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驗室用圖所示裝置製取純凈、乾燥的氫氣,並進行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發生裝置生成的氫氣可能含有氯化氫和
(1)氫氧化鈉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應,所以裝置B內所盛是氫氧化鈉溶液;版而濃硫酸具有吸水權性,所以裝置C的作用是更好地吸收水蒸氣;
(2)檢驗水可用無水硫酸銅,所以裝置E中所盛試劑是無水硫酸銅,反應後裝置E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由無色變為藍色;
(3)硝酸銀溶液能和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澱和硝酸,所以為證實生成的氣體中混有氯化氫氣體,裝置B應改盛硝酸銀溶液;
(4)氫氣還原氧化銅的主要操作步驟有:檢驗氫氣純度;通入氫氣;加熱氧化銅;停止加熱;停止通入氫氣,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序號)是②④①③⑤;
(5)氫氣屬於可燃性氣體,不純遇明火可能會發生爆炸,所以通入D裝置的氫氣如果不純(混有空氣)就可能發生爆炸事故.
故答案為:(1)氫氧化鈉溶液;更好地吸收水蒸氣;
(2)無水硫酸銅;由無色變為藍色;
(3)硝酸銀;
(4)②④①③⑤;
(5)爆炸.
2. 實驗室製取氯化氫的主要步驟
1、連復接好裝置並檢查裝置氣密性制。
2、用分液漏斗向盛有固體NaCl的燒瓶中加入濃硫酸並加熱。
3、將生成的氣體用濃硫酸乾燥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4、尾氣用稀鹼溶液處理。
5、收集完畢,先折導管,再熄滅酒精燈。
3. 實驗室製取氯氣的裝置與製取__的裝置相同。氯氣中的氯化氫用__吸收,氯氣用_乾燥,多餘的氯氣用_吸收
氯化氫(固液加熱型);飽和食鹽水;濃硫酸;濃氫氧化鈉溶液
4. 如圖是實驗室製取和收集純凈乾燥的氯氣,檢驗氯氣的性質實驗的裝置圖:(1)裝置A中的______裝濃鹽酸(填
(1)實驗室用濃鹽酸與二氧化錳反應制備氯氣,濃鹽酸放在分液漏斗中,制備實驗開始時,先檢查裝置氣密性,後先向燒瓶中加入二氧化錳再用分液漏斗加入濃鹽酸加熱反應製取氯氣;
濃鹽酸與二氧化錳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氣、氯化錳和水,方程式為:MnO2+4HCl(濃)
△ | .
5. 實驗室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製取純凈、乾燥的氯氣(氯化氫極易溶於水),裝置如下圖所示:
(1) |
6. 以下是實驗室製取氯氣的裝置,在圖中飽和食鹽水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氫吸收氯化氫,濃硫酸的作用是乾燥乾燥,
採用加熱二氧化錳固體和濃鹽酸的方法製取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nO2+4HCl═MnCl2+2H2O+Cl2↑,加熱二氧化錳固體和濃鹽酸的方法製取氯氣時,產生的氯氣中容易混有氯化氫氣體,要除去氯化氫氣體,所選的除雜試劑只能吸收氯化氫而不能吸收氯氣,故可以使用飽和食鹽水將其除去,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氯氣中混有的水蒸氣,氯氣有毒,必須進行尾氣處理,防止其造成空氣污染. 所以本題答案為:吸收氯化氫,乾燥,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尾氣.
7. 下圖為實驗室製取、檢驗和收集純凈乾燥的氯氣的實驗裝置圖:(1)裝置A的化學方程式為:4HCl(濃)+MnO2
該反應中氯離子失電子生成氯氣,錳元素得電子生成氯化錳,發生的反應方程式為 △ | .
8. 濃硫酸怎麼製取乾燥的氯化氫
【答案】 Ⅰ . (1) Ⅱ . (1)Fe+H 2 SO 4 ( 稀 ) FeSO 4 +H 2 ↑ (2) 反應速率慢,不利於晶體析出 (3) 容易控制溫度 (4)Fe+2Fe 3+ 3Fe 2+ (5) 減少 FeSO 4 的損失 防止空氣進入試管將 Fe 2+ 氧化為 Fe 3+ (6) 有淺綠色晶體析出 【解析】 Ⅰ . 實驗室用濃 H 2 SO 4 滴入濃鹽酸中製取氯化氫,結合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及產物的性質和題目要求設計實驗裝置圖。 Ⅱ . 根據題干信息「潔凈的鐵屑中加入 20% — 30% 的稀 H 2 SO 4 」 寫出其反應化學方程式為:Fe+H 2 SO 4 ( 稀 ) FeSO 4 +H 2 ↑。若硫酸溶液過稀,會導致反應速率變慢,而不利於晶體的析出。反應過程中採用水浴加熱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控制溫度,反應過程中加入過量鐵屑的目的是防止生成 Fe 3+ ,即發生反應: 2Fe 3+ +Fe 3Fe 2+ 。反應後的溶液趁熱過濾,是為了防止冷卻時 FeSO 4 晶體析出而導致 FeSO 4 損失;用橡膠塞塞緊試管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空氣進入試管中將 Fe 2+ 氧化為 Fe 3+ 而導致其變質。當靜置冷卻一段時間後,在試管中觀察到的現象為有淺綠色晶體析出。
9. 實驗室製取HCl吸收裝置
是 可以的 如上所說 1,用倒置的漏斗。 2,用球形管代替導管。 3,再裝水的燒杯版內放些不溶於水的,權密度比水重的有機溶劑,如四氯化碳,再將試管插入四氯化碳溶液中,也可。
註:球形管似導管,但中間有一球形空間
10. 實驗室製取氯化氫的實驗裝置圖
如圖 
與實驗室製取乾燥的氯化氫的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動退紗裝置
發布:2025-10-03 18:26:28
瀏覽:161
工具箱產品增稅
發布:2025-10-03 18:00:12
瀏覽:1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