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DSL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前景
ADSL,全名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中譯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或作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ADSL因為上行(從用戶到電信服務提供商方向,如上傳動作)和下行(從電信服務提供商到用戶的方向,如下載動作)帶寬不對稱(即上行和下行的速率不相同)因此稱為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它採用頻分復用技術把普通的電話線分成了電話、上行和下行三個相對獨立的信道,從而避免了相互之間的干擾。通常ADSL在不影響正常電話通信的情況下可以提供最高1Mbps的上行速度和最高24Mbps的下行速度。
ADSL是一種非同步傳輸模式(ATM)。
在電信服務提供商端,需要將每條開通ADSL業務的電話線路連接在數字用戶線路訪問多路復用器(DSLAM)上。而在用戶端,用戶需要使用一個ADSL終端(因為和傳統的數據機(Modem)類似,所以也被稱為「貓」)來連接電話線路。由於ADSL使用高頻信號,所以在兩端還都要使用ADSL信號分離器將ADSL數據信號和普通音頻電話信號分離出來,避免打電話的時候出現噪音干擾。
通常的ADSL終端有一個電話Line-In,一個
由於受到傳輸高頻信號的限制,ADSL需要電信服務提供商端接入設備和用戶終端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5千米,也就是用戶的電話線連到電話局的距離不能超過5千米。
ADSL設備在傳輸中需要遵循以下標准之一:
ITU-T G.992.1(G.dmt)
G.dmt:全速率,下行8Mbps,上行896Kbps
ITU-T G.992.2(G.lite)
G.lite:下行1.5Mbps,上行512Kbps
ITU-T G.994.1(G.hs)
可變比特率(VBR)
ANSI T1.413 Issue #2
下行8Mbps,上行896Kbps
還有一些更快更新的標准,但是目前還很少有電信服務提供商使用:
ITU G.992.3/4
ADSL2 下行12Mbps,上行1.0Mbps
ITU G.992.3/4
Annex J ADSL2 下行12Mbps,上行3.5Mbps
ITU G.992.5
ADSL2+ 下行24Mbps,上行1.0Mbps
ITU G.992.5
Annex L ADSL2+ 下行24Mbps,上行3.5Mbps
當電信服務提供商的設備端和用戶終端之間距離小於1.3千米的時候,還可以使用速率更高的VDSL,它的速率可以達到下行55.2Mbps,上行19.2Mbps。
ADSL通常提供三種網路登錄方式:
1.橋接器(Bridge,又譯網橋)將網路的多個網段(segment)在數據鏈路層(OSI模型第2層)連接起來(即橋接,bridging)。橋接器在功能上與集線器等其他用於連接網段的設備類似,不過後者工作在物理層(OSI模型第1層)。橋接器僅僅在不同網路之間有數據傳輸的時候才將數據轉發到其他網路,不是向集線器那樣對所有數據都進行廣播。對於乙太網,「橋接」這一術語正式的含義是指符合IEEE 802.1D標準的設備,即「網路切換」。
2.PPPoE,乙太網上的點對點協議,是將點對點協議(PPP)封裝在乙太網(Ethernet)框架中的一種網路協議。主要用於有線電視數據機(cable modem)和數字用戶線路(DSL)服務程序。它提供標准PPP特徵例如身份驗證、加密、以及壓縮。
本質上,它是一個允許在兩個乙太網埠連接上建立IP層的隧道協議,但是有PPP的軟體特徵,所以它被用於對另一部乙太網機器進行虛擬「撥號」,並且和這台機器進行「串列」連接,此連接被用於傳輸基於PPP特徵的IP包。
它使用傳統的基於PPP的軟體來管理一個不是使用串列線路而是使用類似於乙太網的有向分組網路的連接。這種有登陸和口令的標准連接方便了網際網路連接的記帳。並且,連接的另一端僅當PPPoE連接打開時才分配IP地址,所以這里允許IP地址的動態復用。
PPPoE是由UUNET、Redback Networks和RouterWare所開發的。發表於RFC 2516說明中。
3.PPPoA,基於ATM的端對端協議
順便給你推薦一個網張,上面有很多你想要的詳細信息:
http://www.dslforum.org/
② 繞線機等於絞線機嗎 具體有什麼繞線機呢
繞線機不等於絞線機。具體區別如下:
1、繞線機:是把線狀的物體纏繞到特定的工件上的設備,通常用於銅線纏繞。
③ 乙太網的歷史
乙太網的起源:ALOHA無線電系統
乙太網的核心思是使用共享的公共傳輸信道。
共享數據傳輸信道的思想來源於夏威夷大學。
60年代未,該校的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研製了一個名為 ALOHA系統的無線電網路。
這個地面無線電廣播系統是為了把該校位於 Oahu島上的校園內的IBM360主機與分布在其它島上和海洋船舶上的讀卡機和終端連接起來而開發的。
該系統的初始速度為4800 bps,最後升級到96O0 bps。
該系統的獨特之處在於用「入 境」( inbound)和「出境」(outboundl)無線電信道作兩路數據傳輸。
出境無線電信道(從主機到遠方的島嶼)相當簡中明了,只要把終點地址放在傳輸的文電標題,然後由相應的接收站解碼。
入境無線電信道(從島內或船舶發到主機)比較復雜,但很有意思,它是採用一種隨機化的重傳方法:副站(島嶼上的站)在操作員敲擊 Return鍵之後發出它的文電或信息包,然後該站等待主站發回確認文電;如果在一定的時限(200到1500毫微秒)內,在出境信道上未返回確認文電,則遠方站(副站)會認為兩個站在企圖同時傳輸,因而發生了碰撞沖突,使傳輸數據受破壞,此刻兩個站都將再次選擇一個隨機時間,試圖重發它們的信息包,這時成功的把握就非常大這種類別的網路稱謂爭用型網路,因為不同的站都在爭用相同的信道。
這種爭用型網路有兩種含義:
這一模式允許多個節點用簡單而靈巧的方法,准確地在同--個頻道上進行傳輸。
使用該頻道的站愈多,發生碰撞的機率愈高,從而導致傳輸延遲增加和信息流通量降低。
Norman Abramson發表了一系列有關 ALOHA系統的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文章,其中 1970年的一篇文章詳細闡述了計算 ALOHA系統的理論容量的數學模型。
現在這個模型 已以經典的 ALOHA模型而聞名於世,當時它評估出 ALOHA系統的理論容量達到17%的論效率。
在1972年, ALOHA通過同步訪問而改進成時隙 ALOHA成組廣播系統,使效率提高一倍多。
Abramson及其同事的研製成果已成為當前使用的大多數信息包廣播系統(其中包括乙太網和多種衛星傳輸系統)的基礎。
1995年3月, Abramson因其在爭用型系統的開創性研究工作而獲得 IEEE的 KobayaShi獎。
Xerox PARC創建首台乙太網
今天我們知道的乙太網是在1972年開創的,當時 Bob Metcalfe來到 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工作, Xerox是世界上有名的研究機構。
1972年 PARC 的研究員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名叫 EARS的激光列印機和第一台名叫 ALTO的帶圖形用戶界面的 PC。
當時 Metcalfe已被 Xerox僱用為 PARC的網路專家,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把 Xerox ALTO計算機連到 Arpa(Arpa是 Inter的前身)。
在1972年秋, Metcalfe 正在訪問住在華盛頓特區的 Arpa計劃的管理員,並偶然發現了 Abramson的關於ALOHA系統的旱期研究成果。
在閱讀 Abramson的有名的關於 ALOHA模型的1970論文時, Metcalfe認識到,雖然 Abramson已經作了某些有疑問的假設, 但通過優化後可以把ALOHA 系統的效率提高到近100%。
最後, Metcalfe因為他的基於信息包的傳輸理論而獲得哈佛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72年底, Metcalfe和 David Boggs設計了一套網路,將不同的ALTO計算機連接起來,接著又把NOVA計算機連接到EARS激光列印機。
在研製過程中, Metcalfe把他的工命名為 ALTO ALOHA網路,因為該網路是以ALOHA系統為基礎的,而又連接了眾多的 ALTO計算機。
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個人計算機區域網絡--ALTO ALOHA網路首次在 1973年5月22日開始運轉。
這天, Mctcalfe寫了一段備忘錄,稱他已將該網路改名為乙太網(Ether),其靈感來自於"電磁輻射是可以通過發光的以太來傳播的這一想法"。
最初的實驗型PARC乙太網以2.94Mbps(每秒兆位)的速度運行,該速度值有點太零碎、其原因是第一個乙太網的介面定時器採用 ALTO系統時鍾,意味著每340毫微秒就發送一次脈沖,導致傳送率為2.94Mbps,當然,乙太網比初始的 ALOHA網路有了巨大的改進,因為乙太網是以載波監聽為特色的,即每個站在要傳輸自已的數據流之前先要探聽網路的動靜,所以,一個改進的重傳方案可使網路的利用率提高將近100%。
到1976年時、在PARC的實驗型乙太網中已經發展到100個節點,已在長1000米的粗同軸電纜上運行。
Xeror正急於 將乙太網轉化為產品,因此將乙太網改名為 Xerox Wire。
但在1979年, DEC、 Intel和 Xerox 共同將此網路標准化時,該網路又恢復乙太網這個名字。
1976年6月, Metcalfe和 Boggs發表了題為:"乙太網:區域網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換"的著名論文,1977年底, 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獲得了"具有沖突檢測的多點數據通信系統"的專利,多點傳輸系統被稱為 CSMA/ CD(載波監聽多路存取和沖突檢測)。
從此,乙太網就正式誕生了。
DEC、 InteI和 Xerox將乙太網標准化
在70年代末,數十種區域網技術已經涌現出來,而乙太網正是其中的一員。
除了乙太網外,當時最著名的網路有:數據通用公司的 MCA、網路系統公司的 Hyperchannel、 Data' Point公司的ARC和 Corvus公司的 Omni。
使乙太網最終坐上區域網寶座的不是她的技術優勢和速度,而是 Metcalfe版的乙太網已變成產業標准。
在1979年初,離開兩年後又重新回到 Xerox PARC的 Metcalfe接到在DEC公司工作 的 Gordon Bell的電話。
Bell想討論 DEC和 Xerox共同建造乙太網 LAN的設想, Metcalfe 認為和不同廠商一起發展乙太網的主意不錯,但 Metcalfe此時有點身不由己,因為 Xerox一 心想保護它的專利、限制 Metcalfe為 DEC工作。
因此, Metcalfe建議 DEC直接與 Xerox主管商討將乙太網轉變成產業標準的計劃,最後 Xerox邁出了這一步。
使DEC和 Xerox在產業標准上合作的障礙之一是反托拉斯法。
Metcalfe在 MIT時的朋友 Howard Charney律師,建議他把真正的乙太網技術轉到標准化組織(不久 Charney成為了3的創始人之一)。
Metaclfe在訪問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標准化局( NBS)時,遇見了英特爾公司的一位 正在 NBS工作的工程師,此人正在為他的先進的25MHz VLSI NMOS集成電路加工技術尋找新的應用,這種珠聯碧合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Xerox提供技術, DEC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而且是乙太網硬體的強有力的供應商,英特爾提供乙太網晶元構件。
不久, Metcalfe離 開 Xerox成為企業家和經紀人。
1979年7月,DEC、英特爾和 Xerox籌備召開三方會議, 1979年正式舉行首次三方會議。
1980年9月30日,DEC、 Intel和 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 "乙太網,一種區域網: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規范,1.0版",這就是現在著名的乙太網藍皮書,也稱為 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個字母而組成的)版乙太網1.0規范。
如前所述,最初的實驗型乙太網工作在2.94Mbps,而 DIX開始規定是在20Mbps下運行,最後降為 10Mbps。
在以後兩年裡 DIX重新定義該標准,並在1982年公布了乙太網2.0版規范作為終結。
在 DIX開展乙太網標准化工作的同時,世界性專業組織 IEEE組成一個定義與促進工 業LAN 標準的委員會,並以辦公室環境為主要目標,該委員會名叫802工程。
DIX集團雖已推出乙太網規范,但還不是國際公認的標准,所以在1981年6月, IEEE802工程決定組 成802.3分委員會,以產生基於 DIX工作成果的國際公認標准,一年半以後,即1982年12 19日,19個公司宣布了新的 IEEE802.3草稿標准。
1983年該草稿最終以 IEEE10 BASE5而面世。
(選用縮寫詞10BASE5是因為該標准指定了利用基帶的10MbpS傳輸速率和允許節點間的距離是50米,802.3與 DIX乙太網2.0在技術上是有差別的,不過這種差別甚微。
)今天的乙太網和802.3可以認為是同義詞。
在此期間, Xerox已把它的4件以 太網專利轉交給 IEEE,因此現在任何人都可以用1000美元從 IEEE得到乙太網使用許可證。
1984年美國聯邦 *** 以 FIPS PUB107的名字採納802.3標准。
1989年 ISO以標准 號 IS88023採納802.3乙太網標准,至此, IEEE標准8O2.3正式得到國際上的認可。
3將乙太網產品化
在DEC、 Intel、Xerox的工程師們仍在為乙太網規范進行最後加工時, Metcalfe已在謀求 其它商業利益,井謝絕了 Steve Jobs建議他參加 Apple計算機公司開發網路的建議。
1979 年6月, Bob Metcalfe、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組成一個計算機通信和兼容性公司,就是現在著名的3公司。
1980年8月,3 公司宣布了它的第一個產品,即用於 Unix的商業版 TCP/IP,並在 1980年12月產品正式上市,1981年2月制定了宏偉的經營計劃。
3 收到了一大筆風險基金,1981年3月,即在官方標准正式公布前18個月,3公司已將它的第一批符合 802標準的產品(3C100收發器)投放市場。
1981年底,該公司開始銷售 DEC PDP/11系列 和 VAX系列用的收發器和插卡,同時也銷售 Intet Multibus和 Sun微系統公司機器用的收 發器和插卡。
Metcalfe的最初商業計劃是把1980年的風險資金投到為新個人計算機開發乙太網適配器的工作上,因為新的個人計算機在世界各地剛剛興起。
1981年 Metcalfe與所有的大牌 PC公司(其中包括 IBM和Apple)商談建造乙太網適配器的計劃。
在 Apple工作的 Steve Jobs立即表示贊同,一年後3公司為Apple機配置的第一批乙太網產品投放市場。
這台名叫Apple Boxes的乙太網設備是一台連接到 Apple II並行埠的笨拙的機箱,在市場上 以失敗而告終。
一直以創造歷史著稱的 IBM當時也宣布了最初的 IBM PC,但不與3 合作,原因是 IBM正忙於發明自己的令牌環網。
但3決定在沒有 IBM合作的情況下推進自己的計劃,開始開發 EtherLink ISA適配器。
18個月後,即1982年9月29日,第一 台 EtherLink投放市場,並隨機配置相應的DOS驅動軟體。
第一台 EtherLink在許多方面有技術上的突破:
EtherLink網路介面卡可通過硅半導體集成工藝來實現。
1983年,3成為新起的 Seeq技術公司的合夥人。
Seeq公司許諾在它的 VLSI技術中使一個矽片能包含大多數的離散控制器功能,從而減少印製板上的元件數量及其成本,並留出足夠的空間使收發器能組裝在一塊印製板上。
1982年年中, EtherLink變成包含一塊乙太網 VLSI 控制器矽片的第一個網路介面卡(NIC)--Seeq8001。
更重要的是 EtherLink成為 IBM PC的第一個乙太網ISA匯流排適配器,這是乙太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由於 Seeq矽片的價格低,所以3能以950美元的價格銷售 EtherLink,這比其它的卡和以前銷售的收發器都要便宜得多。
·在 EtherLink適配器推出之前,所有乙太網設備的特點是採用一個外接的 MAU收發器,將它連接在乙太網的細同軸電纜上。
由於採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節省了大量空間,因而該收發器就可集成在插件卡上。
由於傳統的粗同軸電纜存在各種缺點,因此3公司也採用新的細纜布線方法。
這個名為細纜乙太網的基本思想是由 EtherLink設計師 Ron Crane發明的,並很快成為事實上的標准。
這種細纜乙太網有許多優點:不需要外加收發器和收發器電纜,價格便宜,由於細同軸電纜容易安裝和使用,使得網路與用戶更加友好。
Metcalfe決定以 IBM PC為目標,使3公司大受其益。
當時 IBM設計 IBM PC是 想將該機主要作家庭計算機用;然而開始大量購買 PC機的卻是各個公司,而不是家庭用 戶。
1982年對 PC的需求已超過預測值, IBM一個月就賣出20萬台 PC,比公司原先的預測超出一倍之多,使得 IBM公司的工廠加班加點,用一年時間生產出要兩年半才能完成的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1981年初, IBM XT上市,此時 IBM已佔有 PC商業市場的75% 的份額,可惜的是 IBM當時沒有認識到各公司想把他們的個人計算機聯網。
到1983年時, EtherLink的生意火爆,1984年3的股票開始上市。
同年3、ICL(國際計算機有限公司)、 HP將細纜乙太網的概念提交給 IEEE,不久 IEEE就以 l0BASE2承認它為官方標准。
由於節點到節點的距離縮短到200米,所以將該標准稱為10BASE2;還有,由於它採用較便宜的細同軸電纜,因此也稱為 Cheaper。
StarLAN:思想偉大,但速度欠佳
細纜乙太網在大多數方面都比常規乙太網優異,細纜乙太網用廉價的柔軟性強的細同軸電纜取代了昂貴的黃色粗同軸電纜。
另外,大多數細纜乙太網的網路介面卡( NIC)都有 內含的收發器,使得它容易安裝和降低費用。
但是細纜乙太網仍有一些主要的缺點,例如同軸電纜因偶然性事故或用戶的某種粗心而斷裂(這種事往往時有發生),就會使整個網路癱瘓。
另外,要求在網路兩端進行正確的端接,而且網路重構是一個問題--如果用戶進行實體方面的移動,則網路電纜必須相應地重新布線,這往往是既不方便,而又容易出事。
1983年底,從英特爾公司來的 Bob Galin開始與 AT&T和 NCR協作,研究在無屏蔽雙 絞線(UTP)電話電纜上運行乙太網。
NCR建議採用類似細纜乙太網的匯流排額撲結構,而 AT&T電話公司熱衷於類似現行電話布線結構的屋形結構。
UTP星形配置的優點是多方面的:便於安裝、配置、管理和查找故障,而且成本較低;這種星形星置是一個突破,因為它允許採用結構化布線系統,它用單獨一根線將每個節點連接到中央集線器,這對於安裝、故障尋找和重新配置顯然是一個明顯的優點,可以大大降低整個網路的成本。
1984年初又有14個公司參加到 UTP乙太網的研究活動中來,有過很多次討論,主要都是圍繞如何使快速乙太網能運行在 UTP線上。
他們證實低速乙太網( l-2Mbps)可以在 Category3線上運行,並能滿足電磁干擾規定和串擾方面的限制。
但某些經銷商強烈反對將速度降到常規乙太網速度的10%,很快使不少人失去興趣,其中也包括乙太網的兩位領頭人3和DEC在內,而其它一些參與者認為1Mbps對配置 IBM PC和 XT機的 PC網已夠快的了。
在經過--番激烈的技術討論後,該集團表決通過將乙太網退回到1Mbps。
10家公司決定執行 lMbps乙太網,並與 IEEE進行商討。
IEEE802小組委託以 Galin 為首的 StarLAN任務組進行標准化工作。
1956年中,作為 IEEE802.3新標準的1BASE5被 批准實施(StarIAN 可支持從集線器到節點間長達250米的距離,在1BASE5中的5表示節點到節點的距離為500米)。
StarLAN走向消亡
1984年,以 HP和 AT&T為首的經銷商將 StarLAN 集線器網路介面卡推向市場。
在 80年代 StarIAN完成了數百萬個連接,但包括3和 DBC在內的許多經銷商早已認定 1Mbps太慢--在計算機工業上已形成每兩年將性能翻一番的傳統,一些客戶和經銷商把 lMbFs乙太網看作是一種後退行為。
(在1984年 IBM已宣布基於 Intel80286微處理器 的PC AT,兩年後,即在 StarLAN 1BASE5標准被批準的那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 處理器,這個32位的 CPU比它的上一代80286強勁許多倍。
)因此, StarLAN再也不可能獲工業界和市場上的支持使之重新起飛。
終於在1987年走向衰亡,當時 SynOPtics公司推 出 LATTISNET和提交在常規電話線上實現全速10Mbps乙太網性能的產品。
不久,LAT TISNET由 IEEE按照雙絞線乙太網進行標准化,同時定名為10BASE-T,這樣 StarLAN 和 Galin的死期已是屈指可數的了,不過作為無屏蔽雙鈕線和星形線乙太網的開拓者,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④ 預應力鋼絞線退張應注意些什麼需要些什麼設備及工具
注意事項:
1、在工程施工前,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學習有關先張梁的技術及安全規定。在每次張拉前要安排專人進行鋼絞線、千斤頂、張拉台座、橫梁等設施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進場人員必須戴安全帽。
3、張拉操作前,周圍應設置的警戒標志,並設專人照應現場安全。台座兩端兩外側鋼絞線45度夾角輻射的扇形危險區。張拉和錨固操作人員必須站在側面安全處,嚴禁圍觀和閑雜人員進入張拉操作區,以防鋼絞線崩斷夾具滑脫傷人。
4、張拉操作人員不宜頻繁更換,應保持相對穩定和訓練操作。
5、臨時用電要求一律用「三相五線」制配線,每個臨時配電板(箱)必須全部安裝靈敏漏電保護器。
6、各種電動機機械必須有接地裝置。定期檢查,確保無故障後方能開動使用。遇停電或下班休息時,必須拉閘加鎖。電機機械嚴格按「一機一閘制」 接線。
7、現場施工期間,必須將施工設備電源、照明電源、辦公用電源以及電燈電源分別設置電盤作出標識。拆接電源時,由專職電工負責,其他人員不準任意拆接。
8、 遇暴風雨、雷襲、濃霧和 6 級以上大風時,應停止施工作業。
施工方法
1、鋼絞線下料長度鋼絞線下料前應根據台座設備的具體情況下料,下料長度在計算時考慮構件台座長度、錨夾具長度和外露長度等。下料時首先將鋼絞線拉直,然後用鋼尺量測進行下料。下料在平直的場地進行,在用砂輪機切割,切割點兩側各5cm處用鐵線綁扎緊,避免鋼絞線切斷後散頭,鋼絞線採用人工入模,穿束的順序由里向外。每根鋼絞線兩端要做出記號、編號,穿束後時應根據圖紙標識安裝塑料管進行預應力失效處理。
2、張拉程序張拉程序為0 → 初應力 → σcon(持荷2min錨固)其中σcon為張拉時的控制應力值,包括預應力損失。
⑤ 新華金屬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1986年11月15日,由新余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香港巍華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江西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三方合資興辦的中國冶金系統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新華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87年,新華公司從歐洲最大的預應力鋼絞線設備製造廠家義大利瑞德利公司和法國的奧提提公司引進全套生產線和技術,按國際先進標准生 產各種規格的低鬆弛預應力鋼絞線。
1988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條高強度低鬆弛預應力鋼絞線在新華公司產生。產品通過國內外用戶的嚴格檢測,質量完全達到美國和英國的最高標准,填補了國內空白。
1991年,新華公司出口創匯額超過投資總額。德國、挪威、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橋梁、液化天然氣儲罐等大型建築工程廣泛採用了新華公 司的產品。國際預應力協會(PCI)接納新華公司為中國大陸的第一家會員。
1992年,開始生產低鬆弛預應力鋼絲。
1993年,開始生產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
1995年,獲得國內同行業第一份ISO9000質量體系注冊證書。
996年,新華公司經股份制改造,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國內同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8年,新華公司用上市募集資金籌建的鋁包鋼項目正式投產。
1999年,新華公司通過配股將原新鋼金屬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並入公司。
2001年,公司引進預應力鋼絞線第二條生產線。
2003年,公司鋁包線廠二期工程完工。
2004年,新增第三、第四條預應力鋼絞線生產線,第二年正式投產。
2005年,公司鋁合金線產品生產線正式投產(連鑄連軋、拉絲、時效及絞線等)。
2006年,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銷售額首次突破10億人民幣(不含稅)。
2007年,公司完成向新余鋼鐵的定向增發,公司更名為江西新華金屬製品有限責任公司。
⑥ 線材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一、我國線材製品行業現狀
自我國加入WTO後的幾年間,線材製品行業的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和調整,技術進步繼續創新,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產量持續增長,產品標准和實物質量進一步提高,品種結構調整工作取得新的成績。2003年線材產量達到4020萬噸;線材深加工量超過1000萬噸,國內市場消費和市場滿足率都有較大增長。總體發展趨勢良好。
1、企業結構繼續調整
企業結構的調整表現為「一減三增」即:國有獨資企業逐漸減少;多種經濟成份組成的股份制企業比例增加,民營企業所佔比例增加,外資獨資企業的數量增加。企業的活力增強,整體素質提高。
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管理體制改革加快,運行機制明顯改善。諸如寶鋼集團上海二鋼、貴州鋼繩集團、天津鋼線鋼纜集團、鞍鋼集團鋼繩廠、湘鋼集團鋼繩廠、武鋼集團鋼繩廠、咸陽鋼管鋼繩廠等一批國有老企業經過深化改革,煥發出青春活力;已經先行一步改革的諸如法爾勝集團、新華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寧夏恆力集團等企業繼續深化改革,進行資產整合,從而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實力。(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具有相當規模的一批我種經濟成份組成的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應運而生,加快發展,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無錫賽福天鋼繩有限責任公司、杭州萬勝中興鋼纜有限公司、寧波貝時特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河南省松林集團有限公司、鞏義市恆星金屬製品有限公司、鞍山絲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南通等地區的一批企業都是順應形勢的發展而得到快速發展。
以比利時貝卡爾特、南韓高麗制鋼、香港高力集團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增大了在中國的資本注入,增快了中外合資和外資獨資企業的發展,為我國線材製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總的看來,近幾年我國製品企業的數量有所減少,但現有企業的素質提高,產能規模增加,競爭力加強。
2、產品結構和技術裝備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經過幾年的發展,以優質鋼繩、低鬆弛預應力鋼絲綱絞線、輪胎鋼簾線、高級彈簧鋼絲為代表的一批高檔產品,其生產規模擴大,產品質量提高,市場領域拓寬,部分或全部替代了進口產品,並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國產裝備質量、檔次有限明顯提高,拉絲機、股繩機、熱處理爐窯、鍍層生產線等製品主體生產設備已基本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部分裝備已有出口。變頻調速、機電一體化、熱處理節能、高性能塗鍍層、環保型表面清洗等先進技術,以及大盤重連續作業線均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3、產量持續增長,質量不斷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我國線材製品的產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發展,1999年全國線材深加工產品產量約680萬噸,到2003年,全國線材深加工產品總量已超過1000萬噸,增長47%,年均增長10.12%,其中:
鋼繩(含鋼簾線) 70萬噸
預應力鋼絲、鋼絞線、鋼棒 150萬噸
中高碳、合金、不銹鋼絲及其製品 150萬噸
低碳鋼絲及其製品 300萬噸
鉚螺鋼絲 120萬噸
焊條焊絲 130萬噸
冷軋帶肋鋼筋 80萬噸
總量 1000萬噸
製品企業在注重拓寬應用領域、產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強管理,執行先進標准,提高產品質量;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接軌,部分主要產品的標准經再次進行修訂後,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鋼繩、預應力鋼材製品產品生產許可證的換證工作及行業中多數企業的9000系列認證改版工作的繼續推進,促進了行業生產、設備、管理水平的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4、絕大部分製品用線材已能滿足生產需要
近幾年來,作為製品生產的基礎原材料,我國深加工用優質線材生產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其總量和大部分品種已能滿足市場需求。2003年我國線材產量達4020萬噸,線材深加工比為25%。線材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表現為:作為製品主要品種的低鬆弛鋼絞線和優質鋼繩所用線材,無論是從化學成份、物理性能、尺寸及表面精度,還是成材率等指標評價,都可與進口線材相媲美,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部分產品已出口;寶鋼、武鋼、沙鋼、鞍鋼等效鋼廠生產的鋼簾線用線材也已在國內鋼簾線生產廠使用。
二、對我國線材製品行業幾個熱點問題的看法
1、關於製品企業產品的結構調整工作
(1)既注重國內市場,也要注重國際市場
大部分製品企業在尋求企業發展、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的工作中,眼睛盯住的只是國內市場的供求,至多也就是把到「以產頂進」作為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正是我國製品企業抓住機遇、發揮優勢、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有利時機。應當看到我們已經具備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有利條件,一是部分品種及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二是生產成本較低廉,具備擴大出口的優勢;三是部分企業已積累了產品出口的多方面經驗。
(2)既注重研究市場,也要注重研究同行
在注重對兩個市場了解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同行業的了解。多年來製品行業的企業在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品種時,往往注重的是市場上的需求,而對供方只做簡單的量的了解,而且這種了解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因此一旦新品開發出來進入市場,便會遇到同行業的強力打壓,至使許多企業的產品進入市場的初期,只能靠低價或墊付資金的低劣競爭方式進行競爭,從而使自己陷入被動局面。
(3)既注重品種的調整,更應注重質量和成本
目前製品行業幾乎沒有一個品種是供不應求的。供大於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只有供大於求才有競爭,企業也才會有發展。因此企業不要怕競爭,不要一聽到供大於求就退縮,要敢於競爭。在品種結構調整中,必須以質量成本為核心,以最優的性價比,在細分的產品市場中確定本企業產品的定位。
(4)既注重信息的搜集,更要注重對信息的分析和研究
信息不是一般的消息,而是對行業最新的有關資料、數據經過加工、分析後得到的結論。它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導向性、時效性。然而當前國內的一些所謂的信息,其實只是消息。就線材製品行業而言,近幾年,在某些媒體或窗口經常出現一些涉及產品結構調整方面的極具誘惑力的「信息」,如果企業對此不加以認真分析和研究而盲目「追風」,就可能使企業投資帶有盲目性,造成低水平的重復性建設,最終導致企業在戰略上栽跟頭,在發展中因誤入歧途而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2、關於線材與製品的關系
(1)線材的深加工比
近十年來,我國線材深加工比在25%-30%,低於發達國家50%-70%的水平,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建築用鋼材的比重高於發達國家;二是因為我國的建築業目前仍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導,其鋼筋的級別偏低,從而對不必再深加工而是直接用於建築的線材需求量偏高。近幾年來,一些輿論提倡「提高我國線材深加工比」,提出「要用幾年的時間使深加工比達到發達國家」,這是片面的、不切合我國國情的觀點,這種觀點一度成為部分企業在製品領域中投資的理論依據之一,最終造成一些投資的失誤。我們認為,不應盲目追求線材的深加工比。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建築業水平及鋼筋級別水平的提高,建築用線材的升幅必將回落,深加工比也將提高,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2)深加工用線材代表了線材品種發展方面,反映了線材生產水平
目前就我國線材市場供求情況而言無論是輿論還鋼廠實際生產情況都是以建築用線材需求的影響為主線,我產信為這種認識和做法是片面的、落後的,因為一方面深加工線材的質量指標和生產技術難度遠高於建築用線材,另一方面深加工用線材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其需求在線材總量中比例必將不斷提高,所以深加工用線材是代表線材生產和發展方向的。
近十年來我國深加工用線材與建築用線材的比價在1.1-1.3:1,這種比價基本合理。然而鋼廠受利益的驅動,在建築材需求不旺的時候,紛紛投資開發深加工用線材產品,甚至一些企業不考慮本企業的基礎情況,認為投資建了高線,就能搞深加工線材,殊不知中高檔次深加工線材對鋼質要求之高,不是簡單有一條高線軋機就能解決的,因而還要花比投資高線要高數倍的資金去進行前工序改造,致使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其結果是只能用當代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線軋機去生產普通建築材。在建築材需求旺盛的時候,一些已為深加工線材開發投入大量資金,在生產經營中取得好成績並得到製品行業認可的企業,卻又縮減深加工用線材的產量,擴大建築材產量,造成了線材深加工行業原料供應緊張,其結果既制約了製品行業發展,又是對設備資源的浪費。我們認為,深加工用線材生產企業應了解製品企業加工工藝要求和最終產品的質量要求,明確自己的品種開發方向及產品質量提高的目標;應對其產品市場進行細分,選好自己的市場定位。
深加工用線材與製品是產業鏈上相互依存、競相發展的兩個行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於兩個行業品種開發、質量提高和市場拓展。
結束語
從產量、品種看,目前我國在世界上已屬製品大國,但要真正成為世界製品強國,還存在一定差距。我們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點,注重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注重產品和技術開發的投入,敢於與國外先進企業對標,敢於並善於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全行業加強協調與自律,為把我國建成製品強國而共同努力!
⑦ 管式絞線機,當管體旋轉一轉,線芯產什麼
電纜的一個節距。
管式絞線機是由管狀回轉體的旋轉運動完成絞合功能的生產設備,當管體旋轉一轉,線芯產生一個節距。
另外管式絞線機適合生產7根和19根的小規格的導電線芯,若線芯較多則不能完成生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