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某課外小組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1)實驗過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體j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左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左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左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左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四)①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燒瓶中加入的試劑是固體氧化鈣或NaOH固體,滴入濃氨水溶解放熱生成氨氣;
故答案為:k手;c;
②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連接漏斗伸入到液體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錯誤;
k、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左,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k正確.
C、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左,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手錯誤;
手、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kC手;
故答案為:kC手;
③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內液面與乾燥管內液面相平;
(下)先通入氨氣,氨氣與水形成呈鹼性的氨水可與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的碳酸發生反應,更有利於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生成碳酸氫根離子濃度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下+CO四+NaC1+H四O=NHkC1+NaHCO下↓;
故答案為:NH下、CO四;&nksp;NH下+CO四+NaC1+H四O=NHkC1+NaHCO下↓;
(k)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溶於水,測定的一氧化氮氣體體積不準確;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四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叄』 某學習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進行濃、稀硝酸分別與NO反應的實驗,以探究濃、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對強弱(夾持儀
(1)根據裝置特點和實驗目的,裝置②產生NO,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NO,故裝置②中盛放水,裝置④檢驗濃硝酸能將NO氧化成NO2,故裝置④中盛放濃硝酸,裝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氣.
故答案為:水、濃硝酸、氫氧化鈉溶液;
(2)由於裝置中殘存的空氣能氧化NO而對實驗產生干擾,所以滴加濃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時間N2趕走裝置中的空氣,同時也需將裝置⑤中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防止反應產生的NO氣體逸出.
故答案為:趕凈裝置中的空氣,使整個裝置充滿氮氣,防止裝置②中反應生成的NO被空氣氧化;將裝置⑤中的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
(3)Cu與濃HNO3反應生成Cu(NO3)2、NO2、H2O,反應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4)裝置②中盛放H2O,使NO2與H2O反應3NO2+H2O=2HNO3+NO,生成NO;裝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氣,NaOH溶液與NO2反應生成NaNO3與NaNO2,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NO2+2OH-=NO3-+NO2-+H2O.
故答案為:將NO2轉化為NO;2NO2+2OH-=NO3-+NO2-+H2O;
(5)NO通過稀HNO3溶液後,若無紅棕色NO2產生,說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裝置的液面上方沒有顏色變化即可說明之.裝置④中盛放的是濃HNO3,若濃HNO3能氧化NO則裝置④液面的上方會產生紅棕色氣體.
故答案為:裝置③中液面上方氣體仍為無色,裝置④中液面上方氣體由無色變為紅棕色;
(6)要證明是Cu(NO3)2濃度過低或是溶解了NO2導致裝置①中溶液呈綠色,一是可設計將溶解的NO2趕走,再觀察顏色變化,a、c方案符合;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濃度,觀察反應後的顏色變化,d方案符合.
故選:a c d.
『肆』 某課外小組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 (1)實驗過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體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2)①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燒瓶中加入的試劑是固體氧化鈣或NaOH固體,滴入濃氨水溶解放熱生成氨氣; 故答案為:be;c; ②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連接漏斗伸入到液體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錯誤; B、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確. C、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口,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E錯誤; E、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BCE; 故答案為:BCE; ③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內液面與乾燥管內液面相平; (3)先通入氨氣,氨氣與水形成呈鹼性的氨水可與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的碳酸發生反應,更有利於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生成碳酸氫根離子濃度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故答案為:NH 3 、CO 2 ;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4)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溶於水,測定的一氧化氮氣體體積不準確;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 2 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
『伍』 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如圖裝置進行實驗探究,經檢驗該裝置氣密性良好.用膠頭滴管滴入稀鹽酸,此時裝置A的
碳酸鈣能與鹽復酸反應生成制二氧化碳氣體和易溶於水的氯化鈣,故會觀察到A試管中的固體溶解且有氣泡產生,故填:固體溶解、氣泡產生; (1)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aCO 3 +2HCl═CaCl 2 +CO 2 ↑+H 2 O; (2)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能加快反應的速度,相同質量的碳酸鈣與相同的鹽酸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相同,故填:同質量的粉末狀和塊狀的碳酸鈣與同溶質質量分數同體積鹽酸反應產生氣體量一樣多,鹽酸與粉末狀碳酸鈣反應比與塊狀碳酸鈣反應速度快 |
『陸』 某課題小組為了探究CO2是否在有水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和Na2O2發生釋放O2的反應,設計了如下裝置,並採用
(1)探究CO2是否在有水同抄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和Na2O2發生釋放O2的反應,方案Ⅰ是探究乾燥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是否反應的實驗;方案Ⅱ是探究潮濕二氧化碳與過氧化鈉反應的實驗,
故答案為:潮濕的CO2與Na2O2反應;
(2)關閉K1和K2的目的是防止過氧化鈉吸水反應,防止過氧化鈉潮濕,故答案為:防止Na2O2受潮;
(3)在通入CO2之前,關閉K1和K2.在試管Ⅰ內裝入試劑X後,打開K1和K2,通入CO2,過後將帶火星的木條插入試管Ⅲ的液面上方,觀察木條是否復燃和試管Ⅱ中淡黃色有無變化判斷;試管Ⅰ內裝入試劑X是乾燥氣體的乾燥劑濃硫酸;方案Ⅱ中 試劑Ⅰ是水,用來得到潮濕的二氧化碳氣體,
故答案為:濃H2SO4;蒸餾水;
(4)試管Ⅲ中的NaOH溶液用於吸收過量的CO2,防止其干擾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但有人認為這仍顯不足,擔心水汽也會干擾復燃,需要除去水蒸氣,同時除去睡著鞥器和二氧化碳的物質是鹼石灰,裝置圖為
;
(5)製取CO2氣體所用的反應物,應選擇稀硫酸,鹽酸和硝酸是易揮發的酸;大理石含有其他雜質,燒鹼不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所以需要選用小蘇打和稀硫酸反應生成,
故答案為:be.
『柒』 某興趣小組擬利用如下圖裝置探究驗證乾燥的Cl2和潮濕的Cl2有無漂白性.回答下列問題:(1)A裝置中的主要
(1)A裝置中玻璃儀器還有分液漏斗,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和水,反應方程式為MnO2+4HCl(濃)
△ | .
『捌』 某化學活動小組設計如圖所示(部分夾持裝置已略去)實驗裝置,以探究潮濕的Cl2與Na2CO3反應得到的固體物
(1)實驗室制備氯氣,結合裝置分析可知是利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加熱反應生成氯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MnO2+4H++2Cl- △ | .
『玖』 某化學活動小組設計如下圖所示(部分夾持裝置已略去)實驗裝置,以探究潮濕的Cl 2 與Na 2 CO 3 反應得到的
(1)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 (2)飽和食鹽水 (3)NaCl,NaCl、Na 2 CO 3 ;BaCl 2 溶液;AgNO 3 溶液; (4)2Cl 2 +2Na 2 CO 3 +H 2 O=2NaHCO 3 +2NaCl+Cl 2 O (5)[c(HCO 3 - )+3c(H 2 CO 3 )+(CO 3 2- )]/2
與某小組設計如圖裝置以探究潮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戒指怎麼爆
發布:2025-10-12 20:11:49
瀏覽:586
噴氣反作用裝置
發布:2025-10-12 19:43:36
瀏覽:86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