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數控機床的研製是從哪一年開始起步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1952年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數控銑床。1955年用於製造航空零件的數控銑床正式問世!以後其他一些工業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相繼開始開發,研製和應用數控機床。
我國第一台數控機床於1958年,由清華大學研製最早的樣機!1966年我國誕生了第一台用直線——圓弧插補的晶體管數控系統。1970年初研製成功集成電路數控系統!
❷ 數控機床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數控機床誕生於美國,是由美國發明家約翰·帕森斯發明的。
數控機床是數字控制機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ools)的簡稱,是一種裝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該控制系統能夠邏輯地處理具有控制編碼或其他符號指令規定的程序,並將其解碼,用代碼化的數字表示,通過信息載體輸入數控裝置。經運算處理由數控裝置發出各種控制信號,控制機床的動作,按圖紙要求的形狀和尺寸,自動地將零件加工出來。

基本組成
數控機床的基本組成包括加工程序載體、數控裝置、伺服驅動裝置、機床主體和其他輔助裝置。下面分別對各組成部分的基本工作原理進行概要說明。
加工中心
第一台加工中心是1958年由美國卡尼-特雷克公司首先研製成功的。它在數控卧式鏜銑床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換刀裝置,從而實現了工件一次裝夾後即可進行銑削、鑽削、鏜削、鉸削和攻絲等多種工序的集中加工。加工中心是帶有刀庫和自動換刀裝置的一種高度自動化的多功能數控機床。工件在加工中心上經一次裝夾後,能對兩個以上的表面完成多種工序的加工,並且有多種換刀或選刀功能,從而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❸ 車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797年,英國機械發明家莫茲利創制了用絲杠傳動刀架的現代車床.
車床
車床是主要用車刀對旋轉的工件進行車削加工的機床。在車床上還可用鑽頭、擴孔鑽、鉸刀、絲錐、板牙和滾花工具等進行相應的加工。車床主要用於加工軸、盤、套和其他具有回轉表面的工件,是機械製造和修配工廠中使用最廣的一類機床。
古代的車床是靠手拉或腳踏,通過繩索使工件旋轉,並手持刀具而進行切削的。1797年,英國機械發明家莫茲利創制了用絲杠傳動刀架的現代車床,並於1800年採用交換齒輪,可改變進給速度和被加工螺紋的螺距。1817年,另一位英國 人羅伯茨採用了四級帶輪和背輪機構來改變主軸轉速。
為了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1845年,美國的菲奇發明轉塔車床;1848年晌神備,美國又出現回輪車床;1873年,美國的斯潘塞製成一台單軸自動車床,不久他又製成三軸自動車床 ;20世紀初出現了由單獨電機驅動的帶有齒輪變速箱的車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軍火、汽車和其他機械工業的需要,各種高效自動車床和專門化車床迅速發展。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產率,40年代末,帶液壓仿形裝置的車床得到推廣,與此同時,多刀車床也得到發展。50年代中,發展了帶穿孔卡、插銷板和撥碼盤等的程序控制車床。數控技術於60年代開始用於車床,70年代後得到迅速發展。
車床依用途和功能區分為多種類型。
普通車床的加工對象廣,主軸轉速和進給量的調整范圍大,能加工工件的內外表面、端面和內外螺紋。這種車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產效率低,適用於單件、小批生產和修配車間。
轉塔車床和回轉車床具有能裝多把刀具的轉塔刀架或回輪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裝夾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種工序,適用於成批生產。
自動車床能按一定程序自動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動上下料,重復加工一批同樣的工件,適用於大批、大量生產。
多刀半自動車床有單軸、多軸、卧式和立式之分。單軸卧式的布局形式與普通車床相似,瞎鉛但兩組刀架分別裝在主軸的前後或上下,用於加工盤、環和軸類工件,其生產率比普通車床提高3~5倍。
仿形車床能仿照樣板或樣件的形狀尺寸,自動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環,適用於形狀較復雜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產,生產率比普通車床高10~15倍。有多刀架、多軸、卡盤式、立式等類型。
立式車床的主軸垂直於水平面,工件裝夾在水平的回轉工作台上,刀架在橫粱或立柱上移動。適用於 加工較大、較重、難於在普通車床上安裝的工件,一般分為單柱和雙柱兩大類。
鏟齒車床在車削的同時,刀架周期地作徑嚮往復運動,用於鏟車銑刀、滾刀等的成形齒面。通常帶有鏟磨附件,由單獨電動機驅動的小砂輪鏟磨齒面宴毀。
專門車床是用於加工某類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車床,如曲軸車床、凸輪軸車床、車輪車床、車軸車床、軋輥車床和鋼錠車床等。
聯合車床主要用於車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後,還可進行鏜、銑、鑽、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機多能」的特點,適用於工程車、船舶或移動修理站上的修配工作。
❹ 世界上第一台機床是誰製造的
工場手工業雖然是相對落後的,但是它卻訓練和造就了許許多多的技工,他們盡管不是專門製造機器的行家裡手,但他們卻能製造各種各樣的手工器具,例如刀、鋸、針、鑽、錐、磨以及軸類、套類、齒輪類、床架類等等,其實機器就是由這些零部件組裝而成的。 說起鏜床,還先得說說達·芬奇。這位傳奇式的人物,可能就是最早用於金屬加工的鏜床的設計者。他設計的鏜床是以水力或腳踏板作為動力,鏜削的工具緊貼著工件旋轉,工件則固定在用起重機帶動的移動台上。1540年,另一位畫家畫了一幅《火工術》的畫,也有同樣的鏜床圖,那時的鏜床專門用來對中空鑄件進行精加工。 到了17世紀,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大炮製造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如何製造出大炮的炮筒成了人們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鏜床是1775年由威爾金森發明的。其實,確切地說,威爾金森的鏜床是一種能夠精密地加工大炮的鑽孔機,它是一種空心圓筒形鏜桿,兩端都安裝在軸承上。 1728年,威爾金森出生在美國,在他20歲時,遷到斯塔福德郡,建造了比爾斯頓的第一座煉鐵爐。因此,人稱威爾金森為「斯塔福德郡的鐵匠大師」。1775年,47歲的威爾金森在他父親的工廠里經過不斷努力,終於製造出了這種能以罕見的精度鑽大炮炮筒的新機器。有意思的是,1808年威爾金森去世以後,他就葬在自己設計的鑄鐵棺內。 但是,威爾金森的這項發明沒有申請專利保護,人們紛紛仿造它,安裝它。1802年,瓦特也在書中談到了威爾金森的這項發明,並在他的索霍鐵工廠里進行仿製。以後,瓦特在製造蒸汽機的汽缸和活塞時,也應用了威爾金森這架神奇的機器。原來,對活塞來說,可以在外面一邊量著尺寸,一邊進行切削,但對汽缸就不那麼簡單了,非用鏜床不可。當時,瓦特就是利用水輪使金屬圓筒旋轉,讓中心固定的刀具向前推進,用以切削圓筒內部,結果,直徑75英寸的汽缸,誤差還不到一個硬幣的厚度,這在當對是很先進的了。
❺ 第一台數控機床是在哪一年研製出的呢
1948年,美國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國空軍委託,研製飛機螺旋槳葉片輪廓樣板的加工設備。由於樣板形狀復雜多樣,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設備難以適應,於是提出計算機控制機床的設想。1949年,該公司在美咐叢國麻省理姿簡歲工學院(MIT)伺服機構研究室的協助下,開始數控機床研究,並於1952年試製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銑床改裝而成的三坐標數控銑床,不久即開始正式生產,於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這是製造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標志著製造領域中數控加工時代的開始。數控加工是現代製造技術的基礎,這一發明對於製造行業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世界上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數控加工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當時的數控裝置採用電子管元件,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只在航空工業等少數有特殊需要的部門用來加工復雜型面零件;1959年,製成了晶體管元件和印刷電路板,使數控裝置進入了第二代,體積縮小,成本有所下降;1960年以後,較為簡單和經濟的點位控制數控鑽床,和直線控制數控銑床得到較快發展,使數控機床在機械製造業各部門逐步獲得推廣。我國於1958年開始研製數控機床,成功試制跡睜出配有電子管數控系統的數控機床,1965年開始批量生產配有晶體管數控系統的三坐標數控銑床。 1965年,出現了第三代的集成電路數控裝置,不僅體積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促進了數控機床品種和產量的發展。60年代末,先後出現了由一台計算機直接控制多台機床的直接數控系統(簡稱DNC),又稱群控系統;採用小型計算機控制的計算機數控系統(簡稱CNC),使數控裝置進入了以小型計算機化為特徵的第四代。 1974年,研製成功使用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存貯器的微型計算機數控裝置(簡稱MNC),這是第五代數控系統。第五代與第三代相比,數控裝置的功能擴大了一倍,而體積則縮小為原來的1/20,價格降低了3/4,可靠性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❻ 第一台數控機床是那年誕生的
數控機床是由美國發明家約翰·帕森斯於上個世紀1947年提出,於1951年誕生。
1947年,約翰·帕森斯是設在美國密執安州特拉弗斯城的帕森斯工廠的負責人。這家工廠生產直升機旋翼。在當時,數字計算機仍屬於一種龐然大物,但會計師使用的穿孔卡式計算機到處可見。
帕森斯遂租用了一台IBM會計計算機來計算某些設計參數,因為直升機旋翼葉片的形狀是由復雜方程式來確定的。
為了製造葉片型板,工人們通常在最開始時,先標刻確定型板曲線的17個點,每一次都得很費力地用計算尺進行計算,然後再將這些點連在一起,手工畫出型板的輪廓,剪裁出大致的形狀,最後再銼成所要求的規格。在這一過程中,即使熟練工人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誤差,導致型板損壞,並浪費了很多時間。
但是勇於探索的帕森斯在使用IBM會計計算機的過程中慧喚橡獲得了新創意。他要求一名叫弗蘭克·斯圖蘭的員工利用計算機沿輪廓邊緣計算了200個點,然後讓機工在這200組坐標點中的每一個坐標點處鑽孔,隨著各個孔接近到足以重疊時,型板的輪廓大體已定,不再需要進行額外的加工切削。
機工需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移動加工平台到所要求的坐標點,鑽一個孔,再移動到下一個坐標點,再鑽一個孔,然後就不斷重復上述動作,直到將所有坐標孔鑽完。
該技術仍然靠人力來操作機器,而此時帕森斯又設想到了自動化過程的下一步———通過穿孔卡靠數字下達指令的、由馬達驅動的機器。帕森斯將這一設想送交給美國空軍。
當時美國空軍馬上將一個合同交與帕森斯。雖然最終空軍將計劃的控制權又交給了麻省理工學院,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參加和協助下,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成功。1951年,他們正式製成了第一台電子管數控機床樣機,成功地解前旁決了多品種小批量的復雜零件加工的自動化問題。

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全名約翰·威爾金森)發明了較精密的炮筒鏜床。次年,他用這台炮筒鏜床鏜出的汽缸,滿足了瓦特蒸汽機的要求。為了鏜制更大的汽缸,他又於1775年製造了一台水輪驅動的汽缸鏜床,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從此,機床開始用蒸汽機通過曲軸驅動。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製成的車床由絲杠傳動刀架,能實現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之父」。
19世紀,由於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軍火生產的推動,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
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全名伊萊·惠特尼)製成卧式銑床;1876年,美國製成萬能外圓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後發明滾齒機和插齒機。
二十世紀初,為了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夾具和螺紋加工工具,相繼創制出坐標鏜床和螺紋磨床。同時為了適應汽車和軸承等工業大量生產的需要,又研製出各種自動機床、仿形機床、組合機床和自動生產線。
美國人諾頓於1900年用金剛砂和剛玉石製成直徑大而寬的砂輪,以及剛度大而牢固的重型磨床。磨床的發展,使機械製造技術進入了精密化的新階段。
1920年進入半自動化時期。在1920年以後的30年中,機械製造技術進入了半自動化時期,液壓和電氣元件在機床和其他機械上逐漸得到了應用。1938年,液壓系統和電磁控制不但促進了新型銑床的發明,而且在龍門刨床等機床上也推廣使用。
1950年進入自動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鏈神於數控和群控機床和自動線的出現,機床的發展開始進入了自動化時期。數控機床是在電子計算機發明之後,運用數字控制原理,將加工程序、要求和更換刀具的操作數碼和文字碼作為信息進行存貯,並按其發出的指令控制機床,按既定的要求進行加工的新式機床。
世界第一台數控機床(銑床)誕生(1951年)。數控機床的方案,是美國的帕森斯(全名約翰·帕森斯)在研製檢查飛機螺旋槳葉剖面輪廓的板葉加工機時向美國空軍提出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參加和協助下,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成功。
1951年,他們正式製成了第一台電子管數控機床樣機。1958年,美國研製成能自動更換刀具,以進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
❼ 機床發明的歷史
早在三千年前,古巴比倫人已經製成古代樹木機床等機械。樹木車床是機床最早的雛形。工作時,腳踏繩索下端的套圈,利用樹枝的彈性使工件由繩索帶動旋轉,手拿貝殼或石片等作為刀具,沿板條移動工具機切削工件。
歐洲中世紀的彈性桿棒車床運用的仍是這一原理。十五世紀歐洲出現的機床雛形滿足於製造鍾表和武器的需要,出現了鍾表匠用的 螺紋 車床和齒輪加工機床,以及水力驅動的炮筒鏜床。
1501年左右,義大利人 列奧納多·達芬奇 曾繪制過車 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內圓磨床的構想草圖,其中已有曲柄飛輪、項尖和 軸承 等新機械。
現代機床的誕生
工業革命導致了各種機床的產生和改進,革命性的推動了機床的發展。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發明了較精密的炮筒鏜床。次年,他用這台炮筒鏜床鏜出的汽缸,滿足了瓦特蒸汽機的要求。為了鏜制更大的汽缸,他又於1775年製造了一台水輪驅動 的汽缸鏜床,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從此,機床開始用蒸汽機通過 曲軸驅動。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製成的車床由 絲杠 傳動刀架,能實現 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 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之父」 19世紀,由於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軍火生產的推動, 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
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製成卧式銑床,1876年,美國製成萬能磨床。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誕生世界上第一台數控機床。
❽ 中國什麼時候能造高端機床
中國什麼時候能造高端機床,中國製造2025年,高端數控機床,是國家重點發展之一,目前,我國數控機床行業的領先上市公司是創世紀,創世紀的數控機床業務規模處於行業前列,現在發行股份收購資產,擴大生產,
❾ 第一台車床在哪一年製成的
莫茲利是一個永不滿足已有成功的人,他沒有就此止步。從叢派這一件事里他得到啟發,使他進一步考慮,是否能製造一般的工具機來生產各種不同類型的高精度機件呢。通過進一步分析,他滲空賀發現無論多麼復雜的機械裝置,其金屬部件的各個部分都是由具有圓形、方形或圓柱形等特殊幾何形狀或組合形狀構成的。一根真正精密的轉軸應當是個完美的圓柱體,理想的螺絲則是在圓柱體表面上有一條完美的螺旋線。如果有一台工具機,能在金屬上加工出真正的圓柱面或平面,並在金屬部件上切削出圓孔或方孔,這樣就可以快速而大量地生產高精度的機件了。本著這樣的想法,莫茲利先仔細地研究了已有的機械工具。
在莫茲利之前,人們已有了幾種機床的發明。瓦特製造蒸汽機時,就曾用鏜床來加工汽缸。簡易的車床在古代就已發明了,如弓形車床,它是用來加工圓柱面的。床身是木製的,用來固定被加工的工件。車床是用人作動力,即把一個弓固定在人的頭頂上,在弓弦中間拴上一條繩子,這條繩子繞過被加工的工件,底端固定在腳踏板上。當踏動腳踏板時,靠繩子的摩擦力帶動工件往復旋轉,這時人手拿著工具就可以對工件進行加工了。到了15~16世紀的時候,又開始大量使用曲軸機構。人踏動踏板,通過曲軸轉動,就可以獲得連續的旋轉運動。莫茲利當時所能見到的車床仍然是這種木製車床。他經過對已有的車床觀察認為,現有的車床有三大缺點需要改進:一是支持工件的床身是用木頭做的,容易變形,因而常使工作件在定中心和校直時受到破壞;二是用腳踏板驅動太費力,無法加工大件金屬材料;三是手持刀具難以做到精密、穩定的加工,特別是要加工那些尺寸要求較嚴格的部件時,不經虧毀過長期訓練的人是加工不出來的。當莫茲利考慮改進車床的時候,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正在歐洲大地展開,由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已進入實用階段,阿克萊特等人建立的紡紗廠已經使用蒸汽作動力。莫茲利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瓦特蒸汽機代替人力來為機床旋轉提供動力。這樣,第二個缺點即可得到克服。第一個缺點可用鐵來代替木料,也不難解決。惟一困難的是想個什麼辦法能不用手來實現刀具和工件的接觸呢。為此,莫茲利開始了艱苦的攻關。他按自己的設想製作了模型,開始整天埋頭於構想和實驗之中,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的行動,使布拉馬大為感動,於是,也加入了莫茲利的攻關行列,幫他出主意,想辦法,並允許他自主地調動工廠里的人、財、物,供研究之用。他們曾提出過很多設想來實現非人力的刀具和工件的接觸,最終確定,必須用一個鐵架來把刀具固定在床身上。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實現刀架沿工件徑向的進刀和軸向的移動,從而保證加工出一個完整的圓柱形表面。經過苦思冥想和反復試驗,徑向的進刀問題被攻克了,即在刀架上安裝一個手柄,搖動手柄,帶動一組螺旋機構,進而帶動刀具前後移動。最後只剩下刀架的軸向移動尚未解決。一個偶然的機會,為這個問題的解決帶來了轉機。一天,莫茲利車床模型用的蒸汽機壞了,他為了查找病因便將蒸汽機拆開了,當他擺弄蒸汽機中可以來回移動的滑閥時,突覺眼前一亮:為什麼不可以用滑動的辦法來實現軸向移動呢!
1794年,莫茲利終於製造出第一台車床。這台車床便是現代車床的鼻祖,它比以往的車床有三點重大的改進:一是車床的全部零部件由鐵製成;二是採取了蒸汽驅動;但主要的改進還是採用了滑動刀架。有了它,刀具不再拿在工人手中,而是固定在刀架上。刀具用兩根絲桿送向工作件,還可以沿工件的旋轉軸平行移動,車工只須操作手柄就可以了,這樣就使車工省去了為按壓和操縱刀具付出艱苦的體力勞動。更重要的是,有了滑動刀架,可以大大提高加工的精密度,車刀可以以百分之一英寸的精度移動,不會再因為車工的無意動作或肌肉收縮而產生顫抖和沖擊。另一個優越之處是,滑動刀架和蒸汽機的結合不但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加工范圍。有了這種發明之後,機器各部分所必要的幾何學形狀,就能容易地、准確地、迅速地生產出來,即使最熟練的工人積累的經驗,也不能做到這樣。的確,在此以前要加工平滑如鏡,沒有坑坑窪窪的表面很少獲得成功,而現在每個車工都能做到。
人們也許以為,有了車床就可以向紡織機製造、蒸汽機製造等行業提供迫切需要的精密零件了。但在1794年莫茲利發明第一台車床時,其直接目的還是著眼於提高布拉馬工廠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所以此後莫茲利又造了幾台這樣的車床,都是作為秘密武器在工廠內部自用。布拉馬為了保持自己在本行業的競爭優勢,也不希望把車床在社會上普遍推廣。1849年,布拉馬的一位朋友約翰·費亞利在回憶中記敘了當年的情景:「在布拉馬的秘密工廠里,有幾台新奇的機器,這是當時其他同類工廠中所沒有的,這些機器都是由莫茲利製造的。」由於這個原因,這項偉大發明的巨大社會效益,在他最初發明的幾年中被壓抑住了。恰在此時,莫茲利的命運中出現了第二次重要的轉折,從而也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