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製冷量和製冷功率換算
平常我們很容易將空調製冷量與耗電功率弄混,因為兩者都是以千瓦為單位。本文從原理入手,介紹兩者區別。
當你問一個家庭用戶,你所用空調的用電功率是多大時,他可能答比如「5千瓦」,實際上家用哪有這么大功率呀?顯然,他說的是製冷量,而耗電功率僅約2千瓦,這是怎麼回事呢?
空調的製冷量,實際上就是從使用的室內「搬出去」的熱量,通過轉移熱量而達到降溫效果。
熱量過去常用卡(cal)千卡(kcaI)表示,千卡也稱大卡。現在熱量統一用功率表示,用「千瓦」(kw)。他們之間什麼關系呢?
1千瓦=860千卡/小時(精確一點為859.85千卡/小時)
此外,我們還應把它與電功率建立起來聯系,才能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我們知道:
電壓的單位是:1伏(V)=1焦耳/庫倫。
電流的單位是:1安(A)=1庫倫/秒。
功率的單位是:
單位功率=單位電壓×單位電流=1伏×1安=(1焦耳/庫倫)×(1庫倫/秒)=1焦耳/秒。表示每秒做功的速率。
而我們的功率一般是以小時為單位時間,並且功率單位為瓦(w)。那麼我們將1焦耳/秒的分子分母同乘以3600,得:
1瓦=(1焦耳×3600)/(1秒×3600)=3600焦耳/小時。
1千瓦=3600千焦/小時
現在要和熱量建立聯系。我們知道,熱的功當量是:
1焦耳=0.24卡(精確一點是0.2389卡)。
1千焦=2.4×10-4千卡。
從而熱量的功率為:
1千瓦=(3600千焦×2.389×10-4千卡)/小時=860千卡/小時。
或:1度電=1千瓦·小時=860千卡
那麼本文開頭用戶所說的5千瓦相當於多少熱功率呢?就是:
5千瓦=5×860千卡/小時=4300千卡/小時。
我們了解了電功率和熱的關系,由銘牌或說明書上製冷量就可以計算出熱大卡。如上面用戶所說的機子,我們查一下空調的說明書或銘牌,他所說的應是製冷量5千瓦,查製冷量5千瓦的空調,其耗電量僅為2千瓦左右。
製冷量5千瓦的空調,其耗電量僅為2千瓦左右,這決定於「COP」也就是「能效比」或「性能系數」
。
能效比公式為:
能效比=製冷量/製冷運行所消耗的功率
注意,冬天空調制熱時的公式與製冷同。
能效比因廠家、型號不同而不同,家用空調一般為2~3,好一點的做到了3~4。
我們應選用能效比高的空調,以降低耗電量。
小結:
(1)1千瓦=860千卡/小時。
(2)製冷量以千瓦為單位,耗電量也以千瓦為單位。
(3)製冷量不等於耗電功率,前者大於後者,其倍數決定於能效比。
(4)能效比=製冷量/製冷運行所消耗的電功率
(5)能效比越高,耗電量越小。
(6)不要把製冷量與耗電功率相混,真正計算用電多少的是耗電功率。
空調的工作原理是熱泵,空調的額定功率是單位時間空調消耗的電能。製冷功率是單位時間空調運送熱能的多少。熱能的單位和電能的單位一樣,才造成這樣的誤解。拿水泵做個比方,一台1千瓦的水泵抽水一小時消耗消耗1千瓦時電能,也就是一度電,而他抽水是幾個立方米這樣的問題
電功率和熱功率的比值,一般在3左右
『貳』 空調製冷量與用電功率怎麼換算
空調製冷功率與機房面積換算公式?
方法1:功率和面積方法Qt=Q1+Q2Qt總冷卻能力(千瓦)Q1室內設備負載(=設備功率X0.8)Q2環境熱負荷(=0.18千瓦/m2X設備房間面積)方法2:區域方法(僅當該地區已知)Qt=SxpQt冷卻能力(千瓦)設備房間總面積(平方米)P冷卻能力評估指標
機房精密空調電功率一般是多少
我覺得問題沒那麼簡單。普通UPS無法為空調供電。計算它沒有意義。需要注意的一點是:UPS一般會說VA是多少不是w。壓縮機可能只有1KW,但也可能需要10KVA的UPS來運行。普通UPS不支持電感負載。非常大的機房需要一個發電機組來運行大型空調機組,或一個機械UPS(飛輪)。這又不是什麼可怕的死亡。就像完全停電,瞬間過流。簡單地說:功率=電壓*電流*餘弦角度UPS提供最大電流,但如果餘弦角度只有0.1,這意味著需要10倍的電流才能獲得相同的功率。一般情況下,電感性和電容性負載不適用於普通UPS。
空調的幾匹怎麼換算功率
1P=2500W(製冷量)=0.735W(功耗)房間面積=製冷量/140您的理論製冷量=36*140=5000W您的計算機需要製冷量=15*200=3000W您實際製冷量=5000+3000=8000W
空調製冷量與用電功率怎麼換算?
空調製冷量為2300W ~ 2600W,壓縮機功率為0.73KW
『叄』 空調製冷量與用電功率怎麼換算
空調的「匹」數,是指空調的製冷功率,或者叫製冷量(W),也就是空調的輸出功率的能量。製冷功率是製冷量的1.162W,製冷量的單位是大卡。
1匹空調的製冷量大約為2000大卡,換算成製冷功率,乘以1.162W,即2000大卡×1.162=2324(W)(瓦)製冷功率,則1.5匹的應為2000大卡×1.5×1.162=3486(W),根據計算值,大致能判定空調的匹數和製冷功率,2200W—2300W稱為小一匹機,2500W稱正一匹機,2600W稱大一匹機。2800W的稱1.25匹,3200W稱小一匹半,3500W稱正一匹半,3600W稱大一匹半。4500(W)—5100(W)可稱為2匹,或者稱小二匹機,或者正二匹機,或者大二匹機。以此類推,各種叫法,均可以。
知道了空調的製冷功率,就是空調的輸出功率,我們還需要知道空調的輸入功率,就是電功率,知道了電功率才可以選擇電線的截面積和保護用的空氣斷路器,或者叫空開。
電功率是製冷功率除於能效比。能效比是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之比的值,稱能效比;歐洲的能效標准,空調能效水平分為A、B、C、D、E、F、G共7個級別。其中A級最高,能效比為3.2以上;D級居中,介於2.8~2.6之間;E級以下屬於低能效空調。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空調處於歐洲E級水平。而在日本國內的空調器的能效比現在一般都在4.0~5.0左右。原來製冷能效比(EER)最高的是一款東芝開利空調,其製冷能效比為6.3。目前,科龍第四代雙高效空調以6.65的製冷能效比,刷新了世界最高的空調能效比紀錄。據悉,其在科龍實驗室測得的能效比最高值已超過7.0。這說明我國的空調行業發展還是頗具潛力的。我們國家的目前的標準是;一級能效比是3.4以上,二級是3.2,三級3.0,四級是2.8,五級是2.6。級別越大能耗越高。目前國家已經規定企業不再允許生產能效比在3.0以下級別的空調,該級別的空調屬於淘汰產品。比如;原來的高能耗機,能效比是五級,那麼,1匹空調的電功率就是=
2000×1.162≈2324(W)/2.6≈894(W),如果是現在的一級低能耗機,那麼,就是=
2000×1.162≈2324(W)/3.4≈684(W),一級比五級節省電能;894-684=211(W),如果一天製冷工作5小時計算,一個月150h×211W
=
31.65度/月。因此,空調選擇時,除了選擇需要的製冷量,還要根據價格比和能效比選擇合理的能效比檔次。
電線的截面積選擇,建議按照低能耗值選擇,根據單相功率計算空調的額定電流,因為,空調有壓縮機,風扇等電器均屬於電感性電器,因此,按照感性負載計算電流,I=P/U/Cos¢,功率因數Cos¢考慮0.80,那麼,I=1000/220/0.80≈5.68(A),知道了一千瓦電功率的空調機的電流是約5.7安,我們可以通過該數值,求出多少匹空調的電流了,比如,1.5匹空調的電流I≈(1.5×2000×1.162/2.6)×5.7≈7.6(A),根據導線截面的安全載流量,1㎜²的銅芯線即可,但是,考慮到線路的機械強度及損耗和穿管敷設的散熱效應等情況,建議選擇1.5㎜²的銅芯線為最佳選擇。
空氣斷路器的額定容量,是按照空調的額定電流的1.3-1.5倍選擇。
通常情況下,家庭普通房間每平方米所需的製冷量為110-150W,客廳、飯廳每平方米所需的製冷量為145-175W。因為,家用電器在工作時也要產生一些熱量,這就要消耗部分的製冷量,比如像;電視、電燈、冰箱等每W(瓦)功率要消耗製冷量1(W),門窗的方向也要消耗一定的製冷量,東面窗150W/M2,西面窗280W/
M2,南面窗180W/
M2,北面窗100W/
M2,如果是樓頂及西曬可考慮適當增加製冷量。可根據實際情況估算需要製冷量,還要根據個人對環境溫度的感受程度,選擇合適的空調機。
『肆』 16000W是多少KW
16000W是16KW。
通常提到的坦啟都是製冷量,1匹空調是2500w製冷量,16000w就是6匹空調,全功率工作的時候譽洞,室內能產生16kw冷量,同時,室外機要散熱16000瓦熱量,因為還有機器自身產生的工作熱量,實際室外機散熱量讓虛如是大於16000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