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帶式輸送機傳動裝置畢業設計的每一步驟做簡要說明(怎麼完成)。
參考如下: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任務書………………………………. 題目名稱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 學生學院 專業班級 姓 名 學 號 一、課程設計的內容設計一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見圖1)。設計內容應包括: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傳動零件、軸、軸承、聯軸器等的設計計算和選擇;減速器裝配圖和零件工作圖設計;設計計算說明書的編寫。圖2為參考傳動方案。 二、課程設計的要求與數據已知條件: 1.運輸帶工作拉力: F = 2.6 kN; 2.運輸帶工作速度: v = 2.0 m/s; 3.捲筒直徑: D = 320 mm; 4.使用壽命: 8年; 5.工作情況:兩班制,連續單向運轉,載荷較平穩; 6.製造條件及生產批量:一般機械廠製造,小批量。三、課程設計應完成的工作1.減速器裝配圖1張;2.零件工作圖 2張(軸、齒輪各1張);3.設計說明書 1份。四、課程設計進程安排序號設計各階段內容地點起止日期一設計准備: 明確設計任務;准備設計資料和繪圖用具教1-201第18周一二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擬定傳動方案;選擇電動機;計算傳動裝置運動和動力參數傳動零件設計計算:帶傳動、齒輪傳動主要參數的設計計算教1-201第18周一至第18周二 三減速器裝配草圖設計: 初繪減速器裝配草圖;軸系部件的結構設計;軸、軸承、鍵聯接等的強度計算;減速器箱體及附件的設計教1-201第18周二至第19周一四完成減速器裝配圖: 教1-201第19周二至第20周一五零件工作圖設計教1-201第20周周二六整理和編寫設計計算說明書教1-201第20周周三至周四七課程設計答辯工字2-617第20周五五、應收集的資料及主要參考文獻1 孫桓, 陳作模. 機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濮良貴, 紀名剛. 機械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王昆, 何小柏, 汪信遠. 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 機械制圖、機械設計手冊等書籍。發出任務書日期: 年 月 日 指導教師簽名: 計劃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基層教學單位責任人簽章:主管院長簽章:目錄一、傳動方案的擬定及說明………………………………….3二、電動機的選擇…………………………………………….3三、計算傳動裝置的運動和動力參數……………………….4四、傳動件的設計計算………………………………………..6五、軸的設計計算…………………………………………….15六、滾動軸承的選擇及計算………………………………….23七、鍵聯接的選擇及校核計算……………………………….26八、高速軸的疲勞強度校核……………………………….….27九、鑄件減速器機體結構尺寸計算表及附件的選擇…..........30十、潤滑與密封方式的選擇、潤滑劑的選擇……………….31參考資料目錄
㈡ 往復式煤炭輸送機設計*如題為我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大家幫幫忙*渡過難熬的日子0.935514970652533
摘要 本文在參考常規下運帶式輸送機設計方法的基礎上,分析了常見驅動方式和制動方式用於長運距、大運量下運帶式輸送機上的優缺點,提出該運輸機可採用的驅動和制動方式;分析了常見軟起動裝置及其選型方法,歸納總結出長運距、大運量變坡輸送下運帶式輸送機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和可靠驅動方案和制動方式優化組合的可行方案;通過常規設計計算,提出了合理確定張緊位置、張緊方式及張緊力大小的方法;對驅動裝置及各主要部件進行了選型並校核。
長距離變坡下運帶式輸送機運行工況復雜,在設計方面需考慮各種可能的工況,並計算最危險工況下輸送機的各項參數,同時為保證運行過程中輸送機各組成部分能適應載荷及工況的變化需將拉緊力統一,然後重新計算各工況下輸送機參數,最終確定整機參數。
本論文對長運距、大運量變坡下運帶式輸送機,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採用合理的驅動方案、制動方式和軟啟動裝置組合,有效保證長運距、大運量變坡下運帶式輸送機的可靠運行。
關鍵詞:帶式輸送機 下運 長距離 變坡
目 錄
1 緒論………………………………………………………………………………1
2.輸送機的發展與現狀……………………………………………………………2
2.1國內外帶式輸送機的發展與現狀 ……………………………………………2
2.1.1國外煤礦用帶式輸送機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2
2.1.2國內煤礦用帶式輸送機的技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
2.1.3我國煤礦用帶式輸送機的發展 ……………………………………………3
2.2選題背景 ………………………………………………………………………4
2.2.1主要技術參數 ………………………………………………………………4
2.2.2線路參數 ……………………………………………………………………5
2.2.3物料特性 ……………………………………………………………………5
2.2.4帶式輸送機工作環境 ………………………………………………………5
2.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6
2.3.1長運距、大運量下運帶式輸送機關鍵技術分析研究 ……………………6
2.3.2帶式輸送機的設計及驅動、制動方案的分析 ……………………………6
3長距離、大運量下運帶式輸送機關鍵技術的分析 ……………………………7
3.1下運帶式輸送機基本組成 ……………………………………………………7
3.2驅動方案的確定 ………………………………………………………………7
3.3帶式輸送機制動技術 …………………………………………………………8
4 長距離大運量下運帶式輸送機的設計…………………………………………11
4.1 帶式輸送機原始參數…………………………………………………………11
4.2 帶式輸送機的設計計算………………………………………………………11
4.2.1輸送帶運行速度的選擇……………………………………………………11
4.2.2輸送帶寬度計算……………………………………………………………12
4.2.3初選輸送帶…………………………………………………………………12
4.3輸送機布置形式及基本參數的確定…………………………………………13
4.3.1輸送帶布置形式……………………………………………………………13
4.3.2輸送機基本參數的確定……………………………………………………13
4.4線路阻力的計算………………………………………………………………14
4.5輸送帶張力的計算……………………………………………………………15
4.5.1張力計算時各種運行工況的討論…………………………………………16
4.5.2 最大發電狀態下張力計算 …………………………………………………16
4.5.3 最大電動狀態下張力計算 …………………………………………………19
4.5.4滿載狀態下張力計算………………………………………………………20
4.5.5三種工況綜合分析張力計算………………………………………………21
4.5.6電機數量與配比的選擇……………………………………………………24
4.6 滾筒的選擇與減速器的選擇…………………………………………………24
4.6.1傳動滾筒直徑的選擇………………………………………………………24
4.6.2改向滾筒直徑選擇…………………………………………………………24
4.6.3減速器的選型………………………………………………………………24
4.7 制動器裝置的選擇……………………………………………………………25
4.7.1目前主要的制動裝置原理與性能…………………………………………25
4.7.2制動器的選用原則…………………………………………………………27
4.7.3制動器的選擇………………………………………………………………27
4.8軟起動裝置的選擇……………………………………………………………28
4.8.1 目前主要的軟起動裝置原理與性能………………………………………28
4.8.2 軟起動裝置的選用…………………………………………………………31
4.9拉緊裝置………………………………………………………………………31
4.9.1張緊位置的確定……………………………………………………………32
4.9.2拉緊力及拉緊形成的計算…………………………………………………32
4.9.3拉緊裝置選擇………………………………………………………………32
5 結論………………………………………………………………………………34
致謝 ………………………………………………………………………………35
參考文獻 …………………………………………………………………………36
外文文獻原文
譯文
㈢ 跪求自動焊接變位機畢業設計參考文獻...越多越好...
[1]王斌武,. 應用於採煤機滾筒製造的數控焊接變位機的設計與計算[J]. 煤礦機械,2009,(7).
[2]王斌武,. 數控焊接變位機在截割頭製造中的設計與應用[J]. 煤炭技術,2009,(11).
[3]楊超,劉紅旗,南光熙,. 基於平行四邊形機構的同步式變位焊接機分析[J]. 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8,(4).
[4]何立,. 焊接與切割設備的使用和維修(七十八)——烘乾箱、變位機、操作機的使用與維修[J]. 電焊機,2008,(8).
[5]何立,. 焊接與切割設備的使用和維修(七十九)——烘乾箱、變位機、操作機的使用與維修[J]. 電焊機,2008,(10).
[6]唐佳富,. 新型焊接變位機的研製[J]. 機械工人.熱加工,2007,(1).
[7]何文平,王宗才,李鐵成,. 球面環狀密封帶堆焊工藝分析及焊接雙變位機的設計[J]. 煤礦機械,2007,(7).
[8]徐鹿眉,王鐵鈞,. 變頻器在軋輥焊接機焊件組合變位控制中的應用[J]. 電焊機,2007,(8).
[9]劉遠宏,李利平,侯文辭,. 一種自製焊接變位機的改進設計[J]. 機械,2007,(11).
[10]何廣忠,高洪明,吳林,. 基於焊接位置數學模型的變位機逆運動學演算法[J]. 機械工程學報,2006,(6).
[11]李旻,張小旭,. T90型推土機行車架焊接變位機的改造[J]. 工程機械與維修,2006,(10).
[12]石玗,樊丁,王政,陳劍虹. 數控焊接變位機示教再現控制系統[J]. 焊接學報,2005,(1).
[13]任宇飛,許文清,於亮,嚴哲明,賈艷. L形雙回轉升降式焊接變位機[J]. 工程機械,2005,(3).
[14]李智強,任勝傑. 數控焊接變位機示教桿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
[15]戴鴻濱,林三寶. 典型曲線焊縫的焊接變位機運動規劃[J]. 焊接,2004,(3).
[16]許文清. 機器人焊接系統中變位機的設計[J]. 焊接技術,2004,(3).
[17]李智強,郭廣靈,樊丁,石玗. 弧焊機器人用數控焊接變位機示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製造技術與機床,2004,(8).
[18]石玗,李智強,樊丁. 弧焊機器人用數控焊接變位機示教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3,(2).
[19]王政,喬及森,樊丁,石玗,黨軍鋒,許文濤. 數控焊接變位機到位精度的計算機模擬[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3,(3).
[20]王政,喬及森,樊丁,石玗. 數控焊接變位機運動精度的影響因素[J]. 焊接學報,2003,(3).
[21]石玗,樊丁,王政. 高精度數控焊接變位機控制系統設計與實現[J]. 焊接學報,2003,(4).
[22]湯曉明,韓建偉. 25t焊接變位機焊接地線導電裝置改造[J]. 電焊機,2003,(3).
[23]葛福華,李祥忠,朱峰. 大型構件焊接變位機的設計[J]. 電焊機,2003,(11).
[24]石玗,樊丁. 數控焊接變位機指令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2,(3).
[25]石玗,樊丁. 數控焊接變位機與弧焊機器人I/O通訊介面設計[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2,(4).
[26]孫志廣. 工程機械結構件焊接變位機的應用[J]. 工程機械與維修,2002,(10).
[27]石玗,樊丁,王政,喬及森. 弧焊機器人用兩軸數控焊接變位機的研製[J]. 焊接,2002,(9).
[28]石玗,樊丁,王政,喬及森,. 弧焊機器人用數控焊接變位機的研製[J]. 金屬成形工藝,2002,(5).
[29]石玗,樊丁,姚洪傑. 弧焊機器人用數控焊接變位機控制中的零漂和干擾問題[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1,(3).
[30]王政,喬及森,樊丁,石玗. 焊接柔性加工單元用數控變位機的研製[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1,(3).
[31]譚湘夫. 焊接變位機[J]. 機械工程師,2001,(3).
[32]易春生,王俊,付雲貴. 30t焊接變位機設計[J]. 機械,2000,(S1).
[33]樊丁,姚洪傑,王政,陳劍虹,周萬坤. 數控焊接變位機雙模控制器的試驗分析[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1999,(3).
[34]周萬坤,樊丁,王政,譚偉明. 焊接變位機的位置模糊控制研究[J]. 電氣傳動自動化,1999,(1).
[35]耿昌松,鄧曉泉,孫松濤,崔彤,包國良,閆衛東. 編碼器專用集成電路在機器人焊接變位機中的應用[J]. 焊接,1999,(5).
[36]林三寶,黎明,吳林,劉家發,劉昆,王玉霞. 焊接變位機及其智能化計算機輔助設計[J]. 焊接,1999,(12).
[37]屈曉剛. 弧焊機器人焊接貯氣筒的變位機設計[J]. 機械製造,1998,(8).
[38]屈曉剛. 弧焊機器人焊接貯氣筒的變位機設計[J]. 機械,1998,(1).
[39]任立生,宗加元,駱紅雲. BWK 焊接變位機機架加工工藝的改進[J]. 吉林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2).
[40]王淑琴. BWK3型焊接變位機的使用與維修[J]. 電焊機,1996,(4).
[41]潘孚,李文娛,寧潛波,譚力,董增福. 焊接變位機在接管和法蘭不銹鋼堆焊生產中的應用[J]. 焊接,1996,(6).
[42]鄭永強,嚴哲明. BZ2—8000雙回轉式焊接變位機[J]. 工程機械,1995,(1).
[43]王瑞娟. 介紹一種焊接變位機[J]. 機械工人.熱加工,1993,(2).
[44]馮柏田,王瑞娟,. 介紹一種焊接變位機[J]. 機械工程師,1993,(2).
[45]馮柏田,王瑞娟. 介紹一種焊接變位機[J]. 機械設計,1992,(5).
[46]馮柏田,王瑞娟,. 介紹一種焊接變位機[J]. 機械製造,1992,(7).
[47]嚴致和. 焊接變位機[J]. 石油化工設備,1981,(5).
㈣ 設計已螺旋輸送機的驅動裝置設計說明書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一, 設計任務書
設計題目:傳送設備的傳動裝置
(一)方案設計要求:
具有過載保護性能(有帶傳動)
含有二級展開式圓柱齒輪減速器
傳送帶鼓輪方向與減速器輸出軸方向平行
(二)工作機原始數據:
傳送帶鼓輪直徑___ mm,傳送帶帶速___m/s
傳送帶主動軸所需扭矩T為___N.m
使用年限___年,___班制
工作載荷(平穩,微振,沖擊)
(三)數據:
鼓輪D 278mm,扭矩T 248N.m
帶速V 0.98m/s,年限 9年
班制 2 ,載荷 微振
二.電機的選擇計算
1. 選擇電機的轉速:
a. 計算傳動滾筒的轉速
nw= 60V/πd=60×0.98/3.14×0.278=67.326 r/min
b.計算工作機功率
pw= nw/9.55×10³=248×67.326/9.55×10³=1.748Kw
2. 工作機的有效功率
a. 傳動裝置的總效率
帶傳動的效率η1= 0.96
彈性聯軸器的效率η2= 0.99
滾筒的轉速
nw=67.326 r/min
工作機功率
pw=1.748Kw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滾動軸承的效率 η3=0.99
滾筒效率 η4=0.96
齒輪嚙合效率 η5=0.97
總效率 η=η1×η2×η34×η4×η5²=
0.95×0.99×0.994×0.96×0.97²=0.816
c. 所需電動機輸出功率Pr=Pw/η=1.748/0.816=2.142kw
3. 選擇電動機的型號:
查參考文獻[10] 表16-1-28得 表1.1
方案
號 電機
型號 電機
質量
(Kg) 額定
功率
(Kw) 同步
轉速(r/min) 滿載
轉速
(r/min) 總傳
動比
1 Y100L1-4 34 2.2 1500 1420 21.091
2 Y112M-6 45 2.2 1000 940 13.962
根據以上兩種可行同步轉速電機對比可見,方案2傳動比小且質量價格也比較合理,所以選擇Y112M-6型電動機。
三.運動和動力參數的計算
1. 分配傳動比取i帶=2.5
總傳動比 i=13.962
i減=i/i帶=13.962/2.5=5.585
減速器高速級傳動比i1= =2.746
減速器低速級傳動比i2= i減/ i1=2.034
2. 運動和動力參數計算:
總效率
η=0.816
電動機輸出功率
Pr=2.142kw
選用三相非同步電動機Y112M-6
p=2.2 kw
n=940r/min
中心高H=1112mm,外伸軸段D×E=28×60
i=13.962
i12=2.746
i23=2.034
P0=2.142Kw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0軸(電動機軸):
p0=pr=2.142Kw
n0=940r/min
T0=9.55103P0/n0=9.551032.119/940=21.762N.m
Ⅰ軸(減速器高速軸):
p1=p.η1=2.1420.95=2.035Kw
n1= n0/i01=940/2.5=376
T1=9.55103P1/n1=51.687 N.m
Ⅱ軸(減速器中間軸):
p2=p1η12=p1η5η3=2.0350.970.99
=1.954 Kw
n2= n1/i12=376/2.746=136.926 r/min
T2=9.55103 P2/n2=136.283N.m
Ⅲ軸(減速器低速軸):
p3=p2η23= p2η5η3=1.876 Kw
n3= n2/i23=67.319 r/min
T3=9.55103 P3/n3=266.133 N.m
Ⅳ軸(鼓輪軸):
p4=p3η34=1.839 Kw
n4= n3=67.319 r/min
T4=9.55103 P4/n4=260.884 N.m
四.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
(一)減速器以外的傳動零件
1.普通V帶的設計計算
(1) 工況系數取KA=1.2
確定dd1, dd2:設計功率pc=KAp=1.22.2=2.64Kw n0=940r/min
T0=21.762N.m
p1=2.035Kw
n1=376r/min
T1=51.687N.m
p2=1.954Kw
n2=136.926 r/min
T2=136.283 N.m
p3=1.876Kw
n3=67.319 r/min
T3=266.133N.m
p4=1.839 Kw
n4=67.319r/min
T4=260.884 N.m
小帶輪轉速n1= n0=940 r/min
選取A型V帶 取dd1=118mm
dd2=(n1/n2)dd1=(940/376) 118=295mm
取標准值dd2=315mm
實際傳動i=dd1/ dd2=315/118=2.669
所以n2= n1/i=940/2.669=352.192r/min(誤差為6.3%>5%)
重取 dd1=125mm,
dd2=(n1/n2)dd1=(940/376)125=312.5mm
取標准值dd2=315mm
實際傳動比i= dd1/ dd2=315/125=2.52
n2= n1/i=940/2.52=373.016
(誤差為8% 允許)
所選V帶帶速v=πdd1 n1/(601000)=3.14
125940/(601000)=6.152m/s
在5 ~25m/s之間 所選V帶符合
(2)確定中心距
①初定a0 :0.7(dd1 +dd2)≤a0≤ 2(dd1 +dd2)
308≤a0≤880 取a0=550mm
②Lc=2 a0+(π/2)( dd1 +dd2)+( dd2 -dd1)²/4 a0
=2550+(3.14/2) (315+125)+(315-125)²/4550=1807.559
③取標准值:Ld=1800mm
④中心距:a=a0+ (LdLc)/2=550+(1800-1807.559)/2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546.221mm
取a=547mm,a的調整范圍為:
amax=a+0.03 Ld=601mm
amin=a-0.015Ld=520mm
(2)驗算包角:
α≈180°-(dd2-dd1) 60° /a=180°-(315-125) 60°/547=159°>120°,符合要求。
(3)確定根數:z≥pc/p0』
p0』=Kα(p0+Δp1+Δp2)
Kα=1.25(1- )=0.948
對於A型帶:c1=3.7810-4,c2=9.8110-3,
c3=9.610-15,c4=4.6510-5
L0=1700mm
ω1= = =98.437rad/s
p0= dd1ω1[c1- - c3 (dd1ω1)²- c4lg(dd1ω1)]
=12598.437[3.7810-4- -9.6
10-15 (12598.437)²- 4.6510-5
lg(12598.437)]=1.327
Δp1= c4dd1ω1 =0.148
Δp2=c4dd1ω1 =0.0142
p0』=0.948 (1.327+0.149+0.0142)=1.413 Kw
確定根數:z≥ ≤Zmax
z= = 取z=2
(4)確定初拉力F0
F0=500 =500×
=175.633KN
(5)帶對軸的壓力Q
Q=2 F0zsin =2 =690.768KN
(二)減速器以內的零件的設計計算
1.齒輪傳動設計
(1)高速級用斜齒輪
① 選擇材料
小齒輪選用40Cr鋼,調質處理,齒面硬度250~280HBS大齒輪選用ZG340~ 640,正火處理,齒面硬度170 ~ 220HBS
應力循環次數N:
N1=60n1jLh=60×376×(9×300×16)=9.74×108
N2= N1/i1=9.74×108 ÷2.746=3.549×108
查文獻[2]圖5-17得:ZN1=1.02 Z N2=1.11(允許有一點蝕)
由文獻[2]式(5-29)得:ZX1 = ZX2=1.0,取SHmin=1.0,Zw=1.0,ZLVR=0.92
按齒面硬度250HBS和170HBS由文獻[2]圖(5-16(b))得:σHlim1=690Mpa, σHlim2=450 Mpa
許用接觸應力[σH]1 =(σHlim1/SHmin)ZN1 ZX1 Zw ZLVR=647.496 Mpa,[σH]2=(σHlim2/SHmin)ZN2 ZX2 Zw ZLVR
=459.540 Mpa
因[σH]2〈[σH]1,所以計算中取[σH]= [σH]2 =459.540 Mpa
②按接觸強度確定中心距
初定螺旋角β=12° Zβ= =0.989
初取KtZεt2=1.12 由文獻[2]表5-5得ZE=188.9 ,減速傳動u=i1 =2.746,取Φa=0.4
端面壓力角αt=arctan(tanαn/cosβ)=arctan(tan20°/cos12°)=20.4103°
基圓螺旋角βb= arctan(tanβ×cosαt)= arctan(tan12°×cos20.4103°)=11.2665°
ZH= = =2.450
計算中心距a: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a≥
=
=111.178mm
取中心距 a=112mm
估算模數mn=(0.007~0.02)a=(0.007~0.02)×=
0.784~2.24
取標准模數mn=2
小齒輪齒數
實際傳動比: 傳動比誤差 在允許范圍之內
修正螺旋角β=
10°50′39〃
與初選β=12°相近,Zβ,ZH可不修正。
齒輪分度圓直徑
圓周速度
由文獻[2]表5-6 取齒輪精度為8級
③驗算齒面接觸疲勞強度
按電機驅動,載荷平穩,由文獻[2]表5-3 取 KA=1.25
由文獻[2]圖5-4(b),按8級精度和
取KV=1.023
齒寬 ,取標准b=45mm
由文獻[2]圖5-7(a)按b/d1=45/61.091=0.737,取Kβ=1.051
由文獻[2]表5-4,Kα=1.2
載荷系數K= KAKVKβKα=
計算重合度:
齒頂圓直徑
端面壓力角:
齒輪基圓直徑: mm
mm
端面齒頂壓力角:
高速級斜齒輪主要參數:
mn=2
z1=30, z2=80
β=
10°50′39〃
mt= mn/cosβ=2.036mm
d1=61.091mm
d2=162.909mm
da1=65.091mm
da2=166.909mm
df1= d1-2(ha*+ c*) mn=56.091mm
df2= d2-2(ha*+ c*) mn=157.909mm
中心距a=1/2(d1+d2)=112mm
齒寬b2=b=
45mm
b1= b2+(5~10)=50mm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齒面接觸應力
安全
④驗算齒根彎曲疲勞強度
由文獻[2]圖5-18(b)得:
由文獻[2]圖5-19得:
由文獻[2]式5-23:
取
計算許用彎曲應力: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由文獻[2]圖5-14得:
由文獻[2]圖5-15得:
由文獻[2]式5-47得計算
由式5-48: 計算齒根彎曲應力:
均安全。
⑵低速級直齒輪的設計
①選擇材料
小齒輪材料選用40Cr鋼,齒面硬度250—280HBS,大齒輪材料選用ZG310-570,正火處理,齒面硬度162—185HBS
計算應力循環次數N:同高速級斜齒輪的計算 N1=60 n1jL h=1.748×108
N2= N1/i1=0.858×108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查文獻[2]圖5-17得:ZN1=1.12 Z N2=1.14
按齒面硬度250HBS和162HBS由文獻[2]圖(5-16(b))得:σHlim1=690Mpa, σHlim2=440 Mpa
由文獻[2]式5-28計算許用接觸應力:
[σH]1 =(σHlim1/SHmin)ZN1 ZX1 Zw ZLVR=710.976 Mpa,[σH]2=(σHlim2/SHmin)ZN2 ZX2 Zw ZLVR
=461.472 Mpa
因[σH]2〈[σH]1,所以取[σH]= [σH]2 =461.472 Mpa
②按接觸強度確定中心距
小輪轉距T1=136.283N.m=136283N.m
初取KtZεt2=1.1 由文獻[2]表5-5得ZE=188.9 ,減速傳動u=i23=2.034,取Φa=0.35
計算中心距a: a≥
=145.294mm
取中心距 a=150mm估算模數m=(0.007~0.02)a=(0.007~0.02)×150=
1.05~3
取標准模數m=2
小齒輪齒數
齒輪分度圓直徑
齒輪齒頂圓直徑:
齒輪基圓直徑: mm
mm
圓周速度
由文獻[2]表5-6 取齒輪精度為8級
按電機驅動,載荷平穩,而工作機載荷微振,由文獻[2]表5-3 取 KA=1.25
按8級精度和 取KV=1.02
齒寬 b= ,取標准b=53mm
由文獻[2]圖5-7(a)按b/d1=53/100=0.53,取Kβ=1.03
由文獻[2]表5-4,Kα=1.1
載荷系數K= KAKVKβKα=
計算端面重合度:
安全。
③校核齒根彎曲疲勞強度
按z1=50, z2=100,由文獻[2]圖5-14得YFa1=2.36 ,YFa2=2.22
由文獻[2]圖5-15得YSa1= 1.71,YSa2=1.80。
Yε=0.25+0.75/ εα=0.25+0.75/1.804=0.666
由文獻[2]圖5-18(b),σFlim1=290Mp, σFlim2=152Mp
由文獻[2]圖5-19,YN1= YN2=1.0,因為m=4〈5mm,YX1= YX2=1.0。
取YST=2.0,SFmin=1.4。
計算許用彎曲應力:
[σF1]= σFlim1YST YN1 YX1/SFmin=414Mp
[σF2]= σFlim2YST YN2 YX2/SFmin=217Mp
計算齒根彎曲應力:
σF1=2KT1YFa1YSa1Yε/bd1m=2×1.445×136283×2.36×1.71×0.666/53×100×2=99.866Mp〈[σF1]
σF2=σF1 YFa2YSa2/ YFa1YSa1=98.866Mp〈[σF2]
均安全。
五.軸的結構設計和軸承的選擇
a1=112mm, a2=150mm,
bh2=45mm, bh1= bh2+(5~10)=50mm
bl2=53mm, bl1= bl2+(5~10)=60mm
(h----高速軸,l----低速軸)
考慮相鄰齒輪沿軸向不發生干涉,計入尺寸s=10mm,考慮齒輪與箱體內壁沿軸向不發生干涉,計入尺寸k=10mm,為保證滾動軸承放入箱體軸承座孔內,計入尺寸c=5mm,初取軸承寬度分別為n1=20mm,n2=22,n3=22mm,3根軸的支撐跨距分別為:
計算內容
低速級直齒輪主要參數:
m=2
z1=50, z1=50 z2=100
u=2.034
d1=100mm
d2=200mm
da1=104mm
da2=204mm
df1=
d1-2(ha*+ c*) m=95mm
df2=
d2-2(ha*+ c*) m=195mm
a=1/2(d2+ d1)=150mm
齒寬b2 =b=53mm
b1=b2+
(5~10)=60mm
計算結果
l1=2(c+k)+bh1+s+bl1+n1=2×(5+10)+50+10+60+20=170mm
l2=2(c+k)+bh1+s+bl1+n2=2×(5+10)+50+10+60+20=
172mm
l3=2(c+k)+bh1+s+bl1+n3=2×(5+10)+50+10+60+20=172mm
(2)高速軸的設計:
①選擇軸的材料及熱處理
由於高速軸小齒輪直徑較小,所以採用齒輪軸,選用40r鋼,
②軸的受力分析:
如圖1軸的受力分析:
lAB=l1=170mm,
lAC=n1/2+c+k+bh1/2=20/2+5+10+50/2=50mm
lBC= lAB- lAC=170-50=120mm
(a) 計算齒輪嚙合力:
Ft1=2000T1/d1=2000×51.687/61.091=162.131N
Fr1=Ft1tanαn/cosβ1692.13×tan20°/cos10.8441°=627.083N
Fa1= Ft1tanβ×tan10.8441°=324.141N
(b) 求水平面內支承反力,軸在水平面內和垂直面的受力簡圖如下圖:
RAx= Ft1 lBC/ lAB=1692.131×120/170=1194.445N
RBx= Ft1-RAx=1692.131-1194.445=497.686N
RAy=(Fr1lBC+Fa1d1/2)/lAB=(627.083×120+324.141×
61.091/2)/170=500.888N
RBy= Fr1-RAy=627.083-500.888=126.195N
(c) 支承反力
彎矩MA= MB=0,MC1= RA lAC=64760.85N.mm
MC2= RB lBC=61612.32N.mm
轉矩T= Ft1 d1/2=51686.987N.mm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d≥ ③軸的結構設計
按經驗公式,減速器輸入端軸徑A0 由文獻[2]表8-2,取A0=100
則d≥100 ,由於外伸端軸開一鍵槽,
d=17.557(1+5%)=18.435取d=20mm,由於da1<2d,用齒輪軸,根據軸上零件的布置、安裝和定位的需要,初定軸段直徑和長度,其中軸頸、軸的結構尺寸應與軸上相關零件的結構尺寸聯系起來考慮。
初定軸的結構尺寸如下圖:
高速軸上軸承選擇:選擇軸承30205 GB/T297-94。
(2)中間軸(2軸)的設計:
①選擇軸的材料及熱處理
選用45號綱調質處理。
②軸的受力分析:
如下圖軸的受力分析: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lAB=l2=172mm,
lAC=n2/2+c+k+bh1/2=22/2+5+10+50/2=51mm
lBC= lAB- lAC=172-51=121mm
lBD=n2/2+c+k+bl1/2=22/2+5+10+60/2=56mm
(a) 計算齒輪嚙合力:
Ft2=2000T2/d2=2000×136.283/162.909=1673.118N
Fr2=Ft2tanαn/cosβ=1673.118×tan20°/cos10.8441°=620.037N
Fa2=Ft2tanβ=1673.118×tan10.8441°=320.499N
Ft3=2000T2/d3=2000×136.283/100=2725.660N
Fr3=Ft3tanα=2725.660×tan20°=992.059N
(b)求水平面內和垂直面內的支反力
RAx=(Ft2lBC+Ft3lBD )/lAB=(1673.118×121+2725.660×56)/172=2064.443N
RBx=Ft2+Ft3-RAX=1673.118+2725.660-2064.443=2334.35N
RAY=(Fa2d2/2-Fr2lBC+Fr3lBD)/lAB=(320.449×162.909/2-620.037×121+992.059×56)=190.336N
RBY=Fr3-Fr2-RAY=992.059-620.037-190.336=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181.656N
RA=2073.191N, RB=2341.392N
③軸的結構設計
按經驗公式, d≥A0 由文獻[2]表8-2,取A0=110
則d≥110 ,取開鍵槽處d=35mm
根據軸上零件的布置、安裝和定位的需要,初定軸段直徑和長度,其中軸頸、軸的結構尺寸應與軸上相關零件的結構尺寸聯系起來考慮。
初定軸的結構尺寸如下圖:
中間軸上軸承選擇:選擇軸承6206 GB/T276-94。
(3)低速軸(3軸)的設計:
①選擇軸的材料及熱處理
選用45號綱調質處理。
②軸的受力分析:
如下圖軸的受力分析: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初估軸徑:
d≥A0 =110
聯接聯軸器的軸端有一鍵槽,dmin=33.5(1+3%)=34.351mm,取標准d=35mm
軸上危險截面軸徑計算:d=(0.3~0.4)a=(0.3~0.4)×150=45~60mm 最小值dmin =45×(1+3%)=46.35mm,取標准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50mm
初選6207GB/T276-94軸承,其內徑,外徑,寬度為40×80×18
軸上各軸徑及長度初步安排如下圖:
③低速級軸及軸上軸承的強度校核
a、 低速級軸的強度校核
①按彎扭合成強度校核:
轉矩按脈動循環變化,α≈0.6
Mca1= Mc=106962.324N.mm
Mca2=
Mca3=αT=159679.800N.mm
計算彎矩圖如下圖: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Ⅱ剖面直徑最小,而計算彎矩較大,Ⅷ剖面計算彎矩最大,所以校核Ⅱ,Ⅷ剖面。
Ⅱ剖面:σca= Mca3/W=159679.8/0.1×35³=37.243Mp
Ⅷ剖面:σca= Mca2/W=192194.114/0.1×50³=15.376Mp
對於45號綱,σB=637Mp,查文獻[2]表8-3得
[σb] -1=59
Mp,σca<[σb] -1,安全。
②精確校核低速軸的疲勞強度
a、 判斷危險截面:
各個剖面均有可能有危險剖面。其中,Ⅱ,Ⅲ,Ⅳ剖面為過度圓角引起應力集中,只算Ⅱ剖面即可。Ⅰ剖面與Ⅱ剖面比較,只是應力集中影響不同,可取應力集中系數較大者進行驗算。Ⅸ--Ⅹ面比較,它們直徑均相同,Ⅸ與Ⅹ剖面計算彎矩值小,Ⅷ剖面雖然計算彎矩值最大,但應力集中影響較小(過盈配合及鍵槽引起的應力集中均在兩端),所以Ⅵ與Ⅶ剖面危險,Ⅵ與Ⅶ剖面的距離較接近(可取5mm左右),承載情況也很接近,可取應力集中系數較大值進行驗算。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b.較核Ⅰ、Ⅱ剖面疲勞強度:Ⅰ剖面因鍵槽引
起的應力集中系數由文獻[2]附表1-1查得:kσ=1.76, kτ=1.54
Ⅱ剖面配合按H7/K6,引起的應力集中系數由文獻[2]附表1-1得:kσ=1.97, kτ=1.51。Ⅱ剖面因過渡圓角引起的應力集中系數查文獻[2]附表1-2(用插入法): (過渡圓角半徑根據D-d由文獻[1]表4.2-13查取) kτ=1.419,故應按過渡圓角引起的應力集中系數驗算Ⅱ剖面
Ⅱ剖面產生的扭應力、應力幅、平均應力為:
τmax =T/ WT=266.133/0.2×35³=31.036Mp,
τa=τm =τmax /2=15.52Mp
絕對尺寸影響系數查文獻[2]附表1-4得:εσ =0.88,ετ =0.81,表面質量系數查文獻[2]附表1-5:βσ =0.92,βτ =0.92
Ⅱ剖面安全系數為:
S=Sτ=
取[S]=1.5~1.8,S>[S] Ⅱ剖面安全。
b、 校核Ⅵ,Ⅶ剖面:
Ⅵ剖面按H7/K6配合,引起的應力集中系數查附表1-1,kσ=1.97, kτ=1.51
Ⅵ剖面因過渡圓角引起的應力集中系數查附表1-2, ,kσ=1.612,kτ=1.43
Ⅶ剖面因鍵槽引起的應力集中系數查文獻[2]附表1-1得:kσ=1.82, kτ=1.62。故應按過渡圓角引起
計算內容
計算結果
的應力集中系數來驗算Ⅵ剖面
MVⅠ=113 RA=922.089×113=104196.057N.mm, TVⅠ=266133N.mm
Ⅵ剖面產生的正應力及其應力幅、平均應力:
σmax= MVⅠ/W=104196.057/0.1×50³=8.336Mp
σa=σmax=8.366 σm=0
Ⅵ剖面產生的扭應力及其應力幅,平均應力為:
τmax =TⅥ/ WT=266133/0.2×50³
絕對尺寸影響系數由文獻[2]附表1-4得:εσ =0.84,ετ
=0.78
表面質量系數由文獻[2]附表1-5查得:βσ =0.92,βτ =0.92
Ⅵ剖面的安全系數:
Sσ =
Sτ=
S=
取[S]= 1.5~1.8,S>[S] Ⅵ剖面安全。
六.各個軸上鍵的選擇及校核
1.高速軸上鍵的選擇:
初選A型6×32 GB1095-79:b=6mm,L=32mm,l=26mm,查文獻[2]表2-10,許用擠壓應力[σp]=110Mp,σp= 滿足要求;
計算內容
高速軸上
選A型6×32 GB1095-79:b=6mm,L=32mm,l=26mm
中間軸
選A型10×32 GB1095-79:b=10mm,h=8mm,L=32mm,l=22mm,
計算結果
2.中間軸鍵的選擇:
A處:初選A型10×32 GB1095-79:b=10mm,h=8mm,L=32mm,l=22mm, [σp]=110Mp
σp= 滿足要求;
B處:初選A型10×45 GB1095-79:
b=10mm,h=8mm,L=32mm,l=22mm,[σp]=110Mp
σp= 滿足要求.
3. 低速軸上鍵的選擇:
a.聯軸器處選A型普通平鍵
初選A型10×50 GB1096-79:b=10mm,h=8mm,L=50mm,l=40mm,查文獻[2]表2-10,許用擠壓應力[σp]=110Mp
σp= 滿足要求.
b. 齒輪處初選A型14×40 GB1096-79:b=14mm,h=9mm,L=40mm,l=26mm, [σp]=110Mp
σp= 滿足要求.
七.聯軸器的選擇
根據設計題目的要求,減速器只有低速軸上放置一聯軸器。
查表取工作情況系數K=1.25~1.5 取K=1.5
計算轉矩 Tc=KT=1.5×266.133=399.200Mp
選用HL3型聯軸器:J40×84GB5014-85,[T]=630N.m, Tc<[T],n<[n],所選聯軸器合適。
低速軸
聯軸器處選A型10×50GB1096-79:b=10mm,h=8mm,L=50mm,l=40mm
低速軸
齒輪處初選A型14×40GB1096-79:
b=14mm,h=9mm,L=40mm,l=26mm
選用HL3型聯軸器:J40×84GB5014-85
參考資料:機械課程設計,理論力學
㈤ 基於單片機AT89C51彩燈控制的文獻綜述怎麼寫呀,要1500字以上呢
單片機課程設計: 彩燈控制器的設計
瀏覽次數:1188次懸賞分:100 | 解決時間:2009-1-10 13:56 | 提問者:lw56340184
課題: 彩燈控制器的設計
1、 內容與要求
利用MCS-51系列單片機作為彩燈控制器的主控制器晶元,用LED作為埠監視器件。
2、設計要點及基本功能
(1)8路輸出埠,每一個埠輸出給外接的顯示驅動裝置提供控制信號;
(2)輸出方式有多種:
a、閉合展開顯示(燈1、8亮,其餘熄滅;延時10ms,燈2、7亮,其餘熄滅;延時10ms,燈3、6亮,其餘熄滅;延時10ms,燈4、5亮,其餘熄滅;延時10m,燈3、6亮,其餘熄滅;延時10ms,燈2、7亮,其餘熄滅;依次循環。)
b、8個LED依次循環顯示。(8~1循環)
c、依次來回顯示(1~8,8~1來回顯示)
3、基本步驟
(1)分析題意,確定設計方案
(2)選擇單片機型號
(3)設計單元電路、選擇元器件、計算參數、並進行實驗驗證
(4)編寫程序
(5)軟、硬體調試件調試
4、設計報告要求:
(1)封面
(2)內容提要
(3)目錄
(4)正文
①概述所設計題目的意義、本人所做的工作及系統的主要功能;
②硬體電路設計及描述
③軟體設計流程及描述
④軟、硬體調試過程及方法描述
⑤源程序代碼
(5)課程設計體會
(6)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問題補充:
關你屁事```
你他媽未必就什麼都懂?
㈥ 急求一篇關於驅動橋設計的英文文獻及翻譯,急急急!
參考文獻加標注一般是在引用文字的末尾點擊插入)引用——腳注和章節附註,選擇章節附註就可以了,參考文獻應該屬於章節附註,在菜單里選「插入---引用----腳注和章節附註」,腳注是在文章的某一頁下面的註解,而章節附註就是在文章最後了,打開後就可以選編碼,即角碼。可以自己設定類型、格式。雙擊編碼就可以在文章和參考文獻間轉換。
在英文輸入法狀態下輸入[1],選中[1].按ctrl+shift++號鍵
把游標放在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在菜單欄上選「插入|腳注和章節附註」,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章節附註」,點擊「選項」按鈕修改編號格式為阿拉伯數字,位置為「文檔結尾」,確定後Word就在游標的地方插入了參考文獻的編號,並自動跳到文檔尾部相應編號處請你鍵入參考文獻的說明,在這里按參考文獻著錄表的格式添加相應文獻。參考文獻標注要求用中括弧把編號括起來,至今我也沒找到讓Word自動加中括弧的方法,需要手動添加中括弧。 在文檔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獻時,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獻時需要製作章節附註,再次引用此文獻時點「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選「章節附註」,引用內容為「章節附註編號(帶格式)」,然後選擇相應的文獻,插入即可。 不要以為已經搞定了,我們離成功還差一步。論文格式要求參考文獻在正文之後,參考文獻後還有發表論文情況說明、附錄和致謝,而Word的章節附註要麼在文檔的結尾,要麼在「節」的結尾,這兩種都不符合我們的要求。 解決的方法似乎有點笨拙。首先刪除章節附註文本中所有的編號(我們不需要它,因為它的格式不對),然後選中所有章節附註文本(參考文獻說明文本),點「插入|書簽」,命名為「參考文獻文本」,添加到書簽中。這樣就把所有的參考文獻文本做成了書簽。在正文後新建一頁,標題為「參考文獻」,並設置好格式。游標移到標題下,選「插入|交叉引用」,「引用類型」為「書簽」,點「參考文獻文本」後插入,這樣就把參考文獻文本復制了一份。選中剛剛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體字型大小等,並用項目編號進行自動編號。 到這里,我們離完美還差一點點。列印文檔時,章節附註頁同樣會列印出來,而這幾頁是我們不需要的。當然,可以通過設置列印頁碼范圍的方法不列印最後幾頁。這里有另外一種方法,如果你想多學一點東西,請接著往下看。選中所有的章節附註文本,點「格式|字體」,改為「隱藏文字」,切換到普通視圖,選擇「視圖|腳注」,此時所有的章節附註出現在窗口的下端,在「章節附註」下拉列表框中選擇「章節附註分割符」,將默認的橫線刪除。同樣的方法刪除「章節附註延續分割符」和「章節附註延續標記」。刪除頁眉和頁腳(包括分隔線),選擇「視圖|頁眉和頁腳」,首先刪除文字,然後點擊頁眉頁腳工具欄的「頁面設置」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上點「邊框」,在「頁面邊框」選項卡,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本節」;「邊框」選項卡的邊框設置為「無」,應用范圍為「段落」。切換到「頁腳」,刪除頁碼。選擇「工具|選項」,在「列印」選項卡里確認不列印隱藏文字(Word默認)。
參考文獻格式:
作者.題名[D].所在城市:保存單位,發布年份.
李琳.住院燒傷患者綜合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09.
其他的:
作者.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沈平,彭湘粵,黎曉靜,等.臨床路徑應用於嬰幼兒呼吸道異物手術後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930-932.
作者.書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胡雁.護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數字革命與國際競爭[N].中國青年報,2000-11-20(15).
作者.題名[EB/OL].網址,發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患者安全的10個事實 [EB/OL].
其他: [R]、[P]、[A]、[C]、[Z]等。
㈦ 論文設計參考文獻
[1]計算機晶元的發展史
樊莉麗;董先明;,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0,(05), 192
本文闡述了晶元對現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詳細介紹了晶元的發展歷史,並以晶元業巨頭英特爾公司為參照對象,把晶元發展分階段進行了總結。
[2]一種對計算機發展史展開研究的策略
應國良;馬立新;,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
計算機是一種人造物,是歷史的產物,其進化與更新換代凝聚了若幹人的智慧。隨著一線教學的深入,筆者認識到若不從歷史源頭上對計算機發展過程予以整體上的把握,將不利於進一步參與和推動它的發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產生與滿足為引子,以軟硬交替發展為主線,以性能不斷提高為成果,以突出學科交叉為亮點。
[3]論計算機發展史及展望
楊露斯;黎煉;,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0,(06), 188
自從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CPU的速度越來越快,體積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低。未來光子、量子和分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推動新一輪超級計算技術革命。
[4]充滿創新火花的計算機發展史
劉瑞挺;, 計算機教育, 2009,(05), 129-130
<正>回顧計算機發明的歷史,每一台機器、每一顆晶元、每一種操作系統、每一類編程語言、每一個演算法、每一套應用軟體、每一款外部設備……無不像閃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贊不絕口。每個事例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說著創新的思想。在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這樣的史實就像大海岸邊的貝殼,俯拾皆是;當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專門功夫了。
[5]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讀什麼書(二) 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發展史
魏寧;,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9,(15), 91-93
<正>列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了解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發展趨勢歷來是信息技術教師較為頭疼的地方。因為通常這一課是在教室中作為理論課來上的,而教材上相關的內容又較為淺顯並顯得知識容量不足。教師不得不精心備課,
[6]淺析計算機病毒發展史
程興中;,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8,(06), 248+252
簡述了從第一個計算機病毒出現到現在,計算機病毒隨著操作系統和互聯網的發展而進化的過程。並對網路病毒的各種類型和特點進行了分析。
[7]從漢字發展史看計算機漢字輸入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周鳳英;, 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04), 46-47+79
漢字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漢字落後論的批判之後,迎來了「漢字優越論」的曙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讓 我們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計算機漢字輸入對標志中華民族文化的漢 字及其發展產生的沖擊呢?本文以歷史的眼光,縱觀漢字發展史,對計算機漢字輸入將會給漢字發展產生的影響 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
[8]淺談CPU發展史及計算機發展前景
黎菁,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04,(17), 61-63
本文首先簡單回顧了計算機的發展情況,然後介紹了計算機硬體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處理器簡單原理並著重了它的發展史。然後根據摩爾定律對計算機硬體的發展歷史和前景、計算機硬體軟體化做了一番介紹。
[9]計算機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王亞軍, 計算機時代, 2004,(07), 7-8
回顧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原型技術近二十年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計算機科學期待著一場新的革命。
[10]難以忘卻的——計算機發展史
諶謙;, 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 2004,(07), 47-48
<正> 計算機是一種機器,是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但是它與人類發明創造的其它工具有著本質的不同。人類發明的機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腳的延伸。它們能夠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費體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計算機則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頭腦的延伸,能幫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費人腦力完成的工作。計算機的發展逐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當然離不開人類科技知識的
[11]計算機硬體史話——回顧CPU散熱器的發展史
小甘;, 少年電世界, 2003,(05), 76-77
<正> 大家都知道電腦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關重要,而保護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熱器的責任。隨著電腦的飛速發展,散熱器也取得了相應的進步,它前後經歷了從風冷散熱到熱導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熱。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它們又是怎樣發展的呢?讓我們共同關注一下它們的情況吧。
[12]歷屆圖靈獎得主簡介——《ACM圖靈獎(1966—1999)——計算機發展史的縮影》
劉建元,康兆華, 中國大學教學, 2000,(06), 27
[13]大腦的延伸──計算機發展史
孫小美;, 中國科技月報, 1998,(07), 60-62
[14]步履維艱 前途光明——哈爾濱方正公司計算機部發展史
張亞欣, 中外企業家, 1997,(11), 6
<正> 記得在93年9月份,來自總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團成為美國Digtal PC中國唯一總代理,心裡躊躇。方正排版方興未艾,怎麼又有時間做PC?何總前瞻未來,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計算機部的決定。由於本人的愛好,這方面又稍有特
[15]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中國培訓, 1995,(10), 45
<正> 1.最早的第一種計算工具—— 算籌,是中國發明的,約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紀算籌轉變為 算盤。 2.第一把計算尺是1620年英國 E·岡特發明的,是一種直線式對數計算尺。 3.第一台能進行加減運算的機械計算機是法國B·帕斯卡1642年發明的,利用齒輪進行轉動。 4.第一個發明二進制的邏輯代數的是英國G·布爾,布爾代數後來成為電子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設計的基礎。
[16]電子計算機發展史
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
<正>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46年誕生於美國的陸軍阿貝丁炮擊場。它是一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170平方米,重量達30多噸,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它使當時的一切運算工具相形見絀。人工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的彈道軌跡計算,它僅用3秒鍾就完成了。
[17]計算機五十年代發展史
陳厚雲,王行剛,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83,(04), 39-47
<正> 五十年代是計算機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從單機試制轉向工業生產,計算機應用從科技計算擴展至數據處理的時期。這段歷史所揭示的計算機行業的許多重要特徵和發展規律,對於計算機發展後進的國家,至今仍然不無啟迪。一、從實驗室到實用化四十年代後期,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雲集了許多著名學者和工程師。其中有馮·諾依曼(von Neumann),研製美國第一台電子數字
[18]信息時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計算機發展史
王行剛;陳厚雲;,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82,(04), 51-59
<正> 一、微型機迅猛拓廣七十年代計算機發展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微型機的誕生和迅猛拓廣。1969年8月,一個年輕的設計人員,現在Zilog公司的創始人F.Faggin,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設想:(1)將日本設計的台式計算機中11片邏輯電路壓縮成3片,即中央處理機、讀寫存儲器和只讀存儲
[19]電腦的成長:六十年代計算機發展史
陳厚雲;王行剛;,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80,(06), 52-63
目前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狀況,從總的來看,大體上相當於美國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國外、尤其是美國六十年代計算機發展所走過的道路,探討分析其經驗教訓,對於我國計算機事業的今後發展是會有所啟發、有所借鑒的。本文所作的是一個嘗試。
[20]火力發電廠採用控制計算機的發展史
二川原誠逸;胡樹松;, 華北電力技術, 1979,(Z2), 82-92+112
日本日立公司應北京電業管理局的要求於1978年6月在陡河電站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講課,介紹有關控制機的情況,現將其中「控制機發展史」及「汽機、鍋爐數學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參考。北京電業管理局控制機講習班 1979年2月1日
[1]生活情境法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實驗教學案例中的應用研究
周蕾;,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0,(09), 185-187
針對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實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建構主義理論中拋錨式和支架式教學模式為依據,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設計一套聯系緊密的實驗教學案例,讓學生在教師搭建的腳手架幫助下,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實驗證明,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
[2]淺議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職業生活化實踐
萬蘭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中職學生的基礎課程,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真正做到將所學運用於將來的職業生活的目的。對於我們職業學校的基礎課程教師來說,我們應考慮如何讓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走進我們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如何讓抽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貼近職業生活?如何使計算機知識運用於職業生活?教師應該嘗試創設具有專業職業生活氣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引入,舉例職業生活實例,根據知識特點情況,將所教知識,點滴滲透,從而構建職業生活化實踐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
[3]改進日常生活中應用計算機檢索信息的探討
權彥清;, 經營管理者, 2010,(23), 367
互聯網高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計算機在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從細節出發,介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輔助相應的搜索策略,讓我們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4]影像視頻格式在計算機教學中與生活中的應用
謝靜波;,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32), 553-554
在我們的教學與日常生活中,音頻、視頻與我們緊密相連,教學怎樣製作多媒體課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機、電視、電腦、MP4、MP5等等,怎樣用好這些電器;隨著網路的高速發展,流式視頻格式越來越多,怎樣上網看電視,下載視頻?這都是擺在現代人前面的問題。本文從四個方面介紹影像視頻格式與應用:一、本地影像視頻;二、網路影像視頻;三、視頻格式大轉換;四、在教學與生活中的應用。
[5]計算機應用與我國少數民族生活方式
何國強, 廣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
從 1 98 5年起 ,計算機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的發展將第三次技術革命推進至信息革命時代。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開始滲透到了幾乎一切生產領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本文從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計算機對人們的影響 ,以及對計算機在少數民族中應用的憂思 ,並提出利用計算機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建議
[6]計算機在生活小區物業管理中的應用
莫繼紅, 電腦與信息技術, 1997,(04), 29-30
本文提出了用計算技術實現生活小區物業管理的一種方法,重點討論了物業管理的目標以及應用系統的設計方法。
[7]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趙國求;, 武鋼技術, 1985,(01), 74
<正> 一、手錶計算機日本製造了一種既可做手錶用,又具有計算機功能的超小型手錶計算機。它由手錶,鍵盤和控制器三部分組成,手錶可以單獨使用,如果與鍵盤連結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計算機。手錶內裝有中央運算處理裝置和五個大規模集成電路,可存儲二千個單字和一百個左右的電話號碼或七十個人的通訊地址。
㈧ 太陽能產品自動跟蹤太陽軌跡系統設計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本文研究了基於太陽自動跟蹤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方式,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光伏發電系統多採用固定安裝的形式,這種發電系統具有發電效率低、成本高、不宜推廣等缺點。在光伏發電系統中使用太陽自動跟蹤,能有效地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因此,本文的研究對提高光伏發電效率、促進光伏發電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種將光電跟蹤方式和太陽運動軌跡跟蹤方式相結合的全天候太陽自動跟蹤方法。分析並確定了晴天、多雲和陰雨三種天氣條件下,應分別採取的跟蹤模式;給出了光電跟蹤方式的具體設計思路和實現方法;分析並確定了太陽運動軌跡的計算方法,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 根據提出的跟蹤方法,設計了一套自動跟蹤式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該系統為小型光伏發電系統,在太陽自動跟蹤的基礎上,全天候、高效率地獨立運行,將盡可能多的太陽能轉換為電能,提供給用電負載使用。整個系統分為太陽自動跟蹤系統和光伏電源系統兩個子系統,其中光伏電源子系統是以森林防火這一具體應用領域為例進行分析和設計的。分別進行了兩個子系統的硬體設計和軟體設計。硬體設計包括太陽方位檢測、光強檢測、計算機控制、數據採集、外部時鍾、光伏電源等模塊;而軟體部分設計了太陽自動跟蹤系統的軟體體系,實現了各個硬體模塊的功能、光電檢測數據的處理以及跟蹤機構的驅動控制。 最後,設計了自動跟蹤式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相關環節的實驗。設計了太陽自動跟蹤系統實驗,分別驗證了太陽運動軌跡跟蹤和光電檢測跟蹤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設計實現了光伏電源系統的充放電實驗,驗證了電源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和獨立工作的穩定性;完成了整個發電系統的聯調實驗,驗證了系統硬體和軟體設計的合理性,系統能夠獨立、穩定地運行。 本課題設計的自動跟蹤式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了對太陽的自動跟蹤,使太陽能電池板基本對准太陽垂直入射的方向,並實現了連續穩定的電能輸出,保證用電負載的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