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iDreamPiano功能設置介紹 iDreamPiano使用教程
iDreamPiano功能設置介紹及使用教程
功能設置介紹:
音量調節:
調式與音高調節:
音量力度調節:
音色選擇:
鍵盤響應:
菜單欄功能:
使用教程:
運行程序:
主界面操作:
錄制與保存:
設定菜單:
其他功能:
注意:未注冊版本可能無法使用某些高級功能或保存修改,建議注冊以獲得完整體驗。
『貳』 二胡演奏與音箱放出來的音樂伴奏怎麼搭配
1、調高的搭配。音箱播放出來的音樂伴奏是已經錄制好了的,由於樂隊調高與作者標注的調高有所差異、多次轉錄或網路傳輸造成的調高偏移、音箱重放對調高的影響等等因素。
2、音量搭配。一般伴奏音量佔40---50%,主唱音量佔50---60%。比例偏離太多就會造成只聽到主唱聽不到伴音,或者只聽到伴音聽不到主唱。
3、音色搭配。從音箱放出來的伴奏音,已經有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二胡直接用原聲去主唱,即使調高相等,音量比例合適,仍會覺得不和諧,這時應當將二胡的聲音通過麥克風輸送到音箱,與伴奏兩路分別音量可調,共同從喇叭播放出來,就比較和諧。
(2)二胡伴音設備哪裡有擴展閱讀:
二胡的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後背立直,端坐於凳子三分之一處。
二胡的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叄』 如何設置麥克風重現管弦樂器最優美的音色
1、弦樂器的拾音 我們應首先明白弦樂器和麥克風發生關系的是共鳴器,而不是弦樂器的弦本身。因為振動的弦並不直接輻射聲音,它像尖刀一樣把空氣薄薄地切開,但空氣並沒有多大的運動,而是弦通過弦馬與共鳴器(共振板)的耦合,聲音就是從共鳴器那兒輻射出來的。 為單獨弦樂器進行麥克風拾音時,我們必須熟悉樂器高頻的部位,因為較低的頻率由於其波長可與樂器本身的尺寸相比,其輻射方向近似全向圖形。如:民族樂器二胡獨奏時,首先須知道木製的琴筒是它的共鳴器,演奏時因接觸演奏者的身體而被屏蔽、被阻尼,琴筒前面是蒙著一層振動膜(蛇皮),振膜上(中間)有琴馬與之緊密接觸,因弓和弦摩擦引起振動膜作相應的振動,從而使共鳴器共振。但這一面並非是二胡弦樂器的最理想的平衡位置,因為弓和弦的直接摩擦聲中,包括了許多原有的刺耳聲、尖銳聲,就是再好的演奏者也是在所難免。故而,二胡弦樂器的最理想的傳聲器平衡「點」是在琴筒後面或者側後面。 在為合奏的二胡弦樂器拾音時,麥克風的位置要離得較遠,一般說來要在最高頻率輻射以外。常用直接比較試驗法來進行平衡試驗,把兩個或更多同樣的麥克風放在試用平衡「點」上,依次替代把平衡較好的保留下來,其它的再改變位置,繼續作比較試驗。 二胡弦樂器的最低基音D弦,其頻率在294Hz上,因為樂器的形體越小,越不能有效地輻射低頻,故二胡弦樂器是不能有效地輻射這一頻率,盡管泛音很強。而且極高的頻率如1kHz以上,也並不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說來高頻與樂器的形體沒有多大的關系,而低頻與樂器的形體有很大的關系。 音頻區域比二胡寬得多的小提琴弦樂器的最低基音G弦,其頻率在196Hz上。在劇院的聲場中,聽眾一般不是坐在音箱高頻輻射最強的聲軸線上,而是從音箱發出的高頻,再經過聽眾頭頂向四處傳播,在劇院內產生共振的有效聲場,變為柔和。實際上,獨奏的二胡或小提琴等弦樂器的聲音,在聽眾聽到以前,就已經進行了實質上的改變。 在為弦樂器進行麥克風拾音時,應選擇在其高頻區域處的近平衡,因為這樣能反映高頻所重發的逼真度。但聲學上認為這不該就是弦樂器應有的聲音。 由此可見,特定頻率響應范圍的麥克風很適合用於弦樂器拾音。理論上認為,麥克風的頻率響應范圍應比樂器的頻率稍稍寬一些,假如麥克風頻率響應寬得太多,在工作中它又會從其它樂器上拾取不希望的聲音,或者甚至拾取雜訊,因為頻率響應越寬的麥克風,自身的雜訊也就越大。所以,一般電容式麥克風用於弦樂器的平衡已經足夠了。 我國的民族樂器一般與東方樂器一樣,大多都具有頻帶窄、動態范圍小的弱點,其表現力不如西洋樂器。以西洋樂器組成的交響樂隊,頻帶寬、動態范圍大,色彩豐富,正是考驗電聲系統的理想樣本。聲學上認為一個經得起交響樂隊考驗的電聲系統,必可兼容民族樂隊,反之則不然。 民樂二胡弦樂族雖有二胡、中胡、低胡、低音擱胡,但目前應用不及西樂小提琴弦樂族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使用普遍,特別是小提琴弦樂族的低音樂器(大提琴、低音提琴)由於其演奏的低頻效果較好,從根本上取代了二胡弦樂族的低音樂器(低胡、低音擱胡)。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二胡、中胡、低胡、低音擱胡都是根據樂器自身體積的相對大小來區分的,在為此類弦樂器拾音時,中提琴可以和小提琴一樣對待,所不同的是在很近的平衡中使用指向性麥克風時,需對其低頻進行提升校正。 幾種較大的提琴,其輻射方向圖一個比一個更近於全向性,所以在拾音中,對麥克風位置的要求不甚嚴格。如果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這幾種提琴全部在場,那麼,麥克風拾音「點」應由小提琴的來決定,但麥克風必須能「看見」其它所有的提琴。具體平衡要依次測聽每一種提琴,就像它們都是獨奏樂器一樣。其目的在於把個別樂器的清晰度和逼真度與整個樂隊的共鳴的、充分混合的響度平衡在一起。 在為大提琴或低音大提琴作單獨的麥克風拾音時,麥克風要放在樂器形體的前面,稍稍靠右側的弦。為了達到良好的平衡,麥克風在工作距離上的頻率響應大體應該在100Hz以下,或按這一頻率均衡,低音大提琴則更低。 當大提琴或低音大提琴用於舞蹈、新穎音樂或流行輕音樂的獨奏或伴奏時,可採用麥克風的近平衡,而把其它樂器壓低。目前在對低音大提琴的近平衡有如下四種方法: (1)心形、超心形麥克風,放置在弦馬前面幾厘米的位置上,俯視著琴弦。 (2)用同樣的麥克風靠近右側細弦旁邊的f形孔。 (3)弦馬上懸掛一個小型的麥克風(使聽眾注視不到麥克風)。 (4)把小型麥克風用一層泡沫塑料裹起來,由它本身的電纜掛在琴上面的f形孔裡面。 實踐證明:方法(1)的平衡效果最好,能拾取琴弦拉響的撞擊音質,而且容易控制撞擊音與腔體共振的比率。方法(4)能提供最大限度的分離,但是產生濃厚的懸掛音質,當同其它樂器混合時必須壓低其聲級。 弦樂器種類繁多,一般可分為拉弦樂器(如:胡琴和提琴、等等)和彈撥弦樂器(琵琶、箏、揚琴、吉他等等)兩大類。當這些弦樂器用來給獨奏(唱)者伴音時,第一步是平衡獨奏(唱)者的樂器聲(口聲),第二步是平衡伴奏的弦樂器,往往只須略加調節,就足以把伴奏的弦樂器平衡好。一般說來,視伴奏樂器的多少適量地添置麥克風。但切記伴奏區的總混響不得超過獨奏(唱)者的聲音。2、管弦樂隊拾音 管弦樂隊中的樂器分弦樂器和管樂器,管樂器又分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兩類。 「木」管樂器,不是指樂器的材料,不管其名稱是什麼,而是它的演奏方法。木管樂器是用手指彈奏或調音的,其輻射的聲音比銅管樂器小得多,木管樂器的聲音大部分是從頭幾個孔中發出的。因此,在木管樂器拾音時,除非必須靠得很近。一般是將麥克風放在演奏者肩膀的前上方,能獲得滿意的效果。距離能減弱由邊棱音或簧的初激勵音所產生的瞬變現象。這類瞬變是標志樂器質量的特徵。在近平衡中,這類瞬變被誇張,倒沒有多大害處--也許唯在長笛和短笛除外,它們在近處聽來簡直太像吹奏樂了。在平衡長笛和短笛時,可以借演奏者的頭部,把傳聲器和邊棱音分隔開。 在舞台上,木管樂器排成一排,呈一條線或弧線,每一組演奏者使用一個麥克風。 銅管樂器的主要特性是大功率和軸向高頻率。銅管樂器發出高諧音音響,麥克風一般是不能直接(聽到)拾取的,除非音樂章節里本身特別要求小號或長號對准它們。小號或長號這兩種樂器演奏時,大多是號口朝下傾斜,對著樂譜架或地板吹奏的;低音號是號口朝上傾斜,對著房頂吹奏的;而法國號則是號口背向聽眾吹奏的。 一般說來,良好的拾音就如同聽眾直接聽音樂一樣,在管弦樂隊的銅管樂器前面設置一個麥克風,位置不要太高。當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同台演奏時,一般是將銅管樂器推到木管樂器的後面並升高(木管樂器演奏者坐著,銅管樂器演奏者站著或坐得比前面木管樂器演奏者高),在多隻麥克風拾音時,一般將管樂器分兩邊,一邊是木管樂器,一邊是銅管樂器。 演奏時,在圓號樂器後面設置反射屏,一是加強號音;二是獲得了某種特殊的但非典型的效果;三是實現了在近平衡上幾乎完全的分隔,麥克風可以放在某一吹奏者後面。 小號尤其是長號,音量很高,如果把近平衡的麥克風信號直接饋入有固定增益的前置放大器,放大器將會過載,因而產生失真。具體工作時,應該在放大器前面插入固定的或預調的衰減器。包括音量范圍很廣的加有弱音器的各種銅管樂器。如果小號和長號的吹奏者能與電聲人員配合,在弱音樂節里把身子往前靠向麥克風,而在比較嘹亮的樂節里往後退縮一些,那麼這兩種樂器的近平衡就容易控制一些。對長號進行麥克風拾音時,麥克風的合適高度與樂譜架的高度發生沖突時,麥克風究竟應該設置在樂譜架以上還是以下,這個問題可根據當時演奏情況而定。 在銅管樂器演奏時,有時無需電聲系統工作(可根據聲場的大小而定)。3、打擊樂器的拾音 由於管弦樂隊對於電聲設備充分的頻率范圍和真正良好的瞬態特性要求甚高,甚於任何其他樂隊。低音大鼓在低頻率上產生很高的聲功率,而三角震動器、鐃鈸、鑼和響弦鼓在極高頻率上,即在10kHz以上的倍頻程中輻射極強(盡管15kHz是電聲用的合理極限,其他方法充其量也不過在這一頻率以上就漸漸地減少)。當麥克風逐漸移近打擊樂時,就有必要按照各個樂器的使用方式一一測驗其平衡,並根據需要增加麥克風。 在流行的輕音樂或舞曲中,打擊樂器主要是以鼓具的形式出現的,這包括:響弦鼓、低音大鼓(由腳踏板操縱)、鐃鈸、小鈸(用腳操縱的對鐃鈸)和非洲鼓(中等尺寸的鼓)。 打擊樂器拾音簡單的方法,是用一個麥克風朝下對著響弦鼓,但從同一角度向前移動,試圖達到近平衡時,會增加較近的樂器對低音大鼓和鐃鈸的相對優勢(同鐃鈸的8字形輻射方向對比起來,鐃鈸在水平面上輻射最強)。用一個心形麥克風放在鼓具的前面,與鐃鈸相同的水平位置上。為了使聲音更緊密,麥克風還可向鐃鈸移近一些,這樣也照顧到左側上方的鐃鈸,並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響弦鼓和小鼓,以及不可避免地從低音大鼓傳出的聲音。 然後再用另一個心形麥克風從上面移近另一測的低音大鼓,尋找剩下的鐃鈸、大鼓,也許還有響弦鼓的聲音。借改變位置、角度、極座標圖或相對聲級,差不多可以對每一件樂器予以相當可觀的控制(除低音大鼓的清晰度以外)。要拾取這種聲音,也可能需要它來充實某些流行音樂的結構,須把動圈式麥克風的振膜對著低音大鼓的前鼓膜。要把麥克風放近鼓邊,因為這里比鼓膜中心有寬的更為平衡的泛音范圍。對這一種樂器來說,用高頻響應有限的舊式笨重動圈傳聲器和用現代高質量的傳聲器同樣有效,而後者是無論如何總會過載的。4、錄制架子鼓的技巧 在流行音樂的錄音中,架子鼓的錄制是非常基本和常見的,但不容易把握,下面就我自己的體會談一談。 鼓的錄音與調音錄音所採用的方式隨作品效果的著重點不一可分為純真方式和完美方式。前者主張錄制音源的原始聲,不帶入其他裝飾色彩,通常不加均衡,不經過混音台,直接進入錄音機。但其對樂器、樂手、話筒的要求則十分嚴格,常用於古典、爵士樂的錄制。後者則不然,它盡量多的利用效果器來使最終的結果達到華麗,與真實聲有所出入,不大自然,多用於錄流行樂。顯然,架子鼓的錄音方式則多以完美方式為主。 在錄鼓之前首先要對鼓進行調音。 一般而言,鼓手集中於表現自己的擊鼓手法,而對錄音來說,調好鼓的音色至關重要,這項工作一般由錄音師來完成。調試方法很多,因習慣而異。 以TOM嗵鼓為例,當上下鼓皮調音不一致時會產生不和諧的聲音,一般而言是先將上、下鼓皮均放鬆,然後逐面調緊,先調下邊鼓皮,左手壓住中間,鼓皮上將出現皺紋,將起皺部分邊上的螺絲擰緊,如此再分別調緊所有的螺絲,直到每個螺絲邊鼓皮敲擊出的音高基本一致為止。 這樣,每部分的鼓皮聲都是均勻的,鼓皮鬆緊程度以鼓撻彈回的感覺而論,需上下一致,不一定為同一音高,以聽覺為標准使兩者音色配合默契。鼓皮過緊過松都會影響鼓槌的敲擊力度與彈性,鼓手也會感到不自然。好的調音「咚」聲是集中與圓滑的,不能散掉。下鼓皮比上鼓皮稍鬆些能產生相對厚實的音響效果;如需要還可以卸掉下邊的鼓皮。總的調制以最小的那個嗵鼓為標准,獲得一個音質,再慢慢加上別的嗵鼓,調出整體音色。 在整個錄鼓過程中,傳聲器的選擇與放置也是很重要的。選擇不太靈敏的傳聲器,如大振膜傳聲器,以便得到厚實的低頻聲。 通常,用動圈式傳聲器近距離錄單鼓(如用AKG公司的D112拾取TOM鼓),因鼓的聲音很大,易破壞電容傳聲器的性質或相互串聲。 錄踩鑔(Symbal)可以選用電容傳聲器。方向性一般均設置為心型。 另外,錄鼓傳聲器擺放的原則是越靠近鼓皮拾取的鼓皮聲越真實,低音越好;反之,將傳聲器距離鼓皮遠些則高音會顯得豐富些,增加了明亮度,但也增加了串音機率。 就一般情況來說,都將傳聲器放得靠近鼓槌敲擊點一些,其他頻率再用均衡器來彌補,但要當心傳聲器被鼓槌擊中。 我們通常還設置兩只電容式傳聲器(也可選用合適的動圈式傳聲器)位於整個鼓群的上方中間兩側,用以為整個鼓群的聲像定位,稱為主傳聲器(可選擇AKGC414傳聲器)。 若單用主傳聲器拾取鼓群,聲音會顯得單薄,所以要與點傳聲器配合使用。另外,主傳聲器之間距離要合適,過大,鼓聲往中間靠,整體顯得「空」;過小,鼓群的立體感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