫療、服務和家庭等方面。採用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部分腦力勞動以及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且能擴展人的器官功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動化是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顯著標志。
目錄
發展簡況
研究內容
發展趨勢
英文解釋
培養目標
主要課程
就業方向
國外現狀
銀行辦公自動化
票據管理自動化
衛生自動化管理
電力系統自動化電網調度自動化
火力發電廠自動化
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
供電系統自動化
水庫管理自動化
辦公自動化管理
自動化葯房
自動化選擇誤區發展簡況
研究內容
發展趨勢
英文解釋
培養目標
主要課程
就業方向
國外現狀
銀行辦公自動化票據管理自動化衛生自動化管理電力系統自動化
電網調度自動化 火力發電廠自動化 水力發電站綜合自動化 供電系統自動化水庫管理自動化辦公自動化管理自動化葯房自動化選擇誤區展開 編輯本段發展簡況
名稱:自動化 英文:automation 1946年,美國福特公司的機械工程師D.S.哈德最先提出「自動化」一詞,並用來描述發動機汽缸的自動傳送和加工的過程。50年代,自動調節器和經典控制理論的發展,使自動化進入以單變數自動調節系統為主的局部自動化階段。 自動化
60年代,隨現代控制理論的出現和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自動控制與信息處理結合起來,使自動化進入到生產過程的最優控制與管理的綜合自動化階段。 70年代,自動化的對象變為大規模、復雜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統,涉及許多用現代控制理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促進了自動化的理論、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於是出現了大系統的系統控制和復雜系統的智能控制,出現了綜合利用計算機、通信技術、系統工程和人工智慧等成果的高級自動化系統,如柔性製造系統、辦公自動化、智能機器人、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等。 自動裝置的出現和應用是在18世紀以前。古代人類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逐漸產生利用自然界動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動裝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難的腦力活動的願望﹐經過經過漫長歲月的探索﹐他們互不相關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動裝置。古代中國的指南車以及17世紀歐洲出現的鍾表和風磨控制裝置﹐雖然都是毫無聯系的發明﹐但對自動化技術的形成卻起到了先導作用。 自動化
自動化技術形成時期是在18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1788年英國機械師J.瓦特發明離心式調速器(又稱飛球調速器)﹐並把它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的閉環自動控制系統。瓦特的這項發明開創了近代自動調節裝置應用的新紀元﹐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後來控制理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人們開始採用自動調節裝置﹐來對付工業生產中提出的控制問題。這些調節器都是一些跟蹤給定值的裝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給定值附近。自動調節器應用標志著自動化技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進入20世紀以後﹐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各種自動調節裝置﹐促進了對調節系統進行分析和綜合的研究工作。這一時期雖然在自動調節器中已廣泛應用反饋控制的結構﹐但從理論上研究反饋控制的原理則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1833年英國數學家C.巴貝奇在設計分析機時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原理。1939年世界上第一批系統與控制的專業研究機構成立﹐為20世紀40年代形成經典控制理論和發展局部自動化作了理論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20世紀40~50年代是局部自動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形成的經典控制理論對戰後發展局部自動化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經典控制理論﹐設計出各種精密的自動調節裝置﹐開創了系統和控制這一新的科學領域。這一新的學科當時在美國稱為伺服機構理論﹐在蘇聯稱為自動調整理論﹐主要是解決單變數的控制問題。經典控制理論這個名稱是1960年在第一屆全美聯合自動控制會議上提出來 自動化設備
的。1945年後由於戰時出版禁令的解除﹐出現了系統闡述經典控制理論的著作。1945年美國數學家維納﹐N.把反饋的概念推廣到一切控制系統。50年代以後﹐經典控制理論有了許多新的發展。。經典控制理論的方法基本上能滿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技術上的需要和戰後工業發展上的需要。但是到了50年代末就發現把經典控制理論的方法推廣到多變數系統時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經典控制理論的方法有其局限性。 20世紀40年代中發明的電子數字計算機開創了數字程序控制的新紀元﹐雖然當時還局限於自動計算方面,但ENIAC和EDVAC的製造成功﹐開創了電子數字程序控制的新紀元。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發明為60~70年代在控制系統中廣泛應用程序控制和邏輯控制以及廣泛應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直接控制生產過程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末起至今是綜合自動化時期,這一時期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多變數系統的最優控制問題。於是誕生了現代控制理論。現代控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綜合自動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微電子技術有了新的突破。1958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1965年出現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年出現單片微處理機。微處理機的出現對控制技術產生了重大影響﹐控制工程師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處理機來實現各種復雜的控制﹐使綜合自動化成為現實。 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
「自動化(Automation)」是美國人D.S.Harder於1936年提出的他認為在一個生產過程中,機器之間的零件轉移不用人去搬運就是「自動化」。 自動化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過去,人們對自動化的理解或者說自動化的功能目標是以機械的動作代替人力操作,自動地完成特定的作業。這實質上是自動化代替人的體力勞動的觀點。後來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廣泛應用,自動化的概念已擴展為用機器(包括計算機)不僅代替人的體力勞動而且還代替或輔助腦力勞動,以自動地完成特定的作業。 今天看來自動化的上述概念也還不完善。把自動化的功能目標看成是用機器代替人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是比較狹窄的理解。這種理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例如,有人就認為,中國人多,搞自動化沒有很大的必要。 今天,自動化已遠遠突破了上述傳統的概念,具有更加寬廣和深刻的內涵。 自動化的廣義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點:在形式方面,製造自動化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代替人的體力勞動,代替或輔助人的腦力勞動,製造系統中人機及整個系統的協調、管理、控制和優化。在功能方面,自動化代替人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僅僅是自動化功能目標體系的一部分。自動化的功能目標是多方面的,已形成一個有機體系。在范圍方面,製造自動化不僅涉及到具體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涉及產品生命周期所有過程。 自動化是一個動態概念,有著十分廣泛和深刻的內涵。目前製造自動化技術的研究非常活躍。
編輯本段研究內容
自動化是一門涉及學科較多、應用廣泛的綜合性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它由5個單元組成:①程序單元。決定做什麼和如何做。②作用單元。施加能量和定位。③感測單元。檢測過程的性能和狀態。 自動化控制裝置
④制定單元。對感測單元送來的信息進行比較,制定和發出指令信號。⑤控制單元。進行制定並調節作用單元的機構。自動化的研究內容主要有自動控制和信息處理兩個方面,包括理論、方法、硬體和軟體等,從應用觀點來看,研究內容有過程自動化、機械製造自動化、管理自動化、實驗室自動化和家庭自動化等。 過程自動化石油煉制和化工等工業中流體或粉體的化學處理自動化。一般採用由檢測儀表、調節器和計算機等組成的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對加熱爐、精餾塔等設備或整個工廠進行最優控制。採用的主要控制方式有反饋控制、前饋控制和最優控制等。 機械製造自動化這是機械化、電氣化與自動控制相結合的結果,處理的對象是離散工件。早期的機械製造自動化是採用機械或電氣部件的單機自動化或是簡單的自動生產線。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出現了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機器人、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自動化倉庫等。研製出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型式的柔性製造系統(FMS)。以柔性製造系統為基礎的自動化車間,加上信息管理、生產管理自動化,出現了採用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的工廠自動化。 管理自動化工廠或事業單位的人、財、物、生產、辦公等業務管理自動化,是以信息處理為核心的綜合性技術,涉及電子計算機、通信系統與控制等學科。一般採用由多台具有高速處理大量信息能力的計算機和各種終端組成的局部網路。現代已在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研製出決策支持系統(DSS),為高層管理人員決策提供備選的方案。 對社會的影響自動化是新的技術革命的一個重要方面。自動化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等方式將產生深遠影響。生產過程自動化和辦公室自動化可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率和工作效率,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保證產品質量,改善勞動條件,改進生產工藝和管理體制,加速社會的產業結構的變革和社會信息化的進程。
編輯本段發展趨勢
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自動化技術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也為自動化技術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條件。70年代以後,自動化開始向復雜的系統控制和高級的智能控制發展,並廣泛地應用到國防、科學研究和經濟等各個領域,實現更大規模的自動化,例如大型企業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全國鐵路自動調度系統、國家電力網自動調度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城市交通控制系統、自動化指揮系統、國民經濟管理系統等。自動化的應用正從工程領域向非工程領域擴展,如醫療自動化、人口控制、經濟管理自動化等。自動化將在更大程度上模仿人的智能,機器人已在工業生產、海洋開發和宇宙探測等領域得到應用,專家系統在醫療診斷、地質勘探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家庭自動化和農業自動化將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重要內容,並得到迅速發展。 研究工具 主要有數學、計算機等
自動化專業主要研究的是自動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動化單元技術和集成技術及其在各類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它以自動控制理論為基礎,以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感測器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與通信技術為主要工具,面向工業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及各行業、各部門的自動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結合,強(電)弱(電)並重,軟(件)硬(件)兼施」鮮明的特點,是理、工、文、管多學科交叉的寬口徑工科專業。
1、就業
學生在畢業後能從事自動控制、自動化、信號與數據處理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就業領域也非常寬廣,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設計單位、大專院校、金融系統、通信系統、稅務、外貿、工商、鐵道、民航、海關、工礦企業及政府和科技部門等。就業前景不錯。
專業就業狀況及趨勢
本專業是一門適應性強、應用面廣的工程技術學科。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基礎扎實、自動控制技術知識系統深入、計算機應用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所以學生在畢業後都能從事自動控制、自動化、信號與數據處理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就業領域也非常的寬廣,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設計單位、大專院校、金融系統、通信系統、稅務、外貿、工商、鐵路、民航、海關、工礦企業及政府和科技部門等。歷年來,本專業的畢業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1∶10左右,近年的就業去向主要是在系統集成、計算機軟體硬體開發和通信等領域。 2、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過程工程基礎、電機與電力拖動基礎、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信號與系統分析、過程檢測及儀表、運籌學、計算機模擬、計算機網路、過程式控制制、運動控制、系統辨識基礎、計算機控制系統、系統工程導論、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自動化概論、嵌入式系統原理與設計。
Ⅷ 自動化的國外現狀
國外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是系統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自動化技術不斷專提高屬光電子、自動化控制系統、傳統製造等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它與光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融合和創新,不斷創造和形成新的行業經濟增長點,同時不斷提供新的行業發展的管理戰略哲理。
世界自動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感測器技術、開放式工業過程自動化系統、現場匯流排技術等自動化技術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其中90年代感測器在美國、日本的市場總銷售額已超過100億美元。
(8)國外古代自動化裝置擴展閱讀
發展趨勢:
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自動化技術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也為自動化技術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條件。70年代以後,自動化開始向復雜的系統控制和高級的智能控制發展,並廣泛地應用到國防、科學研究和經濟等各個領域,實現更大規模的自動化。
例如大型企業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全國鐵路自動調度系統、國家電力網自動調度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城市交通控制系統、自動化指揮系統、國民經濟管理系統等。自動化的應用正從工程領域向非工程領域擴展,如醫療自動化、人口控制、經濟管理自動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