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開始用的機床都是蘇聯進的嗎
中國中東部地區最早開始用的機床是從英國(武漢漢陽鐵廠)和德國(山東青島)引進的,中國東北地區地區最早開始用的機床是從日本引進的。
㈡ 我國的第一台數控機床是什麼時候生產的
1958年,許道榮剛從清華大學畢業不久,就被選中參與第一台數
控機床的設計。
許教授回憶說,那時數控機床在世界上還是一項新技術。為研製
設計我國第一台數控機床,當時清華大學電機系和機械系的十多位老
師組成了攻關小組,協同作戰。這些同志的年齡大多在25歲左右。
數控機床是國防工業的關鍵環節。它能生產飛機、軍艦的重要零
部件,備受國家的重視;它也是顯示國家技術實力和工業製造能力的
一項重要指標。
但由於當時計算機水平的落後,數控機床也才剛剛起步,到正式
開始設計時,他們才發現幾乎找不到現成的可以學習和參考的東西,
只能白手起家,邊研究邊設計。
設計者們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原器件的稀缺。就連現在學生
們做實驗隨手可用的電阻,在那時都很緊張,用前必須打報告申請。
同志們就開動腦筋想辦法補救。數控機床的關鍵設備——步進電機是
同志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插件鍍金等工作也是研究者們自己親手做的。
這樣邊研究、邊設計、邊准備原材料,只幹了一年多時間,就研
制出我國第一台數控機床的樣機,這種速度令外國同行刮目相看、大
吃一驚。
數控機床多用於軍工,離人民生活較遠,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數
控機床,設計者們專門編定程序指揮數控機床寫字。其實,寫字只是
數控機床諸多功能中最簡單的一種,但人們看後興奮不已,奔走相告:
「我國的機床也能寫字了。」
這台數控機床不僅成了清華大學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
㈢ 中國數控機床的發展史
我國數控系統的發展史
1.我國從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少數機床廠起步進行數控系統的研製和開發。由於受到當時國產電子元器件水平低,部門經濟等的制約,未能取得較大的發展。
2.在改革開放後,我國數控技術才逐步取得實質性的發展。經過「六五"(81一85年)的引進國外技術,「七五」(86一90年)的消化吸收和「八五」(91一95年)國家組織的科技攻關,才使得我國的數控技術有了質的飛躍,當時通過國家攻關驗收和鑒定的產品包括北京珠峰公司的中華I型,華中數控公司的華中I型和沈陽高檔數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藍天I型,以及其他通過「國家機床質量監督測試中心」測試合格的國產數控系統如南京四開公司的產品。
3.我國數控機床製造業在80年代曾有過高速發展的階段,許多機床廠從傳統產品實現向數控化產品的轉型。但總的來說,技術水平不高,質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臨國家經濟由計劃性經濟向市場經濟轉移調整,經歷了幾年最困難的蕭條時期,那時生產能力降到50%,庫存超過4個月。從1
9
9
5年「九五」以後國家從擴大內需啟動機床市場,加強限制進口數控設備的審批,投資重點支持關鍵數控系統、設備、技術攻關,對數控設備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1
9
9
9年以後,國家向國防工業及關鍵民用工業部門投入大量技改資金,使數控設備製造市場一派繁榮。
4.根據2003年4月我國最高級別的機床展覽會—
第八屆北京國際機床展覽會以及許多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的國產數控系統主要為經濟型(多採用單片機開發),銷量較大的為廣州數控,南京華興數控,成都廣泰數控,北京帝特馬數控,南京新方達數控,江蘇仁和數控等;而我國的高檔數控市場的95%仍被國外公司占據,如日本的法拉克,德國的西門子等。
㈣ 中國第一台車床什麼時候誕生
1949年4月,
新中國的第一台車床在沈陽第三機床廠(現沈陽機床集團)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