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您好!最近在研究超聲波探頭的各種特性。關於中心頻率問題,
你用一個40KHz的探頭,給他38KHz的驅動信號,它返回的還是40KHz,對吧?
我認為是電路有問題,其實返回的和發射的頻率是一樣的,出去的是38,回來依舊是三八,只是信號的幅度(強度)可能沒有中心頻率(40KHz)的大,當然目標移動產生多普勒效應的除外。
我們曾經有一款產品,為了增加檢測周期,用一對40KHz探頭,在一個聲波往返周期內檢測3次,也就是用一個探頭分別發出37KHz、40KHz、43KHz的頻率信號,用另一個探頭接收並利用DSP的高速FFT計算來區分它們。這種技術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形成產品並投放市場,所以我能肯定的這么說。
至於你的38KHz怎麼會變成40KHz,我認為上官分析的沒錯,可能是餘震或者電路中的帶通環節導致的。
㈡ 看到超聲波盲區的解釋,一直說是因為餘震的原因,對於收發同體的可以理解,但是對於收發分離的情況,
盲區主要是由於餘震引起的,比較專業的應該叫做沖擊響應。收發分開其實也一樣受餘震影響,除非發射和接收部分電路地線完全隔離。至於上面說的間距,好像沒有太多理論依據。
㈢ 超聲波觸發時伴隨著雜波
這個感覺是變壓器或者換能器本身的餘震。具體的要看你的測試環境或者測試電路。
㈣ 你好,上官老師,我想問一下影響超聲波探頭的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環境,溫度,壓力,風速,探頭本身對精度的影響不大。探頭本身對精度的影響主要在頻率,頻率高了,波長短。
㈤ 超聲波感測器的余振為什麼越小越好有什麼影響
余振小,接收盲區會小些,防止發射出信號沒回來,自身的餘震觸發了接收,出現了接收錯了,一般遠距離,調整時間延遲是可以的,但小距離,就要求余振小些,不然處理起來很難,
㈥ 崔老師,您好,我想向您請教一個超聲波的餘震處理問題
有餘震是很正常的,40K的探頭,2mS的餘震,相當於34cm的盲區,很正常的現象。
㈦ 超聲波探傷儀和探頭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超聲波探傷儀核心組成部分主要技術指標說明:
1、靈敏度
超聲波探傷中靈敏度一般是指整個探傷系統(儀器和探頭)發現最小缺陷的能力。發現缺陷愈小,靈敏度就愈高。
儀器的探頭的靈敏度常用靈敏度餘量來衡量。靈敏度餘量是指儀器最大輸出時(增益、發射強度最大,衰減和抑制為0),使規定反射體回波達基準高所需衰減的衰減總量。靈敏度餘量大,說明儀器與探頭的靈敏度高。靈敏度餘量與儀器和探頭的綜合性能有關,因此又叫儀器與探頭的綜合靈敏度。
2、盲區與始脈沖寬度
盲區是指從探測面到能夠發現缺陷的最小距離。盲區內的缺陷一概不能發現。
始脈沖寬度是指在一定的靈敏度下,屏幕上高度超過垂直幅度20%時的始脈沖延續長度。始脈沖寬度與靈敏度有關,靈敏度高,始脈沖寬度大。
3、分辨力
儀器與探頭的分辨力是指在屏幕上區分相鄰兩缺陷的能力。能區分的相鄰兩缺陷的距離愈小,分辨力就愈高。
4、信噪比
信噪比是指屏幕上有用的最小缺陷信號幅度與無用的雜訊雜波幅度之比。信噪比高,雜波少,對探傷有利。信噪比太低,容易引起漏檢或誤判,嚴重時甚至無法進行探傷。
㈧ 常規超聲波檢測對試件來說存在盲區嗎盲區是怎麼產生的還有相控陣超聲波檢測的盲區是怎麼產生的呢
常規的知道,盲區產生主要有2點:
一體式探頭:1、發射時你是不可以接受的,用軟體延時接收,聲波傳輸速度又很快,所以在你延時時間乘以聲波速度再除以2為你盲區距離。
2、你發射完後探頭會產生一定的餘震,這個也是你發射出去的頻率信號,也是可以被你接受到的,為了防止收到這些,用軟體延時接收,這樣盲區又加大了。
分體式探頭:1、發射時你接受探頭要關閉,不然接到的就是你正在發的信號。這樣就有盲區了
2、同樣是餘震引起的。
盲區總大小是等於上面1、2兩點原因的和。
㈨ 這是超聲波接受探頭所接收到的超聲波回波,請問紅色那部分波形是什麼是餘震嗎
是餘震,不過這種餘震不像是來自探頭,似乎是驅動電路的剩餘能量,其頻率比發射頻率要低很多。
如果你的發射電路沒有『剎車』機制,那麼這應該是來自驅動電路的餘震。如果有剎車機制,那麼這就是剎車機制的效果。其實作用都一樣,只是前者會隨環境溫度的大幅變化而變化,而後者在各種溫度下都比較穩定。
㈩ 超聲波探頭余振是什麼意思
探頭以及電路在振盪停止後,因為慣性的作用,電路還會工作一段時間,會對電源,接收迴路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個過程,因為控制段已經關閉,所以會越來越弱,這個過程就叫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