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空氣循環製冷系統原理
冷卻過程背後的原理是我們所熟知的物理學定律。它遵循的是熱力學第一定律:ΔU=Q+W。
公式中ΔU為內能變化,Q為傳遞的熱量,W為所做的功。氣體膨脹帶動渦輪轉動對外界做功W為負(外界對系統做功則W為正),同時氣體向外傳遞熱量Q也為負,可得ΔU為負,氣體的內能減小,溫度降低(氣體的內能與溫度成正比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就是當我們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時,打氣筒內的氣體因為我們對其做功,溫度會增加,使得打氣筒變熱。與之相反如果讓氣體對外界做功,內能減少,溫度就會降低。
此外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的熵不會減少。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不可能作相反的傳遞而不引起其他的變化。其意義在於氣體不可能自發地降低溫度,因為這違背了熱力學定律。要使氣體溫度降低,也需要對它做功。離心壓氣的作用就在此,增大氣壓,才能使之在渦輪中進一步冷卻時效果更好。
『貳』 實際製冷循環與理論製冷循環有何區別
理論循環已經假設排除了冷媒在循環過程中的沿程阻力損失、冷熱量損失。
1、製冷形式不同:
實際循環存在壓力、溫度的損失,會有閃蒸;而理論循環沒有。
理論循環是理想情況下的製冷工況。實際的循環過程中是有能耗的。
2、壓縮過程不同:
理論循環蒸發過程和冷凝過程沒有傳熱溫差,都是等壓過程,壓縮過程是等熵過程,節流過程isenthalpy過程,進入膨脹閥的冷凝壓力飽和液體,進入壓縮機是飽和蒸汽的蒸發壓力。製冷劑在管道中流動,無摩擦損失。
實際循環,蒸發和冷凝過程存在,從冷凝器傳熱溫差,進入膨脹閥是過冷液體,離開蒸發器和壓縮機過熱蒸汽,壓縮機不是等熵壓縮過程,熵增加,節流過程不是一個等焓過程,比焓值會增加,製冷劑流量管中存在摩擦損失和傳熱損失。
3、定律不同:
理論循環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勞克斯定律,但實際的循環,在系統運行過程中會有能量損失,換句話說,它是一個開放系統。壓縮機吸氣、排氣壓力和溫度。與理論相比有許多錯誤。這與壓縮機的特性有關。
與理論製冷循環相比,實際製冷循環有「壓力損失」、「壓縮間隙體積」、「冷熱損失」等,但理論循環沒有考慮在內。

(2)理想製冷循環為什麼在工程中難以實現擴展閱讀:
壓縮空氣製冷循環
由於空氣定溫加熱和定溫排熱不易實現,故不能按逆向卡諾循環運行。在壓縮空氣製冷循環中,用兩個定壓過程來代替逆向卡諾循環的兩個定溫過程,故可視為逆向布雷頓循環。工程應用中,壓縮機可以是活塞式的或是葉輪式的。
從冷庫出來的空氣進入壓氣機後被絕熱壓縮,溫度升到環境溫度以上;然後進入冷卻器,在定壓下將熱量傳給冷卻水,溫度等同於環境溫度;再導入膨脹機絕熱膨脹,溫度進一步降到冷庫溫度以下;最後進入冷庫,定壓吸熱(吸收的熱量稱為製冷量),完成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