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武器發展史能不能細說一些關於中國武器方面的東西,寫論文需要資料
兵器發展概況;中國近代兵器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劃分,大體可分為;第一階段的兵器製造皆在晚清時期;至19世紀末期,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第二階段國內歷經新舊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北洋政府時期,由於軍閥戰爭,各派軍閥競相發展武器;自1928年國民政府宣告統一至1937年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兵工廠西遷,被迫進行戰時生產;
中國近代兵器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劃分,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製造帶有火帽擊發機構的前裝槍炮到早期後裝線膛槍炮(即早期後膛槍炮)。此時製造的後膛步槍為單發槍,後膛炮為架退炮。所用發射葯和炸葯皆為黑火葯或栗色火葯,炮彈為具有簡單引信的榴彈(開花子)、穿甲爆破彈(鋼質子)及穿甲彈(實心子)。第二階段系步槍發展為連發(連續供彈)槍,並開始製造輕重機槍,火炮己發展為管退炮.發射葯為無煙葯,炮彈為已具有較復雜保險裝置引信的榴彈、榴霰彈、破甲彈,所裝炸葯為各種猛炸葯。第一階段約從19世紀60年代初至19世紀90年代末,前後約40年;第二階段從19世紀90年代初至1949年,約60年,其中前10年為兩個階段的重疊交叉時間。
第一階段的兵器製造皆在晚清時期。清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先從國外購買洋槍、洋炮,繼而購買設備、引進技術、建廠籌造,前後共創辦42個局、廠。最初生產各式前裝滑膛和線膛步槍、馬槍、抬槍、炸炮(沖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彈葯、地雷、水雷等,然後發展為生產林明敦邊針、林明敦中針、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後膛單發步槍和阿姆斯特朗、克虜伯、克魯森等後膛要塞炮、過山炮。這一時期,所建工廠大多為生產槍、炮、彈、葯的綜合性工廠,但缺乏正規工藝,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後。
至19世紀末期,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槍,1895年湖北槍炮廠開始製造漢陽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槍,1892年江南製造局製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該局又開始製造克虜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國兵器發展逐漸進入一個新階段。
第二階段國內歷經新舊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第三次國內戰爭等幾個時期,又受國外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不同時期,兵器製造的品種和發展重點各有側重,在武器的品種構成上有很大變化。
北洋政府時期,由於軍閥戰爭,各派軍閥競相發展武器。這時作戰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陣地戰開始向運動戰轉變.在兵器的技術結構上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和發明的部分新型兵器,開始引入國內製造,除普遍製造連發槍外,開始大量製造各種輕重機槍、沖鋒槍、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手榴彈、航空炸彈等。火葯中的無煙葯也得到較快的發展。這個時期的兵器品種增多,產量增大,其產品總體技術水平大體接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稍後時期的水平。
自1928年國民政府宣告統一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對所轄兵工廠進行了整頓和調整,開始向生產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一時期,兵器的品種變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變。如步槍發展為中正式步槍(仿1924年式毛瑟槍),輕機槍逐步統一為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逐步採用馬克沁式重機槍,迫擊炮及彈由英式改為法式。同時陸續開始了防化器材、化學戰劑和軍用光學儀器的籌備製造,並擬定了全國兵器發展規劃,統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發展規劃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實現。這一時期,東三省兵工廠被日軍侵佔,上海兵工廠撤銷,給中國兵器工業的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兵工廠西遷,被迫進行戰時生產。這一時期,針對當時作戰特點和生產條件,大大發展了適於山地作戰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給的各種輕型兵器,包括步槍、輕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戰防炮、手榴彈、槍榴彈、擲榴彈、地雷(甲雷)、炸葯包等;
而重型兵器生產因設備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於停頓或半停頓狀態。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原有的兵工廠進行了調整和遷並,並接收了日偽的兵器生產單位,進行整頓和改建,兵器製造能力相對集中,重新開始了重型兵器的生產,一部分是抗戰前產品,一部分是對接收的日式兵器進行仿製、配套和加工。為發動內戰,除繼續加緊製造迫擊炮、手榴彈、步機槍外,還進行了M3A1式沖鋒槍、57無坐力炮、2.36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發射筒等輕型兵器的仿製,這也是中國近代最後研製或製造的幾種較新式的兵器。
以下就槍械、火炮、彈葯、火炸葯、防化器材、軍用光學器材等各類兵器的主要品種、結構、性能和工藝發展情況,擇要進行介紹。
一、槍械
中國近代時期的槍械,包括各種步槍、抬槍、機槍、沖鋒槍、手槍、信號槍及槍榴彈發射器等。其中步槍又包括普通步槍和馬槍,機槍包括重機槍和輕機槍。
(一)步槍
步槍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為普通步槍和馬槍。兩者結構基本相同,但馬槍較短、較輕,適於騎兵使用,又稱騎槍。另有一種抬槍,其結構原理同步槍,需兩人共抬,故名抬槍,其所用彈葯與步槍有所區別,射程更遠。
步槍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為主;第二階段為後膛連發槍。但兩個階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製造有前裝槍,但系採用手工製造的火繩槍。自19世紀50年代後,西方國家的新式槍械大量進入中國,到60年代初期,輸入的槍械已有各種用火帽發火的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在第一階段開始大量製造的是各種前裝滑膛槍及前裝線膛單發槍(亦稱前裝來復槍),同時部分局、廠也開始製造各種後膛單發槍。晚清時期,製造槍械的局、廠達21個,其中生產後膛單發槍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廣東、四川等機器局及湖北槍炮廠等11個局、廠。自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槍和1895年湖北槍炮廠試製成功1888年式毛瑟槍後,便開始進入後膛連發槍的製造階段。主要以仿製各式毛瑟槍為主,最初稱漢陽式步槍,最後發展為中正式步槍。從晚清至1949年製造後膛連發槍的局、廠先後有23個。晚清和北洋政府時期,生產較為分散,抗日戰爭
爆發後,經過搬遷、合並和新建,生產工廠只有10個。抗日戰爭勝利後,又進一步調整,主要生產廠是第二十一工廠,最高年產量達10萬支(1947年),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近代時期,共生產各式步槍(合馬槍、抬槍)約280萬支。其發展過程如下:
1.前裝槍及後膛單發槍
此處所說的前裝槍即前裝火帽槍,以別於中國古代的前裝火繩槍。前裝火繩槍是用火繩發火的前裝滑膛槍,而前裝火帽槍則是將其火繩改為火帽擊發機構。該機構為一錐形發火嘴,嘴內裝引火葯連通槍管內發射葯:嘴上置銅火帽,另有一鳥頭形打火錘。扣動扳機,打火錘在簧力的作用下擊發火帽,點燃引火葯及發射葯。此機構先系英人在1807年發明,以後西歐各國相繼採用,19世紀60年代傳入中國。早期建立的一些機器局、廠,大都生產過此種前裝槍。
前裝槍又分為前裝滑膛槍及前裝線膛槍兩種。前裝滑膛槍,槍管內無膛線,一般採用散裝黑葯、群子,結構簡單,製作方便,此種槍早期建立的機器局製造較多,主要有西安、蘭州、山東、山西、四川等機器局。
前裝線膛槍則在槍管內刻有膛線,槍彈為獨個鉛子。鉛子形狀有多種,一般為長形擴張式,底部中空,呈圓錐形,裝有鐵塞或木塞,借火葯燃氣壓力使鉛子圓柱部壓入膛線而起密封作用。其射擊精度和侵徹力較前膛滑膛槍為高。江南製造局於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國的前膛來復步槍和馬槍。其中所制德國前膛來復槍,口徑11毫米,初速45.7米/秒,射程457米,有帶表尺的瞄準裝置及刺刀等物,結構較復雜。其後天津、吉林、雲南、陝西等機器局也開始製造。
前裝槍由於彈葯須從槍口裝入,裝填速度較慢,射擊精度較差,性能落後。後逐漸被後膛槍所代替。
後膛槍的仿製,開始時間較早。江南製造局在1867年仿製前裝線膛槍的同時,即已開始仿製美國林明敦邊針槍,以後山東、天津、四川機器局也陸續仿製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後膛槍。這些槍均系黑葯、鉛彈單發槍,所用槍彈為葯筒、黑葯、底火、彈頭結合在一起的定裝式黑葯鉛彈,從槍管後膛裝入。槍身有擊針擊發式的閉鎖機構,槍彈裝入後進行閉鎖,扣動扳機擊發,火葯氣體不能外泄,增大了彈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彈方式皆為單發裝填。射擊精度、射程及射速均優於前裝槍。
後膛單發槍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是:
(1)林明敦邊針槍,此槍系美國1866年裝備部隊用槍,口徑13毫米,槍重4.2公斤,射程100~1000碼①,閉鎖方式為滾動閉鎖。該槍僅江南製造局製造,1867~1883年共生產步槍2.5萬余支、馬槍717支。
(2)0.57英寸②斯乃德槍。此槍為美國人斯乃德發明,1867年英國採用。系在恩飛耳德前裝槍的基礎上改進而得,結構簡單,口徑14.66毫米,槍全長1397毫米,槍管長990毫米,槍重4.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碼,射速可達18發/分。天津機器局於1874年仿製時曾向英商購買閉鎖裝置數千具,將舊有的思飛耳德前裝槍改為後裝斯乃德槍,以提高性能,節約開支。四川機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槍,但未投產。
(3)0.45英寸馬梯尼亨利槍。此槍口徑為11.43毫米,槍管長843毫米,槍重4.1公斤,初速412米/秒,閉鎖方式為起落式閉鎖。該槍1871年英國正式採用,山東機器局於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機器,照式仿製,不到兩月,即造出120餘支,質量與英式相當。其後四川機器局亦有製造,1896~1901年共製造3975支。
(4)林明敦中針槍。此槍口徑10毫米,槍長1321毫米,槍重4.34公斤、射程300~1200碼。閉鎖方式在原滾動閉鎖方式下改進其組合彈膛和閉鎖機構,使它變得更簡單、更確切。該槍自1884-1890年在江南製造局製造,後因產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積存1萬支,無人領用。後在原槍機簧後,添置活蓋,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該槍除江南製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機器局也曾製造。
①1碼=0.9144米
②1英寸=2.54厘米
(5)黎意槍。此槍系美國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設計,是在原設計連發槍的基礎上去掉彈倉的單發步槍,口徑11毫米,槍全長1340毫米,槍重4.1公斤,射程100~1200碼。江南製造局最初於1883~1885年仿造36支,繼後,由於林明敦中針槍因質量問題停產,乃於1890~1892年問又重新製造黎意槍,共造1720支。
(6)1871年式毛瑟槍。此槍系德國著名槍械設計專家被得?保爾?毛瑟於1866年發明,1871年為德軍正式採用。槍口徑為11毫米,槍長1292毫米,槍管長852毫米,槍重4.54公斤,射程300~1600碼(另有一種馬槍,槍長953毫米,槍管長648毫米.槍重3.2公斤,射程200一1100碼),採用槍機旋轉閉鎖機構,閉鎖突榫位於機頭部位、閉鎖時突榫支撐在節套前端的閉鎖槽內,左右對稱,受力均勻。由於其閉鎖與擊發機構平穩可靠,在近代步槍中得到廣泛運用。除江南製造局1883年試造12支外,四川、河南、廣東、廣西等機器局曾先後生產。四川機器局於1905~1910年生產5386支。
除上述各種步、馬槍外,當時還生產抬槍。抬槍亦分前裝滑膛、前裝線膛及後裝線膛等三類,其結構原理與同類的步、馬槍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裝葯量、威力、後坐力等比步、馬槍為大。
19世紀60年代以前生產的抬槍為前裝滑膛、散裝黑葯、火繩點火,60年代後,也開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國製造各種類型有擊發機構的前裝和後裝抬槍。至1905年,製造的單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陝西、雲南、蘭州、廣東、吉林等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製造的品種有各種規格的前裝滑膛和線膛抬槍及林明敦邊針、黎意、毛瑟、7響和五子等後膛抬槍。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個機器局的總產量分別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餘各局產量僅數支到數百支。四川機器局從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槍5257支,是製造抬槍最多的局。
由於抬槍品種繁雜,其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製造局造邊針後膛抬槍,口徑15.9毫米,槍全長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鉛子重231克;山西機器局造抬槍口徑25毫米,槍長2200毫米,湖南機器局造抬槍,全長2032毫米,鉛子全重52.2克,陝西機器局造拾槍,口徑41.3毫米,槍長1588毫米,凈重14.14公斤。
在中國,後膛槍代替前裝槍的過程極其緩慢。從1867~1908年的41年間,許多機器局對前裝槍和後膛槍都輪番進行生產。前裝槍沒有被後膛槍及時取代,主要原因是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製造槍械的設備、材料及技術人員缺乏,因而嚴重地限制了兵器的發展和更新換代。李鴻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緒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摺中曾談到:後膛槍雖較前裝槍精度高,射程遠,但前裝彈葯製造較易,而後膛槍彈必須造以機器,耗費既巨,且又一時不能奏效。為保存實力計,除已操練後膛槍者外,平時操練應用前裝槍。近來所購新槍2萬余支,費款數十餘萬,用心十餘年,始得如此。新槍只可存放.以應臨時事變。槍彈乃槍之命脈,但後膛槍彈製造復雜而費用大,遇有戰事,十年之蓄,不夠數月之需。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許多地方為應付眼前需要,仍繼續製造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直到民國初期才基本停造。
這一時期.中國槍械製造所需的主要設備和材料,大都購自外國。機件加工除一般車、銑、鑽、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槍件採用自由鍛造法制出坯件,然後鉗工劃線、機械加工後修銼成型。槍管膛線加工用扁鑽和挖刀先加工出內膛,再在專用拔來復線機上,固定槍管.用一單刃刀具隨與來復線相同之靠模板旋轉拉出來復線。槍管採用手工校直,槍托加工.除粗坯用機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採用碳化法,表面處理採用琺藍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質量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換。
2.後膛連發槍
後膛連發槍(即後膛連續供彈步槍),是在後裝單發槍的基礎上增設一個能容若干發槍彈的彈倉的槍,可以連續供彈。每分鍾可發射槍彈10~12發,較單發槍先進。中國製造該種槍始於1891年江南製造局製成的快利步槍。湖北槍炮廠於1893年開始仿製1888年式毛瑟槍,1895年投產稱漢陽式步槍。1907年廣東軍械製造總廠仿1904年式毛瑟槍,製成1907年式步槍。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仿1898年式毛瑟槍,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仿日38式6.5毫米步槍。1935年鞏縣兵工廠仿1924年式毛瑟槍製成中正式步槍。這些槍是中國近代生產最有影響的6種後膛連發步槍。其中漢陽槍流傳最廣,製造的工廠最多、時間最長,從1895~1946年52年間,8個廠總產量為100餘萬支,個別廠製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槍被定為制式步槍後,多數工廠生產此槍,其中.第二十一工廠生產工藝較正規,產品質量較高.生產數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產42.6萬余支。各局、廠在仿製這些槍支過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進。除以上幾種步槍外,1905年漢陽、上海兩局、廠還分別研究成功數種自動步槍,但末投入生產。
在連發槍的發展過程中,歷屆政府曾多次研究討論制式口徑。在1903年,代理兩江總督張之洞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提出參照日本、英國小口徑槍,擬定全國步槍口徑為6.5毫米,政務處同意該項意見。後陸軍部復議仿德國陸軍的編制和裝備,以德國代行設計的口徑6.8毫米1904年式毛瑟槍為制式。該槍於1907年試成,故又稱1907年式步槍或光緒三十三年式步槍。1912年廣東兵工廠提高其精度,定名為元年式步槍①。1913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重新規定步、馬槍口徑為7.9毫米,1915年陸軍部軍械司又復提出步槍制式定為元年式,口徑為6.8毫米,認為該口徑的步槍和槍彈於中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但由於當時軍閥割據、南北對峙,未能實現。1919年廣東及四川兵工廠先後將元年式步槍口徑改為7.9毫米。因7.9毫米槍彈威力大,殺傷力強,當時引進的步機槍大多為7.9毫米,為便於槍彈通用,乃逐漸轉向7.9毫米口徑,稱為元年式7.9毫米步槍。1928年兵工署統轄全國兵工廠後,重新探討兵器制式化問題。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兵器制式化會議,議定步槍採用德國1924年短式毛瑟步槍為制式步槍(口徑7.9毫米)。1935年鞏縣兵工廠首先仿製成功,定名為24年式步槍,又稱中正式步槍,1940年後,經第二十一工廠參照德國圖紙,改進機床,設計製造工藝、工裝,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產,一直生產至1949年。
①民國時期試製成功的兵器,多以產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槍,即民國元年試制定型,但亦有個別產品以正式投產的年份命名的。
(1)快利步槍
快利步槍,是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連發槍。1890年,兩江總督李鴻章因見江南製造局所造槍支均是舊式,仿造英國南夏槍亦不適用,乃「飭令專就曼利夏、新毛瑟兩式講求仿造。」②同年,江南製造局在購得各國樣槍後,先後仿造了奧地利曼利夏和英國新利樣槍。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專業論文、應用寫作文書、中國近代兵器發展史57等內容。
B. 雕銑機哪個牌子好
要看雕銑機哪個牌子好首先要看它的性能,然後看它的價格,這兩者都有優勢你才可以考慮,我以前用過上海劍智的雕銑機,感覺還不錯,你可以去他們網站看看
C. 數控機床的自動編程是怎麼實現的
原理
自動編程是藉助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裝置自動完成從零件圖構造、零件加工程序編制到控制介質制
作等工作的一種編程方法。它的一般過程:首先將被加工零件的幾何圖形及有關工藝過程用計算機能夠識別的形式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內的數控編程系統對輸入信息進行翻譯,形成機內零件的幾何數據與拓撲數據;然後進行工藝處理,確定加工方法、加工路線和工藝參數。
通過數學處理計算刀具的運動軌跡,並將其離散成為一系列的刀位數據;根據某一具體數控系統所要求的指令格式,將生成的刀位數據通過後置處理生成最終加工所需的NC指令集;對NC指令集進行校驗及修改;通過通訊介面將計算機內的NC指令集送入機床的控制系統。整個數控自動編程系統分為前置處理和後置處理兩大模塊。
實現自動編程的CAM軟體常用的有UG,PRO/E,MASTERCAM,Powermill,CAXA製造工程師等,可以實現多軸聯動的自動編程並進行模擬模擬。

(3)國產機床什麼時候能配洋刀擴展閱讀
我國數控加工及編程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始於航空工業的PCL數控加工自動編程系統SKC一1。在此基礎上,以後又發展了SKC-2、SKC-3和CAM251數控加工繪圖語言,這些系統沒有圖形功能,並且以2坐標和2.5坐標加工為主。
我國從「七五」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研究和應用CAD/CAM技術,引進成套的CAD/CAM系統,首先應用在大型軍工企業,航天航空領域也開始應用,雖然這些軟體功能很強,但價格昂貴,難以在我國推廣普及。
「八五」又引進了大量的CAD/CAM軟體,如:EUCLID-15、UG、CADDS、I-DEAS等,以這些軟體為基礎,進行了一些二次開發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應用成功,但進展比較緩慢。
我國在引用CAD/CAM系統的同時,也開展了自行研製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後,首先在航空工業開始集成化的數控編程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如西北工業大學成功研製成功的能進行曲面的3~5軸加工的PNU/GNC圖形編程系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第二汽車製造廠合作完成的汽車模具、氣道內復雜型腔模具的三軸加工軟體,與331廠合作進行了發動機葉輪的加工;華中理工大學1989年在微機上開發完成的適用於三維NC加工的軟體HZAPT;中京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製的唐龍CAD/CAM系統,以北京機床所為核心的JCS機床開發的CKT815車削CAD/CAM一體化系統等。
到了20世紀90年代,響應國家開發自主產權的CAD/CAM的號召,開始了自行研製CAD/CAM軟體的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如:
由北京由清華大學和廣東科龍(容聲)集團聯合研製的高華CAD、由北京北航海爾軟體有限公司(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正軟體研究所)研製的CAXA電子圖板和CAXAME製造工程師、由浙江大天電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基於特徵的參數化造型系統GSCAD98、由廣州紅地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發的基於STEP標準的CAD/CAM系統金銀花。
由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開發的具有自主版權的基於微機平台的CAD和圖紙管理軟體開目CA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行研製開發的超人2000CAD/CAM系統等,其中有一些系統已經接近世界水平。雖然我國的數控技術己開展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終未取得較大的突破。
從總體來看,先進的是點,落後的是面,我國的數控加工及數控編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約有10一15年的差距,差距主要包涵以下幾個方面:數控技術的硬體基礎落後,CAD/CAM支撐的軟體體系尚未形成,CAD/CAM軟體關鍵技術落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動編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動編程技術
D. cnc編程是什麼
cnc編程指的是數控加工中心,也就是普通的加工機器現在變成用電腦控制的那一種。
cnc機床是一種技術集成度及自動化程度很高的機電一體化加工的配置,是綜合應用謀劃機、主動控制、主動檢測及精密機器等高新技能的產品。
隨著cnc機床的成長與遍及,當代化企業對明白cnc加工技能、能進行cnc加工編程的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必將連續增長。cnc車床是如今利用最廣泛的cnc機床之一。本文就cnc車床零件加工中的步驟式樣標題進行探究。

編程步驟:
拿到一張零件圖紙後,最終應對零件圖紙分析,確定加工工藝進程,也即確定零件的加工要領(如採取的工夾具、裝夾定位要領等),加工蹊徑(如進給蹊徑、對刀點、換刀點等)及工藝參數(如進給速率、主軸轉速、切削速率和切削深度等)。
其次應舉行數值謀劃。盡大局部cnc體系都帶有刀補作用,只需謀劃形狀相鄰多少元素的交點(或切點)的坐標值,得出各多少元素的出發點盡頭和圓弧的圓心坐標值即可。
最終,根據謀劃出的刀具活動軌跡坐標值和已確定的加工參數及幫助舉動,聯合cnc體系法則利用的坐標指令代碼和步驟段模樣,逐段編寫零件加工步驟單,並輸進CNC裝置的存儲器中。
E. 數控有哪幾種系統
目前數控系統種類繁多,國內外很多公司都生產數控系統,下面介紹幾個國內外主要廠家生產的數控系統。1. 德國西門子公司20世紀80年代以來相繼推出了3系統(SYSTEM 3T主要用於車床及車削中心,SYSTEM 3M主要用於銑床或加工中心,SYSTEM 3G主要用於磨床,SYSTEM 3TT為雙CPU的車床系統,可同時控制兩台機床或雙工位)、810系統、820系統、850系統、880系統、805系統、840C系統及全數字化的840D系統;另外還在中國市場推出了802系列數控系統。2. 日本發那科公司也是數控系統的主要生產廠家之一。自1985年以來推出了0系統、15系統、16系統、18系統。其中0系統自1985年推出後不斷發展新產品,現在0C系統及0i系統仍然是常用的數控系統,另外發那科公司還在中國市場推出了0D系統。3. 日本三菱公司生產的MELDAS系列數控系統。4. 法國NUM公司也是著名的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它生產的1020/1040/1050/1060系列數控系統。5. 德國海德漢公司以生產編碼器和光柵尺而著名,該公司生產的TNC系列數控系統也是常用的數控系統。6.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94年公司主導產品「華中I型數控系統」和"慧眼紅外熱像儀",被專家評定為「重大成果」、「多項創新」、「國際先進」,列入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和「國家九五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F. 蘇州有什麼機床廠
1. 蘇州東昱精機有來限公司
主營源產品: CNC加工中心;機床零配件;CNC車床;經濟型數控機床;專用機床;PCB鑽孔機
2. 程泰機械(蘇州)股份有限公司
主營產品: CNC加工中心;機床零配件;CNC車床;
3. 蘇州紐威機床
主營產品: 卧式數控車床、立式數控車床、車削中心、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龍門加工中心、數控落地鏜銑床、加工自動線等
4. 油機機械工業(崑山)有限公司
主營產品: CNC加工中心;機床零配件;CNC車床;NC專機,自動化生產線
5. 蘇州珈瑪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主營產品: CNC加工中心;機床零配件;CNC車床
6. 蘇州市寶瑪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主營產品: 電火花線切割機;電火花成型機;電火花穿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