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瀝青路面原地打方向鬆散
瀝青路面在車輛原地打方向時出現鬆散現象,通常與材料、施工、荷載及水分侵蝕等因素綜合作用有關。以下是詳細原因分析及針對性解決方案:
材料粘結力不足
瀝青混合料中瀝青含量偏少或油石比過低,導致集料間粘結力差。原地打方向時,輪胎與路面產生強剪切力,易使顆粒脫落(如油石比偏低、瀝青稠度不足或加熱溫度過高)。
礦料級配不合理(如偏粗或含濕量高),進一步削弱結構穩定性。
水分侵蝕與動載破壞
積水通過微小裂縫滲入路面層,在車輛反復轉向的動載作用下,產生空隙水壓力,加速瀝青膜從集料表面剝離(尤其雨季或潮濕環境更顯著)。
施工與基層問題
低溫或雨季施工時,瀝青未能充分包裹集料,黏附力下降;基層濕軟變形也會導致面層承載力不足,轉向時易鬆散。
集中剪切應力
原地打方向時,輪胎與路面接觸面承受高強度剪切力,若路面本身存在輕微鬆散或老化,會迅速加劇顆粒脫落。
局部修補
銑刨重鋪:對鬆散區域徹底清除後,採用相同級配的瀝青混合料重新鋪築,確保壓實度和粘結性。
乳化瀝青封層:輕微鬆散時可噴灑乳化瀝青填補縫隙,增強表層防水性。
材料優化
提高瀝青用量(調整油石比至設計上限),選用高黏度改性瀝青或添加抗剝落劑(如石灰、胺類添加劑),改善與集料的黏附性。
嚴格控制礦料級配,避免過粗或含泥量超標。
防水與排水設計
修復後塗布防水層(如改性瀝青塗料),並在路肩增設排水溝,減少積水滲透風險。
施工控制
避免低溫或雨季施工,確保瀝青混合料攤鋪溫度達標;加強基層壓實,防止濕軟變形。
定期檢查路面裂縫並及時封縫,防止水分下滲。
重型車輛頻繁轉向區域(如停車場入口)可採用高模量瀝青混凝土增強抗剪能力。
長期維護中,可考慮熱再生技術修復大面積鬆散,兼顧環保與耐久性。
若鬆散已發展為坑槽,需徹底挖除並分層壓實基層後再修復面層,避免隱患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