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級節流中間不完全冷卻的雙級壓縮製冷循環的具體過程是什麼
雙級製冷循環是在單級製冷循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壓縮過程分兩個階段進行,來自蒸發器的製冷劑蒸汽先進入低壓級汽缸壓縮到中間壓力,經過中間冷卻後再進入高壓級汽缸,壓縮到冷凝壓力進入冷凝器中。
一般蒸發溫度在-25℃~-50℃時,應採用雙級壓縮機進行製冷。 製冷系統由蒸發器、雙級壓縮機、油分離器、冷凝器、中間冷卻器、貯氨器、氨液分離器、節流閥及其它附屬設備等組成,相互間通過管子聯接成一個封閉系統。
其中,中間冷卻器利用少量液態製冷工質在中間壓力下汽化吸熱,使低壓級排出的過熱蒸汽得到冷卻,降低高壓級的吸氣溫度,同時還使高壓液態製冷工質得到冷卻。
(1)什麼是二階段製冷擴展閱讀
雙級壓縮製冷循環由於節流方式和中間冷卻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循環方式,通常分為:
1、一次節流、中間完全冷卻的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2、一次節流、中間不完全冷卻的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3、一次節流、中間完全不冷卻的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4、兩次節流、中間不完全冷卻的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5、兩次節流、中間完全冷卻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⑵ 冰箱製冷原理
製冷原理:
冰箱的製冷原理就是蒸發器吸收製冷劑再將壓縮過後的製冷劑送入冷凝器中,冷凝器通過毛細血管將液化過後的製冷劑送入蒸發器中進行蒸發吸熱,達到了冰箱製冷的目的。
冰箱的製冷階段:
1、絕熱壓縮:它是利用壓縮機吸入蒸發過後的低溫低壓的製冷劑,經過活塞的急劇壓縮,將氣體的機械工轉換為熱量,讓其變為高溫高壓的氣體。
2、等溫壓縮:等到製冷劑變為高溫高壓的氣體之後,壓縮機將處於氣態的製冷劑傳送至冷凝器中使其液化,這時將釋放出冷凝潛熱,製冷劑的溫度不會發生改變,只是有氣體變為液體。
3、絕熱膨脹:處於液態狀態下的製冷劑在毛細血管中受到節流的作用,使液體的壓力降到蒸發的壓力,製冷劑在這一過程中溫度急劇下降,但是時間短,不能吸收到外界的熱量。
4、等溫膨脹:進入了蒸發器中的製冷劑迅速的蒸發,不斷的將冰箱內部的熱量吸收,知道液化的製冷劑全部汽化,在這一過程總製冷劑的溫度處於恆定狀態,所以稱之為等溫膨脹。
⑶ 汽車空調發展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供暖。
第二階段:單一製冷。
第三階段:冷暖一體化。
第四階段:自動控制的汽車空調。
第五階段:微機控制的汽車空調。
⑷ 什麼是雙級製冷
雙級製冷為一台機組有兩個製冷系統 通常為冷凝器獨立式冷凝方式 蒸發器一體式蒸發模式
⑸ 什麼叫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兩級壓縮製冷循環是指來自蒸發器的製冷劑蒸氣要經過低壓與高壓壓縮機兩次壓縮後,才進入冷凝器。並在兩次壓縮中間設置中間冷卻器。
製冷循環示意圖
從高壓儲液桶出來的高壓液體分為三路:
一路去總調節站,供給溫度較高的系統。
另一路經節流膨脹後送到中間冷卻塔,以冷卻低壓級排出的過熱氨蒸汽和排管中的高壓液體。
最後一路進入中間冷卻塔的蛇形排管,在中間冷卻塔中被冷卻後節流,供給蒸發溫度較低的系統使用。氨油分離器是為了減少潤滑油在中間冷卻塔對蛇形排管的污染,以保持蛇形排管的傳熱系數處於正常狀態。
⑹ 冷凍機工作原理有哪些
導語:生活中很多初來乍到的技術工作人員,由於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和實操,對於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對於機器設備的工作原理,讓很多技術人員還需要有待的補進。那麼,冷凍機工作原理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土巴兔為各位技術人員普及一下吧!
冷凍機是我們在生活中比較極少接觸的機器設備,由於大家對冷凍機的工作原理及構成沒有足夠的認知和了解,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對於冷凍機都不知道該如何的操作和使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什麼是冷凍機,冷凍機工作原理有哪些?
一、什麼是冷凍機
冷凍機就是可以快速將物體冷凍,其溫度可降至零下幾十度。是指用壓縮機改變冷媒氣體的壓力變化來達到低溫製冷的機械設備。所採用的壓縮機,因其使用條件和壓縮工作介質的不同,它又不同於一般的空氣壓縮機。按冷凍機結構和工作原理上的差別,它與空氣壓縮機類似,也可分為活塞式、螺桿式、離心式等幾種不同形式。冷凍機是壓縮製冷設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二、冷凍機工作原理有哪些
冷凍機工作原理是將空氣冷卻至露點溫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氣即凝結成水。將凝結水排除再加熱即可獲得低濕度的空氣。空氣的冷卻來源可使用冷凍機的冷媒、冰水或鹵水,現代冷凍除濕機通常採用冷凍除濕機專用壓縮機製冷。高標冷凍除濕機原理濕度概念。
1、單級製冷循環系統
單級製冷機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類製冷機,它可以應用於製冰、空調、食品冷藏及工業生產過程等方面。單級製冷循環是指製冷劑在製冷系統內相繼經過壓縮、冷凝、節流、蒸發四個過程,便完成了單級製冷機的循環,即達到了製冷的目的。製冷系統由蒸發器、單級壓縮機、油分離器、冷凝器、貯氨器、氨液分離器、節流閥及其它附屬設備等組成,相互間通過管子聯接成一個封閉系統。其中,蒸發器是輸送冷量的設備,液態製冷劑蒸發後吸收被冷卻物體的熱量實現製冷;壓縮機是系統的心臟,起著吸入、壓縮、輸送製冷劑蒸汽的作用;油分離器用於沉降分離壓縮後的製冷劑蒸汽中的油;冷凝器將壓縮機排出的高溫製冷劑蒸汽冷凝成為飽和液體;貯氨器用來貯存冷凝器里冷凝的製冷劑氨液,調節冷凝器和蒸發器之間製冷劑氨液的供需關系;氨液分離器是氨重力供液系統中的重要附屬設備;節流閥對製冷劑起節流降壓作用同時控制和調節流入蒸發器中製冷劑液體的流量,並將系統分為高壓側和低壓側兩部分。
2、雙級製冷循環系統
雙級製冷循環是在單級製冷循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壓縮過程分兩個階段進行,來自蒸發器的製冷劑蒸汽先進入低壓級汽缸壓縮到中間壓力,經過中間冷卻後再進入高壓級汽缸,壓縮到冷凝壓力進入冷凝器中。一般蒸發溫度在-25℃~-50℃時,應採用雙級壓縮機進行製冷。製冷系統由蒸發器、雙級壓縮機、油分離器、冷凝器、中間冷卻器、貯氨器、氨液分離器、節流閥及其它附屬設備等組成,相互間通過管子聯接成一個封閉系統。其中,中間冷卻器利用少量液態製冷工質在中間壓力下汽化吸熱,使低壓級排出的過熱蒸汽得到冷卻,降低高壓級的吸氣溫度,同時還使高壓液態製冷工質得到冷卻。
3、蒸發式冷凝器運行原理
進入冷凝盤管的高溫氣態製冷劑通過盤管壁與盤管外側噴淋水和空氣進行熱交換,製冷劑氣體的溫度隨著在管內的時間加長而下降,由氣態逐漸變成液態。用風機超強風力,使噴淋水充分覆蓋在盤管外表面上,從而提高了換熱效率。噴淋水和空氣吸收盤管壁的熱量後溫度升高,部分水由液態變成氣態,帶走管壁上大量熱量,濕熱空氣中的水份被擋水板截住引入PVC熱交換層中,熱空氣排出。PVC熱交換層中的水被流過的新風冷卻,溫度降低,流入集水槽中,再由水泵送入噴淋系統中,繼續循環。散失到空氣中的水份由水位控制裝置自動調節補充。
故障維修
最新維修法
冷凍機一般使用列管式換熱器以完成物料熱交換,換其中碳鋼材質的管板在作為冷卻器使用時,管板與列管的焊縫經常出現腐蝕泄漏,泄漏物進入冷卻水系統會造成物料浪費及環境污染,嚴重時還會影響企業安全生產。冷凍機管板與列管焊縫的腐蝕以孔蝕和縫隙腐蝕為主,管板表面會有許多腐蝕產物和積沉物,分布著大小不等泡。以海水為介質時,還會產生電偶腐蝕。
清洗保養
冷凍機長期運行會導致設備被水垢堵塞,將會使效率降低、能耗增加、壽命縮短。如果水垢不能被及時地清除,就會面臨設備維修、停機或者報廢更換的危險。長期以來傳統的清洗方式如機械方法(刮、刷)、高壓水、化學清洗(酸洗)等在對冷凍機清洗時出現很多問題:不能徹底清除水垢等沉積物,並對設備造成腐蝕,殘留的酸對材質產生二次腐蝕或垢下腐蝕,最終導致更換設備,此外,清洗廢液有毒,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廢水處理。企業可採用高效環保清洗劑避免上述情況,其具有高效、環保、安全、無腐蝕特點,不但清洗效果良好而且對設備沒有腐蝕,能夠保證空壓機的長期使用。
通過以上介紹冷凍機工作原理有哪些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能夠對技術人員有所幫助。在此也溫馨提醒各位技術工作人員,在安裝冷凍機期間要先檢查機器是否有受損壞,如有損壞等問題,要選擇合適的地方以便於日後維修。如果你還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冷凍機工作原理的資訊,盡在土巴兔,敬請期待。
⑺ 生活中哪些用到了製冷技術
1 前言
我們知道,所有生物過程都受到溫度的影響,低溫抑制食品中酵、黴菌的增殖,人體對溫度也非常敏感。在現代社會,製冷技術已經幾乎滲透到各個生產技術、科學研究領域,並在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生活中,製冷廣泛用於食品冷加工、冷貯藏、冷藏運輸,適性空氣調節,體育運動中製造人工冰場等;工業生產中,為生產環境提供必要的恆溫恆濕環境,對材料進行低溫處理,利用低溫進行零件間的過盈配合等;農牧業中,對農作物的種子進行低溫處理等;建築工程中,利用製冷實現凍土開采土方;現代醫學也離不開製冷,深低溫冷凍骨髓和外周血幹細胞、手術中的低溫麻醉等;製冷技術還在尖端科學領域如微電子技術、新型材料、宇宙開發、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現代技術進步是伴隨著製冷技術發展起來的。
技術是在人類歷史過程中發展著的勞動技能、技巧、經驗和知識,它包括人類技術活動中的硬體和軟體,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創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動的總和。理論上技術屬於社會物質財富和創造物質財富的實踐領域,是勞動技能,生產經驗和科學知識的物化形態。工具的使用使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們決定了人類的生產結構和發展方式。技術是構成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部分,技術進步帶動了人類的發展,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科學技術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使生產工具由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智能化,極大擴展了勞動對象的范圍,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技術進步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現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間內,寒食暑味,已經不再是夢想,發達的通訊等,使得距離不再是溝通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就成為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這就是科學技術滲入人類生活的體現。其中,製冷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尤為重要。
2 製冷技術與其負面效應
2.1 技術與人類
在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中,人是處於主導地位的,人受制於自然和社會,同時又給自然和社會以影響。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基本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然施加積極的建設性影響,合理利用自然條件,並創造新的更適合人類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技術也對自然產生消極的破壞性影響,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調。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是構建在自然系統對人類活動的支撐和限制基礎上的。技術活動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和社會,技術有明確的實用目的,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文化活動及社會活動的中介,而作為中介的技術活動必然導致「正反」雙重後果。早在兩個世紀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經這樣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的推進,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也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了全球性生態環境的惡化。20世紀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是20世紀的技術革命並沒有解決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會矛盾,而且還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會矛盾和諸如人口、生態環境、資源能源、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
2.2 製冷技術的發展與危害
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製冷技術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歷史來看,製冷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從1830年到1930年):主要採取NH3、HCS、CO2、空氣等作為製冷劑,這些製冷劑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使用了一百年之久,當出現了CFCS和HCFCS製冷劑(即氟里昂)後,出於安全性的考慮,當機立斷,實現了重大的第一次轉軌,進入了製冷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從1930年到1990年),主要採用氟里昂作為製冷劑。使用了60年後,發現這些製冷劑破壞臭氧層。眾所周知,地球的大氣層的「臭氧層」就像一個過濾器,一把保護傘,將太陽輻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擋在大氣層之外,實際上可以說,臭氧層形成之後,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臭氧層是地表生物系統的「保護傘」。但近年來,臭氧層的破壞不斷加劇。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的調查,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已達到2100萬平方公里,比兩個中國的面積還大。赤道一些地區上空的臭氧損耗已達20%以上。去年夏季歐洲北部的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臭氧減少40%的情況。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近年來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減少,已經成為大氣層中的第三個臭氧空洞。臭氧層中臭氧含量的減少,相當於在地球上空開了天窗,讓大量的紫外線毫無阻擋地照射到地表。其結果是,將嚴重損害動植物的基本結構,降低生物生產量,導致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異變,尤其是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損害。如果臭氧層一旦消失,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將返回至4.5億年前的生態環境,包括人類在內的千萬種陸地生物將面臨滅絕,有人甚至認為,當臭氧層中的臭氧量減少到正常量的1/5時,將是地球生物死亡的臨界點。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是什麼呢?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一些溴氯氟烷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與臭氧發生化學反應,導致了臭氧的損耗,這與製冷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從本世紀30年代起,一系列的這些適應不同工作溫度范圍的氟里昂製冷劑幾乎已風靡製冷領域,大大促進了製冷和空調技術的發展。據估算,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104~105個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對它的破壞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還存在協同作用即二者同時存在時,破壞臭氧的能力要大於二者的簡單相加。也就是說廣泛用於冰箱和空調製冷的氟里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製冷技術在這一階段的發展,正說明了科技在增強人的能力的同時,也會改變人性和破壞人的生存環境。製冷技術與冶煉、化工等技術一樣,同時扮演著造福人類與摧毀人類環境的雙重角色。
2.3 技術發展的負面效應
當代的技術革命,正在形成新型的生產力、形成新型的生產方式、形成新型的市場交換方式、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和就業機構、形成新的財產佔有方式和分層結構、形成新型的權力和組織管理結構,技術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是客觀必然的。人類有了其他一切生物所不曾具有的思維、精神和語言,人類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創造了豐富物質文明,人類也必須對技術的負面作用做出回應。美國的後現代主義學者霍蘭德指出:「現代夢想繞了一個奇怪的圓圈。在這個圓圈中,現代科學進步本打算解放自身,結果卻危險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類社會之根,以及它的傳統之根,並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從創造轉向了破壞。進步的神話引出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雖然科技的發展對解決「全球問題」和當代人類發展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學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副作用,以及科學技術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可能存在的限度。
3 製冷技術負面效應的控制
徹底消除科技的負面作用是不可能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科學技術活動盡量規避和抑制其負作用。臭氧層的破壞和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當科學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製冷技術中廣泛引用的氟里昂已經造成臭氧層嚴重損耗的時候,「補天」行動非常迅速。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原子臭氧層損耗機制後11年,即南極臭氧洞發現的當年,由聯合國環境署發起,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層破壞的一系列原則方針;1987年,大氣臭氧層保護的重要歷史性文件《蒙特利爾議定書》通過。在該議定書中,規定了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種類和淘汰時間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減一半,並制定了針對氟利昂類物質生產、消耗、進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由於進一步的科學研究顯示大氣臭氧層損耗的狀況更加嚴峻,1990年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倫敦修正案。1992年通過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質的種類再次擴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我國也將在2010年淘汰氟里昂F11。但是,即使如此努力地彌補我們上空的「臭氧洞」,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從大氣中除去十分困難,預計採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層氯原子濃度才能下降到臨界水平以下。到那時,我們上空的「臭氧洞」可望開始恢復。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漸漸認識到,技術的價值標准不僅在於是否實用和帶來何種經濟效益,還在於其負面作用的大小。但是,是不是因為技術進步的負面作用,人類就必須否定技術進步,而退化為原始的、古老的生產和生活呢?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回到《詩經》:幽風《七月》中描述的「……二之曰鑿冰沖沖,三之曰納於陰凌……」那種貯藏食品的年代呢?這種消極避世的觀點顯然不符合人類探知的本性和發展的規律。事實上當製冷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用的工質被列入淘汰時間表後,製冷技術進入了發展的第三階段(從1990年至今),進入以HFCS製冷劑為主的時期,並正在加緊進行綠色環保、高效節能、減少排放的新一代替代工質的開發與實用化進程的研究。人類不僅應該能藉助技術手段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同時還應該通過技術活動去順應自然、與自然協調、減少或避免對自然界的破壞。
4 結論
人類利用技術手段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變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問題是人類應該正確認識其活動對自然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提供適應自然規律的、有科學預見的、可調控的人類行為,使其所產生的後果,有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人類。馬克思主義相信技術的力量,相信人類依靠科技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擺脫困境。人類謀求發展的能力是無窮的。然而,科技的力量的發揮和發展是要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進行的,它要受到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影響和約束。所以,當代科技發展必須遵循馬克思所說的統一的「人的科學」的宗旨,才能真正克服技術發展的負面效應,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科技發展的正面效應。製冷技術的發展和臭氧層保護就是近代史上技術進步和全球合作的一個十分典型的範例,其技術進步和控制技術進步後果的合作機制也將成為人類的財富,並將為解決其它重大問題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 趙景來:《90年代哲學前沿問題研究概述》,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38頁。
[2] 王兵 戴正農:《自然辨證法教程》,東南大學出版社。
[3] 陳國邦:《最新低溫製冷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⑻ 什麼叫兩級壓縮製冷循環
兩級壓縮(或雙級壓縮)製冷循環是在單級製冷循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壓縮過程分兩個階段進行:從蒸發器出來的低壓製冷劑蒸汽(壓力為Po)先進入低壓級壓縮機(或低壓缸),在其中壓縮到中間壓力Pm,經過中間冷卻後再進入高壓級壓縮機(或高壓缸),將其壓縮到冷凝壓力Px排入冷凝器中。這樣,可使各級壓力比適中,由於經過中間冷卻,又可使壓縮機的耗功減少,可靠性、經濟性均有所提高。
兩級壓縮製冷循環按中間冷卻方式可分為中間完全冷卻循環與中間不完全冷卻循環;按節流方式又可分為一級節流循環和兩級節流循環,所謂中間完全冷卻是指將低壓級的排氣冷卻到中間壓力下的飽和蒸汽。如果低壓級排氣雖經冷卻,但並未冷到飽和蒸汽狀態時,稱為中間不完全冷卻。如果將高壓液體先從冷凝壓力Pk節流到中間壓力Pm,然後再由Pm節流降壓至蒸發壓力Po,則稱為兩級節流循環。如果製冷劑液體由冷凝壓力Pk直接節流至蒸發壓力Po,則稱為一級節流循環。
兩級壓縮製冷循環的中間冷卻方式與製冷劑的種類有關,如在氨兩級製冷壓縮機中,一般都採用中間完全冷卻循環;而在氟利昂兩級製冷壓縮機中,大多採用中間不完全冷卻循環。這是因為氟利昂製冷劑的絕熱指數比氨小,對排氣溫度影響不大。
⑼ 汽車空調技術的發展歷程
汽車空調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從單一功能到多功能的歷程,其發展過程大致包括單一供熱、單一製冷、冷暖一體化、自動控制、微機控制五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單一供熱階段1925年,美國最先利用汽車發動機的冷卻水通過加熱器進行供熱。由加熱器、風機和空氣濾清器等組成的比較完整的供熱系統直到1927年才出現。
2) 第二階段:單一製冷階段1939年,美國Packard汽車公司首次在轎車上安裝機械製冷降溫的空調裝置。這種單一製冷裝置只有降溫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使這種帶有單一製冷裝置的汽車迅速地發展起來。
3) 第三階段:冷暖一體化階段1954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率先在轎車上安裝冷暖一體化空調,其最大的特點是同時具有供熱、製冷功能。隨著空調技術的發展,冷暖一體化空調基本上具有降溫、供熱、除濕、通風、過濾、除霜等功能。目前,這種空調仍然在經濟型轎車上大量使用。
4) 第四階段:自動控制階段冷暖一體化汽車空調需要人工操縱,這顯然會增加駕駛員的工作量,同時控制質量也不太理想。因此,自從冷暖一體化汽車空調出現後,人們就著手研究自動控制的汽車空調。
5) 第五階段:微機控制階段1973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聯合研究微機控制的汽車空調,1977年同時將微機控制的汽車空調安裝在各自生產的汽車上。
相對於模擬控制器控制的自動空調,微機控制的汽車空調增加了顯示數字化,製冷、供熱、通風三位一體化和故障診斷智能化等功能。高檔轎車的自動空調系統已經與車身計算機系統組成區域網絡,計算機可以根據車內外的環境條件,自動控制空調系統。
(9)什麼是二階段製冷擴展閱讀
我國汽車空調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20世紀70年代末,主要是利用汽車發動機排出的廢氣或冷卻循環水產生的熱量來給車內供暖。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從曰本購進帶有製冷功能的汽車空調系統,並將其裝配在紅旗、上海等小轎車和豪華大客車上。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一汽以及上海、北京、廣州、佛山等地的汽車廠從日本、德國引進先進的空調生產線和空調生產技術,生產大中型客車、輕型車及轎車的空調系統。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目前,國內一批形成生產規模的汽車空調製造企業紛紛從國外引進先進的壓縮機、冷凝器和蒸發器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線,我國的汽車空調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⑽ 製冷劑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的發展
目前,製冷劑已經歷了六個階段。其中,最古老簡單的製冷劑是冰、深井水等天然冷源。第一代製冷劑是以空氣、二氧化碳、乙醚等作為壓縮式壓縮機的製冷劑。第二代製冷劑以氨為製冷劑作為代表。第三代製冷劑以氟利昂系列製冷劑為代表。第四代製冷劑以R134a為代表的替代工質作為標志。第五代製冷劑以清華系列綠色製冷劑為代表。