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聲波和次聲波對人的好處和害處
一、超聲波
1、好處:超聲波的機械作用可軟化組織,增強滲透,提高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系統和細胞功能。可使組織PH值向鹼性方面發展。緩解炎症所伴有的局部酸中毒。超聲可影響血流量,產生致炎症作用,抑制並起到抗炎作用。使白細胞移動,促進血管生成。
2、壞處:脈沖超聲波在含有微米級小氣泡的液體中傳播時,可導致氣泡收縮、膨脹以至猛烈爆炸,這種現象稱為「空化現象」,靠近爆炸氣泡附近的細胞會受到損傷。
二、次聲波
1、好處:次聲波有助於消除硬膜外麻醉患者的緊張情緒;次聲波振動使神經元膜的電學特性發生改變,接著引起神經循環迴路神經沖動傳遞次數發生改變,進而改變了從丘腦到大腦皮層循環迴路神經活動的頻率,可產生催眠作用。
2、壞處:當次聲波與人的某個器官的固有頻率相同時,會引起共振。如1-3Hz次聲波可以使人產生恐懼心理。次聲波的頻率與人腦的固有頻率(8-12Hz)接近時,會引起共振,刺激人的大腦,對人的心理及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輕者感覺不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路不暢。
(1)左手左腳偏癱做超聲波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超聲波的用途:
1、超聲波全息圖像:在醫療領域,超聲波常常用來透視人體,並形成二維圖像。如今這項技術正在得到進一步改善,二維圖像將變成三維全息圖像。
2、「復明」眼鏡:超聲波另一個巨大用途,就是能讓盲人「復明」。這借鑒了蝙蝠回聲定位的原理。蝙蝠飛行時,不是靠視覺探路來捕捉獵物,相反它靠的是耳朵。
3、牽引光束
能量強大的超聲波,照射物體能使之離地懸浮。實驗證明,只要有足夠的能量,靠超聲波托舉物體騰空並向不同方向移動,是完全可能的。這與許多科幻電影里出現的牽引光束非常類似。
4、高效鑽頭:超聲波還可以用在地質勘探上。高功率的超聲波振動具有強大能量,可以有效地壓縮、擠壓物質。在地質勘探上,它可以當「鑽頭」用,就像真實鑽頭一樣,在地下擠壓出一條通道。
2. 中風偏癱了二年了手老發麻做超聲波有用嗎
你好,中風偏癱患者手發麻是神經引起的,做超聲波沒什麼效果。。
3. 超聲波治療的治療作用
小劑量超聲波能使神經興奮性增高,傳導速度加快,減輕神經的炎性反應,促進神經的損傷癒合,提高痛閾,減輕疼痛。因而對周圍神經疾病,如神經炎、神經痛,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大劑量超聲波作用於末梢神經可引起血管麻痹、組織細胞缺氧、繼而壞死。
中樞神經對超波顯示較高的敏感性,一定劑量之內,超聲波對中樞神經的作用如下:作用於大腦可刺激細胞能量代謝,腦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加速側枝循環的建立,加速腦細胞功能的恢復;作用於間腦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作用於脊髓可以改變感覺、運動神經傳導。 房室束對超聲波的作用很敏感。超聲波主要影響心臟活動能力及其節律。大劑量超聲波可使心律減慢,誘發心絞痛,嚴重時發生心律紊亂,最後導致心跳停止;小劑量超聲波使心臟毛細血管充血,對冠心病患者有擴張動脈管腔及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療效。
治療劑量超聲對血管無損害作用,通常可見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低強度超聲作用下,血管器擴張;在較大劑量作用下,可引起血管收縮。更大劑量的超聲可使血管運動神經麻痹,從而造成血液流動停止。用大劑量超聲時可直接引起血管內皮腫脹,血循環障礙。 將超聲波頭直接和治療部位的皮膚接觸進行治療。此時在皮膚和聲頭之間應加接觸劑。
(1)移動法:該法最常用。治療時聲頭輕壓皮膚,在治療部位作緩慢移動,移動速度以每秒1-2厘米為宜。
(2)固定法:較少採用。將超聲波聲頭以適當壓力固定在治療部位。此法易產生過熱而發生「骨膜疼痛反應」。故治療劑量宜小。 (1)水下法:治療時將超聲波聲頭和治療肢體一起浸入36-38℃溫開水中,聲頭與皮膚距離1-5厘米,劑量要比直接接觸法稍大。
此法常用於不規則的體表,局部痛覺敏感的部位或聲頭不便直接接觸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踝、肘、潰瘍等。
(2)輔助器治療法:常用有水漏鬥法,水枕或水袋法。後者是用薄橡皮膜製成袋,灌滿煮沸過的溫水,然後再塗接觸劑進行治療,用於面部、頸部、關節、前列腺、牙齒、眼等不平之處。
(3)聚集照射法:利用凹面鏡和聲透鏡將超聲波高度集中在某一部位而獲得大能量超聲波的作用,以做特殊治療。如治療腫瘤時用。 1.治療強度:以0.4-1.5W/cm2為宜,水下法、水枕法時強度可稍大臨床多採用低、中等強度。
2.治療時間:總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多選擇5-10分鍾。固定法要比移動法治療時間要短。
3.療程:一般治療次數5-10次,慢性病15-20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一次。療程間隔1-2周。 1.外科疾病:軟組織扭挫傷、乳腺炎、頸椎病、運動支撐器官創傷性疾病腰痛、肌痛、肩關節周圍炎、增生性脊柱炎、顳頜關節炎、腱鞘炎、退行性骨關節病等。
2.皮膚科疾病:蕁麻疹、瘙癢症、硬皮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帶狀皰疹、濕疹等
3.神經科疾病:腦血栓形成、腦梗死、腦出血、腦外傷、神經炎、神經痛、幻肢痛、坐骨神經痛等
4.其他腦血管病偏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眼視網膜炎、玻璃體混濁、營養不良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紊亂。 凡惡性腫瘤、急性全身性感染、高熱、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的心區和星狀神經節、出血傾向、感覺神經異常的局部、孕婦腹部等。
4. 超聲波療法的對機體組織器官的作用
小劑量超聲波能使神經興奮性降低,傳導速度減慢,因而對周圍神經疾病,如神經炎、神經痛,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大劑量超聲波作用於末梢神經可引起血管麻痹、組織細胞缺氧、繼而壞死。
中樞神經對超波顯示較高的敏感性,有人指出,即使是用0.1W/cm2的強度直接作用腦組織,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國外有些人指出「超聲波禁用於腦部」。但近年來國內不少單位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使用強度為1.5W/cm2以下(常用0.6~1.2W/cm2)的脈沖式超聲波移動法作用於頭部,對腦實質無損害(由於大部分超聲波能量被頭皮及顱骨吸收和反射,只有2.5-20%透入顱內),並用於治療腦血管意外偏癱及其它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定療效。 房室束對超聲波的作用很敏感。超聲波主要影響心臟活動能力及其節律。大劑量超聲波可使心律減慢,誘發心絞痛,嚴重時發生心律紊亂,最後導致心跳停止;小劑量超聲波使心臟毛細血管充血,對冠心病患者有擴張動脈管腔及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故用1W/cm2以下脈沖式超聲波作用心臟,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療效。
治療劑量超聲對血管無損害作用,通常可見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低強度超聲作用下,血管器擴張;在較大劑量作用下,可引起血管收縮。更大劑量的超聲可使血管運動神經麻痹,從而造成血液流動停止。用大劑量超聲時可直接引起血管內皮腫脹,血循環障礙。 1.超聲治療機
(1)主要結構原理:由高頻振盪器和輸出聲頭兩部分組成。
(2)輸出形式
連續超聲波: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聲頭連續不斷地輻射出聲能作用於機體。它作用均勻,產熱效應較大。
脈沖超聲波:是在治療過程中間斷地輻射出聲能作用於機體,它的熱效應較小。
2.輔助設備是為特殊治療需要或便於操作面准備的附件。如水枕、水袋、水槽、水漏斗等。
3. 接觸劑要選擇其聲阻接近於人體組織者,以減少其與皮膚界面間的反射消耗。常用有煮沸過的水,液體石臘,凡士林油等。 1.直接接觸法將超聲波頭直接和治療部位的皮膚接觸進行治療。此時在皮膚和聲頭之間應加接觸劑,如石臘油,凡士林等。
(1)移動法該法最常用。治療時聲頭輕壓皮膚,在治療部位作緩慢移動,移動速度以每秒1-2厘米為宜。常用強度0.5-1.5W/cm2。
(2)固定法將超聲波聲頭以適當壓力固定在治療部位。此法易產生過熱而發生「骨膜疼痛反應」。故治療劑量宜小,常用強度為0.2-0.5W/cm2,時間3-5分鍾。
2.間接接觸法
(1)水下法治療時將超聲波聲頭和治療肢體一起浸入36-38℃溫開水中,聲頭與皮膚距離1-5厘米,劑量要比直接接觸法稍大。
此法常用於不規則的體表,局部痛覺敏感的部位或聲頭不便直接接觸的部位如手指、足趾、踝、肘、潰瘍等。
(2)輔助器治療法常用有水漏鬥法,水枕或水袋法。後者是用薄橡皮膜製成袋,灌滿煮沸過的溫水,然後再塗接觸劑進行治療,用於面部、頸部、關節、前列腺、牙齒、眼等不平之處。
(3)聚集照射法利用凹面鏡和聲透鏡將超聲波高度集中在某一部位而獲得大能量超聲波的作用,以做特殊治療。如治療腫瘤時用。 1.治療強度以0.4-1.5W/cm2為宜,水下法、水枕法時強度可稍大,實際使用時可參閱表7.2,臨床多採用低、中等強度。
表7.2 超聲強度等級表
治療方法
固定法
移動法
強度等級
低
中
高
代
中
高
連續式
W/cm2
0.1-0.2
0.3-0.4
0.5-0.6
0.6-0.8
1-1.2
1.2 -2
脈沖式
W/cm2
0.3-0.4
0.5-0.7
0.8-1.0
1.0-1.5
1.5-2
2-2.5
2.治療時間一般固定法3-5分鍾,移動法為5-10分鍾,大面積移動可適當延長至10-20分鍾。
3.療程一般治療次數6-8次,慢性病10-15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一次。療程間隔1-2周。
5. 中風偏癱了二年了手老發麻做超聲波有用嗎
不推薦做,也沒有什麼作用。你目前的情況,多考慮中風先兆,建議做頭顱CT檢查,以防止再次中風。
6. 超聲診斷優缺點
超聲檢測法的優點是:穿透能力較大,例如在鋼中的有效探測深度可達1米以上;對平面型缺陷如裂紋、夾層等,探傷靈敏度較高,並可測定缺陷的深度和相對大小;設備輕便,操作安全,易於實現自動化檢驗。缺點是:不易檢查形狀復雜的工件,要求被檢查表面有一定的光潔度,並需有耦合劑充填滿探頭和被檢查表面之間的空隙,以保證充分的聲耦合。對於有些粗晶粒的鑄件和焊縫,因易產生雜亂反射波而較難應用。此外,超聲檢測還要求有一定經驗的檢驗人員來進行操作和判斷檢測結果。
7. 超聲波有什麼作用
超聲波是聲波大家族中的一員。
聲波是物體機械振動狀態(或能量)的傳播形式。所謂振動是指物質的質點在其平衡位置附近進行的往返運動。譬如,鼓面經敲擊後,它就上下振動,這種振動狀態通過空氣媒質向四面八方傳播,這便是聲波。
超聲波是指振動頻率大於20KHz以上的,人在自然環境下無法聽到和感受到的聲波。
超聲波治療的概念:
超聲治療學是超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超聲治療時將超聲波能量作用於人體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疾患和促進機體康復的目的。
在全球,超聲波廣泛運用於診斷學、治療學、工程學、生物學等領域。賽福瑞家用超聲治療機屬於超聲波治療學的運用范疇。
(一)工程學方面的應用:水下定位與通訊、地下資源勘查等
(二)生物學方面的應用:剪切大分子、生物工程及處理種子等
(三)診斷學方面的應用:A型、B型、M型、D型、雙功及彩超等
(四)治療學方面的應用:理療、治癌、外科、體外碎石、牙科等
超聲波的特點:
1、超聲波在傳播時,方向性強,能量易於集中。
2、超聲波能在各種不同媒質中傳播,且可傳播足夠遠的距離。
3、超聲與傳聲媒質的相互作用適中,易於攜帶有關傳聲媒質狀態的信息(診斷或對傳聲媒質產生效應。(治療)
超聲波是一種波動形式,它可以作為探測與負載信息的載體或媒介(如B超等用作診斷);超聲波同時又是一種能量形式,當其強度超過一定值時,它就可以通過與傳播超聲波的媒質的相互作用,去影響,改變以致破壞後者的狀態,性質及結構(用作治療)。
超聲波的發展史:
一、國際方面: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物理學上發現了壓電效應與反壓電效應之後,人們解決了利用電子學技術產生超聲波的辦法,從此迅速揭開了發展與推廣超聲技術的歷史篇章。
1922年,德國出現了首例超聲波治療的發明專利。
1939年發表了有關超聲波治療取得臨床效果的文獻報道。
40年代末期超聲治療在歐美興起,直到1949年召開的第一次國際醫學超聲波學術會議上,才有了超聲治療方面的論文交流,為超聲治療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第二屆國際超聲醫學學術會議上已有許多論文發表,超聲治療進入了實用成熟階段。
二、國內方面:
國內在超聲治療領域起步稍晚,於20世紀50年代初才只有少數醫院開展超聲治療工作,從1950年首先在北京開始用800KHz頻率的超聲治療機治療多種疾病,至50年代開始逐步推廣,並有了國產儀器。公開的文獻報道始見於1957年。到了70年代有了各型國產超聲治療儀,超聲療法普及到全國各大型醫院。
40多年來,全國各大醫院已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資料和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超聲體外機械波碎石術和超聲外科,是結石症治療史上的重大突破。如今已在國際范圍內推廣應用。高強度聚焦超聲無創外科,已使超聲治療在當代醫療技術中占據重要位置。而在21世紀(HIFU)超聲聚焦外科已被譽為是21世紀治療腫瘤的最新技術。
超聲波治病機理:
1.機械效應:超聲在介質中前進時所產生的效應。(超聲在介質中傳播是由反射而產生的機械效應)它可引起機體若干反應。超聲振動可引起組織細胞內物質運動,由於超聲的細微按摩,使細胞漿流動、細胞震盪、旋轉、摩擦、從而產生細胞按摩的作用,也稱為「內按摩」這是超聲波治療所獨有的特性,可以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刺激細胞半透膜的彌散過程,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細胞缺血缺氧狀態,改善組織營養、改變蛋白合成率、提高再生機能等。使細胞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細胞的功能變化,使堅硬的結締組織延伸,松軟。
超聲波的機械作用可軟化組織,增強滲透,提高代謝,促進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系統和細胞功能,因此具有超聲波獨特的治療意義。
2.溫熱效應:人體組織對超聲能量有比較大的吸收本領,因此當超聲波在人體組織中傳播過程中,其能量不斷地被組織吸收而變成熱量,其結果是組織的自身溫度升高。
產熱過程既是機械能在介質中轉變成熱能的能量轉換過程。即內生熱。超聲溫熱效應可增加血液循環,加速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增強酶活力。一般情況下,超聲波的熱作用以骨和結締組織為顯著,脂肪與血液為最少。
3.理化效應:超聲的機械效應和溫熱效應均可促發若干物理化學變化。實踐證明一些理化效應往往是上述效應的繼發效應。TS-C型治療機通過理化效應繼發出下列五大作用:
A.彌散作用:超聲波可以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超聲波作用後,細胞膜對鉀,鈣離子的通透性發生較強的改變。從而增強生物膜彌散過程,促進物質交換,加速代謝,改善組織營養。
B.觸變作用:超聲作用下,可使凝膠轉化為溶膠狀態。對肌肉,肌腱的軟化作用,以及對一些與組織缺水有關的病理改變。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和關節、肌腱、韌帶的退行性病變的治療。
C.空化作用:空化形成,或保持穩定的單向振動,或繼發膨脹以致崩潰,細胞功能改變,細胞內鈣水平增高。成纖維細胞受激活,蛋白合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形成加速,膠原張力增加。
D.聚合作用與解聚作用:水分子聚合是將多個相同或相似的分子合成一個較大的分子過程。大分子解聚,是將大分子的化學物變成小分子的過程。可使關節內增加水解酶和原酶活性增加。
E.消炎,修復細胞和分子:超聲作用下,可使組織PH值向鹼性方面發展。緩解炎症所伴有的局部酸中毒。超聲可影響血流量,產生致炎症作用,抑制並起到抗炎作用。使白細胞移動,促進血管生成。膠原合成及成熟。促進或抑制損傷的修復和癒合過程。從而達到對受損細胞組織進行清理、激活、修復的過程。
(摘自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超聲醫學》、《實用超聲治療學》和《物理治療全書》):
8. 超聲波療法的主要適應證禁忌證
1.運動支撐器官創傷性疾病腰痛、肌痛,挫傷,扭傷,肩關節周圍炎,增生性脊柱炎,顳頜關節炎,腱鞘炎等。
2.疤痕,粘連,注射後硬結,硬皮症,血腫機化。
3.作用於局部及相應的神經節段時可治療神經炎,神經痛,幻肢痛,慢性蕁麻疹,帶狀皰疹,濕疹,搔癢症,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胃腸功能紊亂。
4.其他腦血管病偏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眼視網膜炎,玻璃體混濁,營養不良性潰瘍。 1.凡惡性腫瘤(大劑量聚集可治),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的心區和星狀神經節,出血傾向,靜脈血栓之病區均禁用。
2.孕婦(早期)腹部及小兒骨骼處最好選用其它療法。在頭部、眼睛、心臟、生殖器部位治療時劑量要嚴格掌握。
[附處方舉例:
1.超聲波,連續式,慢移法,脊柱或骶髂病損區,0.4-0.8W/cm2,6-8分鍾,每天一次,6-12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腰骶勞損,骶髂勞損,棘間韌帶勞損。
2.超聲波慢移法,連續式0.8W/cm2或脈沖式1-1.5W/cm2,疤痕,粘連部位,6-10分鍾,每日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增生性疤痕,注射後硬結,局限性硬皮症。
3. 超聲波脈沖式,慢移法,相應的神經節段或神經疼痛區域,0.6-1.2W/cm2,4-10分鍾,每日一次,6-12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神經痛,潰瘍病,搔癢症,濕疹,慢性蕁麻疹。
4. 超聲波:水枕法,慢移法,連續式,0.4-1.0W/cm2或脈沖式0.4-1.5W/cm2,病損區5-8分鍾,每日一次,6-12次為一療程。
適應證某些眼病,小關節扭傷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