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控機床的國家行業標準是什麼
數控機床的國家行業標準是:兩化融合促發展;
機床行業對國防軍工和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作用,所以已將機床行業提高到了戰略性位置,把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和功能部件列為國家重要的振興目標之一。隨著一系列扶持性政策的陸續出台,未來幾年我國機床行業有望在延續快速增長態勢的同時,在技術能力上實現質的突破,在高端機床領域形成國際競爭力,並誕生出幾家世界級的機床企業。
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規劃已將兩化融合戰略作為實現目標的四大戰略之一。規劃中提到,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要以信息技術提升研發設計、加工製造、企業管理及營銷服務等集成應用水平,重點要提升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和網路化水平,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競爭力。
根據機床工業產業當前現狀,兩化融合戰略主要內容是要推動主要製造企業數字化、信息化改造,實現兩化融合,充分發揮現有資源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面提升中高檔產品的製造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為實現高端產品產業化創造條件。關鍵製造設備形成柔性製造系統供應能力,提高快速供貨周期適應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1)機床國際標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機床的數控化已經成為一大常態,機床產品的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更多地體現在其他方面,例如,在機床單機產品方面,表現為數控機床運行狀態的數據採集、在線監控和遠程故障診斷方面;在組合機床或由多台機床組成的生產系統方面,表現為成套裝備或系統的信息自動採集、自動報警、自動報表生成、系統集成、系統監控等方面。
總體上看,我國機床市場的中長期發展勢頭依然會比較強勁,中國機床行業在未來幾年將步入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到2010年,國產數控機床將占國內市場需求的50%以上;功能部件配套齊全,自給率達60%;關鍵功能部件將實現產業化;高精度數字化測量儀器和數控刀具將得到發展,為中高級數控機床配套。2010年國內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系統占數控機床總產量的75%;
在國產數控機床銷售額中,經濟型數控機床約佔50%,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並達到批量出口能力;普及型數控機床約佔45%,實現規模化生產,逐步擴大出口;高級型數控機床約佔5%,品種將大大增加,並在出口上將取得突破。
㈡ VDI標准什麼意思
VDI標準是德國工程師協會(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簡稱VDI)制定的標准。
VDI標準是數多標准中的其中之一。拿精度為例,精度是指機床將刀尖點定位至程序目標點的能力。然而,測量這種定位能力的辦法很多,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規定。
1、日本機床生產商標定「精度」時,通常採用JISB6201或JISB6336或JISB6338標准。JISB6201一般用於通用機床和普通數控機床,JISB6336一般用於加工中心,JISB6338則一般用於立式加工中心。
2、歐洲機床生產商,特別是德國廠家,一般採用VDI/DGQ3441標准。
3、美國機床生產商通常採用NMTBA標准(該標准源於美國機床製造協會的一項研究,頒布於1968年,後經修改)。
(2)機床國際標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VDI是公益性的、獨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組織,獨立於經濟界和政治黨派。VDI成立於1856年,主要從事技術的發展、監督、標准化、工作研究、權利保護和專利等方面的工作。VDI的中心任務是促進技術各方面力量的結合,並致力於通過技術 手段的開發和有效應用改進人類的生存條件。
VDI還承擔工程師的培養、繼續教育以及給政府、議會和社會提供咨詢等方面的工作。該協會 又增加了技術轉讓的工作。
㈢ 線切割的m指令m21是什麼意思
M21不是國際標准規定的指令,一般是由機床廠家自行設計的指令回,所以不同的機床答廠家的M21不一定相同。
格式:M21 T10;是在機床不換刀的情況下,讓刀庫10號刀轉至候選刀位!一般用於刀庫錯位排除。
㈣ 數控機床中BT30、BT40中的BT是什麼意思30和40又是什麼意思
沒那麼啰嗦。
就是個標准,刀柄的標准。你買什麼床子,廠家都會告訴你去買什麼型號的刀柄。
其實還有BT50
㈤ 何謂機床產品的標准化
機床產品、外觀、精度、顏色等指標都是有國標的。
㈥ 最新機械加工標准代號是什麼
現在的機械加工標准代號是:
JB/T5000《重型機械通用技術條件》
標准簡介:
本標准規定了機械加工定位支承符號、輔助支承符號、夾緊符號和常用定位、夾緊裝置符號的類型、畫法和使用要求。
本標准適用於機械製造行業在設計產品零、部件機械加工工藝規程和編制工藝裝備設計任務書時使用。
㈦ 凱恩蒂數控車床(M05)代表什麼
M05是主軸停止轉動的意思。
這是數控代碼國際標准規定的。
還沒有哪個數控機床例外。
另外,M03是主軸正轉,M04是主軸反轉。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請及時採納為最佳答案,
手機提問請點擊右上角的「採納回答」按鈕。
謝謝!
㈧ ISO9000質量標准這是個什麼樣的的概念不太明白誰能告訴我正確的解答~!~
ISO是一個組織的英語簡稱。其全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翻譯成中文就是「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 宣稱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進標准化及其相關活動的發展,以便於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在智力、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開展合作。」 ISO 現有117個成員,包括117個國家和地區。ISO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每年一次的「全體大會」,其日常辦事機構是中央秘書處,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央秘書處現有170名職員,由秘書長領導。什麼是ISO9000 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機構開展技術活動。其中技術委員會(簡稱TC)共185個,分技術委員會(簡稱SC)共611個,工作組(WG)2022個,特別工作組38個。 ISO的2856個技術機構技術活動的成果(產品)是「國際標准」。ISO現已制定出國際標准共10300多個,主要涉及各行各業各種產品(包括服務產品、知識產品等)的技術規范。 ISO制定出來的國際標准除了有規范的名稱之外,還有編號,編號的格式是:ISO+標准號+[杠+分標准號]+冒號+發布年號(方括弧中的內容可有可無),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別是某一個標準的編號。 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個標准,而是一族標準的統稱。根據ISO9000-1:1994的定義:「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國際標准。」什麼叫TC176呢? TC176即ISO中第176個技術委員會,它成立於1980年,全稱是「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1987年又更名為「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TC176專門負責制定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的標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個標準是ISO8402:1986,名為《質量-術語》,於1986年6月15日正式發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發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個國際標准,與ISO8402:1986一起統稱為」ISO9000系列標准」。 此後,TC176又於1990年發布了一個標准,1991年發布了三個標准,1992年發布了一個標准,1993年發布了五個標准;1994年沒有另外發布標准,但是對前述「ISO9000系列標准」統一作了修改,分別改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並把TC176制定的標準定義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發布了一個標准,編號是ISO10013:1995。2000年12月15日ISO又發布了2000版的ISO9000系列標准,把原來的9000族系列標准精簡到如下3個標准: 1. ISO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 2. 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3. ISO9004:2000《質量管理體系 — 業績改進指南》。什麼叫認證 「認證」一詞的英文原意是一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ISO/IEC指南2:1986中對「認證」的定義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鑒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准或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舉例來說,對第一方(供方或賣方)生產的產品甲,第二方(需方或買方)無法判定其質量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來判定。第三方既要對第一方負責,又要對第二方負責,不偏不倚,出具的證明要能獲得雙方的信任,這樣的活動就叫做「認證」。 這就是說,第三方的認證活動必須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有效。這就要求第三方必須有絕對的權力和威信,必須獨立於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須與第一方和第二方沒有經濟上的利害關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關系,或者有維護雙方權益的義務和責任,才能獲得雙方的充分信任。 那麼,這個第三方的角色應該由誰來擔當呢?顯然,非國家或政府莫屬。由國家或政府的機關直接擔任這個角色,或者由國家或政府認可的組織去擔任這個角色,這樣的機關或組織就叫做「認證機構」,詳見附錄B。
現在,各國的認證機構主要開展如下兩方面的認證業務: 1. 產品質量認證 現代的第三方產品質量認證制度早在1903年發源於英國,是由英國工程標准委員會(BSI的前身)首創的。 在認證制度產生之前,供方(第一方)為了推銷其產品,通常採用「產品合格聲明」的方式,來博取顧客(第二方)的信任。這種方式,在當時產品簡單,不需要專門的檢測手段就可以直觀判別優劣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品品種日益增多,產品的結構和性能日趨復雜,僅憑買方的知識和經驗很難判斷產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產品合格聲明」屬於「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一套,真真假假,魚龍混雜,並不總是可信,這種方式的信譽和作用就逐漸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前述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也就應運而生。 1971年,ISO成立了「認證委員會」(CERTICO),1985年,易名為「合格評定委員會」(CASCO),促進了各國產品質量認證制度的發展。 現在,全世界各國的產品質量認證一般都依據國際標准進行認證。國際標准中的60%是由ISO制定的,20%是由IEC制定的,20%是由其他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也有很多是依據各國自己的國家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進行認證的,詳見附錄C。 產品質量認證包括合格認證和安全認證兩種。依據標准中的性能要求進行認證叫做合格認證;依據標准中的安全要求進行認證叫做安全認證。前者是自願的,後者是強制性的。 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後發展很快。到了50年代,所有工業發達國家基本得到普及。第三世界的國家多數在70年代逐步推行。我國是從1981年4月才成立了第一個認證機構—「中國電子器件質量認證委員會」,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展快。 2.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這種認證是由西方的質量保證活動發展起來的。 1959年,美國國防部向國防部供應局下屬的軍工企業提出了質量保證要求,要求承包商「應制定和保持與其經營管理、規程相一致的有效的和經濟的質量保證體系」,「應在實現合同要求的所有領域和過程(例如:設計、研製、製造、加工、裝配、檢驗、試驗、維護、裝箱、儲存和安裝)中充分保證質量」,並對質量保證體系規定了兩種統一的模式:軍標MIL-Q-9858A《質量大綱要求》和軍標MIL-I-45208《檢驗系統要求》。承包商要根據這兩個模式編制「質量保證手冊」,並有效實施。政府要對照文件逐步檢查、評定實施情況。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第二方質量體系審核的雛形。這種辦法促使承包商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隨著上述質量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各國的認證機構在進行產品質量認證的時候,逐漸增加了對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進行審核的內容,進一步推動了質量保證活動的發展。到了70年代後期,英國一家認證機構BSI(英國標准協會)首先開展了單獨的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業務,使質量保證活動由第二方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更加推動了質量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 通過三年的實踐,BSI認為,這種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適應面廣,靈活性大,有向國際社會推廣的價值。於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項建議。ISO根據BSI的建議,當年即決定在ISO的認證委員會的「質量保證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質量保證委員會」。1980年,ISO正式批准成立了「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即TC176)著手這一工作,從而導致了前述「ISO9000族」標準的誕生,健全了單獨的質量體系認證的制度,一方面擴大了原有質量認證機構的業務范圍,另一方面又導致了一大批新的專門的質量體系認證機構的誕生。 自從1987年ISO9000系列標准問世以來,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適應質量競爭的需要,企業家們紛紛採用ISO9000系列標准在企業內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申請質量體系認證,很快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標准,約有40個質量體系認可機構,認可了約300家質量體系認證機構,20多萬家企業拿到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第一個國際多邊承認協議和區域多邊承認協議也於1998年1月22日和1998年1月24日先後在中國廣州誕生。 一套國際標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被這么多國家採用,影響如此廣泛,這是在國際標准化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已經被公認為「ISO9000現象」。推行ISO9000的作用 1. 強化質量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增強客戶信心,擴大市場份額 負責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認證機構都是經過國家認可機構認可的權威機構,對企業的質量體系的審核是非常嚴格的。這樣,對於企業內部來說,可按照經過嚴格審核的國際標准化的質量體系進行質量管理,真正達到法治化、科學化的要求,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企業外部來說,當顧客得知供方按照國際標准實行管理,拿到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證書,並且有認證機構的嚴格審核和定期監督,就可以確信該企業是能夠穩定地生產合格產品乃至優秀產品的信得過的企業,從而放心地與企業訂立供銷合同,擴大了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可以說,在這兩方面都收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 2. 獲得了國際貿易「通行證」,消除了國際貿易壁壘 許多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設置了種種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其中非關稅壁壘主要是技術壁壘,技術壁壘中,又主要是產品質量認證和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壁壘。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內,各成員國之間相互排除了關稅壁壘,只能設置技術壁壘,所以,獲得認證是消除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在我國「入世」以後,失去了區分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嚴格界限,所有貿易都有可能遭遇上述技術壁壘,應該引起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及早防範。) 3. 節省了第二方審核的精力和費用 在現代貿易實踐中,第二方審核早就成為慣例,又逐漸發現其存在很大的弊端:一個供方通常要為許多需方供貨,第二方審核無疑會給供方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需方也需支付相當的費用,同時還要考慮派出或雇傭人員的經驗和水平問題,否則,花了費用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唯有ISO9000認證可以排除這樣的弊端。因為作為第一方的生產企業申請了第三方的ISO9000認證並獲得了認證證書以後,眾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對第一方進行審核,這樣,不管是對第一方還是對第二方都可以節省很多精力或費用。還有,如果企業在獲得了ISO9000認證之後,再申請UL、CE等產品質量認證,還可以免除認證機構對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進行重復認證的開支。 4. 在產品質量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國際貿易競爭的手段主要是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由於低價銷售的方法不僅使利潤銳減,如果構成傾銷,還會受到貿易制裁,所以,價格競爭的手段越來越不可取。70年代以來,質量競爭已成為國際貿易競爭的主要手段,不少國家把提高進口商品的質量要求作為限入獎出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措施。實行ISO9000國際標准化的質量管理,可以穩定地提高產品質量,使企業在產品質量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5. 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各國在執行產品質量法的實踐中,由於對產品質量的投訴越來越頻繁,事故原因越來越復雜,追究責任也就越來越嚴格。尤其是近幾年,發達國家都在把原有的「過失責任」轉變為「嚴格責任」法理,對製造商的安全要求提高很多。例如,工人在操作一台機床時受到傷害,按「嚴格責任」法理,法院不僅要看該機床機件故障之類的質量問題,還要看其有沒有安全裝置,有沒有向操作者發出警告的裝置等。法院可以根據上述任何一個問題判定該機床存在缺陷,廠方便要對其後果負責賠償。但是,按照各國產品責任法,如果廠方能夠提供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證書,便可免賠,否則,要敗訴且要受到重罰。(隨著我國法治的完善,企業界應該對「產品責任法」高度重視,盡早防範。) 6. 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按照國際間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慣例,合作雙方必須在產品(包括服務)質量方面有共同的語言、統一的認識和共守的規范,方能進行合作與交流。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正好提供了這樣的信任,有利於雙方迅速達成協議。ISO9000質量認證——通向世界的鑰匙! 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司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擴大和日益國際化,為提高產品信譽,減少重復檢驗,削弱和消除貿易技術壁壘,維護生產者、經銷者、用戶和消費者名方權益,產生了第三方認證,這種認證不受產銷雙方經濟利益支配,以公正、科學的工作逐步樹立了權威和信譽,現以成為各國對產品和企業進行質量評價和監督的通行做法。 英國是開展質量認證最早的國家,早在1903年英國工程標准委員會用一 種"風箏標志",即「BS」標志來表示符合尺寸標準的鐵道鋼軌,1919年英國政府制定了商標法,規定要對商品執行檢驗,合格產品也佩以「風箏標志」,從此,這種標志開始具有「認證」的含義、沿用至今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受英國的影響,世界各發達工業國家也爭先採用質量認證制度,並給予了極大的注意力,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為此於1980年成立專業技術委員會 ISO/TC176, 該委員會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於1987年正式發布了第一部管理標准 ---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第列標准,它適用於不同的企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性業商業、建築業等,因而,它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各國質量認證的發展,目前國 際標准化組織的104個成員國中有70多個國家包括歐共體、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幾乎所有工業發達國家均等同採用ISO9000系列標准作為本國國家標准,各國企業也紛紛依據這種標准,調整作業運行機制,並且獲得認證資格,迄全球已頒布認證證書近10萬多張。 近年來,由於ISO9000系列標準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被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 ISO9000系列標準的應用范圍隨之日益擴大,ISO/TC176在總結了國際上眾多大型 公司、集團優秀的質量管理基礎上,於1991年8月發布了ISO90004-2:《質量 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務指南》,謀求促進各單位和公司以更為有效的方法管理其各項服務活動的質量,以確保顧客規定或隱含的需要得到理解和滿足。 所有這些表明,在國際貿易中,要求提供按ISO900系列標准通過質量體系認證的證明,作為簽訂合同的一個條件,這已是一個趨勢,各企業應順應國際 貿易的趨勢。積極主動的開展以GB/TI9000系列標准為依據的質量體系認證,以提高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國內市場和國際貿易都得到迅速發展,但由於我國沒有建軍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認證制度,我們自己搞得一些產品監督形式得不到國際上的承認。在國際貿易中面臨著在經濟上蒙受損失和受到設置技術壁壘的限制,我國的工業企業,由於不了解各國認證制度的要求,許多出口商品打不進國際市場,即使進入,其價格也遠遠低於所在國通過認證的產品。一些了解認證的企業每年也不得不花費大量外匯去申請國外認證和由國外認證機構出具檢驗報告。所以,建立我國的認證制度,開展產品質量認證和體系認證工作,是我國質量認證工作的當務之急,是最終消除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的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 我國從1991年起正式開展認證工作.1991年5月,國務院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認證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產品質量認證工作走入法制軌道。 1993年 1月1日,我國正式由等效採用改為等同採用ISO900系列標准,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的認證制度。我質量認證工作取得常足的發展。 對我國企業而言,通過公正獨立的第三方認證獲得質量認證證書,是產品質量信得過的證明,是產品、服務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企業獲得認證證書後,將向國內外公告。
質量認證證書可以帶來以下益處: 可以穩定地提供滿足顧客要求的產品,增強顧客滿意。
提供滿足顧客一般或特定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開拓佔領市場,充分利用非價格因素提高競爭力。
擴大銷售渠道和銷售量,實現優質優價,獲得更大利潤。
有助於樹立全球經濟意識,提高企業事業單位發展戰略的基點,抓住機遇,贏得未來,這符合時代的選擇、民族的利益。
促進建立體系化的、嚴謹的經營管理模式,優化組織結構,完善經營管理,建立減少、消除,特別是預防質量缺陷的機制。
職責進一步明確、作業流程更加清晰,真正做到各負其責,避免了踢皮球現象的發生。
帶動服務和產品的結構調整,推動技術改造,增強自身實力。
表明尊重消費者和對社會責任,提高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信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打破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擴大出口。
有助於形成名牌,同時,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
避免重復抽查和檢驗,節省用於檢驗的時間、人力、物力合理財力。
可以使企業業績得到持續改進。
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在1995年提出了「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1999年是20世紀的最後一年,面對我們質量認證事業的迅速發展的大好局面,這個事業有著光明的未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87年推出ISO9000系列標准以來,已被百餘個國家和地區採用,這個系列標准在全球如此廣泛深刻的影響,有人稱之為ISO9000現象。ISO9000現象的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各國的采購商和供應商對標準的普遍認同,並將符合ISO9000標準的要求作為貿易活動中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的基石。我國早在1988年等效採用,1992年轉為等同採用ISO9000標准。據統計,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累計有8117家企業持有8245張帶有國家認可標志的質量體系認證證書(有效證書),其中江蘇省1153家企業,佔14.20%;廣東1051家企業,佔12.95%;上海675家,佔8.32;北京673家,佔8.29%,我國已有34家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約佔全世紀認證機構總數的十分之一。 1998年1月,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17個國家簽署國際認可論壇多邊互認協議(IAF/MLA),中國質量體系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制度正式加入國際互認;1998年8月,中國認證人員國家注冊委員會(CRBA)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首批簽署了國際審核員培訓和注冊協會互認協議(IATCA/MLA),加入了國際互認制。至此,決定我國質量體系認證水平的兩大體系均已經與國際接軌,並獲得國際互認。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即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成立於1947年,由供應商各國政府(P成員國,O成員國)國際組織代表組成,中國是ISO的正式(P)成員國。 *迄今為止,已有約90個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成員國採用了ISO9000族國際標准。 的成員國和其它國家則可採取自願的方式採用這些標准。 *歐共全或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已作出規定,要求現有的18個成員國必須採用這些標准,而ISO的成員國和其它國家則可採取自願的方式採用這些標准。 *盡管有些國家沒有採用ISO9000族的編號系統,但現在的大多數採用國正努力保持與ISO9000族的編號系統一致。 *英國已將他們的BS5750,第一部分(ISO9001的等同採用標准)改為BSENISO9001:1994而現存的BS9000標准正是一個內容與質量完全無關的標准。 某些國家採用了如下的編號系統: —丹麥:DS/EN ISO9001:1994 —挪威:NS-EN ISO9001:1994 —瑞典:SS-EN ISO9001:1994 —美國:ANSI/ASQCQ9001:1994 —瑞士:SN/EN ISO9001:1994 由於各個國家的標准編號系統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且在這里也需將所有採用的標准編號一一列出。一、國際標準的制定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TC176技術委員會通過其分技術委員會(SC)中的工作組(WG)制定質量體系標准。 分技術委員會由各國技術委員會的代表組成。標准制定有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1.確定新的工作項目 國家技術委員會可提出建立新工作項目的建立,ISO/TC176的所有任務都登記在ISO的年度報告上。 2.制定建議草案 工作組制定出標準的建議草案,並匯同專家,提交所有文件(工作組文件,WD)。 3.委員會批准草案 在對ISO/CD草案進行投票時,各P成員國(P——參與)的委員有權對草案身材表決。 ISO/TC176共有50個P成員國,其中2/3的成員國投票時,表明該標准草案被批准。被批準的草案稱為委員會文件(ISO/CD)。 4.投票期限 ISO成員對ISO/CD草案進行為期6個月的投票表決。 由ISO的所有成員對提交的ISO/CD草案進行投票。 投票採取各國聽證、投票的方式,由各國委員會公開發表對標准草案的意見。投票表決批準的草案稱為ISO國際標准草案(ISO/DIS草案)。 各國委員會將向ISO/TC176給出正式復意見。 如果所提意見使草案有了重大修改,應進行重新投票。 5.ISO標準的發布 投票結束,由TC176中相關的工作組完成對標準的編輯,最後,在日內瓦用英語印刷並出版。 6.標准其它語種版本的出版 各國的委員會將負責把國際標准翻譯成本國語言,並進行編號。然後作為國家標准發布。 有必要強調,歐共體或歐共體或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18柄個成員國在採用ISO9000族國際標准時採取了以下措施: —用標准來代替強制性的技術文件; —各成員國權可使用EN標准; —所有成員國必須在相同的時間內得到相應的歐洲標准(歐洲標准=EN=ISO標准); —採用與ISO標准相同的編號,「EN」將作為編號的組成部成。 在採用以上措施之前,ISO10011被編為EN30011,ISO9004-2被編為EN29004-2。相信在天下一版本中,這種情況將會有所改變(標准通常每5年修訂一次)。 在將1987年版的ISO9000系列標准轉化為歐洲標准時,是在原編號上加20000,成為其歐洲標準的編號(如丹麥將ISO9001:1987編為DS/ISO9001:1988和DS/EN29001:1998)。二、ISO9000族國際標准 ISO9000族國際標准共分以下幾個部分: 1.ISO9000-X指南 為整個ISO9000族中的標準的選擇和使用提供指南,也涉及某些單一的主題(如可信性:ISO9000-4)。 特別強調,ISO9000-3的編號不妥,按其內容,應將其編入ISO9004-X組。 2.ISO9001,ISO9002,ISO9003質量保證模式 這些模式對產品供方的質量體系提出了要求,適用於合同情況和第三方認證。 特別注意,ISO/TC176僅制定了基礎標准。 ISO,CEN或各國的技術委員會根據這些基礎標准制定了一些分枝標准,如: —EN46001:1993—質量體系;醫療器械;EN29001的實施要求。 —EN46002:1993—質量體系;醫療器械;EN29002的實施要求。 3.ISO9004-X指南 為各行各業實施適宜的質量管理、或在質量體系中實施適宜的體系要素提供指南。 4.ISO100x x;要求指南 提供了實施質量體系所用支持性工具和技術。ISO10012-1和ISO10012-2對測量設備提出了要求。其它標准則提供了指南。 5.ISO8402 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1994作唯一的術語標准,ISO8402定義了與質量管理有關的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