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探究加速度與力 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研究,經歷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
2.體驗用控制變數研究問題的物理方法。
3.體會用「圖象法」發現物理規律的方法。
【設計思路】
這是一個很好的能體現科學探究所有要素的教學案例,要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認識物理實驗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本設計首先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分析現象,提出問題,通過定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進行合理猜測,然後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評估,優化實驗方案,在學生的充分的實驗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共享探究的成果。
【課時】2節課
【教學過程】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1.提出問題:賽車起動時可以獲得很大的加速度,為什麼?
結合身邊的實例說明:物體的加速度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生總結出定性的結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質量大,加速度小。
2.老師明確研究的問題: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定量關系
問題引導:加速度與力、質量都有關系,如何研究?
師生總結控制變數法:(1)質量一定,a與F的關系;(2)外力一定,a與M的關系。
老師引導: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a與F的關系、a與M的關系可能存在怎樣的定量關系?
學生猜想:(1)質量一定,a與F成正比;(2)力一定,a與M成反比。
老師引導:如何通過數據處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
師生總結數據處理的方法:畫a與F、a與1/M圖像。
二、師生交流評估,設計、優化實驗方案
1.老師引導,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你要處理好下面兩個問題:(1)怎樣給物體提供一個可以測量的外力?(2)如何測量物體的加速度?(利用打點計時器或數字毫秒計測量)
請同學們認真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案。
2.自主設計。學生自主設計出下面兩個典型的方案。從方案1到方案2可做適當引導。
方案1:F=mg-μMg
測出砝碼與小車的質量、動摩擦系數,就可以得到小車受到的合力。
方案2:F=Mg(sinθ-μcosθ)=Mg(sinθ-tanβcosθ)
測出小車的質量、sinθ、cosθ、tanβ,就可以得到合力。β角為斜面上小車剛好勻速下滑的位置。
3.師生交流評估,優化實驗方案。
老師引導:我們用方案2進行實驗,為簡化測量,取斜面長度為AB=1米,上述三角函數的測量就簡單很多。斜面傾角為β角時,小車沿斜面勻速下滑,如圖3有:
sinθ= AC/AB=AC cosθ=BC/AB=BC
μ=tanβ=DC/BC=DC/cosθ
也就是: DC=μcosθ (1)
sinθ-μcosθ= AC- DC=AD (2)
F合力= Mg×AD (3)
4.提出問題:用該實驗裝置,質量不變時候,怎樣獲得不同的外力?改變AD長度)
質量改變時,怎樣保證小車的外力不變?(使Mg×AD不變)
如圖4,老師介紹方案2的實驗儀器的使用:中旋轉基板定位於圖3中BD位置。三角斜面插入軌道,將軌道相對中旋轉基板轉過一定的角度,由米尺1測量出AD(sinθ-μcosθ)的數值,得到F合力的絕對數值。也可以通過斜面上的刻度AE直接讀出AD(sinθ-μcosθ)的數值。米尺就不需要了。AE對AD還起到放大作用。
圖4
三、學生進行實驗。要求首先設計實驗步驟,然後進行實驗。
(一)研究質量不變時,外力與加速度的關系的實驗:
(1)如圖4調整墊塊的位置,通過數值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的監控,使小車恰沿著斜面勻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軌道,改變三角斜面斜邊的插入長度,使AD為0.5cm、1 cm、1.5 cm、2 cm、2.5 cm,AD就相應變成1倍、2倍、3倍、4倍、5倍,通過數字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測出對應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次數
AD(F)
a(m/s2)
1
1F
0.496879464
2
2F
1.072624331
3
3F
1.59772887
4
4F
2.161010833
5
5F
2.572436751
(二)探究受力一定,a與M的關系的實驗:
(1)調整可移動墊塊的位置,通過數值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的監控,使小車恰沿著斜面勻速下滑。
(2)三角斜面插入軌道,改變小車的質量,並同時改變插入的三角斜面的斜邊的長度,使Mg×AD持不變,則合力不變化,通過數字毫秒計(或打點計時器),測出不同的質量所對應的加速度。
(3)交流合作 共享成果:
測量表格2:Mg×AD 9.3,保持不變,合外力不變。
次數
M(Kg)
AD
1/M
a(m/s2)
1
0.31
3.0
3.23
3.105
2
0.41
2.27
2.44
2.361
3
0.51
1.82
1.96
1.924
4
0.61
1.52
1.64
1.483
5
0.71
1.31
1.41
1.281
四、得到結論
師生總結兩堂課的實驗結果,得到牛頓第二定律。
五、實驗思考
如果採用方案1,應怎樣簡化數據的測量?(傾斜斜面,平衡摩擦力)
如果採用方案1,在加速度較大的時候,誤差如何?應如何減少誤差?
在方案2中已經包含了方案1中簡化實驗的思想方法,同學能夠進行遷移,由於已經通過方案2得出了牛頓第二定律,方案1的系統誤差分析可以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降低了誤差分析的難度。也可以讓學生做一做,讓學生看到方案1中的實驗圖像彎曲,然後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理論分析。該實驗儀器也可以用在探索動能定理、動量定理的實驗中。
㈡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1)在該實驗中必須採用控制變數法,應保
(1)小車的總質量,小車所受拉力;(2)①;(3)C;(4)0.5,0.2
㈢ 實驗裝置的設計和組裝是一個改進的過程,觀察下列裝置回答問題.(1)A 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
(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內CaCO3+2HCl═CaCl2+H2O+CO2↑;容 ㈣ 為了使宇航員能適應太空中的失重狀態,你能設計種用來培訓實驗裝置嗎 宇航員乘坐的飛機以重力加速度下降,在機艙內就是失重狀態了 ㈤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1)在該實驗中必須採用控制變數法,應
(1)該實驗中必須採用控制變數法,才能研究其他兩個量的關系,因此當控制小車的專總質量不屬變時,則根據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關系圖象來確定兩者的關系,因平衡摩擦力後,此處小車所受的拉力大小等於鉤碼所受的重力.
由a-F圖象得圖象斜率k=2,所以m=0.5kg. 由a-F圖象②得,當F=1N時,物體即將要滑動,此時有F=f,因此滑動摩擦力等於1N, 所以滑塊和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μ=
故答案為:(1)小車的總質量小車所受拉力(2)①(3)C(4)0.50.2 ㈥ 離心加速度離心力,專家,進!!!非常急,在線等!!!
離心力? ㈦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1)在該實驗中必須採用控制變數法,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