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機械原理齒輪系中,行星變速器傳動比計算,跪求下圖答案,急急急
傳動比=使用扭矩÷9550÷電機功率×電機功率輸入轉數÷使用系數 傳動比=主動輪轉速除以從動輪轉速的值=它們分度圓直徑比值的倒數。
2. 如圖是小強的自行車傳動裝置的示意圖.請思考並回答:(1)假設腳踏板每2s轉1圈,在這種情況下,要計算自
答:
(1)還需要測量三個輪子的半徑:大齒輪半徑R1、小齒輪半徑R2、後輪半徑R3.推導自行車速度的表達式:設大齒輪、小齒輪和後輪的轉動周期分別為T1、T2和T3.
可得:大齒輪邊緣的速度:v1=
2πR1 |
T1 |
2πR2 |
T2 |
2πR3 |
T3 |
2πR1R3 |
R2T1 |
v3 |
2πR0 |
15 |
3.6×2×3.14×0.01 |
2πR1R3 |
R2T1 |
2×3.14×0.08×0.33 |
0.034×2 |
3. 求解大神圖中傳動裝置的總效率怎麼算。。。聯軸器、軸承和齒輪都是兩個,所以都是平方,這樣對嗎
您的理解對頭。有幾個都要計算在內,不能漏掉。
4. 機械設計的問題 高手來下哦,關於功率 傳動計算的~
從你這個文體要求來看,是經典的選擇電動機的問題.
1.首先確定系統各部分效率.
比如說齒輪齒條效率為f1=90%, 減速器效率f2=90%
2.從負載開始計算,逆推電機功率
2.1假設系統已經達到穩態(速度恆定, 沒有加速度)
你需要知道負載的穩態移動速度在重力方向上的分量Vg, 那麼單位時間內提升重物M(負載)的功率應該是
P=M*g*Vg
那麼平穩狀態下所需的電動機功率為:
Pm=P/f1/f2
2.2 考慮電機啟動和停止時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 需要考慮電機的過載.
比如說速度從0加速到穩態速度Vg所需時間為t, 那麼加速度為
a=Vg/t
於是由於啟動加速時造成的瞬時最大過載功率為
Pa=M*a*Vg
那麼相應的電機功率為
Pam=Pa/f1/f2
3. 比較Pm與Pam大小, 選擇大者, 再乘以安全系數, 比如120%, 那麼就是所需電機功率
4. 根據功率與Vg選擇電機, 對比電機扭矩轉速圖, 校核電機是否滿足要求
5.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圖示運動機構簡圖,傳動裝置總效率怎麼計算
電機效率*第一級V帶傳動的效率*減速箱的效率*減速箱輸出聯軸器的效率*滾筒軸承的效率*滾筒與膠帶間摩擦傳動的效率
6. 下圖為某機床的傳動系統圖,已知各齒輪數如圖所示,已知軸XI的轉速n=450r/min 求1 寫
功率(kW)P = 7.5
小輪轉速(轉/分)RPM1 = 970.0
大輪轉速(轉/分)RPM2 = 264.545
實際比u = 3.6667
中心距(mm)A = 109.345
正常模塊(MM)的Mn = 2.5
螺旋角(°)β= 13.0
正常輪廓角(度)αN= 20.0
- -------------------------------------------------- ---------
齒輪小齒輪Z = 18 66
總有效齒寬(mm)B = 45.0 40.0
修正系數情況Xn = 0.41599 0.24901 BR />齒頂高系數哈* = 1.0 1.0
頂空系數C * = 0.25 0.25
------------------齒輪幾何 - ------------------------
小齒輪節圓直徑(mm)直徑= 46.184 169.340
>節圓直徑(毫米)的Dp = 46.862 171.828
基圓直徑(毫米)DB = 43.264 158.634
尖端直徑(毫米)大= 53.105 175.427
根直徑(毫米)DF = 42.014 164.335
增編厚度(mm)SA = 1.382 1.974
滑移率η= 1.235 1.121
分度圓線速度(米/秒)V = 2.346
齒輪精度等級(GB 10095 - 1988)IQ = 7
端面重合度εα= 1.434
軸向重合度εβ= 1.146
寬度與直徑之比系數萬桶/天= 0.866
齒寬系數(齒寬/中心距)B / A = 0.366
------------------材料及熱處理參數----------- -----------
變速箱類型:減速驅動
齒輪類型:外齒輪
螺旋角類型:螺旋
方式:牙齒下坡或裝配調整好
齒面點蝕控制:不允許齒面點蝕
渡輪材料及熱處理類型:滲碳鋼20CrNi2MoA
渡輪材料及熱處理質量控制級別:需要br材料及熱處理型MQ-大中輪:滲碳鋼20CrNi2MoA當25920小時
40度:
大轉盤熱處理質量控制級別:MQ-適度的要求
設計壽命:3.0年25時/每日總設計壽命
潤滑油粘度(CST)= 220.0
齒面硬度HB / HRC = 58 58
彈性(彈性模量兆帕)E = 206000 206000
齒輪疲勞計算基本負荷(牛頓米)Tn1相鄰接= 73.832
切向力(N)英尺= 3197.34
徑向力(N)FR = 1194.348
之軸向力(N)Fx的= 738.164
觸點負載系數(兆帕)K = 2.203
臨界速度比N = 0.037
單齒剛度CP = 14.217
嚙合剛度CG = 18.844
------------------接觸強度計算系數-------------------- ----
使用系數KA = 1.500
動載系數Kv值= 1.036
齒載荷分布系數KHβ= 1.413
牙齒載荷分布系數KHα= 1.173 BR />節點區域ZH =彈性澤2.313
系數= 189.812
巧合系數Zε= 0.835
螺旋角系數Zβ= 0.987
小齒輪壽命系數ZNT = 0.871 0.938
潤滑系數ZL = 1.020 1.020
速度的因素ZV = 0.967 0.967
粗糙度系數的Zr = 0.916硬化系數Zw的0.916
工作= 1.000 1.000
大小的因素ZX = 1.000 1.000
單齒嚙合系數ZBD = 1.000 1.000
-----------------彎曲強度計算系數----- ---------------
動載系數Kv值= 1.036
齒載荷分布系數KFβ= 1.348
牙齒載荷分布系數KFα= 1.173
巧合系數Yε= 0.750
螺旋角系數Yβ= 0.892
小齒輪齒因素YF = 1.354 1.425
應力修正系數YS = 2.445 2.483
>壽命系數YNT = 0.864 0.906
尺寸因素YX = 1.000 1.000
相對靈敏度系數圓角Yδrelt= 1.008 1.012 <br牙根表面系數YRrelt的= 1.002 1.002
邊/>相對位置YBM系數= 1.000 1.000
齒根圓角半徑系數ρF= 0.319 0.296
******接觸強度計算* ***********************
小齒輪試驗齒輪的接觸疲勞極限(兆帕)σHlim= 1350.00 1350.00 BR />計算齒輪接觸極限應力(兆帕)σHG= 1061.58 1143.04
許用接觸應力(兆帕)σHP= 849.26 914.43
計算接觸應力(兆帕)σH= 862.13 862.13強度安全系數計算
接觸SH = 1.231 1.326
最小的接觸強度安全系數SHmin = 1.250 1.250
*************** *****彎曲強度計算************************
小齒輪
試驗齒輪的彎曲疲勞極限(兆帕)σFlim= 350.00 350.00
計算齒輪的彎曲極限應力(兆帕)σFG= 610.06 642.99
允許齒根強度(MPa)σFP= 406.71 428.66
計算齒根壓力(兆帕)σF= 231.88 247.86
計算彎曲強度安全系數SF = 2.631 2.594
最小彎曲強度安全系數SFmin = 1.500 1.500
------- -------------------------------------------------- -----
7. 急急急!求轉動比的題目 在圖示傳動裝置中,已知各輪齒數為Z1=18,Z2=36,Z2』=20,
n4=6.25
i總為2*2*40=160
n4=1000/160=6.25
8. 傳動裝置的總效率計算
總效率抄η=運輸機傳送帶效率η襲1×運輸機軸承效率η2×運輸機與減速器間聯軸器效率η3×減速器內3對滾動軸承效率η4×2對圓柱齒輪嚙合傳動效率η5×電動機與減速器間聯軸器效率η6;
傳動系統的組成和布置形式是隨發動機的類型、安裝位置,以及汽車用途的不同而變化的。例如,越野車多採用四輪驅動,則在它的傳動系中就增加了分動器等總成。而對於前置前驅的車輛,它的傳動系中就沒有傳動軸等裝置。
汽車傳動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將發動機發出的動力傳給驅動車輪。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與汽車發動機協同工作,以保證汽車能在不同使用條件下正常行駛,並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為此,汽車傳動系都具備以下的功能:
減速和變速
我們知道,只有當作用在驅動輪上的牽引力足以克服外界對汽車的阻力時,汽車才能起步和正常行駛。由實驗得知,即使汽車在平直得瀝青路面上以低速勻速行駛,也需要克服數值約相當於1.5%汽車總重力得滾動阻力。
減速作用
為解決這些矛盾,必須使傳動系具有減速增距作用(簡稱減速作用),亦即使驅動輪的轉速降低為發動機轉速的若干分之一,相應地驅動輪所得到的扭距則增大到發動機扭距的若干倍。
9.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圖示運動機構簡圖,傳動裝置總效率怎麼計算
傳動裝置總效率=電動機效率×V帶傳動效率×齒輪傳動效率×滾動軸承效率的三次方×輸送帶傳動效率
10. 三、計算題
1. A制動時,i1H = -20/ 7;B制動時,i1H = 20/ 7;C制動時,i1H = 47/ 27
2. i1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