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其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如圖所示.a、b、c、d、e是主光軸上的五個點,F
(1)①要抄成正立的虛像,需將蠟襲燭放在焦點之內,所以要放在e點.
②要成最小的像,需要使物距最大,所以蠟燭應放在離透鏡最遠的地方a點.
③照相機是根據物距大於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實像的原理製成的,所以蠟燭應放在2倍焦距之外的a或b點.
④投影儀是根據物距處於1倍焦距和2倍焦距處時,凸透鏡成放大、倒立實像的原理製成的,所以要把蠟燭放在f和2f之間的c或d點.
故答案為:①e;②a;③a、b;④c、d.
(2)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像與物體的上下和左右都相反.甲上下顛倒後是C,再左右顛倒後是D.
故答案為:D.
⑵ 如圖是「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圖.當光屏處於圖示位置時,在光屏上正好得到清晰的像.那麼由圖可知
由圖可知:u=30cm,v=20cm.且u>v;
由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此時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則u=30cm>2f,2f>20cm>f,
⑶ 如圖是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裝置: (1)說出一種簡便易行的判斷透鏡是否為凸透鏡的方法_____
(1)用手摸一下,中央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或放在文字上,字能放大的是凸透鏡. (2)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首先要調整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使燭焰的像能夠成在光屏上,所以當調整光屏的位置始終光屏上沒有像時,首先要想到這種可能.其次利用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再考慮成的是虛像這種可能. 故答案為:蠟燭燭焰、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u<f). (3)由圖可知,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由此可知此時u>2f,則蠟燭所放的位置應是圖中的E點; 照相機就是利用此原理製成的,現欲使光屏上的像再大一些,應減小物距,即將蠟燭靠近凸透鏡. 故答案為:E;照相機;將蠟燭靠近凸透鏡. |
⑷ 如圖是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光屏未畫出),當蠟燭和透鏡放在圖示位置時,通過移動光
如圖來,物距為u=40cm-10cm=30cm時,成倒立等大的自實像,u=2f,所以2f=30cm,所以凸透鏡的焦距為:f=15cm. 若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到刻度為5cm處,物距為u=40cm-5cm=35cm,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若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到刻度為20cm處,物距為u=40cm-20cm=20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若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到刻度為30cm處,物距為u=40cm-30cm=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若透鏡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到刻度為25cm處,物距為u=40cm-25cm=15cm,光線平行射出,折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不能會聚成像,所以既不能成實像,也不能成虛像. 故答案為;15;倒立、縮小的實;倒立、放大的實;正立、放大的虛.
⑸ 如圖是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屏未畫出),當蠟燭和透鏡放在圖示位置時,通過移動光屏,
應該選D。因為在50cm處可得到等大的實像,u=2f,u=50cm-10cm=40cm,所以f=20cm.而移到30cm處u=f,得到平行光線,所以不成像。希望有幫助~
⑹ 如圖是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屏未畫出),當蠟燭和透鏡放在圖示位置時,通過移動光屏
ABD
⑺ 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其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如圖所示.a、b、c、d、e是主光軸上的五個點
(1)如圖,e在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虛像,a,b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實像,a較遠,所成的像最小. 投影儀成像成倒立放大實像,所以物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c,d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 照相機成像成倒立縮小實像,物距大於二倍,a,b在二倍焦距以外. (2)遮住凸透鏡的一半,物體上任一點的光射向凸透鏡的另一半,經凸透鏡折射後,照樣能會聚成像,像的大小不發生變化,折射光線減少,會聚成的像變暗. 答案為:(1)e,(2)a,(3)a或b,(4)c或d. |
⑻ 如圖是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選D。因為在光屏上要得到等大的像就說明這個像是實像。而實像都是倒立內的。所示形成倒立、等大容、實像所具備的條件就是u=2f(即物距=兩倍的焦距)。所以,光屏在55cm處。(在科學課堂作業本上,蠟燭的10cm處,凸透鏡在40cm處,所以物距就是30cm。相對應,焦距就是15cm.即往40後數15cm)而當蠟燭移動至30cm處時,u=10,f依然=15.所以便得到u<f。而當u<f時,光屏上看不到像。是呈正立、放大、虛像。所以選D
與水透鏡成像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