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0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具體在哪些方面取得進展
1.我國科學家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進展;
2.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面自動采樣返回;
3.“奮斗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4.揭示人類遺傳物質傳遞的關鍵步驟;
5.研發出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
6.2020珠峰高程測定;
7.古基因組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與遷徙歷史;
8.大數據刻畫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億年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
9.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標記物和干預靶標;
10.實驗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干涉現象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2020年12月,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初選會議,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布,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學科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了31項進展進入終選。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總體專家組專家和項目負責人等3200餘名專家學者對31項候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進展入選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㈡ 中國「超級對撞機」目前設計方案和技術預研計劃已基本成型了嗎
這樣的大科學裝置,對中國的工業設計、製造、加工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標准。王貽芳說:「我們需要的許多設備,中國現在還生產不了。」他的團隊因此提出一個目標,即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的國產化率將高於95%,這與當前依賴進口儀器的基礎研究有本質的不同。他也相信,這些相關的關鍵技術是未來加速器所必需的,也會在其他領域得到應用,產生重要影響。
事實上,國際上對大科學裝置的投入產出比有一些研究,比如用於高能物理研究的大型加速器類裝置,一般公認在1∶3左右,即投入1元,產出3元。
王貽芳說,這些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不僅帶來了科學上的豐碩回報,也引領了技術的發展。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歐洲核子中心為了解決科學家之間的數據共享問題,發明了「萬維網」——一個今天幾乎沒有人能夠離開的技術。
㈢ 第四個大科學裝置正式動工對安徽的發展有哪些意義
安徽第四復個大科學裝置——制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後開建的第一個大科學裝置。第四個大科學裝置對安徽的發展意義重大。一,充實了安徽合肥綜合科學中心的內容;二,加強了安徽的科學競爭力;三,加強了合肥在國際上核聚變領悟,新能源領悟的實力;四;為安徽科技創新提供重要支撐;五,有助於合肥吸引更多的人才與科研機構落戶。
㈣ 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穩步推進,是誰在背後的努力
是一些科學家在背後努力,這些科學家研製出了很多的成果,而且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才會讓科學一直都在進步。
㈤ 未來20年,新增的16的大科學裝置,看看都落戶在哪些城市
海底科學觀測網
落戶城市:上海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意義:將為國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與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研究提供支撐。
2.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
落戶城市:哈爾濱
依託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意義:將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深空探測模擬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3.強流重離子加速器
落戶城市:蘭州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意義:將為研究原子核存在極限、核結構新現象和新規律、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4.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落戶城市:成都/甘孜州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意義:將集高靈敏度、大視場、全時段掃描搜索伽馬射線源、伽馬射線強度空間分布和精確能譜測量等多功能為一體,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宇宙線研究中心。
5.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
落戶城市:合肥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意義:將滿足我國長壽命高放核反應堆廢料安全、妥善處理處置的研究需求,為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6.中國南極天文台
落戶城市:南京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意義:將開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窗口,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7.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
落戶城市:長春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意義:將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深空探測模擬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㈥ 中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將落戶天津嗎
2018年8月9日,天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大科學模擬研究設施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該設施將建設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內,總建築面積7.7萬平方米,建設周期5年。其建成後將有利於從減少地震災害損失向減輕地震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地震模擬振動台是開展抗震模擬研究的有效試驗平台。目前國內外已有的地震模擬振動台由於規模較小或實驗功能單一(不能同時模擬地震與其他多種災害荷載的作用),已經不能滿足一旦地震時確保工程安全和正常服役的需要。天津大學牽頭建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將建設尺寸和載重量更大的地震模擬振動台、能同時模擬地震與水下波流耦合作用的振動台台陣試驗裝置。該設施建成後,可大幅提升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院士介紹,該設施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統:地震工程模擬試驗系統、高性能計算與智能模擬系統、試驗配套與共享系統,其建設涉及眾多領域和多學科交叉。
㈦ 大科學裝置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的消息么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內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容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
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作為國家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我國正在建立宏大的創新體系。建立科技基礎條件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大科學裝置則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
㈧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歷史沿革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學研究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深化,科學研究對其所依賴的實驗條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大科學裝置就是為滿足現代科學研究所需的能量更高、密度更大、時間更短、強度更高等極限研究條件而產生的。1939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由原子層次逐步發展到更深層次。在近70年的歷史中,全世界已有近20項基於加速器的大科學裝置的重大科學突破獲得諾貝爾獎。大科學裝置的產生為人類提供了探索自然奧秘極限的能力,使科學研究有可能在微觀化、宏觀化、復雜化等方面不斷深入,從而取得重要發現。大科學裝置已成為現代科學研究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條件。同時,它的建造和運行也帶動了相關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為凝聚精幹科研群體和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
我國最早開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兩彈一星」計劃帶動下進行的,此時屬於「 萌芽期」。「文革」時期,國內科學研究受到極大損害,但大科學裝置建設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仍在孕育著新的發展,可以稱為「 成長期」。改革開放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國對大科學裝置的投入逐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七五」期間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的科學項目5項,其中大科學工程2項,投資為3.4億元;而「九五」、「十五」期間的投資則增加到近40億元。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進入了「 發展期」,並逐漸深入到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基於這些裝置的研究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面對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世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2005年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國家對大科學裝置建設的投資越來越大,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進入了「 快速發展期」。「十一五」期間,國家相繼啟動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結冰風洞、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子午工程、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1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資將突破60億元。在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過程中,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技進步將會對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及運行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預計「十二五」 期間國家在此方面的投資還會更大、項目會更多,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
國際合作在我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參與國際大科學裝置的項目合作也成為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大科學裝置在國家創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紛紛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大科學裝置發展戰略的研究,並於2009年完成了中國至2050年大科學裝置發展路線圖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