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乳房有個腫塊,不疼,得過結核性胸膜炎(吃葯中)
注意了,樓主,關於結核性胸膜炎,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癌變或者腫瘤變化,你說的這個腫塊有幾種可能,首先是:急發性的腫瘤前期,一般只需要吃葯就可以,然後定期檢查有三種檢查:1、胸膜活檢2、X線檢查 3、超聲波檢查 具體的話就不細說了! 1、一般治療:體溫38℃以上可卧床休息,一般患者可以適當起床活動。總的休息時間大約以體溫恢復正常,胸液消失後仍須持續2~3個月。 2、胸腔穿刺抽液:由於結核性胸膜炎胸液蛋白含量和纖維蛋白含量高,容易引起胸膜粘連,故原則上應盡快抽盡胸腔內積液,每周2~3次。首次抽液不要超過700ml,以後每次抽取量約1000ml,最多不要超過1500ml。如抽液過多、過快,可由於胸腔內壓力驟降發生復張後肺水腫和循環衰竭。若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脈搏細弱、四肢發冷、血壓下降等反應,立即停止抽液,皮下注射0.5%腎上腺素0.5ml,同時靜脈內注射地塞米松5~10mg,保留靜脈輸液導管,直至症狀消失。如發生肺復張後肺水腫,應進行相應的搶救。胸腔抽液有以下作用: ①減輕中毒症狀,加速退熱。 ②解除肺臟和心臟血管受壓,改善呼吸及循環功能。 ③防止纖維蛋白沉著所致胸膜粘連肥厚。目前也有學者主張早期大量抽液或胸腔插管引流可減少胸膜增厚和胸膜粘連等並發症。 3、抗結核葯物治療:一般採用鏈黴素(SM)、異煙肼(INH)和利福平(RFP)或鏈黴素(SM) 異煙肼(INH) 乙胺丁醇(EMB)聯合治療。鏈黴素(SM)0.75~1.0g/d,肌內注射,療程2~3個月。異煙肼(INH) 0.3g/d,頓服,利福平(RFP) 0.45~0.6g/d,頓服,乙胺丁醇(EMB) 0.75g/d,頓服,上述口服葯物均連續服用1.0~1.5年。治療過程必須注意抗結核葯物的副作用,如聽力的變化、視覺的變化和肝功能等,發生時應根據情況減量或停用。 結核性胸膜炎不主張常規使用糖皮質激素,因為有許多副作用。當大量胸腔積液、吸收不滿意或結核中毒症狀嚴重時可用潑尼松30mg/d,至胸液明顯減少或中毒症狀減輕時每周減少5~10mg,一般4~6周停葯。減葯太快或用葯時間太短,容易產生胸液或毒性症狀的反跳。胸腔內注射抗結核葯物或皮質激素沒有肯定意義。抗結核葯物在胸液的濃度已經足夠,胸腔內注射葯物對胸液的吸收及預防胸膜增厚與不用葯物者沒有顯著差異。 接下來是術後的一些注意事項! 1.避風寒、慎起居、怡情志、戒煙酒、不恣食生冷。 2.惡寒發熱、寒熱往來時,隨寒熱輕重程度的不同,增減衣被,觀察胸痛與咳嗽、呼吸的關系。若咳嗽、呼吸時胸痛加劇,則避免過多側轉翻身,增加痛苦。大量積液,呼吸困難者,取半卧位,酌情給氧。 3.使用逐水葯時,應做好服葯前准備,檢查胸水部位,觀察葯後反應,注意呼吸、胸痛及全身情況的變化。 4.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積液量過多時,以素半流飲食為宜。積液減少時,宜逐漸增加牛奶、雞蛋、瘦肉等營養食品,以扶助正氣,並可選用甲魚、百合、銀耳等品滋補調養。 5.病趨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不可過勞。 好了樓主說了這么多,給分吧,嘿嘿
B. 超聲波療法的主要適應證禁忌證
1.運動支撐器官創傷性疾病腰痛、肌痛,挫傷,扭傷,肩關節周圍炎,增生性脊柱炎,顳頜關節炎,腱鞘炎等。
2.疤痕,粘連,注射後硬結,硬皮症,血腫機化。
3.作用於局部及相應的神經節段時可治療神經炎,神經痛,幻肢痛,慢性蕁麻疹,帶狀皰疹,濕疹,搔癢症,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紊亂。
4.其他腦血管病偏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眼視網膜炎,玻璃體混濁,營養不良性潰瘍。 1.凡惡性腫瘤(大劑量聚集可治),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的心區和星狀神經節,出血傾向,靜脈血栓之病區均禁用。
2.孕婦(早期)腹部及小兒骨骼處最好選用其它療法。在頭部、眼睛、心臟、生殖器部位治療時劑量要嚴格掌握。
[附處方舉例:
1.超聲波,連續式,慢移法,脊柱或骶髂病損區,0.4-0.8W/cm2,6-8分鍾,每天一次,6-12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腰骶勞損,骶髂勞損,棘間韌帶勞損。
2.超聲波慢移法,連續式0.8W/cm2或脈沖式1-1.5W/cm2,疤痕,粘連部位,6-10分鍾,每日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增生性疤痕,注射後硬結,局限性硬皮症。
3. 超聲波脈沖式,慢移法,相應的神經節段或神經疼痛區域,0.6-1.2W/cm2,4-10分鍾,每日一次,6-12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神經痛,潰瘍病,搔癢症,濕疹,慢性蕁麻疹。
4. 超聲波:水枕法,慢移法,連續式,0.4-1.0W/cm2或脈沖式0.4-1.5W/cm2,病損區5-8分鍾,每日一次,6-12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某些眼病,小關節扭傷挫傷。

C. 超聲波治療的治療作用
小劑量超聲波能使神經興奮性增高,傳導速度加快,減輕神經的炎性反應,促進神經的損傷癒合,提高痛閾,減輕疼痛。因而對周圍神經疾病,如神經炎、神經痛,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大劑量超聲波作用於末梢神經可引起血管麻痹、組織細胞缺氧、繼而壞死。
中樞神經對超波顯示較高的敏感性,一定劑量之內,超聲波對中樞神經的作用如下:作用於大腦可刺激細胞能量代謝,腦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加速側枝循環的建立,加速腦細胞功能的恢復;作用於間腦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作用於脊髓可以改變感覺、運動神經傳導。 房室束對超聲波的作用很敏感。超聲波主要影響心臟活動能力及其節律。大劑量超聲波可使心律減慢,誘發心絞痛,嚴重時發生心律紊亂,最後導致心跳停止;小劑量超聲波使心臟毛細血管充血,對冠心病患者有擴張動脈管腔及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療效。
治療劑量超聲對血管無損害作用,通常可見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低強度超聲作用下,血管器擴張;在較大劑量作用下,可引起血管收縮。更大劑量的超聲可使血管運動神經麻痹,從而造成血液流動停止。用大劑量超聲時可直接引起血管內皮腫脹,血循環障礙。 將超聲波頭直接和治療部位的皮膚接觸進行治療。此時在皮膚和聲頭之間應加接觸劑。
(1)移動法:該法最常用。治療時聲頭輕壓皮膚,在治療部位作緩慢移動,移動速度以每秒1-2厘米為宜。
(2)固定法:較少採用。將超聲波聲頭以適當壓力固定在治療部位。此法易產生過熱而發生「骨膜疼痛反應」。故治療劑量宜小。 (1)水下法:治療時將超聲波聲頭和治療肢體一起浸入36-38℃溫開水中,聲頭與皮膚距離1-5厘米,劑量要比直接接觸法稍大。
此法常用於不規則的體表,局部痛覺敏感的部位或聲頭不便直接接觸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踝、肘、潰瘍等。
(2)輔助器治療法:常用有水漏鬥法,水枕或水袋法。後者是用薄橡皮膜製成袋,灌滿煮沸過的溫水,然後再塗接觸劑進行治療,用於面部、頸部、關節、前列腺、牙齒、眼等不平之處。
(3)聚集照射法:利用凹面鏡和聲透鏡將超聲波高度集中在某一部位而獲得大能量超聲波的作用,以做特殊治療。如治療腫瘤時用。 1.治療強度:以0.4-1.5W/cm2為宜,水下法、水枕法時強度可稍大臨床多採用低、中等強度。
2.治療時間:總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多選擇5-10分鍾。固定法要比移動法治療時間要短。
3.療程:一般治療次數5-10次,慢性病15-20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一次。療程間隔1-2周。 1.外科疾病:軟組織扭挫傷、乳腺炎、頸椎病、運動支撐器官創傷性疾病腰痛、肌痛、肩關節周圍炎、增生性脊柱炎、顳頜關節炎、腱鞘炎、退行性骨關節病等。
2.皮膚科疾病:蕁麻疹、瘙癢症、硬皮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帶狀皰疹、濕疹等
3.神經科疾病:腦血栓形成、腦梗死、腦出血、腦外傷、神經炎、神經痛、幻肢痛、坐骨神經痛等
4.其他腦血管病偏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眼視網膜炎、玻璃體混濁、營養不良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紊亂。 凡惡性腫瘤、急性全身性感染、高熱、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的心區和星狀神經節、出血傾向、感覺神經異常的局部、孕婦腹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