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四代戰斗機都有哪些特點和優點
第四代戰斗機指的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陸續開始服役的、吸收第三代戰斗機設計與使用上的經驗,加上諸多空中沖突與演習顯示出來的問題和需求,融合之後成為冷戰結束前後最主要的角色。
特點:
除了多用途和精密航電的發展方向大致不變以外,第四代戰斗機放棄對高速,高翼負荷的設計追求,轉而擴展飛擾襪嘩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運動性,其中又以美國空軍約翰·柏伊德上校提出的能量運動理論(Energy Maneuverability Theory, EM)對第四代許多飛機設計的影響最深。運用新材料與技術開發的大推力渦輪扇發動機開始廣泛運用於第四代戰斗機上,取代過去的渦輪噴射發動機。新型發動機推力提升的同時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體積較小的機型也有機會用有較長的航程,像是F-16A使用內載燃料的航程比F-15A還要高。因為第四代戰斗機在只有攜帶一部分燃料以及兩枚導彈的情況下,多數可以達到推力大於重量的狀態,也就是推重比大於一,使得許多廠商經常以此作為廣告的促銷手段之一。
第四代開始引入線傳飛控與靜不穩定的設計概念搭配,完全顛覆過去的氣動力設計方式和飛行控制機構。靜不穩定的理論早已存在,可是傳統的控制系統無法以每秒數十次以上的頻率不斷改變控制面的角度,維持穩定飛行。直到線傳飛控搭配電腦系統成熟化之後,靜不穩定設計能夠更充分運用機身產生的升力,提升運動性等優點方才露出實用化的曙光。其中又以F-16戰斗機為採用的先驅者。在F-16之後許多國家紛紛跟進,在改良型或者是嶄新設計的型號上採用。好皮
數位電腦成熟與超高速晶元的量產,將過去使用與顯示非常復雜的雷達改頭換面,以多樣化的圖形和文字顯示更多的資訊,提高飛行員的狀態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SA)。同樣的技術與產品激發出另外一條路線的發展是飛行儀表電腦化(也稱之為數位化或者是玻璃座艙),利用多功能,單色或者是彩色的陰極(CRT)或者是液晶顯示屏幕(LCD)取代以往的指針儀表,過去令人眼花撩亂的儀錶板被大小不同的方型屏幕所取代,這些屏幕除了顯示被取代的儀表的信息以外,還可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訊息,利用重合或者是切換的方式提供,例如將彩色數位地圖與導航系統整合之後,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出飛機在地圖上的位置和附近的地形。
此緩行外,第三代設計為了降低高速下的阻力,座艙罩的外型需要與機身配合而犧牲飛行員的視野,在第四代大幅改進,採用泡型艙罩或者是類似的設計,讓飛行員能夠更有效的掌握周遭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