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電解水的實驗研究如下:(1)圖一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電源A端是______極,試管D中的氣體是______,
(1)電解水實驗,觀察到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管內氣體為氫氣、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管內氣體為氧氣,兩氣體體積比為2:1,所以電源A端是正極,試管d中的氣體是氫氣,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
通電 | .
Ⅱ 如圖所示的是電解水實驗裝置.通電一段時間後,在A、B兩個試管中分別收集到氣體a和氣體b.請回答:(1)
(1)電解水實驗的現象是「正氧負氫,氫二氧一」故負極產生的是氫氣,正負兩極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為1:2;實際觀察到的現象是正負兩極氣體的體積比小於1:2的原因有:氧氣比氫氣更易溶於水. (2)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強水的導電性; (3)電解水的實驗結論是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故答案為:(1)氧氣; 1:2; 氧氣比氫氣易溶於水; (2)增強水的導電性; (3)氫、氧兩種元素組成;
Ⅲ 電解水實驗裝置圖
某些工業對物質的純度要求高。當然犧牲一點成本 水電解制氫氧因其產生的氫氧純度高,而有十分廣泛的用途,
Ⅳ 電解水實驗中電解所用的電源是交流電還是什麼
電解水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電源是 直流電 (填「交流電或直流電」)
Ⅳ 電解水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根據圖回答:(1)電源A是______極.(2)試管中氣體氣體d是______.(3)若
(1)與A電極相連來的試自管中產生的氣體少,是氧氣,A是正極.故填:正. (2)d氣體比c氣體多,是氫氣.故填:氫氣. (3)生成氫氣的體積是氧氣體積的2倍,若收集到c氣體22.4mL,則理論上應收集到d氣體大約是44.8ml.故填:44.8. (4)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為:2H 2 O 2H 2 ↑+O 2 ↑. 電解水時,水分子發生了改變,氫原子和氧原子沒有改變.故填:水分子;氫原子和氧原子. (5)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在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填:氫元素和氧元素;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Ⅵ 如圖所示是電解水實驗裝置,通電一段時間後,在兩個試管中分別收集到氣體a和b,請回答:(1)氣體a為____
(來1)氣體a的體積較多是氫氣;故自填:氫氣; (2)氣體b的體積較少是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所以檢驗氣體b常用帶火星的木條;故填:帶火星的木條; (3)實驗時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氫氧化鈉的作用是增強水的導電性;故填:增強水的導電性; (4)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水 通電 |
Ⅶ 科學家用通電的方法使水分解,從而證明了水的組成.(1)圖甲是電解水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電源是______
(1)電解水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電源是直流電; (2)水通電生成無色氣體氫氣和氧氣,負極產生的氫氣的體積約是正極產生的氧氣體積的2倍,所以試管a產生的氣體是氫氣,若a中的氣體體積是20mL,則b中的氣體體積是10mL;檢驗b管中產物的方法是可用帶火星的木條進行檢驗,接近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打開活塞; (3)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符號表達式2H2O 通電 | .
Ⅷ 如圖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示意圖:(1)判斷電源的正負極.正極為: ______ (填A或B).(2)與負極極相連
(1)B; (2)氫;2:1;1:8; (3)增強水導電性; (4)2H 2 O 2H 2 ↑+O 2 ↑; (5)①氫元素、氧元素;②分子;原子. |
Ⅸ 如圖所示是電解水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1)通電後a、b試管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電源A為______極.
(1)通電後a、b試管內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a試管內產生的氣體多,電源A為正極.a與專b試管內氣體的體積比為2:1,故屬填:a、b試管內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a試管內產生的氣體多;正;2:1; (2)b試管內產生的氣體是氧氣,檢驗氧氣使用的帶火星的木條,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故填: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3)電解水能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的,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從而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再分為原子,原子不可以再分,故填:2H2O 通電 | .
Ⅹ 科學家用通電的方法使水分解,從而證明了水的組成. (1)圖甲是電解水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電源是____
(1)圖甲是電解水實驗裝置.實驗中所用電源是直流電. 故填:直流電. (2)在實驗過程中,試管a產生的氣體是氫氣,則b中的氣體是氧氣,體積是10mL;檢驗氫氣的操作是: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乾燥的燒杯. 故填:氫氣;10;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乾燥的燒杯. (3)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為:水 通電 |
與電解水實驗裝置電源電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動退紗裝置
發布:2025-10-03 18:26:28
瀏覽:161
工具箱產品增稅
發布:2025-10-03 18:00:12
瀏覽:11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